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分殖造林主要关键配套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
宜林“两荒”造林技术作者:端木繁义黄俊杰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技术适用于西部干旱、半干旱浅山丘陵区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造林,加快荒山荒地绿化进程。
关键词: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技术一、宜林荒山荒地的确定宜林荒山荒地是指长期没有生长森林植被,仅有杂草或灌丛,覆盖度低于30%(不含30%),具有基本的树木生长所需条件的荒山和荒地。
二、树种选择1.坡顶造林树种。
选择涵养水分、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逆性强、耐瘠薄、有利于防止地表径流的树种。
2.坡腰造林树种。
选择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地表植被、根系较发达、固土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的树种。
3.荒地造林树种。
选择深根性且根系发达,耐水湿、干旱、抗逆性较强的树种。
三、苗木标准1.落叶松裸根苗。
落叶松为长白落叶和兴安落叶松。
造林采用Ⅱ级以上苗木。
地径在0.35—0.40厘米之间,苗高在20—40厘米之间,主根系18厘米、侧根系10厘米,苗木通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木质化程度好。
2.樟子松裸根苗。
采用Ⅰ级苗木。
地径在0.40厘米以上,苗高在15厘米以上,主根系15厘米以上,侧根系12厘米以上。
3.杨树苗。
造林选择二根一干或三根二干苗木。
二根一干苗木地径在1.0—2.0厘米之间,苗高在1.5米以上;三根二干苗木地径在1.5—2.0厘米之间,苗高在1.8—2.0米之间,主根系达到20厘米,侧根系达到7厘米。
以上苗木均需苗木通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木质化程度好。
4.容器苗。
樟子松应使用地径在0.50厘米以上,苗高35厘米以上,在容器袋内生长2年以上的苗木;落叶松应使用地径0.40厘米左右,苗高30厘米左右,在容器袋内生长1—2年的苗木;杨树应选择当年装袋,地径0.50厘米以上,苗高100厘米以上的苗木。
以上苗木也都要求苗木通直、色泽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木质化程度好。
四、造林密度1.樟子松初植密度。
2020.12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方式研究王艳军(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摘 要:经查阅资料发现,采取雨前整地可有效改善土壤小气候,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造林苗木根系生长空间以及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和加强造林地的空气对流等,从而达到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针叶树的造林效果的作用。
但是不同整地方式对不同区域造林效果影响也不相同。
本文就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多种整地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阳坡落叶松和半阳坡樟子松水平沟整地后造林4a保存率较不整地分别高25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半阳坡樟子松水平沟整地造林较不整地4a幼林地径高29.4—41.2%、树高高43.9~61.4%。
关键词:造林整地;干旱半干旱;保存率承德市围场县位于华北北部,是河北省的林业大县,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其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位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有研究表明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可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干旱面积。
因此,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加快困难立地条件区域的造林绿化尤为重要。
造林前的整地一般可以通过清除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改变小地形结构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来实现。
整地的作用主要是改善造林地立地条件、保持土壤墒情及便于造林作业等,进而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及提高林业生产率等目的[1]。
有研究表明整地不但可以疏松土壤,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并能有效拦截自然降水,增强抗旱保墒能力[2],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探讨不同造林整地方式对造林成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不同整地方式对不同区域造林效果影响也不相同。
本文通过对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地不同整地措施对造林效果影响研究,为当地造林整地作业提供了精准的科学参考。
1 实验地概况造林地试验区设在木兰林场龙头山种苗场,该地区海拔1300~1500m,年平均温度4.5℃左右,无霜期90~100d,土层厚45~60cm,土壤多为沙壤土、草甸土等,腐殖质含量极低,pH值7.0~8.0。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干旱的地域比例更大。
在这样的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抗旱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探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当前林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抗旱造林的意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
抗旱造林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原则1.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柳、榆树、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首要原则。
2.科学施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科学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科学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护林治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加强护林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加强护林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加强护林治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1.合理设计造林方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制定合理的造林方案,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长期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种植耐旱抗逆树种,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治理措施。
1.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强、树龄短、生长快的树种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树种有:刺槐、沙棘、柿子树、沙柳、垂柳、乌桕、红枫、槐树、油松等。
根据土地类型、水分状况和经济用途,合理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2.土壤培育干旱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低,土层肥厚度也很薄。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需要进行土壤培育,增加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人工造林前田间铺施有机肥、深翻、平整土壤等。
3.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应选择在天气稳定、雨量较多的春、秋季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干燥、寒冷时期造林。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树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科学的定植定植的树苗要有质量保证,保证其干燥充实,根系健全、发达。
在定植时,根据土地结构、地形、坡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植方式和净空面积保证树苗生长。
5.养护管理抗旱造林后要进行养护管理,促进树木生长。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除草保墒等。
同时还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如设立防火带、安装防盗设施、定期巡逻执勤等措施。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中,选对树种、科学管理、适宜时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以此为核心,不断推进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生态效益,从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成活率低的问题,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选种、种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选种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土壤贫瘠,因此在选种时应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
对于干旱条件较为严酷的地区,应选择具有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沙柳、柳杉等。
而对于半干旱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杨树、柞树等树种。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可以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力,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种植技术也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稀缺,种植时应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
在树木栽植前,可以将苗木进行浸水处理,增加其吸水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追肥、覆盖等方法,降低蒸发,减少水分损失。
还可以采取适当的修剪措施,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抵抗干旱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管理措施也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在栽植后,需要及时对树木进行管理,包括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来说,浇水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幼苗生长期,要保证土壤湿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
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避免树木受到病害侵袭而导致死亡。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通过选种适应性强的树种,运用节水技术和合理种植技术,以及加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小、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较弱,在该地区造林必然会受到树种、苗木、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造林成活率较低。
因此,在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合理按照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从而提高造林技术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1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要求1.1依据区域生态特性,精准选择树种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依据该地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树林苗木,才能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困难问题。
因此,在选择苗木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干旱地区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主,选择最合适的造林苗木。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性较强、土地瘠薄,要选择柠条、侧柏、樟子松、沙棘、油松、云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苗木。
在造林过程中,要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在源头控制种植树木质量,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保证树木质量。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较为严重,还要积极推广干旱地区中造林优势和特征,鼓励干旱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干旱地区造林质量[1]。
1.2严遵苗木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1.2.1保持造林苗木的自身水分。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树苗过程中,若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保持苗木的自身水分。
苗木失水过多,其内部的水分失去自然平衡性,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苗木会出现自然死亡的情况,所以,在该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随时用、随时起、随时运等原则,及时为树苗补充水分,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既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木,还能避免树苗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情况。
造林大多数集中在春季,但春季降水稀少,大风天气也较多,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保证苗木自身的水分是保证其成活率的基础。
同时在苗木的冬储和假植期间,苗木的枝干易缺水,根系易出现腐根、烂根、干根等情况,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尤其是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苗木来说,保持苗木自身水分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一种应对干旱环境的造林技术,旨在提高林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下面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种苗选择: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应选择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
这些树种一般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高温等特点,如柏树、槐树、沙柳等。
应避免选择对干旱条件敏感的树种,以减少造林失败的风险。
2. 土壤改良: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缺乏养分。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来改良土壤。
还可以采取保墒措施,如覆盖坚固的耕作层表面,减缓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 灌溉措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有限,灌溉技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配比,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防风措施:干旱地区常常伴随着强风,造成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和林木的水分丧失。
为此,可以采取人工建设遮风林带的方式,如在林地的边缘种植防风林,选择高大的树种,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减少风速,降低蒸发速率。
5. 土壤保墒:保墒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可采取覆盖物保墒,如铺设稻草、秸秆等覆盖物,遮荫减少田间蒸发。
合理调整栽植密度,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降低水分需求。
6. 林地管理:在干旱地区进行林地管理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疏伐和修剪。
适当的疏伐可以减轻林木的水分需求,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及时修剪干枝落叶,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7. 技术引进:应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引进适应性强且抗旱能力良好的林木品种和种植技术,如沙丘固定技术、坡地防护技术等。
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林业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包括种苗选择、土壤改良、灌溉措施、防风措施、土壤保墒、林地管理以及技术引进等。
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适应干旱环境的要求。
林业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分析丁治国(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宁武036700)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性,然后从科学选择树种、确定造林时间、整合土地资源、树苗处理与栽培、树苗灌溉与后期处理、抗旱造林综合管理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同时提出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以有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质量。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抗旱造林;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10-0213-021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可耕种的土地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接近是13%,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比达到了50%以上。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其地表植物覆盖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地表处于裸露状态,同时由于土地干旱而引发的土壤沙漠化现象尤为严重,而且沙漠化范围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叫所以就需要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优化当地的自然气候,加强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水流。
通过抗旱造林不但能够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也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应用2.1科学选择树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更新造林技术理念,高度重视并科学选择树木品种。
通过综合分析地区水土条件、自然气候等要素,然后选择与之相适的树木品种。
首先造林工作人员需要考察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特性,尽可能选择适应性、抗旱性较强的树种,同时注意树种生长特点和造林地区现场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严格贯彻“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12]。
总而言之,在进行树种选择时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考量:①确保选择的树木品种能够与造林区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相适应;②选择的树木品种可以实现抗旱造林基本目标和生态建设基本要求;③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拥有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栽植实践工作经验。
2.2确定造林时间应根据选择的树种类型确定最佳的起苗与造林时间,以提升苗木种植成活率,从而减少抗旱造林成本。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为了有效应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问题,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1. 选择适合的树种。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选择适应性强、抗旱性能好的树种是关键。
柽柳、地被红豆杉、白蜡树等都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2. 合理规划造林区域。
根据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情况,合理规划造林区域。
避免在沙漠腹地或者过于干燥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的造林,而应选择地势较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造林,以便提供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
3. 改良土壤。
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干旱,对树木生长不利。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良土壤。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秸秆等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注重保持土壤的覆盖,避免水分的蒸发。
4. 采取节水措施。
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在造林区域设置灌溉系统,科学浇水,减少水分的浪费。
可以选择适合干旱地区的灌溉方式,比如滴灌、雨水集中等方式,以提高用水效率。
5. 定期护林管理。
抗旱造林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进行定期护林管理。
定期修剪树枝,促进树木的新陈代谢,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及时清除枯死的树木和枯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6. 加强宣传教育。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了解抗旱造林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旱造林行动。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选择适合的树种、合理规划造林区域、改良土壤、节水措施、定期护林管理和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应对干旱地区的抗旱问题,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稀少,造林技术便成为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选种造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第一步就是选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求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高,同时还要能够形成较好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结构,以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适宜的树种包括沙柳、胡杨、柳树、沙棘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大多贫瘠,对于树木的生长影响极大。
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主要的土壤改良手段包括施肥、翻耕、植物迹地、覆土等。
通过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树木生长的条件。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有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
植物迹地和覆土可以减缓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湿润度。
三、水源管理水资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合理地管理水源。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可以通过建设蓄水池、设立人工灌溉系统、采取雨水收集等方式,增加树木生长所需的水源。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分过多滞留,有利于减少土壤的盐碱化,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
四、灌溉管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灌溉管理尤为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保持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水浪费和水分过多滞留的情况,可以通过定时定量地进行滴灌、渗灌等方式,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管理与维护抗旱造林后,对树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脆弱地区,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
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水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造林成活率较低。
如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成为了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水源保护、植物适应性、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提供参考。
要保护好水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本就匮乏,如果盲目进行造林,会对周边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选择造林地点时,要根据当地的水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树木种植时,也要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水分条件的植物,减少对水源的消耗。
可以探索新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树木成活的可能性。
要注重植物的适应性,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植物品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
一般来说,针叶树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
还可以通过培育新的树种品种,提高其抗旱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干旱环境下的成活率。
在树种选择上,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要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合理、科学的造林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限制。
在造林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可以在植树时使用一些生态防护措施,如搭建遮阳棚、覆盖草皮等,保护树木的生长。
可以采用合理的密植和合理的间作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植物育种等技术,培育出更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
除了以上几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还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支持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和技术创新。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而造林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因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非常重要。
一、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树种是关键。
常见的耐旱树种有沙柳、柞栎、山柳、苏铁等。
选择耐旱树种的优势是能够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生长快、适应性强。
二、种植技术1、科学规划在进行抗旱造林之前,需要对地形地貌、土壤肥力、水文气象条件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科学规划,做好细致的设计,掌握地表水和微小水源。
同时要合理利用流动水、保存雨水,以保证种植效果。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抗旱造林的重点措施之一。
由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往往缺乏养分,因此需要进行适量的肥料补充,同时还需要做好土壤改良工作。
3、合理技术在进行抗旱造林时,要结合环境条件和树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
例如,对于根系脆弱的植物,需要深挖壕沟,增加深度和面积,使其根系向下扎根,提高抗旱能力。
4、定期修剪为保证抗旱树种的生长,需要定期进行修剪。
修剪可以使树木形态更加优美,控制树冠茂密度,增加光照和湿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三、灌溉技术灌溉技术是抗旱造林的必要手段,通过合理灌溉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减轻水分亏缺问题,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灌溉方法,可以在树干周围铺设管道或塑料膜进行滴灌、渗灌等方式灌溉,逐渐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2、喷淋灌溉喷淋灌溉是将水通过水泵压力喷洒到树木周围的一种灌溉方式。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增加土壤表层的水分含量,但也容易造成过度湿润,需要掌握喷洒时机和频率。
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是指通过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实现对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相关技术措施逐步丰富,下面对植被治沙造林的技术措施做出分析。
1. 选种与技术选种是植被治沙造林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选用具有适应性强的树种。
如在某些干旱地区,适合针阔混交树种的种植;而在某些沙漠地区,则需选用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乔木和灌木类树种,如沙柳、刺槐、槐树等。
对于选种之后的技术措施,也是需要重视的,如施肥、拆土、修水等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 水源治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治沙造林,水源利用和水源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沙漠地区地下水资源质量较差,因此需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
采用降水利用和集水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镇沙结合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治理,保证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灌溉技术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治沙造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合适的灌溉方式,可以为植物提供足够的水分,促进其生长发育。
目前,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地下滴灌、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
此外,在灌溉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土壤保水能力高低,以及灌溉过程中的水肥流失等情况。
4. 保护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还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环境、采用草原闭塞化肥沙化成为荒漠的地区,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快森林草原建设等工作,促进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增加水分的保留量。
此外,适时清除罗汉松等有害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植被治沙造林技术措施中,需要注意的是选种与技术、水源治理、灌溉技术和保护措施。
只有采取多种综合对策,才能更好地推进植被治沙造林,减缓沙漠化进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林果花卉现代农村科技2021年第1期燕山余脉低山丘陵干旱阳坡造林技术模式张爱儒(唐山市开平区农业农村局河北唐山063021)摘要:该文以唐山市陡河水库周边燕山余脉低山丘陵干旱阳坡造林技术模式为例,论述了通过采取科学的树种配植、兴建配套的水利设施、做好森林生物防火带和引水上山设施建设等创新和关键性的技术措施,成功破解了低山丘陵干旱阳坡造林绿化难题,建设形成风景优美、林木繁茂,集水源涵养、旅游观光、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对我国北方立地条件类似的干旱阳坡绿化攻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造林;干旱阳坡;树种配植;引水上山;防火陡河水库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东北部,距离唐山15km,是唐山市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同时保障曹妃甸区海港和大唐发电厂等生产生活供水,总库容5.1亿m3,生态地位非常显著。
环水库东部、北部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属燕山余脉。
低山丘陵阳坡立地条件非常差,多年来因土层瘠薄、干旱、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多次造林失败,未能改变其荒山荒坡现状,面积333hm2。
近年来,唐山市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攻坚工程等绿化重点工程,为保护全市人民的饮用水源地,将陡河水库周边低山丘陵干旱阳坡绿化作为重点绿化攻坚项目,经过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实地踏查规划,制定岀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式,成功实施了低山丘陵干旱阳坡造林330hm2,与原有林地相结合,初步形成风景优美、林木繁茂,集水源涵养、旅游观光、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取得了很好的绿化效果。
其主要绿化技术模式如下:1立地条件工程区属燕山余脉低山丘陵区,东部滨海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5°C,年平均降水量636.1mm,无霜期183d。
南部凤山、巍山、小梁山呈品字型分布,凤山海拔高度195m,小梁山海拔98m(较平缓),巍山海拔232m(较陡峭),沿陡河水库东岸向北延伸的高山、七座山、长山海拔为100〜200m,造林地段为丘陵阳坡,土层瘠薄,土壤厚度3〜30cm。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生态环境类型,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土地瘠薄等原因,造成植被生长受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状况,大量的造林和绿化工程被开展,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工程中,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造林技术成为实现成功的关键因素。
1. 林木品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中,选用适应这种环境的林木品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林木品种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水分利用效率高:选用能在较少水分条件下生长、对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树种。
如松、柏、柞等树种,这些树种所需的土壤含水量比较少,能够适应干旱环境,而且这些树种具有韧性、抗逆性较强,能够在极端的干旱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2)叶片小、厚度适中:选用叶片较小的树种,因为叶片小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
同时,选择叶片厚度适中的树种也有助于控制水分蒸发。
(3)根系发达: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树种,其根系多为深根型,这种根系能够深层次地扩展,寻找更深处的水源。
2. 土壤改良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普遍贫瘠,水分含量较低,因此在抗旱造林过程中,地面土壤的改良也十分关键。
有以下几种可行的土壤改良技术:(1)中耕和深耕:通过中耕和深耕,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含水量和保水性,同时也有助于根系的深层扩展,寻找更深处的水源。
(2)土壤改良剂施用:施用有机肥和沙子等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蓄水量和保水性。
不同类别的改良剂可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植物茬余物覆盖:植物茬余物具有良好的保水保墒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蒸发量。
3. 灌溉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年的降水量较少,所以灌溉技术也是抗旱造林中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有以下几种灌溉技术可供选择:(1)雨水收集灌溉:通过收集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
(2)水源直接输送:可将远处的水源输送到造林区域内,补充地下水源,保持土壤湿度。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区域内,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抗旱造林抗旱造林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林木种植,通过合理的植树造林技术以及事先的补植、保护等措施,提高林木的生存率和树高、树粗生长速度,从而达到抗旱的目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旱地入林项目主要是以人工植树为主,同时,也可采用混交林、低支架林、高标准林等林业模式进行造林。
1. 选择适宜品种要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抗旱树种,目前适宜的抗旱树种有黑松、马尾松、柿子树、丹参等。
在选种时,应掌握各树种的生态和生长特性,了解各树种的耐旱能力和对土地光热、水分、土壤等的适应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树种。
2. 合理密度合理的造林密度是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成活的关键。
低密度植树效果不佳,而高密度植树则会导致水分分配不均,根系交织,发生疏林现象。
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树种的生长特点,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
3. 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影响林木生存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
在抗旱造林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比如进行土壤修复、均勻施肥、施用追肥、观测病虫害等。
此外,还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选用相对优良的造林技术,比如建造固定林带、植树成行、间作林、草木复合等。
二、节水保水技术节水保水技术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减少土地水分流失和地貌侵蚀,维护生态平衡。
该技术可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包括土地改造、水资源管理、灌排技术改进、雨水集中、地下水补充等。
1. 土地改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干燥脆弱,需要采用土地改造措施,以增强土地保水能力并提高利用率。
改造主要包括:施种草地、保水型林场建设、增加耕作深度、拔掉病虫木杆、铺设防护网等。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调配,旨在实现最大程度的水资源利用效益。
提高青藏高原半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的措施和建议赵成甲(青海省湟中县林业局青海省湟中县811699)摘要:针对青藏高原半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雨季造林、选用优质壮苗、提前精细整地、应用科技措施和造管并重的六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提高;半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措施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4-0243-01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游,地处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境内三面环山,沟谷纵横,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县89.9%。
海拔2225~4488m,相对总高差2263m,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年降水量350~650mm,雨热同期,蒸发量900~1000mm。
土壤类型分布地带性较明显,共有12个土类,26个亚类,16个土属,39个土种。
自然植被属于半干旱草原-半干旱荒漠类型,植物资源主要有:松科、柏科、桦木科、榆科、小檗科、蔷薇科、豆科、柽柳科、瑞香科、木犀科、茄科等。
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是青海省人口和农业大县,也是国土绿化重点县,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县,春旱、洪涝、滑坡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都与森林植被少有很大关联。
虽然多年来地区一直在深化植树造林,积极增加植被面积,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的植被面积以及从1978年的9%上升到2018年的将近50%,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植被分布并不均匀,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丘陵地带较少。
一些干旱山区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较低。
这是因为区域的人工造林工程中,植被的成活率并不高,这是影响区域城乡绿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造林思路,优化造林措施,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植被成活率。
1尊重客观,顺应自然,科学选择造林类型(1)积极混交林建设。
2015年7月防 护 林 科 技
J u l y
,2015第7期(总142期)
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N o .7(S u m N o .14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7-0117-02
收稿日期:2015-04-02
作者简介:刘洪伟(1972-),男,辽宁凌源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分殖造林主要关键配套技术
刘洪伟
(凌源市青龙河自然保护区,辽宁朝阳122500
)摘 要 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的河滩两旁㊁村屯四旁,有着丰富的土壤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对此,进行分殖造林技术,对于快速成林㊁加速绿化速度,巩固绿化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㊂分殖造林主要在春季进行,分殖造林分为插木造林㊁分根造林㊁分蘖造林3种类型,分殖造林的主要树种是无性繁殖力较强的㊁根蘖性强的杨树㊁柳树㊁刺槐㊁沙棘㊁棉槐㊁酸枣等㊂
关键词 分殖造林;插干造林;低山丘岭区;辽西北
中图分类号:S 7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
.i s s n .1005-5215.2015.07.053 凌源市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
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㊂应用幼苗造林的成活率较低,达不到应有的造林效果,因此,在适宜的地段适宜的季节进行分殖造林,是半干旱地区值得推广和应用的一项造林技术体系㊂为了使分殖造林技术得到具体的掌握和推广,现将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进行总结㊂
1 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分殖造林技术的
主要优势与土壤条件
1.1 分殖造林技术的主要优势
由于分殖造林技术是将树木现有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在时间上,极大地缩短了造林时间,节约了造林费用㊂不仅如此,造林技术易于生产者所掌握㊂造林完毕后,幼林的生长速度极快,对于提早成林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㊂除此之外,分殖造林技术还延续和传承了母株的主要生长特性㊂
1.2 分殖造林技术必备的条件
分殖造林要求林地的土壤环境较为严格,要求土壤疏松湿润,以地下水位低的河滩地㊁渠旁岸边等地块较好;分殖造林在造林树种上,要求是无性繁殖能力强的树种,杨树㊁柳树㊁沙棘㊁棉槐㊁刺槐等㊂
2 分殖造林的主要时期和配套技术
2.1 分殖造林的主要时期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在保证土壤水分的情况下适宜分殖造林㊂分殖造林一般是先发根或生根与发芽同时开始,能保持水分平衡,分殖造林成活率高,幼苗发育良好㊂
2.2 分殖造林的主要配套技术2.2.1 插木造林技术 插木分殖造林的主要技术环节是,从母株上切去枝干部分,直接插入所要造林
的林地,促使其生长不定根,培育成林的方法㊂插木造林可依据插条的粗细程度和长短进行插条和插干㊂
插条法:采用1~2年生的粗度在1~1.5c m 左
右的萌条,段截成长短为50c m 的插穗,直接进行造林,对于常绿树种可在地上部分留总长度的1/3左右,对于落叶树种,可在地上部分仅留5c m 或全部插入地下,与地面持平即可㊂插穗的上部切口要及时封漆或用土掩埋㊂
插干法:插干法就是利用幼树的树干和苗干等直接插在造林地上,促其生长并渐成林的方法,插干法主要用于村屯四旁绿化,在树种上,多采用杨树㊁柳树等㊂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多采用高干造林或者低干埋干造林㊂高干造林,要求干长为2~2.5m ,左右,栽植深度以造林地的土壤质地和土壤水分情况而异,应该掌握的主要原则是,要使苗干的下切口处于能满足生根所要求的土壤温度和通气良好的层次,一般为0.4~0.8m 为宜㊂低干造林,要求造林的干长为0.5~1.0m ,为防止单株情况下成活率的问题,可以采用穴栽2~4株的技术,这样就确保了栽植点的成活率㊂
插干造林的主要技术环节是,要求土壤湿润㊁深
埋㊁踩实㊁少露头等主要技术点,与此同时要求栽植坑要挖深㊁底土土质要好,栽植后严格踏实㊂2.2.2分根造林技术即从母树根部挖取根段,直接埋入造林地,促其萌发新根,长成新的植株的造林方法㊂分根造林的方法主要用于根的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如刺槐㊁酸枣㊁沙棘㊁文冠果等,具体的分根造林技术是,从根部挖取2~3c m粗的根条,剪接成15~20c m长的根段,倾斜或者垂直插入土中,注意绝对不要倒插,上端微露并在上切口上封土堆,主要是防止根端失水㊂在插前,应用A B T生根粉进行浸根,对于提高成活率具有很好的作用㊂2.2.3分蘖造林技术从毛白杨㊁山杨㊁刺槐等根蘖性强的树种根部长出的萌蘖苗连根都挖出来进行造林的方法㊂分蘖造林技术的成活率高,成林快,在生产上应用较多㊂
参考文献:
[1]木原.春季造林技术问答[J].内蒙古林业,1986(4):25
[2]阿牛阿且.杨树插杆造林技术及其在昭觉县的应用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11
[3]吴炳玉,姜晖.浅谈山区植树造林技术与管护[J].吉林农业, 2010(8):20
[4]周美林.林业发展植树造林的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1):15
(上接第114页)
4.2.1越冬埋藏催芽即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水曲柳的种子成熟后立即采种并加以调制,将种子以1ʒ3的比例混沙埋藏进行催芽,催芽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为8~9个月㊂催芽前将种子先以30ħ温水浸泡2~3d,期间每天换水并搅拌1~2次㊂浸种后将种子捞出,以浓度0.3%~0.5%KM n O4溶液浸泡1~2h,再经清水反复冲洗,阴干后催芽㊂宜选择地势高燥㊁排水良好的地块,在秋季土壤冻结前挖好藏坑,规格为深度1~2m㊁宽度约1m,坑的长度视种子数量而定;坑底中间挖深㊁宽各25c m的小沟,内铺卵石,以利排出积水,坑底铺上10c m河沙;将种子混以3倍体积的湿沙,手握成团且不出水,堆放到坑里,当堆至距地面10~20c m时,再覆盖湿沙,其上盖土,呈沙丘状;坑中央每1m距离需设立垂直地面的通风孔㊂定期检查,温度保持在0~5ħ,同时保持湿润㊂于翌年春播前10d左右取出种子,摊平晾晒,夜间堆起覆上草席等以保持温度和湿度,每天翻倒晾晒,适当喷洒温水保持湿润㊂约有30%~4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㊂
4.2.2室内变温催芽如未能及时进行越冬埋藏处理种子,也可采取室内变温催芽处理,可大大缩短处理时间㊂即将种子经过清选㊁浸泡和消毒后,按1ʒ3的比例与湿沙混合均匀,含水量以手握成团且不出水为宜㊂先在室内进行高温催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ħ,高温处理时间为2个月,然后转入低温催芽,即将种沙移至室外阴凉处或置于冷窖中,使种沙温度保持在2~5ħ,低温处理时间为1 ~2个月㊂
4.3播种
春季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播种方式一般采用大垄条播或撒播,垄的规格为垄底宽60c m㊁垄面宽30c m㊁垄高15c m,条播,每垄播2行则行距在15~20c m㊁播幅宽3~5c m,每垄播1行则播幅调整到12c m左右,便于将来保留2行㊂播种后及时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在1.5~2.0c m㊂水曲柳种子发芽率在50%~60%,适宜的播种量为187.5~225 k g h m-2㊂
4.4苗期抚育管理
播种后到幼苗出土前,加强水分管理,适时浇水保持床土湿润,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㊂一般在5月下旬幼苗可出齐,及时进行间苗定苗,保苗株数应不小于40株m-1㊂苗木速生期开始追施氮肥2~3次,两次追肥的时间间隔为10~15d,硫酸铵的施用量在75.0~112.5k g h m-2㊂每次追肥后应给幼苗喷洒适量的清水,冲洗茎叶以免灼伤,也利于提高肥效㊂当年要铲㊁趟4次,每次灌水后及时中耕,做到土壤疏松㊁无杂草㊂
4.5病虫害防治
在出苗后到幼苗速生期开始之前,苗木营养组织幼嫩,易患立枯病,特别是在黏重土壤或连作育苗地上发病较多㊂防治药剂通常选用波尔多液,方法为在出苗后立即喷洒,浓度为0.5%~1%,连续3~ 5次,每次喷洒时间间隔为1周,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㊂
4.6起苗
于当年秋季用U形犁进行机械起苗,起苗时应保留主根长度25~30c m,起苗后假植越冬或出圃㊂加强苗期管理,1年生苗高可达25~30c m㊁地径0. 5c m以上,侧须根发达,可产优质绿化苗约7.5万株h m-2㊂
参考文献:
[1]何之龙,曾凡锁,詹亚光.大庆盐碱地绿化树种的引进及适应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3):9642-9645,964 [2]李长胜,项凤武,张玉江,等.苏打盐碱地造林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10(2):113-119
811防护林科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