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10,13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47
试析《师说》的中心论点及整体结构关系《师说》是孟子的一篇篇章,主要探讨了教育和师道的问题。
全文共31段,总共4549字,其中有明确的论点和整体结构关系。
中心论点:《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师道的理念。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特长的关键,只有合格的教育者才能成就出杰出的人才。
整体结构关系:整篇文章以教育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学而时习之”、“攻乎异端”和“师说”。
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逻辑关联,依次展示了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第一部分,“学而时习之”(第1段至第8段)这一部分围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观点展开。
孟子认为,真正的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还强调了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自主选择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本部分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为后续讨论师道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攻乎异端”(第9段至第13段)在这一部分中,孟子讨论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
他警告教育者必须保持对于学生思想的准确引导,不能以不负责任或者错误的态度对待教育。
他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并提出了批判和纠正错误观点的方法。
这一部分突出了教育的忠诚和责任,为进一步探讨师道的理念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师说”(第14段至第31段)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探讨了师道的概念和教育者的职责。
孟子首先指出了合格的教育者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并提出了师道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者需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德行感染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他还提出了师道中难以忽视的严谨和深入研究的要求。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孟子通过举例论证了教育者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教育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这一部分对于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了明确和深化的作用。
总结:。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南宫帮珍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理解事理.之,指知识和事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肯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年夜(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在的(处所).意思是谁理解事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身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事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身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理解事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位置)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年夜小,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所在的(处所).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越(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华)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年夜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年夜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手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处所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年夜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抛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手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教授那些(年夜)事理,解答那些(有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年夜事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年夜夫之族(31),曰师曰门生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门生云者称“老师”称“门生”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年夜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门生”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未几,品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门生不用(46)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年龄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年夜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年龄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抚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用: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事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那时士年夜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那时士年夜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力)(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年夜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事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语气,年夜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年夜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事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品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年夜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年夜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处所)(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用贤于门生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事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位置显贵还是位置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存在的处所.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年夜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抛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老师,老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理解事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年夜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那时备受尊崇的年夜“圣人”、年夜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年夜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沛,事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十课《师说》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一】说明:教育部最新统编教材,为教学中方便整理试题,特整理课下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云者,如此之类。
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师说》情景默写1.韩愈《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2.韩愈《师说》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n旦““J ZH ) o3.韩愈《师说》中认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4.韩愈《师说》中对拜师学习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年龄大小不是其能否为师的条件的句子是“ ,5.韩愈《师说》中“, 两句, 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6.韩愈《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7.韩愈《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 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10.韩愈《师说》中指出,从师态度不同,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不结果:11.韩愈《师说》中,用“ ,两句说明“童子之师”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12.韩愈《师说》中,作者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老师的句子是“,,13.韩愈《师说》中,认为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O14.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15.韩愈《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16.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 “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
”的尴尬状况。
17.韩愈《师说》中,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18.《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一致的。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青柳念文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教师.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教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克不及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教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春秋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春秋.之,布局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教师.【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事)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传播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教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干)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教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忙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布局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克不及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教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教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教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忙他们)学习断句的(教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教师).不睬解(书本上的)字句,不克不及处理(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教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教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大白(事理)的!巫医(27)乐工(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工百工之人,小人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科学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工: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教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春秋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教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阿谁(人)同阿谁(人)(指教师和学生)春秋差未几,道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唉!(古代那种)跟从教师(学习)的好风尚不克不及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大白了.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小人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小人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教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称号.(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教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教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教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教师,教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籍.《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诠释经籍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事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可以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10)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断定)(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教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传播)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诠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断定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布局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睬解,疑惑不克不及处理,有的向教师学习,有的却不向教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教师,教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实际,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小人”.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了然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了然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布局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3小题。
甲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乙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师说》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覆盖,强烈推荐XXX《师说》理解性默写1.XXX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XXX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XXX认为老师的职能是:,;5.XXX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XXX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启蒙教师的句子,,。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XXX《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中,对当时耻于研究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1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
12.XXX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研究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3.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研究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14.XXX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5.以XXX 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研究,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16.XXX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XXX《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7.《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原文】师说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圣人无常师(36)。
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0.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1.《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参考答案】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0.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袁州冬雪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教师.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教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克不及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教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春秋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春秋.之,布局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教师.【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事)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传播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教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干)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教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忙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布局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克不及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教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教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教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忙他们)学习断句的(教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教师).不睬解(书本上的)字句,不克不及处理(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教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教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大白(事理)的!巫医(27)乐工(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工百工之人,小人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科学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工: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教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春秋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教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阿谁(人)同阿谁(人)(指教师和学生)春秋差未几,道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唉!(古代那种)跟从教师(学习)的好风尚不克不及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大白了.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小人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小人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教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称号.(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教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教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教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教师,教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籍.《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诠释经籍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事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可以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10)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断定)(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教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传播)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诠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断定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布局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睬解,疑惑不克不及处理,有的向教师学习,有的却不向教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教师,教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实际,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小人”.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了然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了然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布局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理解性默写1.《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
2.《师说》中表达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的句子是“,”。
3.《师说》中,说明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5.《师说》中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的句子是“,”。
6.《师说》中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的句子是“,”。
7.《师说》中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是“,”。
8.《师说》中说明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9.《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两句的意思相同。
10.《师说》中,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是“,”。
11.《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
12.《师说》中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是“,”。
13.《师说》中,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是“,”。
14.《师说》中,表达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的句子是“,”。
1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6.《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7.《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是“,”。
18.《师说》中,交代古代底层各种工匠能相互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19.《师说》中,作者叹惜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还比不上底层工匠的句子是“,”。
20.《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21.《师说》中,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是“,”。
22.《师说》中,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是“,”。
23.《师说》中,交代韩愈做《师说》的原因的句子是“,”。
《师说》读后感(精选13篇)《师说》读后感(精选1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读后感篇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
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
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
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
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
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
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
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
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
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
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
《师说》读后感篇2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马矢奏春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理解事理.之,指知识和事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肯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年夜(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在的(处所).意思是谁理解事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身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事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身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理解事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位置)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年夜小,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所在的(处所).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越(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华)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年夜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年夜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手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处所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年夜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抛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手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教授那些(年夜)事理,解答那些(有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年夜事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年夜夫之族(31),曰师曰门生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门生云者称“老师”称“门生”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年夜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门生”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未几,品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门生不用(46)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年龄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年夜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年龄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抚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用: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事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那时士年夜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那时士年夜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力)(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年夜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事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语气,年夜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年夜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事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品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年夜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年夜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处所)(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用贤于门生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事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位置显贵还是位置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存在的处所.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年夜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抛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老师,老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理解事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年夜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那时备受尊崇的年夜“圣人”、年夜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年夜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沛,事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
他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能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来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文学体裁论说文作品出处《昌黎先生集》创作年代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作品名称《师说》作者韩愈古之[1]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4],小学而大遗[25],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6]乐师百工[27]之人,不耻相师[28]。
士大夫之族[29],曰师曰弟子云者[30],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师说》理解性默写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5.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7.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8.《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
10.《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的错误态度。
11.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1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1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
15.韩愈在《师说》中以(),(),()三句明确批判了当时的某些老师其实并未做到他所提提倡的“传道受业解惑”。
16.韩愈《师说》中的“师”,有独特的内涵,他明确把自己所说的“师”,与一般教浅显知识的启蒙老师区别开来的句子是:(),(),()。
《师说》逐句理解1、《师说》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说》作者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韩愈在《师说》中,不断强调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的危害的句子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5、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不应该分贵贱和年龄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9、在《师说》中,韩愈以“道”为标准择师的句子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韩愈对从师的风尚失传与对学问疑惑之难,感慨万端的句子是:呜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1、韩愈赞美古代圣人们知识丰富,修养极高,仍从师请教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2、韩愈批评今之众人离圣人渐行渐远却不愿意从师的错误态度的句子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3、韩愈明确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所在的句子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4、韩愈赞美古人、批评今之众人从师态度,得出结论性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5、韩愈指出那些家长们为孩子将来计而择师的句子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6、、韩愈在《师说》中批评那些家长不带头从师,为孩子做出坏榜样的句子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7、在《师说》中表明韩愈对那个孩子老师只教“句读”内容的否定,阐述老师内涵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8、韩愈在《师说》中批评那些士大夫在为孩子择师、学习上,存在着不明智和谬误的句子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9、韩愈赞手工业者们互相学习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021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行为表现是: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