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迁移扩容 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26
实验四磁盘阵列●实验目的通过磁盘阵列的配置,达到通过实践去学习网络存储技术中磁盘阵列RAID0、RAID1、RAID5标准的相关知识。
●实验要求要求各位同学在理解存储技术中磁盘阵列相关基础知识后能够独立动手完成此实验●实验原理介绍RAID:廉价冗余磁盘阵列,是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简称,是在阵列控制器(软件或阵列卡硬件)的管理下,将多个磁盘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存储系统的技术。
磁盘阵列可以分为软阵列和硬阵列两种。
软阵列就是通过软件程序来完成,要由计算机的CPU提供控制和运算能力,只能提供最基本的RAID容错功能。
而硬阵列是由独立操作的硬件(如磁盘阵列卡)提供整个磁盘阵列的控制和计算功能,卡上具备独立的处理器,不占用系统的CPU资源,所有需要的容错机制均可以支持,所以现实当中硬阵列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均比软阵列好。
作为高性能的存储技术,RAID的级别已经发展了很多种,但大多都是基于最常用的0、1、3、5四个级别(其他的RAID级别请各位实验完毕参考教材进行自学),本次重点介绍这四个级别。
RAID 0:是将多个磁盘(至少2个硬盘)并列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硬盘,不具有冗余功能,执行并行I/O读写,速度最快。
RAID0总容量=(磁盘数量)*(成员的磁盘容量)在存放数据时,其首先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并行写进这些磁盘中。
如果发挥一下想象力,你就会觉得数据像一条带子一样横跨过所有的阵列磁盘,所以RAID0 又叫条带磁盘阵列目前在所有的RAID级别中,RAID 0的读写速度是最快的,但其没有任何冗余功能,即如果有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无法使用。
RAID1:两组相同的磁盘(至少2个硬盘)互作镜像,以镜像作为冗余手段,读写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可靠性最高,100%的数据冗余,它是在追求最高的安全性的基础上牺牲了大部分的性能,RAID 1就是镜像,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会在镜像硬盘上拷贝写入一份同样的数据。
HP服务器创建RAID以及扩容迁移
ACU 创建RAID以及扩容迁移重启之后如下图所示,选择第一条即可
选默认语言英语
点击红框Agree进入
点击红框Maintenance进入
点击红框HP Araray Configuration and Diagnostics进入阵列卡配置
选择红框阵列卡
进入阵列配置页面
选择红框Creat Array创建阵列
将两个红框里内容选中,创建Array, 再点OK确定
点击creat logical drive创建逻辑硬盘
第一个红框:可选择要创建的raid级别;第二个红框:选择other自己设置大小,之后点击save保存
保存之后进入下图,可点击红框继续创建逻辑硬盘
save保存
保存之后进入下图,可点击红框继续创建逻辑硬盘
将剩下可用的磁盘空间创建为一个raid 1,点击save保存
创建之后的状态如下红框所示
下图所示的就是已创建好的逻辑盘
点击Expand Array 对Array进行扩容
选择硬盘
选择大小
选择Extend Logical Drive对逻辑盘进行扩容
选择大小
选择Migrate RAID/Strip Size对逻辑盘开始迁移
由原来的RAID0迁移成RAID1
正在迁移中
迁移完成。
如何配置hot spare盘和阵列迁移扩容分别介绍了用F8加HOT SPARE盘,和用ACU加HOT SPARE与阵列的扩容和迁移。
开机自检到阵列卡界面,在阵列卡初始化完之后,会出现配置阵列的快捷键,如图 1 示 :图 1按 F8 进入 ORCA 配置界面 (ORCA=Option Rom Configuration for Arrays):出现主菜单,界面如图 2 示 :图2新硬盘配置新阵列的话,请选择 Create Logical Drive, 进入后,如图 3 示 :图3在配置界面的左侧,是阵列卡所连接的物理硬盘,右侧上面是阵列级别选项,右侧中间是 HOTSPARE 盘的选项,下面是 Maximum Boot partition 选项 ( 此选项用在 Windows NT4.0 操作系统上,用来选择最大启动分区,可选择默认选项 )现在用 2 块硬盘做 raid1 ,加一块硬盘做 HOTSPARE ,选择一块 18.2gb ,一块36.4gb 作为 raid1 ,一块 36.4gb 做 HOTSPARE (注: raid1 级别,两块硬盘容量必须一致,如果不一致,以最小容量的盘为准)按 SPACE 键(空格键)选择 2 块硬盘 , 选择成功后会在 [ ] 前面有 X 的提示,如图 4:图4选择物理盘后,按 TAB 键到右侧上面,来选择阵列级别, ORCA 自动识别为 raid1 如图 5 示 :图5再按 TAB 键到 Spare 选项,来选择 HOTSPARE 盘,依旧按 Space 键来选定,选择后如图 6 示 :图6注:选择 Spare 盘后会在 [ ]Use one drive as spare 选项前多了一个 S ,在没选择的物理盘前面也变成了 [S]按 Enter 创建逻辑盘,会出现如图 7 提示:图7F8 保存配置,结果如图 8-1 , 8-2 示:8-18-2配置完成后,回到主菜单,选择第 2 项查看阵列配置状态,如图 9-1,9-2 示 :9-19-2显示的是新配置的逻辑盘的状态(注意看有 with online spare 的提示, HOTSPARE 盘在阵列中没有任何指示灯提示),再按 Enter 后会出现各个物理盘的状态,如 9-3 所示:至此,按 F8 后进入的 ORCA 配置阵列完成,如果要删除阵列,可以在主菜单选择第 3 项 Delete logical drive 来删除阵列(删除阵列会导致硬盘数据完全丢失)HP SMART ARRAY 系列的阵列卡除了字符界面配置阵列外,还提供了强大的图形化阵列配置工具 Array Configuration Utility-XE(ACU-XE) ,此工具配送在随机所带 Smart Start 光盘里, ACU 可以在 Smart Star 引导服务器后启动(适合任何操作系统),或者在 MicroSoft 系列的 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里启动,然后进行在线配置,配置过程与 Smart Start 引导服务器后启动 ACU 类似首先,将 Smart Start 光盘放进光驱里,然后重新启动服务器,进入 SmartStart 主界面,如图 1-1 示1-1在横向选择页面选择 Maintenance 选项,如 1-2 示1-2选择第一项, array configuration utility, 进入 acu 的配置界面,如 1-3 示 :1-3在 acu 配置菜单的左侧是阵列的型号,如果服务器上有多块 hp 阵列卡,在 acu 里面会全部显示出来,可选择不同的阵列卡进行阵列配置,在中间所显示的是在此阵列卡下的逻辑盘信息,可看到配置了一个 logical drive ,并且有 hotspare 盘,在右侧是阵列配置的相关选项,右上角是阵列卡的相关选项,如图 2-1 示2-1选择 Controller Settings 后进入阵列卡配置界面,可对阵列卡进行相关配置,如图2-2 示2-2普通用户保持默认即可,如需更详细资料,请参阅acu 用户手册选择 Logical Drive Array Accelerator Settings 可对 Logical Drive 启动写缓存功能(需要额外安装阵列卡电池背板 BBWC—BBWC= Battery Backed Write Cache ),某些型号的阵列卡本身不自带 BBWC ,需要额外购买。
迁移拓展归纳总结迁移是指将一个系统、程序或数据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过程。
在计算机领域,迁移是部署新系统、升级软件或迁移数据的常见任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迁移拓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系统分析、数据管理、网络配置和安全性等方面。
本文将对迁移拓展进行归纳总结,介绍其背景、方法和应用。
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不断涌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系统往往需要进行升级、迁移或与其他系统集成。
迁移拓展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诞生的。
其目的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并提供正确的数据和功能。
二、方法综述在迁移拓展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迁移拓展方法:1. 数据迁移:将数据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
这可以是将数据从一个数据库迁移到另一个数据库,或将数据从一个存储设备迁移到另一个存储设备。
2. 系统迁移: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一个操作环境迁移到另一个操作环境。
这可能涉及到迁移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配置文件等。
3. 软件升级:将系统或应用程序的版本从旧版本升级到新版本。
软件升级通常需要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保新版本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
4. 云迁移:将应用程序或数据迁移到云平台上。
云迁移可以提供更高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成本效益,但也需要考虑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5. 数据中心迁移:将整个数据中心从一个地点迁移到另一个地点。
这可能涉及到物理设备的搬迁、网络配置的更改以及系统的重新部署。
三、应用场景迁移拓展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企业IT系统迁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或业务需求的变化,企业常常需要将其IT系统迁移到新的硬件或云平台上,以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
2. 网站迁移:当一个网站的流量增加或需求变化时,可能需要将网站迁移到更强大的服务器上,以确保网站的稳定性和性能。
3. 数据库迁移:当一个数据库达到容量限制或需要更高的性能时,可以将数据库迁移到新的服务器或云平台上。
实验步骤:
1. 打开ACU,在左上方下拉列表中选择阵列卡
2. 选择阵列卡后,在show选项选择逻辑视图,点击需要扩容的逻辑盘,右方的界面会出现四项选项,分别为迁移阵列级别(条带大小),扩展逻辑盘,删除,查看更多信息等。
扩容选择第二项,expand logical drive。
3. 修改size 为扩充完后所需的数字后,点击右下方的save 按钮。
如果修改的size 比现有的小,会弹出警告提示无法进行扩容。
4. 确认进行扩容操作前会弹出警告提示。
点击确定开始进行扩容
5. 正在进行扩容
6. 扩容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击more information按钮以及view status alerts查看状态。
区的未用空间,扩容成功,至此实验结束。
实验总结:
鉴于使用SmartStart8.30光盘offline打开ACU工具后界面和系统下在线打开ACU工具的操作界面相同,可以互相作为参考,所以这里仅仅写为一份报告。
由于笔者经验和知识技术水平所限,实验报告难免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出报告各种疏漏或者错误,同时敬请大家多多见谅。
参考资料:(网址、实验等)。
SSA 阵列的扩容和迁移实验时间: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实验人员:闫泽实验目的:熟悉使用SSA对阵列进行迁移和扩容系统实验设备:DL560 Gen8实验用时:120分钟制作人: 闫泽实验评审人:软件环境:连接方式:打开SSA,点击左侧阵列卡而后点击中间的configure左侧点击Array,出现已经建立好的阵列和逻辑盘,是两块盘做的raid0,而后点击中间的阵列,点击右侧的Manage Data Drives选择Add Drives(s),选中要扩容的硬盘,点击ok确认信息,点击finish扩容开始,阵列卡右侧会出现黄色提示,在右侧可以看到当前进度。
点击refresh会刷新进度,若不点击的话进度显示是不会变化的鼠标放在黄色部分,就可以出现相关信息,表明扩容正在进行长时间等待后,扩容完成。
显示如下Part2 迁移raid1 – raid 0进入SSA后,点击阵列卡,进入下图所示界面,显示两块盘做raid 1 ;左侧点击阵列,中间选择逻辑盘,右侧选择Migrate RAID/Strip Size选择raid 0 ,选择分片大小,点击ok出现确认页面,点击Finish开始迁移同样的,在相同位置可以出现进度信息,点击refresh刷新进度迁移完成,可以看到已经成为两块盘做raid 0Part3 阵列迁移raid1 – raid 5两块盘做raid 1 ,显示如下而后点击中间阵列,右侧点击Manage Data Drives选择add Drive(s),再选择一块硬盘由于两块raid1 添加一块硬盘座扩容,会出现提示,扩容完成后会自动变成raid 5会出现确认页面,点击Finish开始扩容+迁移可以看到现在正在进行扩容+迁移的第一部分工作以下是第二部分工作扩容+迁移完成,可以看到当前是3块盘做raid 54块盘做raid6,可以迁移为raid 0、1、53块盘做raid 5,则只能迁移到raid 0。
raid基础实验报告Title: RAID Basic Experiment ReportIntroductionIn the world of 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data integrity, avai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RAID technology allows multiple hard drives to be combined into a single logical unit, providing various levels of data protection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 this experiment, we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RAID and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 and fault tolerance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ments.Experiment SetupFor this experiment, we set up a simple RAID 1 (mirroring) configuration using two identical hard drives. We used a computer with a RAID controller and installed the necessary software to configure and manage the RAID array. The RAID 1 configuration mirrors the data across both drives, providing fault tolerance in case of a drive failure.Experiment ProcedureWe started by initializing and formatting the two hard drives before configuring them into a RAID 1 array. Once the RAID array was set up, we conducted several performance tests to measure the read and write speeds of the RAID 1 configuration compared to a single hard drive. We also simulated a drive failure by disconnecting one of the drives while the system was running to observe theRAID's ability to maintain data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Results and AnalysisThe performance tests showed that the RAID 1 array provided a slight improvement in read speeds compared to a single hard drive, while write speeds remained similar. This is expected as RAID 1 focuses on data redundancy rather tha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When we simulated a drive failure, the RAID 1 array seamlessly continued to operate without any data loss or downtime, demonstrating its fault tolerance capabilities.ConclusionOur experiment with RAID 1 configuration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ity of RAID technology. We observed the benefits of data redundancy and fault tolerance offered by RAID 1,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is experiment serves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more advanced RAID lev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real-world scenarios. RAI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be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modern data storage systems, and understanding its capabilities is essential for IT professionals and data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
RAID磁盘阵列扩容系统管理- WIKI这里我们讨论服务器硬盘空间不足时,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扩充原有虚拟磁盘的空间,而无需删除上面的数据。
演示快速入口:联机容量扩充(OCE)RAID 级别迁移(RLM)简介我们可通过扩充容量和/ 或改变RAID 级别的方式来重新配置联机虚拟磁盘。
注:跨接式虚拟磁盘(如RAID 10、50 和60)无法重新配置。
注:重新配置虚拟磁盘时一般会对磁盘性能有所影响,直到重新配置完成后为止。
联机容量扩充(OCE) 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如果磁盘组中只有一个虚拟磁盘,而且还有可用空间可供使用,则可在可用空间的范围内扩充虚拟磁盘的容量。
•如果已创建虚拟磁盘,但虚拟磁盘使用的空间未达到该磁盘组大小的上限,则剩有可用空间通过Replace Member (更换成员)功能使用较大的磁盘更换磁盘组的物理磁盘时也可以获得可用空间。
虚拟磁盘的容量也可以通过执行OCE 操作来增加物理磁盘的数量进行扩充。
RAID 级别迁移(RLM) 是指更改虚拟磁盘的RAID 级别。
RLM 和OCE 可同时实现,这样虚拟磁盘可同时更改RAID 级别并增加容量。
完成RLM/OCE 操作后,不需要重新引导。
要查看RLM/OCE 操作可行性列表,请参阅下表。
源RAID 级别列表示执行RLM/OCE 操作之前的虚拟磁盘RAID 级别,目标RAID 级别列表示操作完成后的RAID 级别。
注:如果控制器包含的虚拟磁盘数目已达最大值,则不能再对任何虚拟磁盘进行RAID 级别迁移或容量扩充。
注:控制器将所有正在进行RLM/OCE 操作的虚拟磁盘的写入高速缓存策略更改为直写式,直到RLM/OCE 完成。
RAID级别迁移: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两种情形下磁盘的扩容:联机容量扩充 (OCE)实验的情景是:有一台R620服务器,两个硬盘驱动器。
Drive C:是RAID1的阵列,安装操作系统;Drive D:是10GB的RAID1阵列,装有数据文件。
软件下载地址
一, 创建阵列
二、阵列扩容
三、阵列迁移
1.选择左上角,要使用的阵列卡。
如已有的Smart Array P410i,点击右侧的Create Array
项创建阵列。
2.点击右侧已识别到的硬盘,如Bay1 300GB SAS硬盘和Bay2 300GB SAS硬盘,选中后
点击OK确认设置。
3.OK确认调置后,在左侧会显示已创建后好的SAS Array A
4.点选右侧的Create Logical Drive创建Logical Drive
Accelerator)
6.在左侧可以查看到刚创建的500MB的LD
1. 左侧点击SAS ArrayA-1 Logical Drive,右侧点Expand Array做阵列扩容操作
2. 选择要做为扩容的硬件后保存
后才可以继续
4. 将第四块硬盘扩容到SAS ArrayA中。
1. 点击右侧的Migrate RAID/Strip Size后,做阵列迁移
2. 选择要迁移的阵列级别,如下面的RAID1+0
3 如下图,阵列迁移成功。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名称:文件系统扩展实验2.实验要求:对【程序5_9】进行扩展,要求参数为目录名,且其下至少有三层目录,分别用深度遍历及广度遍历两种方法对此目录进行遍历,输出此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大小及修改时间。
3.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应用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1.熟悉和应用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2.熟练掌握linux 系统下关于文件系统的API3.掌握有关数据结构和指针的应用4.掌握使用gdb 调试的方法5.掌握实际运用中堆栈的内存分配4.实验内容:(为完成实验,如何进行程序设计)DFS:整体思路: 从所给的目录进入,按照reddir打开指针的顺序开始逐个遍历,遇到文件就按照规定格式输出信息。
遇到目录就对该目录进行DFS,之后返回上一级继续遍历。
当当前目录没有文件时返回流程图:重点部分: 重点是DFS 对退出循环和回溯时间点的把握。
这里退出循环的时间点是当前目录没有可读文件或者目录。
回溯时间点是当读到的文件为目录时,进入下一层DFS BFS:整体思路:利用队列,参考二叉树的层次遍历。
先将根目录入队,循环出队列。
进入目录后,当读取到文件时,输出信息;当读取到目录时,将目录入队,继续读取下一个文件;当当前目录的文件遍历完成时,退出此目录循环,从队列中弹出一个目录,再进入循环。
当队列为空时,退出。
流程图:重点部分: 1. 队列的建立,队列使用链表连接,存放字符串数据,要注意内存的分配和释放2.入队出队的时机;先将根目录入队,退出循环的条件为队列为空。
入队的条件为当前文件为目录。
出队的条件为一个目录遍历完毕。
5.程序:(较之已有程序有修改的、新增的程序段加下划线)#include<unistd.h>#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clude<errno.h>#include<sys/types.h>#include<sys/stat.h>#include<dirent.h>#include<time.h>#include<string.h>#include<ctype.h>/*辅助函数输出文件的大小和最后修改时间*/static int get_file_size_time(const char *filename){struct stat statbuf;if(stat(filename,&statbuf)==-1) //取filename 的状态{printf("Get stat on %s Error:%s\n",filename,strerror(errno));return(-1);}if(S_ISDIR(statbuf.st_mode))return(1); //判断是否是目录文件if(S_ISREG(statbuf.st_mode)) //判断是否是普通文件printf("\t size:%ld bytes\t modifiedate: %s\n",statbuf.st_size,ctime(&statbuf.st _mtime)); //输出文件的大小和最后修改时间return(0);}/******************************** BFS 利用队列********************************************/// 在strcpy 指针前要先申请空间struct node {char* data;struct node* next;// struct node* pre;} *head,*tail,*tmp; // 头节点,尾节点,临时节点count++; }6.运行结果:(进行反白处理后截图)DFS:BFS7.实验总结:编程、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多种学科的学习,如何有效利用先前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实验旨在探讨大学阶段学习迁移现象,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大学阶段学习迁移现象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2.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为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3.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大学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材料:选取大学阶段的两门课程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为《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
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前,进行《线性代数》的复习;对照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前,不进行《线性代数》的复习。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前测,测试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2)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前,进行《线性代数》的复习,对照组学生不进行复习;(3)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期间,进行《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的联合测验,对照组学生仅进行《高等数学》测验;(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后测,测试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4.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前后测成绩上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前,对《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学生;2. 实验组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后,对《高等数学》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3. 实验组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后,对《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
五、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大学阶段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
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学科相关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策略等。
QNAP NAS在线RAID组态迁移及在线RAID容量扩充教程现代企业的新挑战现代企业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选择一个真正稳定且可靠的Turbo NAS以集中储存数据,并提高部门间之工作效率。
同时,建立起稳固的备份政策以降低数据遗失风险也同样重要。
QNAP Turbo NAS系列产品作为一个高效能的数据中心,同时也是高价值、低总成本(TCO)的解决方案。
除了其强效硬件及人性化操作接口之外,QNAP Turbo NAS系列更具备其他突破性的强大功能-[热抽换硬盘设计]、[在线容量扩充](Online RAID Capacity Expansion)与[在线磁盘阵列等级迁移](Online RAID Level Migration)。
过去,仅少数大型企业才有预算可采购之高阶功能,现在QNAP Turbo NAS全部都有提供。
而且,QNAP还加入了容错机制及友善的操作步骤,Turbo NAS在使用上更物超所值。
在这篇应用范例文章中,我们针对一般使用者会遇到的情境(以NAS使用者Jeffrey为例),说明如何使用Online RAID 组态迁移及容量扩充,以及它们可以为使用者带来的好处。
在线RAID 组态迁移(Online RAID Level Migration)案例说明:一开始部署TS-470Pro时,Jeffrey先尝试着投资了两颗180GB的硬盘,将其设定为RAID 1组态,并且把TS-470 Pro当作该部门的文件服务器来使用。
经过半年之后,一些重要的数据开始都备份到TS-470Pro上,但是因为硬盘本身空间即将用尽,因此,Jeffrey想要将系统升级为RAID 5组态。
Online RAID Level Migration功能可供用户在初期先以一颗硬盘开始建置系统。
当未来需要加强并升级RAID的备援等级时,用户可利用此功能在不停机且不影响数据的状态下,执行在线RAID组态迁移。
使用此功能时,请务必:先准备好相等(或更大)容量的硬盘并将其插入Turbo NAS。
实验RAM的扩展实验报告实验RAM的扩展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存储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的存储器技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实验RAM的扩展实验,以探索如何提高计算机的存储器性能。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展实验RAM来提高计算机的存储器性能。
我们将通过增加RAM的容量,以及优化数据访问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实验步骤1. 扩展RAM容量:我们首先将原有的RAM容量扩大两倍,以增加计算机的存储空间。
通过增加RAM的容量,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
2. 优化数据访问方式:我们将尝试使用不同的数据访问方式,以提高计算机的存储器性能。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缓存技术来减少数据访问的延迟时间。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预取技术,提前将可能需要的数据加载到RAM中,以减少数据访问的等待时间。
3. 实验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记录不同数据访问方式下的存储器性能指标,如访问延迟时间、数据吞吐量等。
通过对比不同数据访问方式下的性能指标,我们可以评估扩展RAM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扩展RAM的容量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存储器性能。
当RAM容量增加时,计算机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减少了数据的交换和加载时间,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此外,通过优化数据访问方式,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性能提升。
使用缓存技术可以减少数据访问的延迟时间,提高数据的读取速度。
使用预取技术可以提前将可能需要的数据加载到RAM中,减少了数据访问的等待时间。
这些优化措施都对计算机的存储器性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
扩展RAM的容量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而且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来说,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此外,优化数据访问方式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优化策略。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实验RAM的扩展实验。
磁盘阵列实验报告1. 引言磁盘阵列是一种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存储系统,通过组合多个硬盘的存储容量和性能,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可靠性和读写速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磁盘阵列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 掌握磁盘阵列的组建和配置方法;2. 测试磁盘阵列的读写性能,并分析其性能表现;3. 评估磁盘阵列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3.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的实验环境如下:- CPU:Intel Core i7-9700K;- 内存:16GB DDR4;- 硬盘:8块SATA硬盘(容量为2TB,转速为7200RPM);- 操作系统:Ubuntu Linux 20.04.1 LTS。
4. 磁盘阵列配置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磁盘阵列配置方式:RAID 0。
RAID 0使用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均匀分布在多个硬盘上,从而提高了读写性能。
然而,由于数据没有冗余备份,RAID 0无法实现数据的冗余和容错。
我们通过软件配置方式实现了RAID 0。
首先,我们使用Linux提供的`mdadm`工具将物理硬盘建立为RAID设备,然后进行格式化和挂载。
5. 性能测试与分析我们对磁盘阵列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测试,包括顺序读写、随机读写以及不同读写负载下的性能测试。
5.1 顺序读写性能测试在顺序读写性能测试中,我们使用了`dd`命令进行测试。
对于顺序读测试,我们从磁盘阵列中读取了一个大文件,并计算了读取速度。
对于顺序写测试,我们向磁盘阵列中写入一个大文件,并计算了写入速度。
5.2 随机读写性能测试在随机读写性能测试中,我们使用了`fio`工具进行测试。
我们设置了一系列随机读写的负载,包括不同的队列深度和线程数,并分别测试了随机读和随机写的性能。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我们评估了磁盘阵列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5.3 不同读写负载下的性能测试在不同读写负载下的性能测试中,我们使用了`iozone`工具进行测试。
阵列卡逻辑磁盘的迁移(Logic Drive Migration)当向一个已经配置好的阵列(Array)添加或删除硬盘时,可以在不重新创建阵列的情况下更新阵列的配置,改变逻辑磁盘(Logic Drive)的阵列级别(Raid level),或增加所有逻辑磁盘的容量,或增加阵列的空闲空间。
注:通过增加或删除物理磁盘,逻辑磁盘的阵列级别之间可以做如下的迁移:Raid 0 迁移为 Raid 5(物理磁盘的数量增加到三个以上)Raid 5 迁移为 Raid 0 (阵列中任何一个物理磁盘被移走)Raid 1 迁移为 Raid 5 (从两个磁盘增加到三个磁盘)Raid 5E迁移为 Raid 5 (阵列中任何一个物理磁盘被移走或损坏)也可以通过添加一到三个物理磁盘,来增加阵列级别是Raid 0, Raid 1 或 Raid 5 的逻辑磁盘的容量,或者增加阵列的空闲空间。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插入一块新的硬盘后,右键单击"Cotroller1",在右键菜单中选择"Scan for new or removed ready drives"。
2.选择"Scan for new or removed ready drives"后,在"Physical drives"下可以看到多了一块状态为"Ready"的磁盘。
然后右键单击已存在的阵列"Array A",在右键菜单中选择"Logical drive migration"。
"Logical drive migration"菜单下有两个子菜单"Increase free space"和"increase logical drive size"。
如果选择"Increase free space",那么就会增加阵列A的空闲空间,然后再创建新的逻辑磁盘;如果选择"increase logical drive size",那么就会增加所有逻辑磁盘的容量。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摘要:关键词:1.引言2.方法2.1 实验目的:2.2主试:2.3实验器材:2.4实验步骤:3.结果4.结论注意事项: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1、基本形式和要求•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或附录。
•一般摘要,参考文献不要注明第几,而引言等若需要可注明第几,如1引言,2方法……若再要分段可分别标为1.1,1.2及2.1,2.2……•题目–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要言简意赅,最多不超过20个字.说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最典型的题目就是指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摘要–概括文章要点的短段。
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50个字。
好的摘要应该包含以下信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前人对该问题的争论;本研究的被试、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
摘要中最后还要写出3到5个关键词。
•引言–在引言中一般要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然后,应指出该问题的背景材料,最好能指出这类实验的来龙去脉。
最后,应指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
或者说明本实验做什么,试图证明什么。
•方法–方法部分主要说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
它必须详细,以便其他实验者能够参照实验的研究条件,复核该实验结果。
方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试、仪器或材料、实验程序。
•被试。
主要说明选择被试的方式,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等情况,以及被试的数目和怎样分组等(对实验组不必罗列个人名单和个人情况,只要对该组有所说明即可)。
•仪器或材料。
包括用来测试被试的所有设备和问卷、词组表等材料。
要标明设备的型号等细节,有时由于型号不同,同类仪器作出的结果也不同。
如果材料过长,可以在附录中详细列出。
•实验程序。
即实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研究者对被试做了什么,包括实验的原则、方法步骤、指导语、控制的变量等。
这部分要写清楚、确切,以便他人随时重复验证。
•结果–结果部分主要说明实验者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处理情况。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无需列出实验的原始数据。
阵列硬盘需求分析报告一、引言阵列硬盘是一种将多块硬盘组合起来运行的存储技术,通过将多块硬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管理,可以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容量等方面的指标。
本报告旨在对阵列硬盘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为相关企业和用户提供决策参考。
二、需求背景1. 数据量不断增长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企业和个人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单块硬盘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2. 高性能需求随着应用场景的复杂化,用户对存储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高速交易系统、在线游戏等,对存储响应速度的要求十分严格。
3. 数据安全性数据安全是企业和个人存储系统的首要关注点之一。
阵列硬盘的冗余存储机制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备份和快速恢复能力,减小数据损失和风险。
4. 成本效益阵列硬盘能够利用多块硬盘的资源进行数据组织和管理,提高存储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总体成本。
这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三、需求分析根据上述需求背景,可以对阵列硬盘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1. 高性能存储需求企业和个人用户在处理大型数据库、高负载应用和大规模数据传输等方面,对存储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阵列硬盘需要具备高速读写能力和低延迟特性,能够满足高并发访问的需求。
2. 高可靠性和数据保护需求数据对于企业和个人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因此数据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阵列硬盘需要提供数据冗余备份和快速恢复能力,以便在硬盘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减小数据丢失的风险。
3. 扩展性和容量需求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阵列硬盘需要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容量管理能力,能够方便地增加新的硬盘,并通过数据分散、条带化等技术实现均衡的数据负载,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4. 灵活性和易用性需求阵列硬盘需要提供友好的管理界面和操作方式,方便用户进行存储资源的管理和配置。
同时,阵列硬盘需要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存储协议,以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磁盘阵列扩容方案1. 简介磁盘阵列扩容是指在已经运行的磁盘阵列中增加额外的存储容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在进行磁盘阵列扩容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数据备份、数据保护、数据迁移和性能优化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磁盘阵列扩容方案,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对现有的磁盘阵列进行扩容,并提供一些注意事项和最佳实践。
2. 扩容方案2.1 硬件需求在进行磁盘阵列扩容之前,首先需要确认硬件是否支持扩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硬件需求:•硬盘插槽:确认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是否有足够的硬盘插槽用于安装新的硬盘。
•控制器支持:确认磁盘阵列的控制器是否支持扩容功能。
•RD级别支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需要使用的RD级别,然后检查控制器是否支持该级别的阵列扩容。
•电源和散热:扩展磁盘阵列可能需要额外的电源和散热设备,确保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和散热性能。
2.2 数据备份与数据保护在进行磁盘阵列扩容之前,务必进行数据备份,以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备份可以通过外部存储设备、云存储或备份软件完成。
除了数据备份,还应考虑数据保护。
数据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可以使用RD技术提供冗余,以防止数据丢失。
2.3 磁盘阵列扩容步骤磁盘阵列扩容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在系统处于离线状态时,安装新的硬盘到已有的硬盘阵列中的空闲插槽。
2.根据控制器提供的管理界面,将新硬盘添加到磁盘阵列中。
通常可以选择在线扩展或离线扩展两种方式进行扩容。
3.在线扩展:在线扩展是指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磁盘阵列进行扩容。
系统会自动将扩容后的存储空间分配给现有的卷,无需重启系统。
4.离线扩展:离线扩展是指在关闭系统的情况下,对磁盘阵列进行扩容。
扩容后需要重新启动系统才能生效。
5.扩容完成后,需要对磁盘阵列进行重新配置和重新分配存储空间,以使系统能够认识到扩容后的容量变化。
2.4 性能优化与数据迁移扩容后,性能优化和数据迁移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RD级别更改:在考虑性能需求和容量需求时,可以根据需要更改RD级别。
ACU阵列迁移扩容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2010年12月18日
实验人员:黄忠炎、宣轩、赵子德、张志明、刘双运、何喜忠、张木桃、姜文喆、高成良、孟博然
实验目的:阵列扩容、迁移
实验设备:DL580 G5
实验用时:2 Day
实验评审人:
硬件环境:(描述实验机器初始环境)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2008 32bit)
□驱动程序版本:PSP 8.60
□HP自带软件:ACU OFFLINE 8.30.5.0
□第三方软件:HDTune
□其它:
连接方式:
□直接连接
□LPT□USB □COM
□网络连接
□Client-Server□Direct connect to Hub or Switch □Wireless
实验步骤:
因为条件有限,只有3块硬盘,既要完成在线扩容也要完成在线迁移的实验,所以我们决定的实验步骤是先将一块硬盘做成RAID0,然后在线扩容成2块硬盘的RAID0,最后再迁移到3块硬盘的RAID5。
首先是一块72G硬盘做成RAID0之后装好系统和PSP包,在我的电脑只能看到一块硬盘的容量
磁盘管理中也只能看到一个Disk0,容量为一块72GB硬盘的容量
做了一下一块硬盘的性能分析,因为有其他任务在跑所以性能并不是很高
打开ACU
选择阵列卡
可以看到一个RAID0阵列和两块空闲的72GB硬盘,在这里点击Expend Array
有两块硬盘可以选择
先选择一块硬盘,然后点击Save
系统存储配置ing
存储好之后开始做新硬盘的Transforming,将硬盘添加至当前阵列,好一个漫长的过程……
等待ing…..
新硬盘并进当前Array之后多出了迁移和扩容的选项,我们先做扩容,选择Extend Logical Drive
可以看到当前阵列容量为68.333GB,可扩成最大的两块硬盘容量:136.667GB
将第二块硬盘所有容量都扩进来
警告:win2k需sp3以上版本才能识别136G以上的内容,我们是2k8系统,无视,点击ok
开始数据迁移了,要把第一块硬盘的数据按照条带划分给分配到第二块硬盘上,这里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扩容成功,可以看到Array A的RAID0磁盘容量已经为两块硬盘的136.7GB
在磁盘管理中也可以看到有未划分的空间了,至此扩容成功
来测试一下两块硬盘RAID0的速度,果然不同凡响
迁移:将两块硬盘组成的RAID0迁移成2块硬盘的RAID5 先将空余硬盘划至当前阵列下,选Array A,选Extend Array
选择空余的磁盘之后点Save
开始准备磁盘转移
OK,新硬盘准备完成
这次点击Migrate RAID/Strip Size
选择RAID5,确定条带大小,然后Save
开始迁移,漫长的过程……这时阵列已经显示为RAID5了
漫长的过程过后,RAID5终于迁移完成
详细信息,容量为两块硬盘,一块硬盘冗余
速度测试,没有两块硬盘RAID0的速度快,可能是因为有数据校验的过程或受阵列卡性能所限
因为3块硬盘也可以迁移成3块硬盘的RAID0,所以阵列的选项中依然有迁移的选项
迁移回RAID0,然后点Save
RAID0迁移进行中
迁移完成,却意外发现系统只是迁移到了2块硬盘的RAID0状态,第3块硬盘未使用
硬盘又回到了很犀利的速度
这是我们点击阵列扩容
第三块硬盘容量出来了
写上第三块硬盘的容量,点击Save
依然是2ksp3的警告
OK之后开始转换
几乎是瞬间就转换完成了,可以看到阵列为三块72GB的容量
磁盘管理中新容量也出来了
问题出现:三块硬盘RAID0的速度和2块硬盘RAID0的速度几乎无变化
应为从2块硬盘转换成3块硬盘的时间很快,怀疑有可能是第三块硬盘上根本没写数据,于是乎调整一下条带大小让它重新排列一下
原来是128KB
调整为64KB,点击Save
OK,又是个漫长的过程
条带调整完成,可以看到条带大小为64KB
再来一次硬盘测试,速度有所提升,但是还没到3倍硬盘速度,有可能是受总线速度、阵列卡性能限制吧
至此扩容、迁移的实验已经完成。
如有不足请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