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该何去何从
- 格式:pdf
- 大小:184.19 KB
- 文档页数:10
让教育回归本真随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们现在提到最多的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本源”……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教育这一事物在人们为它下定义以前就早已存在了,不论人们给它下什么样的定义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
即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过程。
二、教育为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再来看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家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明确提出了教育培养目标,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与陶行知老前辈所谈到的教育功能不谋而合,将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既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又促进人成长的社会化。
教育究竟为什么呢?一位教育专家在天津某高校研究生一个讲座上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原材料,那么产成品是什么?他们回答是毕业证,专家说,如果毕业证是教育的结果的话,那就不需要高校了,建几个印刷厂就完了吗!学生愕然!教育为什么?教育旨在成就人,为国育才!三、教育怎么办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我国教育现状问题吧:1、教育可持续性不足。
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10计本2班2010324230 李春秀在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这是世界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但中国在世界教育的新趋势下,该如何发展本国教育,怎样进行教育改革,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当然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一)社会的发展及其特点1.信息化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现在知识在急剧膨胀与迅速传播。
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潮水般地涌来;电台、电视台,几乎每天24小时地“轰击”着人们的头脑。
适应信息化社会是世界各国面向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
而中国应注意研究以下问题:第一,认真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其教育内容和力法;第二,确立教育各领域最适宜的信息媒介教材的研究、开发体制;第三,教师要积极并灵活地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器械及教材,使之能发挥帮助儿童自发进行学习的作用;第四,建立研究信息机械方面存在的弊端的体制。
2.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
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交流的扩大,地球急速缩小,于是有了“地球村”的概念。
在国际化的社会里,许多问题的解决,如战争与和平问颢,地球环境的问题、文化误解与文化摩擦的问题等,已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及,而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因此,适应国际化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际化社会,不仅要求每一个国家利民族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而且要求教育机构向国际社会开放,把教育水平提高到比任何时候都要高的水平,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的开放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通晓外语,具备外交能力,懂得国际礼节,而且是具备高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育该何去何从?【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理念,面对改革,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课标,深刻把握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拨开迷雾,打造历史新课堂,给学生一个更人性化、个性化、高效化的历史课堂,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自由遨游,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课堂设问,课堂开放,课堂评价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要求。
这股改革之风使曾处在低迷阶段的素质教育焕发了勃勃生气,使人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的这一次教育改革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入进行。
中国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但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新课改教材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有很大的变化,体现出“起点高、跨度大、难度高、容量大”的特点,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面对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该如何教学。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新课标的话,也许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站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角度,对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像鲁迅当年说的那样:有一个人抬头看天空,不一会就会有很多人跟着抬头,可是看什么?没人知道。
我们要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围绕课标,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充实我们的历史课堂,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认识总结。
问题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9期
[编者按]《教育法》第7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贯彻执行教育法律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契机。
教育系统开始大面积重视、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一些理念比较先行的高校、中小学已经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着点上的突破;各地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课本、读物、作品的开发新闻也时见媒体;社会教育机构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国学教育、培训更是林林总总。
当然,近百年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教育屡遭摧抑累积的负能量的消解并非易事。
而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
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的讨论,邀请高校教授、专家和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寻策问道,也欢迎继续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目的是:坚守中国优秀文化立场,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延续并优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教育与文化基因。
/西部教育导刊14无论在朋友的聚会上,还是与亲戚的交往中,总会谈到教育问题。
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告诫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觉得孩子受到很多限制,很难有所发展。
于是就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读书去了。
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了解去年有37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小。
因此我想说说我是怎样理解教育的,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对教育理解的四个观点观点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
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
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
与此相对应,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需要无限制的满足。
这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是,那叫“溺爱”。
那么我理解的“爱”究竟是什么呢?“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
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便不是“爱”。
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做长远地考虑。
听到这里,有的人就要说了:“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换来将来的幸福。
”我要说的是:“如果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
”观点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对于“学业负担重”这一问题,我觉得其主要源于“心理负担”: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感觉不堪重负。
这时,有读者就要提问了:“是不是因为国外学生负担较国内学生轻的原因呢?”经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国外优质学校,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之处:学生自己喜欢并愿意主动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是被动学习。
由此看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放弃强迫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
然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作文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根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导航对于孟德斯鸠的这段话,可能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持赞同态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而社会教育有更多的消极影响。
前者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后者更多的是现实主义。
前者更多的是理性,后者更多的是感性。
前者更多的给人以舒适,后者更多的给人以不适。
前者影响短暂,后者的影响却是长期的。
前者是脆弱性居多,后者是顽强性居多。
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可以从理想与现实方面谈,既要心存远方,诗意生活;又要脚踏实地,立足当前。
也可以谈学以致用,如何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知识融入社会教育中来,而不是让两者形成平行线。
同时也可从两者间存在差距的实际影响、存在原因、改变办法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两者之间如何更加和谐共存,让教育的效果发挥最大化入手。
第二种,持反对态度。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固然存在差距,但两者之间并非水与火的关系,可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更多的共同点入手,突出共性,弱化差异。
如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的合作、奋斗、竞争、包容等理念也是社会教育所必须的;社会教育的进步也加强、促进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文章可以先破后立,破“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观点,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有着很强的共通性”观点。
提出这种观点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深刻性,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写作思路。
第三种,持辨证态度。
既肯定其合理地方,又否定其不正确的地方,取长补短,综合分析,全面把握,更好地理解观点,为现实更好地服务。
佳作一举起“教育缺陷”的红牌◎杨颖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中国教育何去何从高中作文【350字】
教育问题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一直是各个国家最先注重的问题。
我们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一些大中城市的确在向素质教育迈进,可一些小城乡任然是应试教育,这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关系差距当然会存在!
我发现在教育中突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那就是现代学生谈恋爱的问题。
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乡,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学生谈恋爱,还是大批的,而且还有向小学蔓延的趋势。
决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否则中国的未来交给谁?
现代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都有些早熟,应怎样遏制学生谈恋爱?我认为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向结合,决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教育。
而且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恋爱,只是好奇尝试的心理,这样就影响了学习成绩,从而就带动了更多的人想尝试恋爱的滋味,而且在这些学生心理还存在着模仿的因素,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真为中国的未来担心啊!
该怎么让孩子认清早恋的危害,望大家各抒己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何去何从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此,国家推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界的一次革命。
它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近一到两年内,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反响很大,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很多地方都有了一定得成效,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很严峻的问题,若不能正视和解决,将给课改带来很大的制约,教师的工作也很迷茫。
一、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学生道德品质下滑,学习目标茫然,课堂纪律下降;老师生存状态尴尬,对课堂驾驭出现问题,工作压力增大,众多人对新课改态度斐然1、祖国的花朵就这样了吗?还是从一些现象入手吧,如果你生活在一些中学附近,尤其是城镇的学校,不难发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穿的时髦服装,理的流行发型,嘴里叼的名牌香烟,说着“文明”语言……不着急回家,而是一直在附近逗留,好象挺有事的一样,每天都是如此,更可气的是男女生勾肩搭背,不时地表现自己的时髦,他们一点羞耻感都没有,还一副很是酷的样子,真是一副”流氓“样!看见的旁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现在的人自己都管不了,谁还管这些事,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
那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结果么?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是复杂,谁都有责任——家长太对孩子溺爱了,这是对孩子的害;学校对孩子管理松了,这就让他们更放荡自己了;社会环境污染了,信息的灵通,对于这群对社会新奇的集体,不得不去尝识一下,实践一下,而且是毒害人心的,似乎他们更愿意去做,学的更是容易!如此下去,那明天会是怎样?!也许我们都多虑了,每个人都在给自己把握明天呢,但是如此这样明天会好么?以上只是九牛之一毛,我们更不要说什么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不断上升的了,单是现代网络教育带给学生的危害都不可估量:多少孩子毕不了业;多少孩子为了网费去偷、骗、或者敲诈,甚至抢劫;多少孩子被她亲戚、父母打骂着拉出网吧;多少孩子在网上接受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多少……我想,这里我就不必说现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了吧。
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2012年5月5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西南大学进行主题为《关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讲。
说功利,痛批教育功利化致三大危机罗崇敏的演讲一开场就直言人类社会的最大危机,不是经济、政治、生态危机,而是教育危机。
他说,前三种危机都是教育危机导致的结果。
他痛批教育的功利化,炮轰高达15万元的出国留学外语培训费等现象,搏得大学生们满堂喝彩。
罗崇敏认为,人类自身导致了反人类的很多行为,很多技术发明不是用于促进人类发展,而是用来毁灭人类。
他主张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教育价值是人类核心价值的基础,也是国家核心价值的基石。
他所定义的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
其终极价值则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有责任的人。
“教育如果不能使人幸福,就没有必要存在。
”罗崇敏强调,幸福是精神的追求和关爱,而不光是物质的占有。
“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
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
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他使人不仅在生物学意义上有别于一般的动物,而且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使人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西方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如果把人教的什么都不信了,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
物质的满足仅仅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层面,然而,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也就是说,人还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
物质上的匮乏带来的仅仅是饥饿感,而精神的匮乏却会使人变得空虚和麻木。
缩短学生学制20岁就业罗崇敏说,现在我们在教育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现在年轻人发育快,身体成熟早。
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师的建议: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
几乎浓缩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精华的著作《爱弥儿》被称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圣经”,由此可以窥见,其对西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卢梭主张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的儿童观,影响了其后的许多教育家。
尽管,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可行性。
但是,从这部教育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自然教育”从卢梭的《忏悔录》我们得知,卢梭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正规学校教育,儿时的他因父亲触怒贵族被迫流亡,被寄养在乡下舅舅家,但他却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最好的教育,快乐的童年经历为他今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成为他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18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并对不守规矩的学生进行严酷的体罚,完全把没有把儿童当作一个能动的个体来进行教育。
卢梭对他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方法深感忧虑,他不赞成“把人像训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
他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灵和判断力。
而实际的状况却如他在《关于德•马布里先生的公子的教育问题的备忘录》中说道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冬烘先生’,只知道传授知识,向学生灌输一大堆‘学问’而不知道‘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比无知的傻子还笨”。
针对这样的现实,卢梭反对学校的填鸭式教学,不赞成儿童学习课本的僵化知识的,他认为“课本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学校教育把种种偏见、权威和社会制度都强压在学生身上,完全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更糟糕的是败坏了儿童的天性。
二、“消极教育”前文也提到,关于自然教育,除了“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还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实施教育。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育方法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中国教育何去何从?中国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千年有余,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上,有过许多世界瞩目的成就,也有过不少类同于;八股文;、;焚书坑儒;的错误。
然而,中国却能在一次次衰败中又一次次繁荣起来,凭借的是我们有卓远的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有;中国魂;的中国人在。
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发展最快最好的国家,但是,中国人的思想素质差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结果,可是,我非常坚定地认为中国有并不失去;中国魂;的中国人在,只是中国教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大时代里,暂时地限制了中国人有多方向的思想,可是,这是否对中国以后发展的影响是有利呢?于是乎,2001年,中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在全国实行;素质教育;,所以说我们教育界是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反思和改进的。
很遗憾的是;只是那么一段时间;,后来呢,这只能是空口说白话。
这;素质教育;一下达,上边的将这任务一层层地压了给下底边的,一下子就乱了套,学校慌了,不知所措,胡乱地诠释;素质教育;,以为;分;就是评定标准,另一边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简单地说为了达到;分;这个所谓的标准,尽可能地死记硬背,生搬死套书中的公式和方法,便忘记主观的思想,尽学书上的,这也许是最单一和枯燥的模式了。
甚至有的学生,连假期也未曾空闲过,被父母强迫去参加什么补习班的。
故然,到了现在在中国教育模式评定人才只有唯一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分。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中国教育制度下发展的就是应试教育,亦无可否认,中国教育确是这样的状况。
中国教育的确是在一定历史阶段起过积极的作用,大概因为某些存在与教育相斥的因素,后来却出现了很多不好的问题,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于沉重而自杀,也有因此得了精神抑郁症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等情况。
虽然上边一再强调减压,但是这只是个晃子,压力是逐渐增加,却没有因此得到所谓的;减压;。
有人认为压力是必然要有的,但是这对于人生成长有用吗?在大部分调查显示压力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的,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应试能力,这不就等于抹杀了一个人的多维能力吗?曾在东方网上看到过一条报道,里面写到记者连线俞正声时,他说对于中国教育是否在发展应试教育,他也不能一时给回答出来。
“救火式”教育,我们该何去何从?2021-03-021开学季,最常规的工作就是孩子交回家作业,领下学期的新书。
但是这学期却频频有地区发文要求老师不得硬性规定学生完成寒假作业,开学不能马上进行各类型的学业成绩测试。
作业,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们很头疼的事。
因为它确实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脑力去应对,在寒假期间,没有规律性的作息,想让孩子完成作业真的很难。
而寒假那么长的假期,能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只有家长,这就又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作业需要动脑思考,对孩子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家长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也会给孩子压力;而马上开学,如果没做完就会被老师批评,这又是一种压力。
当孩子承受的压力超出能力范围的时候,孩子就会崩盘。
2发布这样的文件其实也是实属无奈。
因为寒假快结束时孩子状况百出确实是因为寒假作业,所以就从这里下手,减轻孩子现有的压力。
但这同时又让老师很迷茫:当时布置作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可以不完成,那学生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觉得以后的作业都可以不做,反正老师又不能强行要求完成。
如此一来,老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的的确确,老师们这几天都没有强行要求学生交寒假作业,相比以往的批评,这学期老师都会说:还没做完的,这两个星期抓紧补一补。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旦新课开始上,那些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往往是无暇顾及寒假作业的,这个“补”最终就会不了了之。
3你说寒假作业是不是特别重要呢?其实没有。
哪怕这次孩子一样都没做,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但如果长此以往,这次是寒假作业,下次是回家作业,再下次是暑假作业,累积起来会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个影响或许已经不是知识层面了,而是在无意间纵容孩子不负责。
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
在这样什么都能被谅解的情况下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养成。
那一定要把孩子逼到压力爆棚吗?肯定不是。
而是我们应该去找找孩子压力大的真正原因,孩子问题的爆发一定不仅仅是这一次寒假作业造成的,也不是父母的一次批评造成的。
山区教育该何去何从发布时间:2022-04-26T03:42:22.88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月1期作者:郑元虎[导读] “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郑元虎瑞安市高楼镇宁益小学浙江省温州瑞安市 325211“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这世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疼爱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不想陪伴孩子成长,但他们更想给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给孩子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
所以山区的教育能留下来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酸和无奈!对山区的孩子来说:“爸妈”是电话那头关切的声音、相片中温馨的微笑,过年时短暂的纵容,匆匆来去的身影.......陪伴他们的是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山区的教育没有家庭的协助。
“工资太低,一个月发到手不足3000元,还经常拖欠工资,生活条件差。
”所以山区的教育没有年青的大学生愿意来代课和支教。
孩子没有家长的陪伴,教育没有家庭的参与,学校没有足够师资的统筹,我们的山区教育该何去何从?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在瑞安最偏远的西部山区之一,学校地广人少,孩子享受到了“贵族”式的小班化教育,相比起城区寄宿学校,这里远离嚣闹与浮躁,与大自然融入一体,本应该是最好的学习天堂!事实上,学校规模还是一步步衰减,我们的山区教育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几十年山区教育的体验,具体说说。
一、尊重教师,提高山村教师的待遇,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连日来,关于华为的每一条消息,都被舆论高度关注。
75岁的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说“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社会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进步来源于教育和科学的进步。
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其他路。
国外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严谨的国防。
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因为教师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师。
”在任正非看来,需要提高老师待遇,再穷不能穷教师,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去当老师,让优秀的孩子愿意学师范,这样就可以实现“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人工智能时代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教育该何去何从?
What Is the Likely Future of Education?
九次方大数据
JUSFOUN BIGDATA 背景
Background
现状Current Situation 展望Prospect
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育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人工智能携手传统教育
Combin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Impa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3
3
2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冲击Impa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得到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s from mass data learning.
人工智能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pgrades its functions from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和练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教育AI accumulates mor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rough learning and practice, which could be used in education.
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人工智能颠覆传统教育。
教育者、教学内容、教育平台,都将受到改变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subvert traditional education. Educators, teaching contents and educational platform will be changed without exception.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mainly applied in robot, speech recognition, image recognit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expert system, etc.
主要表现在:如网上教学;语音识别测评;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等It is mainly displayed in online education; speech recognition assessment; personalized learning; virtual reality and computer vision, etc.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变
The Chan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ducation
人工智能携手传统教育Comb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
人工Artificial
智能
Intelligence
教育
Education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负责个性化纵向问题解决Responsible for the Resolution of Personalized Longitudinal Problems 负责海量数据
的处理
Responsible for
the Processing
of Huge
Amounts of
Data
智能教育的应用
与互动发展
Applicatio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1
5
4
2
3
未来导向:人文与情商
Future Orientation: Humanities and Emotional Quotient
善恶的判定不能仅靠计算
Judgment of Good and Evil Can Not Decided by Calculation Only
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Build Distance Education Platforms
充分利用海量互联网教育资源
Make Full Use of Huge Amounts of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智能辅导、互动学习
Intelligent Tutoring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6
教学体系的反馈和测评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Systems
人工智能携手传
统教育
Combin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7
相互渗透,引领创新
Mutual Penetration and Leading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