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99.00 KB
- 文档页数:14
系统解剖学第九版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第九版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系统解剖学第九版教学大纲进行介绍和分析。
教学大纲的编制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它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系统解剖学第九版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教学大纲明确了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目标。
它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位置、相互关系和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现象、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剖学思维和临床思维,使他们能够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教学大纲明确了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
它包括人体的各个系统,如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每个系统都要求学生掌握该系统的结构、组织、器官和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系统相关的临床问题。
此外,教学大纲还强调了解剖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进行尸体解剖实验和临床观察,以提高他们的解剖学技能和诊断能力。
再次,教学大纲明确了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方法。
它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临床案例的引入和解剖实验的开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此外,教学大纲还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解剖学水平。
最后,教学大纲明确了系统解剖学的评价方法。
它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临床技能考核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内容涵盖了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剖学思维的发展、临床应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形态、位置、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实验课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一、实验课的目标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准确理解和深入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其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骨骼系统:学生将进行骨骼解剖实验,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人体骨骼的构造、特点和功能。
学生将学习到人体骨骼系统的命名、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骨骼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2. 肌肉系统:学生将进行肌肉解剖实验,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人体肌肉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学生将学习到肌肉系统的分类、命名和相互关系,以及肌肉系统在人体运动和姿势维持中的作用。
3. 器官系统:学生将进行器官解剖实验,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学生将学习到器官系统的分类、命名和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器官系统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操作: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亲自进行解剖和观察。
教师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工具,进行器官的切割和观察。
通过亲身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形态和特点。
2. 示范演示:教师将进行解剖操作的示范演示,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通过观看示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小组合作: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解剖操作的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结论。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学科联系密切,是医学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学习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妇产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
医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理解其生理过程和病理现象,才能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方法,逐渐成长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医师。
故本课程在医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事法律、法医学等本科专业。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组成,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教学总学时为130学时,理论课65学时,实验课65学时。
Ⅱ正文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标本、模型的观察、辨认等解剖学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熟悉轴、面及方位术语。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分科、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四)了解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骨学1总论(一)掌握骨的构造。
(二)熟悉骨的分类。
(三)了解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四)了解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第二节中轴骨(一)躯干骨1 掌握椎骨一般形态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3 掌握第7颈椎、骶岬、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和肋弓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 熟悉躯干骨的组成。
5 熟悉椎骨的数目。
6 了解肋的组成、肋骨一般形态,肋软骨及第1、11、 12肋的形态特征。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概述一、课程性质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的学科。
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
2.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三、教学任务及基本及基本要求1.自学能力:大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
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6.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
绪论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和分科。
二、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运动系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掌握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构造(骨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了解骨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躯干骨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肋和胸骨)。
1. 椎骨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的共同特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包括骶骨和尾骨)。
2. 胸骨掌握胸骨的分部、一般形态、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绪论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发展概况与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四、了解体型、变异与畸形的概念。
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第一节骨学总论一、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了解其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躯干骨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了解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5.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第七颈椎棘突。
二、颅骨1.掌握颅的组成、分部。
2.掌握脑颅的组成。
3.掌握面颅的组成。
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4.了解颅顶面观、后面观、颅盖内面观。
5.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重要结构。
了解颅底外面观。
6.了解颅的侧面观。
掌握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了解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
7.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了解眶上切迹、眶下孔的位置。
8.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9.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0.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下颌角、乳突、下颌头、颧弓第三节附肢骨骼一、上肢骨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手骨的组成和腕骨的排列顺序。
1.4.掌握上肢骨的体表标志: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鹰嘴、肱骨内、外上髁、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
二、下肢骨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
2.掌握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足骨的组成及跗骨的排列顺序。
2.4.掌握下肢骨的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关节的分类。
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
二、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了解关节的运动和分类。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1.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Systematic anatom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13 课程总学时:96(理论学时66/实践学时30)周学时:8(理论学时5/实践学时3)学分:5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眼、麻、影、口、法医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名词多、描述多是其特点。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掌握各部的形态结构,学会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比较,写出实习小结。
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培养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
要求: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两级。
(一)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标本观察,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做到能说得出、认得准、用得上,达到牢固掌握。
(二)凡属“了解内容”,可以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与规律,使学生有一般认识,知其要点,学到有关知识,做到一般理解。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系统解剖学》柏树令、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试70%、实验考核20%和平时成绩10%。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验目录内容学时数实验一躯干骨、四肢骨、颅骨 3实验二全身关节 3实验三全身肌 3实验四内脏 3实验五心脏\动脉感觉 3实验六中枢 3实验七周围神经系统 3合计 21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和人体的轴和面。
(二)熟悉方位术语。
(三)了解解剖学发展历程。
《系统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008 学分:4.5 总学时:85实验学时:21 大纲执笔人:李颖大纲审核人:袁琼兰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性质:专业特色课程(E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科学、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运动系统、内脏系统(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它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解剖学基础。
二、面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八年制。
三、实验基本要求通过标本、模型观察,使学生理解、掌握系统解剖学各章节的理论课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四、实验或上机基本内容第一次实习绪论和骨及骨连结1.辨认躯干、四肢和颅骨各骨块的形态和位置。
2.反复观察并熟记椎骨、下颌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髋骨、股骨和胫骨的形态和结构,示教并重点观察全颅。
3.在活体上确认临床上常用的、重要的骨性标志。
4.在骨骼标本上指认全身诸关节的关节(面)组成。
5.重点观察椎骨的连结、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结构并在活体上体会其运动。
6.观察脊柱、骨盆和足弓。
第二次实习肌学 1.在标本上确认头颈诸肌、躯干诸肌和四肢诸肌(以“群”为单位并注意其层次)。
2.重点辨认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三角肌、膈、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的起止概况,并在活体上体会其运动。
重点观察腹股沟管的构造。
3.在活体上辨认临床上常用的、重要的肌性标志。
第三次实习消化、呼吸系统1.观察唇、颊、腭、咽峡、扁桃体、牙、舌的结构。
2.观察唾液腺及其导管开口;肝、胰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系统解剖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16131001(二)课程英文名称:Systeatic Anatomy(三)开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四)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
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
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
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
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有多门后续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科学、妇产科学等。
(五)教学目的通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剖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
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器官形态和结构。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学、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器官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120 学时分数: 6.5 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及分科,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人体正常、异常、变异和畸形的一般概念。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部分章节)一、课程编号:11033适用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等专业。
课程类别:主干课程总学时数:126学时(其中含实验90 学时)学分数:7二、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讲授: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征。
2、实验:系统解剖学是以实验为主,分组在实验室结合活体、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录像等反复实践,加深“三基”内容的训练。
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位置与结构,能正确运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动脉和神经分布及静脉和淋巴汇流。
为适用五年制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制定了本大纲,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级,各系统中的掌握内容为面授内容,了解内容为自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要点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观点。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四、了解人体器官、系统的概念。
五、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目的要求]一、掌握骨(bone)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方式及骺软骨的骨化。
二、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功能、椎骨(vertebrae)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胸骨角(sternal angle)的特征和意义、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三、掌握颅(skull)的组成和功能、脑颅(cerebral cranium)诸骨的位置和分部。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ystematic anatomy课程代码:22060100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学时: 72(讲课:72,实验0,实践0,网络0)总学分:4考核方式:期末统考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系统解剖学是按功能系统研究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医学学科的基石和支柱。
因为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否则就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就是从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康复专业其他基础和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人体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九大系统,主讲老师结合真实器官讲授相关解剖学知识,主要包括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功能意义及相关临床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骨学教学内容:第一节总论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2.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结构特点。
3.骨性胸廓、肋弓的组成。
4.胸骨、肋骨的形态构造及胸骨角、肋沟的意义。
5.颅的组成,各颅骨的位置及名称。
6.颅底内面的主要孔、裂结构。
7.翼点的围成及意义。
8.骨性口腔、鼻腔、眶的围成及交通。
9.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和胫骨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10.新生儿颅的特点。
11.全身重要的骨性标志。
1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3.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14..脊柱的生理性弯曲。
15.手骨、足骨的形态及排列。
第二节中轴骨1 骨性胸廓、肋弓的组成。
2. 胸骨、肋骨的形态构造及胸骨角、肋沟的意义。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适用专业:供护理、检验、药学、预防、生物科学等专业使用。
考核方式:主要分为日常考核、操作考核、卷面考核、提交实验结果和面试五类,可选取多种方式,实验成绩的构成方式及占总成绩的20%。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过程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为学生学好生理、病理、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总学时6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0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实验个数为20个。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实验一绪论、骨学总论、中轴骨骼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骨的基本形态、骨的分类、骨的构造。
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椎骨的分部、椎骨的基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形态结构和分部、躯干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三、实验内容:结合骨架和游离骨观察各类的形态结构;结合脱钙骨和煅烧骨标本观察骨的物理特性;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典型结构区别。
掌握颅的组成及其分部。
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和位置,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主要孔裂、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学时:1.5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常规解剖器械;人体骨架标本、各类骨标本、躯干骨标本。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爱护标本,轻拿轻放。
实验二附肢骨骼、关节学总论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上肢骨中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与形态、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下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髋骨的位置、组成和形态,股骨、胫骨、腓骨、膑骨的位置与形态,跗骨的排列。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人体结构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作为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基本医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和提高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程目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位置、关系和功能,并能够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通过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名称、位置和形态特征;2. 理解人体结构的层次和组织结构的特点;3. 掌握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解剖学图谱的阅读方法;4. 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能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教学内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以及与临床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骨骼系统:包括骨骼的分类、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骨骼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2. 人体肌肉系统:包括肌肉的分类、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肌肉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3.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4. 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5.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6. 人体泌尿系统:包括泌尿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7. 人体生殖系统:包括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以下几种: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实验:通过解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人体标本,加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 图谱练习:通过解剖学图谱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解剖学图谱的能力。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共五篇)第一篇: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前言[目的要求]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功能系统(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在总的培养目标下,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为其它基础课、临床课以及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系统解剖的主要内容,了解相关知识,增强运用人体形态结构的“三基”内容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教学内容与三基要求]一、理论讲授人体解剖学绪论。
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血管的分支走行等(包括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
常用的表面解剖学及体表投影等。
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功能意义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意义。
感觉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意义。
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意义。
(二)实践部分按各系统顺序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示教与实践,结合活体、标本、模型、投影片、挂图、录像、等反复实践。
建立立体形象,增强记忆,从纵的方面加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要求:能正确认识各器官、结构和正常位置与形态;能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的各形态结构等内容。
[教学安排]1 根据口腔、预防、高护各系的特点及学校对五年制教学计划的安排、系统解剖学暂定32学时,以小班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本学科是实践性强的科学,通过标本、模型、多媒体等各种教具的形态学教学,充分理解其形态结构与功能意义。
[使用说明]1.本大纲按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感觉器、神经系、内分泌等顺序排列。
2.本大纲依据解剖学的教学模式,以小班讲课与实验为主,可以小班讲授、示教、自学与实践及小结。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医学院前言一、学习目的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形态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解剖学的学习,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解剖术语,掌握常用解剖学英文词汇; 另一方面培养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
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
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的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以增强对解剖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学习要求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和“了解内容”两级。
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
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
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绪论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发展概况与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四、了解体型、变异与畸形的概念。
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第一节骨学总论一、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了解其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躯干骨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掌握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5.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第七颈椎棘突。
二、颅骨1.掌握颅的组成、分部。
2.掌握脑颅的组成。
3.掌握面颅的组成。
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4.了解颅顶面观、后面观、颅盖内面观。
5.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重要结构。
了解颅底外面观。
6.了解颅的侧面观。
掌握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了解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
7.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了解眶上切迹、眶下孔的位置。
8.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9.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0.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下颌角、乳突、下颌头、颧弓第三节附肢骨骼一、上肢骨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手骨的组成和腕骨的排列顺序。
1.4.掌握上肢骨的体表标志: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鹰嘴、肱骨内、外上髁、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
二、下肢骨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
2.掌握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足骨的组成及跗骨的排列顺序。
2.4.掌握下肢骨的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关节的分类。
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
二、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了解关节的运动和分类。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1.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椎弓间的连结概况。
了解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其它韧带的名称和位置。
2.掌握脊柱的构成、分部和功能。
了解脊柱的整体观。
掌握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及运动。
3.了解肋与胸骨和胸椎的连结。
4.掌握胸廓的构成,了解胸廓上口和胸廓下口的形态及围成。
了解骨性胸廓的整体观和运动及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二、颅骨的连结了解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第三节附肢骨连结一、上肢骨的连结1. 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2. 了解胸锁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1.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了解骨盆上、下口的围成。
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
了解坐骨大、小孔的围成。
2.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3.了解骶髂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4.了解足弓的构成及功能。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了解肌的起止、配布、作用和命名法。
三、了解肌的辅助装置。
第二节头肌一、了解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
二、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咬肌、颞肌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节颈肌一、了解颈肌的分群及各群的组成和作用。
二、掌握胸锁乳突肌的起止、作用。
了解斜角肌间隙的围成及通过结构。
第四节躯干肌一、背肌1.了解背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了解斜方肌、背阔肌的起止和作用。
2.掌握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及层次。
二、胸肌掌握胸肌的组成;了解胸大肌的起止,掌握胸大肌的作用。
掌握肋间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了解肋间肌的起止。
三、膈1.掌握膈的位置、形态、作用、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主要结构。
2.了解膈薄弱区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四、腹肌1.掌握腹肌的组成;腹肌前外侧群的位置、层次、肌纤维方向及作用,了解腹肌腱膜形成的结构。
2.了解腹直肌鞘的构成和特点。
3.了解腹股沟管的位置和通过的结构。
第五节上肢肌一、掌握上肢带肌的组成;三角肌的作用,了解三角肌的起止。
了解大圆肌的起止、作用二、掌握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掌握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起止、作用。
三、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四、了解手肌的分群、中间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第六节下肢肌一、掌握髋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了解臀大肌、髂腰肌、梨状肌的起止、作用。
二、掌握大腿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掌握股四头肌、缝匠肌的起止、作用。
三、掌握小腿肌的分群、各肌群的组成、作用。
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作用。
四、了解足底肌的分群、名称和作用第七节体表的肌性标志掌握以下的体表的肌性标志一、头颈部:咬肌、胸锁乳突肌二、躯干部:胸大肌、竖脊肌和腹直肌。
三、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掌长肌、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肌腱。
四、下肢:臀大肌、股四头肌。
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
小腿三头肌和跟腱。
内脏学第四章总论一、了解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内脏的一般结构特点。
二、掌握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五章消化系统一、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了解腭的形态。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牙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
了解舌肌的配布和功能。
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5.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三、咽1.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四、食管了解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掌握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五、胃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了解胃壁的构造。
六、小肠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位置、分部,了解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十二指肠韧带的位置。
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
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
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
七、大肠1.掌握大肠的分部,了解其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了解肛直肠环的构成。
5.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八、肝和肝外胆道1.掌握肝的形态、肝门和肝蒂的概念。
掌握肝的位置、上下界的体表投影。
了解肝的分叶和分段。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
3. 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了解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4. 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
九、胰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六章呼吸系统一、掌握呼吸系统组成与功能。
二、鼻1. 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 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
3. 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
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1. 掌握喉的位置。
2.了解喉软骨的名称、主要体表标志。
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
3. 掌握喉口的围成、喉腔的分部,了解各部的形态结构。
四、气管与支气管1.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2. 掌握左、右主气管的形态差别。
五、肺1.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掌握肺门和肺根的概念,了解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
2. 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六、胸膜和胸膜腔1. 了解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 掌握胸膜的分部和胸膜隐窝(肋膈隐窝和肋纵隔隐窝)的位置。
3. 掌握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七、了解纵隔的概念及分部。
第七章泌尿系统一、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肾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肾的被膜和内部结构。
掌握肾门和肾蒂的概念。
了解肾段血管、肾段的概念。
三、输尿管掌握输尿管的分部、各部的位置和三个狭窄部的位置。
四、膀胱掌握膀胱的形态分部、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及粘膜特点。
五、尿道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
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统一、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
掌握附睾的形态和位置。
三、掌握输精管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了解输精管结扎的部位。
掌握精索的组成和位置。
四、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射精管的合成及其开口部位。
五、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形态。
了解其分叶。
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六、了解阴囊的成,睾丸和精索三层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
七、了解阴茎的分部、构成及皮肤特点。
八、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及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一、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了解其年龄变化。
三、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特点。
了解输卵管结扎的部位。
四、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子宫的固定装置。
五、了解阴道的位置、形态;掌握阴道后穹与直肠子宫陷凹的关系,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六、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
了解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
第十章腹膜一、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了解腹膜的功能。
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二、掌握小网膜的位置与分部,大网膜的位置与构成,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
三、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了解肝、脾和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四、了解腹膜皱襞和隐窝。
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脉管系统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第一节总论一、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了解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二、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三、了解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及配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