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所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8.98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1、年龄>60岁、PICC置管史及导管相关血栓史的患者。
2、有深静脉血栓史、活动性癌症、白细胞计数>12X1()9/L∖携带其他CVC 的患者更易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3、与CVC带管患者相比,重症、恶性肿瘤及小儿PlCC带管患者有较高的血栓发生风险。
4、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导管相关性无症状静脉血栓;PICC导管直径和血管外径的最佳比例为45%,比例越大,血栓发生率越高;置管血栓症状发生在置管后IOod内,随着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
5、化疗患者血栓形成是非化疗患者的3.074倍。
6、研究显示血小板升高会增加Pl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7,纤维蛋白原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含量>4g∕L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纤维蛋白原含量≤4g∕L的患者。
血浆纤维蛋白原
含量增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松形成。
164PICC 置入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李小蓉(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
方法:通过我院PICC置管10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106例PICC置管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因发现早、处理早,最终导管通畅,顺利留置至治疗结束。
结论:针对导管相关性的静脉血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是留置PICC导管的关键。
关键词:导管;血栓;预防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小蓉,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1 临床资料我院PICC 置管共106例,其中男38例,女68例,年龄7天~89岁。
发生静脉血栓2例,2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改良PICC 置管,并一次性穿刺成功。
2例病历:48床、住院号180605627、40岁、诊断升结肠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置管15天后出现穿刺肢体疼痛,肿胀、皮温稍高,测量刺肢体左侧臂围增加2cm,右臂无症状,检验D—二聚体0.69(参考值0ug/ml ~1ug/ml)、AT3136.7%(参考值80%~132%)、FDP3.2(参考值0ug/ml ~5ug/ml),血管彩超提示双上肢桡、尺、肱、腋静脉血栓;31床、住院号180602569、68岁、诊断升结肠恶性肿瘤术后,置管18天后发现左锁骨上窝轻度肿胀,测量穿刺肢体左侧臂围无增粗及其它红肿热痛等症状,检验D—二聚体1.84ug/ml、AT393.8%、FDP6.2ug/ml,血管彩超提示置管侧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近心端血栓[1]。
2 方法我院通过排除和纳入行静脉置管的106例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患病种类,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手术史,糖尿病史、肿瘤等危险因素,记录置管日期、部位、置入长度、臂围。
分别按年龄、置管部位及是否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分组,来观察置管后不同时间段病人凝血功能、血小板、D 二聚体的变化,并结合心脏和四肢血管超声来判定血栓的发生情况。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 PICC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尽管它为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静脉通路,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PICC置管后极易引发静脉血栓。
本文对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以提高我国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认知与重视,预防并减少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综述;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PICCPICC是指置管人员经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处,可以为需要中长期持续静脉输液及用药的患者提供极大的方便[1]。
由于PICC置管操作简单,使用时间较长,可以安全地输注化疗药物,从而缩短病患的在院时间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可长期安全使用的输液路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患者重复穿刺置管带来的疼痛感及其经济负担,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2-3]。
但是,PICC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此,本文现将PICC在临床应用中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血流缓慢、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成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血栓形成的原因为:不是最佳选择血管,肿瘤高凝状态,卧床患者血流缓慢,导管异位导致长期刺激血管内壁。
血栓形成据文献报道,一些危重患者在PICC置管后有很高的发生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4%(4.6/1000 置管日)[4]。
Chopra等[5]报道,PICC置管引起的静脉血栓在危重患者身上的发生率(13%~91%)高于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发生率(6%~67%)。
周晔等[6]研究发现,血栓在置管后 2~3 d 发生率很高,PICC 相关性血栓与继发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71.88%和63.64%。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静脉输液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化疗、肠外营养、长期间歇式输液及5天以上的连续输液。
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PICC在临床应用中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虽发生率低,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0.3%-2%[1]。
一旦形成,则处理较为棘手,有并发肺脑栓塞进而危及生命的风险,导致治疗中断,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给病人造成了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因此,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十分重要。
1.临床资料收集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因各种病因接受PICC患者216例,发生相关静脉血栓4例。
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61岁。
4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其中肺癌、胃癌、结肠癌、鼻咽癌各一例。
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3例,头静脉1例,留置时间20天-7个月,置管长度45-52cm。
1例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拔除导管,其余3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
2.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2.1 PICC相关的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是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之一。
[2]肿瘤细胞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够激活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干扰血管内皮,通过作用于外周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广泛激活多种细胞机制促进凝血。
肿瘤患者急性应激状态和组织坏死导致的炎症反应、异常的蛋白代谢所产生副蛋白也是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因素之一。
[3]2.2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促凝因素。
手术造成的应激状态、活动限制造成血液瘀滞;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药物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影响相关凝血因子水平;化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癌症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
[4]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原因可能为放疗导致组织黏膜及血管内皮受损,使血流速度缓慢,血小板易在局部停留并黏附导致血栓形成。
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目的探讨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近年来收治的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形成因素加以分析,对防治措施加以探讨。
结果病例1的血栓明显缩小,未死亡。
病例2拔除PICC置管后,疼痛消失,病例3血栓未明显改善,血流通畅,手臂肿胀消失,这两例患者均因基础疾病死亡。
结论应当重视分析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PICC置管的效果。
标签: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预防措施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中心静脉)植入方法[1],因具有操作简单、保护血管、减轻痛苦、造成的创伤小等优势,而受到护患的欢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不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PICC置管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有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2]。
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987例,其中因PICC置管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的患者共3例。
为了对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加以分析和总结,现结合这3例因PICC置管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ICC 置管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加以分析,总结预防措施。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1为年龄63岁的男性患者,因“右上肺鳞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在本院接受治疗;病例2为年龄82岁的男性患者,因“胆结石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在本院接受治疗;病例3为年龄58岁的女性患者,因”带状疱疹并感染、病毒性脑炎及高血压、尿毒症”在本院接受治疗。
三位患者均因病情需要而进行PICC置管。
置管后,患者均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
1.2治疗方法将导管拔出,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皮周围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用于长期输液、输血、药物输注等治疗的中心静脉通路。
然而,PICC 置管后可能会并发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以下将介绍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1.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去的病史、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等。
对于高龄、长期卧床、肿瘤患者等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需更加重视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2.提供合理的水分和营养支持: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合理计算和提供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同时注意防治低蛋白血症的发生。
3.定期监测血液凝血功能:护士应根据医嘱,定期进行相关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4.定期观察和评估静脉置管部位:护士应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PICC置管部位的情况,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漏液或渗血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换药、加强局部清洁等。
5.遵循标准的静脉置管操作流程:护士在进行PICC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注意消毒、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6.应用抗凝药物:对于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护士应掌握抗凝药物的使用原则,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保证抗凝效果的科学有效。
7.鼓励活动和床上肌肉运动: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和床上肌肉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8.教育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醒患者注意症状的变化,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及时寻求医生的治疗。
PICC 置管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现已广泛应用临床,它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实现了“全程输液治疗只需一针”的工作特点,明显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1】、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减少了外周小静脉的损伤,同时又具有带管者可以自由活动、维护方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的患者。
但PICC置管后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一旦发生,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于2014年至2015年我院对肿瘤化疗的120例患者行PICC置管,在置管的全程中采取全方位的预防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PICC 静脉血栓预防护理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PICC tubeAbstract: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long retention time and high safety. It achieves the objective of "infusion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reatment only requires one sho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repeated puncture, reduce therisk of drug extravasation, and reduce the injury to the small peripheral vei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free activities and convenient maintenance,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t is suitable for patients who need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medium and long term,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chemotherapy. But there are some complications in PICC catheter, among which the vein thrombosis is the most serious one. Once it has occurred, it may endanger the patient's life and safety, and increase the patient's pain and economic burden. Therefore, our hospital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in 120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whole process to take a full range of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thrombosi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
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脑出血患者,探讨其应用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到我科接受PICC置管的脑出血的患者(60例)进行分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参照组(30例),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患者设为研究组(30例),之后分析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护理措施。
结果: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包括血液流速减缓、血液成分改变、药物种类,封管频次以及静脉管壁结构发生变化等,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且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评价更高(P<0.05)。
结论:针对应用PICC置管的脑出血患者来说,分析其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并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监测,实施置管护理以及管道护理等,对于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行。
关键词:预防措施;PICC置管;脑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破裂致使周围组织局限性出血而引发。
其患病因素较为繁多,常见的患病原因为高血压。
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因此对于长时间需要反复静脉输液的患者,会在其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以此来降低由于反复穿刺产生的静脉炎发生概率,还有效避免了组织坏死的发生[2]。
本文为了探讨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得形成原因以及预防的措施,选取了到我科接受治疗的9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具体方案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0例,对该组患者的年龄分析可知,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为44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5岁左右;男女比例为14:16。
参照组:30例,对该组患者年龄统计可知,最大73岁,最小42岁,患者年龄均值56岁;男女比例为17:13。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PICC管(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经过穿刺手术将导管插入静脉中,直接插入临静脉的导管。
虽然PICC具有众多优势,如长期使用、便于患者管理和护理等,但与之相关的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为了减少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以下是一些护理对策:1.技术操作的严格控制:PICC的插入应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完成,避免插管过深、穿通静脉壁或摩擦静脉壁等不良操作,以降低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2.注意PICC导管的位置:PICC导管插入后,应密切观察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发现导管位置异常,应及时调整,避免导管对静脉壁的刺激和压迫,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定期检查:在插入PICC导管后,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插管部位的情况,包括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等异常症状,导管是否松动或脱落等。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及时处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适当的外部固定:对于PICC导管,应进行适当的外部固定,避免导管的频繁移动和摩擦,减少血管损伤的机会。
5.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定期进行及时冲洗和护理,避免血栓形成。
定期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医师指定的药物,保持导管的通畅。
6.血栓预防: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必须根据医师的指导,并且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7.增加运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他们多进行下床活动,增加肢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8.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状况,定期更换PICC导管,以防止导管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
9.患者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PICC导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血栓形成的症状,同时鼓励患者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总结起来,预防PICC相关血栓形成需要护理人员运用合理的操作技术、严格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合理的药物使用,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护理过程。
最新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深静脉血栓是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是由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以下是最新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的相关内容:1.高凝状态:肿瘤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抗癌治疗等原因,往往具有高凝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2.血管损伤: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3.异物刺激:静脉内插管会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可激活凝血系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静脉回流障碍:置管后,管腔内径较大,可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内血流减慢,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护理上,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监测病人病情:定期检查病人血液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早期发现异常指标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定期更换管道:定期更换或修复管道,及时发现存在漏血、局部浮肿、红斑等问题,避免血管损伤和感染,减少静脉血栓的可能。
3.提供适当的抗凝药物:对高凝状态的病人,可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4.给予局部药物治疗:可以在PICC置管的切口上使用抗感染药物,预防局部的感染,并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5.加强病人的康复护理:鼓励病人进行早期活动,帮助恢复静脉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
6.定期评估观察: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肿瘤负荷增加、病情恶化等,及时与治疗医师沟通,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总之,对于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肿瘤病人,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从监测病情到提供抗凝药物,以及加强康复护理和定期评估观察,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病人的安全。
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江西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330006 喻燕敏摘要:目的 结合三例病例分析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对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 回顾本院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PICC置管987例,3例发生不同程度锁骨下静脉血栓,介绍处理方法并随访。
结果 2例使用贝朗257型和358型45CM 长PICC导管,尖端不能到达上腔静脉和1例不能顺利送管至上腔静脉;2例伴有多种疾病如病毒性脑炎、高血压、尿毒症、上消化道出血等,预后差。
随访3例,2例因基础病死亡;1例半月后血栓消失,随访15月,一般状况良好。
结论 3例PICC置管由于导管尖端不能达到上腔静脉而留置锁骨下静脉区域,是形成锁骨下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原因; 防治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我院共行987例PICC置管,发生3例PICC置管所致的静脉血栓及锁骨下静脉血栓。
经过及时的诊治,未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对象: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因各种病因接受PICC置管患者987例,发生锁骨下相关静脉血栓3例。
其中男性2例,1例年龄为63岁,诊断为右上肺鳞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例82岁,诊断为胆结石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女性1例年龄58岁,诊断为带状疱疹并感染,病毒性脑炎及高血压,尿毒症。
所有患者置管前均签署深静脉穿刺知情同意书。
3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2例使用贝朗公司产257型和358型导管,1例使用BD公司产4FrPICC导管。
3例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均在锁骨下静脉区域,未能达到上腔静脉(贝朗置管长度均为45cm,BD1例只送入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