第一章环境资源法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3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环境: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等因素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上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使用了“人类环境”的概念。
3、目前各国环境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①概括式,例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保护法》、1987年葡萄牙《环境基本法》;②列举式,例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93年日本《环境基本法》③概括加列举式,例中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简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及其理解: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该定义包含3方面含义:①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因素;②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③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属于环境范畴。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1、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的规定:宪法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做了规定,物权法做了细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文档范本1.章节一: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章节二: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2.1 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1.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2《巴塞尔公约》2.2 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章节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原则与机制 3.1 公益性原则3.2 预防原则3.3 合作原则3.4 责任原则3.5 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3.5.1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3.5.2 环境与资源修复机制4.章节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具体内容4.1 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2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5.章节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执行与监督5.1 行政主导与执法5.2 责任主体与追责机制5.3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评估与审批5.4 公众参与与舆论监督6.章节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面临的挑战与改进 6.1 执法难题与监管空白6.2 环境诉讼与赔偿机制不完善6.3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欠缺6.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章节七:结论与展望7.1 研究结论7.2 存在问题7.3 发展方向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注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原则、法律机制、法律内容和法律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学科。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指和相关部门通过行政主导、执法、评估与审批等方式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最完整的笔记)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绪论环境与自然资的源的概念环境的一般概念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环境的区别。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
作为主体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除了无生命的自然因素以外,还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物界。
人类环境的分类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宪法)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
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导论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答:对环境和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2.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的三个方面含义:答:(1)环境的范畴被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
(2)这种自然因素既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3)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因其自然的本质属性而属于环境的范畴。
3.简述自然资源的含义:答:(1)联合国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过产生经济价值,提供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2)我国《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对自然资源的概括性解释: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成为自然资源,具体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4.简述生态系统的含义及与环境概念的区别: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产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与环境概念的区别:生态系统是以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环境等客观存在为中心,而不是以人力为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与环境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5.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及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不同,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1)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这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
(2)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这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提及环境这一概念时,必须首先确定其中心事物。
二、人类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即人类环境,其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相关事物。
我国法律意义上的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环境。
三、人类环境的分类(一)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相并列的概念。
生态环境与人类环境各有不同指向,自然环境只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能与生态环境相提并论。
(二)人工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包括城市、乡村、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
人工环境不同于社会环境。
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的,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基础上通过社会劳动形成的创造性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性要素,而社会环境则侧重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
四、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一)环境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影响,任何企图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观念,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都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人类不断干预和改造着环境从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活动对环境进行干预和改造所产生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进行的干预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人类可以在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环境,从而不断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