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整分析_资产组合平衡渠道
- 格式:pdf
- 大小:385.84 KB
- 文档页数:10
外汇市场冲销式干预有效性的研究作者:顾嵩楠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日益突出。
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过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冲销式干预。
本文以资产组合理论和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建立了VEC模型来研究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式干预有效性的模型得出我国的外汇冲销式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于提高我国外汇干预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冲销式干预;资产组合理论;非抵补利率平价[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48我国于2005年进行了结售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朝着弹性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的背景下,汇率的市场化使得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为了维持稳定的目标汇率水平,央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吸收超额的外汇供给。
同时,央行又在国内市场通过再贷款、发行国债等方式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外汇干预政策即为冲销式干预。
外汇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央行的冲销式干预是否有效影响了汇率的变动;二是央行是否对进行外汇干预而产生的外汇占款进行了有效冲销。
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对2005年汇改后的外汇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1 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来研究外汇冲销式干预有效性。
资产组合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各国资产具有不完全的替代性,所以,利率平价公式在该理论中不适用。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央行的冲销操作会使得本币债券相对供给增加,本币债券在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比例提高使得本币资产的风险相应增大,因而投资者需要获得一个额外的风险溢价来抵补增大的本币资产风险。
因此,根据Dooley和Isard(1982,1983)从资产组合渠道模型中推导出的风险溢价方程建立模型,方程如下:即: RP=ID-IF-(F-E)风险溢价=本国利率-国外利率-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由于本文为了检验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引入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的指标与风险溢价建立方程。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收支也出现了一定的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风险和挑战,因此,研究其原因并找到平衡对策十分必要。
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贸易顺差、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
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持续保持着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尽管在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这种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远大于进口商品的价值,直接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其次,资本流动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资本流出一直持续增加,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年中。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增加以及个人资产的移出所致。
资本流出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
最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还表现在外汇储备的增长上。
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如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资本流出风险。
三、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导致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对外需求过度依赖。
这使得中国难以实现贸易平衡,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其次,中国存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人民币的低估引发了大量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
中国政府为了保持人民币相对较低的汇率,采取了大量的外汇干预手段,从而增加了外汇储备。
此外,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的国内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失调,使得产品的供求失衡。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为了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首先,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与对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收支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1.1 收支概况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顺差格局。
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数据显示,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23707.8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305.67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为4393.18亿美元。
而服务贸易方面,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为7522.4亿美元,支出为4740.6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781.8亿美元。
另外,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方面,中国的资本流入量占到了总资本流入量的94.4%,2018年实际使用外资为1394亿美元,同比增长、6.0%。
1.2 问题与风险尽管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整体来看是比较稳健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风险。
首先,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面临严重的市场萎缩风险。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依赖性,有着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只脚站在进口、一只脚站在出口”的风险。
此外,资本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二、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2.1 扩大内需和转型升级中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进出口贸易依赖性过大,一旦出口市场变差,整个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需要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和数量,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生产置换上下功夫,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还可以促进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扩大设施和技术输出,优化货物流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体系和机制,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互惠互利。
我国外汇干预信号渠道的有效性【摘要】本文采用1999年7月—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干预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外汇干预信号渠道的有效性。
实证结果显示:外汇干预对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的影响显著,外汇干预可以发出将来货币政策的信号,从而影响外汇市场私人参与者的预期,私人参与者将会改变在外汇市场上的行为进而影响汇率。
【关键词】外汇干预信号渠道V AR一、引言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从1994年进行汇率制度重大改革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的外汇干预也是在这个制度背景下进行的。
1994年汇率改革实现了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大幅贬值推动我国商品的大量出口,同时各级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大幅攀升,使得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的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在强制结售汇制度(2008年前)下,导致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中央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主要方式是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外汇抛出人民币,通过投放等值的基础货币来吸纳外汇,这种单一方向的、大规模的外汇干预导致外汇占款迅速上升和基础货币大量投放。
截至2010年底,外汇占款为22.58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消除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从1994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外汇干预手段来降低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包括控制再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这些冲销干预的有效性亟待研究。
二、文献回顾国内外学术界对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组合平衡渠道、信号渠道和微观结构渠道这三个渠道。
信号渠道,是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上发出信号,表明政府的态度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
最早提出冲销干预信号渠道假设的是Mussa (1981),Mussa认为货币当局的外汇市场干预通过向市场提供新信息来影响汇率,货币当局比其他市场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并且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活动来传递这一信息。
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效力分析作者:高林梅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4期【摘要】到目前为止,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够帮助我国根据当下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汇率机制。
从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也进行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升值期,其中不乏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后果。
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贬值了3%,但国际普遍对人民币看好,认为着仅仅是人民币升值趋势中的一点波动。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一、引言2014年4月9日,人民币中间价重返6.1490。
其实,此位置相较今年最高位的6.0990,贬值0.8%,今年来的即期价格则贬值3%左右。
不过,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升值约35%。
1994 年中国实行单一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升值或贬值的压力。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我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2005 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不断小幅升值,资本流入增大。
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外汇市场上积极干预。
在结售汇制度和央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的背景下,大量的外汇顺差转变为央行的外汇储备。
到2013年12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 38,213.15亿美元。
今年来,不乏国内有关学者对于我国外汇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且利用多种模型对中国的外汇市场进行预测。
傅勇、李月(2013)通过对国外其他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模式的总结,认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标准的外汇市场干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外汇市场干预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干预形式。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Stephen P. Groff)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上表示,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减少,人民币升值动力正在逐步耗尽,未来人民币会出现双向波动的趋势。
另一方面,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未减弱,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放缓,在新的局势下,央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显得更为重要。
外汇干预有效性的研究脉络与启示【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各主要经济体国家纷纷出手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干预成为国际金融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外汇干预的目标、外汇干预的盈利性以及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来国内外关于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我国的外汇干预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汇干预有效性传导渠道一、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标准桂詠评(2008)认为外汇干预的有效性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央行外汇干预的渠道,即外汇干预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汇率;二是研究央行外汇干预的结果,即央行的外汇干预是否最终改变了汇率的趋势并提出衡量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结果是否有效主要有两个标准:盈利标准和均衡汇率标准。
外汇干预的盈利标准主要是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来综合衡量外汇干预的损益;均衡汇率标准主要判断外汇干预究竟是将市场汇率拉向还是推离当时的均衡汇率,该均衡汇率是中长期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保持一致的实际汇率,因此均衡汇率标准实际上是判断外汇干预能否调整汇率在中长期中的失调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衡量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外汇干预的目标、外汇干预的盈利性以及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并从这三方面来回顾关于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文献。
二、外汇干预目标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外汇干预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征上,通常是先提出一个央行干预反映函数,被解释变量是外汇干预量,解释变量是汇率波动幅度,然后对提出的央行干预反映函数进行估计,从而判断央行干预是逆向干预还是目标圈干预。
Artus(1976)、Quirk(1977)对德意志和日本的研究都发现了逆向干预的特征。
Alkeminders(1995)发现德意志联邦银行和美联储都采取逆向干预政策以降低汇率的不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公布了外汇干预的日数据,学术界开始转向研究外汇干预是否能够影响到汇率水平以及汇率的波动率,多数研究认为外汇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汇率水平。
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思考■林谋性(金融一班 2008310124)[摘要]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各国中央银行都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进展的方向变化。
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缘故、干预的工具及干预的有效性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冲销干预来实现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
最后,从增强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速利率市场化、加强国债市场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冲销干预;汇率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要紧储备货币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得起伏不定。
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采纳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导致美元在国际市场连续走贬,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许多非美货币都承担了较大的升值压力。
汇率的剧烈波动无疑会加剧相关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阻碍各国经济政策的执行成效。
众所周知,汇率与经济进展休戚相关,因此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频繁施加干预,在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和谐操作,以确保经济稳固运行。
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剂,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新的汇率制度更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但同时也对其有效性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一、中央银行的冲销干预理论综述外汇市场干预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以阻碍本国货币的汇率。
以是否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标准,央行进行干预的两种差不多方式是:冲销式干预和非冲销式干预。
冲销式干预是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要紧是国债市场上的公布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阻碍,从而坚持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非冲销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与存量理论对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方式的效力进行了分析。
论我国央行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和减少资本流出,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
本文将围绕我国央行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展开讨论,分析其意义和效果。
外汇干预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影响汇率走势和维护本国利益。
我国外汇干预的形式和手段主要包括:直接入市干预:我国央行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购买或抛售外汇,以稳定汇率。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整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调整利率:通过调整国内利率,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从过去几年来看,我国央行外汇干预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干预频率增加:随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加剧,我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频率增加。
干预手段多样化:为了应对复杂的外汇市场环境,我国央行采取了多种干预手段,包括直接入市干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
干预效果有限:虽然我国央行采取了多种干预手段,但干预效果有限,汇率波动仍受多种因素影响。
冲销操作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抵消外汇干预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我国央行的冲销操作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包括: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整不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
调整利率:通过调整贷款和存款利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消费投资。
冲销操作与外汇干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互影响:外汇干预和冲销操作相互影响,一方面外汇干预影响汇率走势,另一方面冲销操作调节国内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配合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我国央行在外汇干预的同时,也会相应地采取冲销操作,以保持国内货币市场的稳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央行冲销操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冲销力度不足:由于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的独立性受限,冲销力度相对较弱,难以完全抵消外汇干预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中国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整分析: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桂詠评*内容提要 本文以2004~2006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未抵补利率平价的回归检验,得出中国国内外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结论。
通过单位根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得到,人民币远期、即期汇率、国内外利率以及国内外资产比例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相应分析得出,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外汇干预是有效的。
关键词 外汇市场干预 资产组合平衡渠道 未抵补利率平价 VAR 模型一中国外汇干预的沿革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重大改革到2006年,人民币汇率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外汇干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1994~1998年,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主要手段为再贷款冲销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
此后,国际收支年均顺差达300亿美元以上。
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当时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升值状态,从改革初的1美元兑换8.7217元人民币,逐步升值到8.2783元人民币(1998年9月28日)。
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套利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境内,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结售汇制度使得中央银行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
为了保持货币供给稳定,中央银行以减少或回收商业银行再贷款措施进行冲销。
据统计,1997年的外汇占款达到13467.20亿元。
由于再贷款冲销相对不足,加上冲销时滞等因素,影响了中央银行调控国内货币供给的效果,1994、1995和1996年国内广义货币(M 2)供给量增速都超过了25%以上,较大幅度偏离了预定目标,并成为当时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二)1998~2003年,人民币汇率持续超稳定,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主要以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冲销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本币贬值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缓解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承担国际义务,稳定地区货币汇率,人民币开始保持超稳定,其汇价始终维持在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的水平上。
为此,中央银行一度减少在外汇市场的购汇,使得外汇占款增速下降。
人民币!13 !期1年第2008 *世界经济*桂詠评: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上海漕宝路1508弄95号602室 201101 电子信箱:guiyongp i ng @163.co m 。
作者感谢华东师范大学黄泽民和匿名审稿专家的指导意见。
感谢陆文磊在数据提供等诸多方面给予的帮助。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4~1997年,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中国1997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1997~1999)。
不贬值政策,使得中国商品出口增长大幅减少,1998~2000年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年均顺差仅为244亿美元。
同时,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为此,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高频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货币供应量,包括取消贷款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连续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人民币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7.47%,下调到1999年的2.25%。
然而,商业银行归还再贷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受阻。
国内货币投放相对减少并没有引起利率的相应提高和资本流入。
在本外币负利差和贬值预期影响下,国内短期资本进一步外流。
1998~2000年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逆差为484亿美元,其他投资逆差则达957亿美元, 这种趋势进一步减少了国内货币供应。
中央银行于1998年5月恢复和扩大债券回购公开市场业务,配合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和指导商业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
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2622亿元,占当时基础货币增量的87%,基础货币增长逐步回升。
2000年起,随着金融机构流动性增强和债券市场出现的投机现象,中央银行开始改变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采用债券正回购进行冲销。
2001年中国商品出口和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恢复高速增长。
同时,中央银行为了继续治理通货紧缩持续降息,同期美国联邦利率也下调,本外币形成正向利差。
伴随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日益增强。
为稳定汇率,中央银行被迫扩大购汇规模和人民币投放量,在公开市场通过不断增加债券交易种类、频率等,增加冲销力度。
(三)2003年至今,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主要通过滚动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进行冲销随着政府债券逐年到期和相继抵押,用于正回购债券严重缺乏,资产冲销空间日益缩小。
从2003年4月开始,中央银行通过滚动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回笼货币。
2004、2005、2006年,中央银行分别发行了17810.5、34412和55244.7亿元的中央银行票据。
同时,也少量的采用逆向回购的操作。
在持续单向冲销下,中央银行已对商业银行形成过多负债,导致其对信贷总量的控制能力下降,在货币供应与银行信贷的调控目标之间的协调,并不令人满意。
2005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后,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扩大,人民币持续升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和冲销的压力。
2006年初开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说明中国的内外部均衡的冲突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中央银行干预的有效性能否持续也受到质疑。
在理论上,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通过三种渠道产生作用:资产组合平衡渠道、信号渠道和多国协调干预模式。
本文对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外汇干预有效性进行经验分析,∃以2004~2006年为样本期,试图解释中国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是否有效。
二文献综述按照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是否改变基础货币供给可以分为非冲销干预和冲销干预。
根据基本原理,改变基础货币供给的非冲销干预将有效影响汇率水平,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少。
%冲销干预是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干预的同时,运用货币政策冲销因外汇干预而增加的基础货币。
如果冲销干预有效,那么中央银行既能够通过干预直接影响汇率水平,又可以通过冲销措施维持基础货币供给不变(或者较少变化)。
!14 !期1年第2008 *世界经济 中国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整分析: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提供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统计整理获得数据。
限于篇幅,信号渠道研究的内容,无法在同一篇论文中阐述。
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M oreno 和Y i n (1992)外汇干预有效性研究最初是在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框架内进行的。
Branson 等(1977、1979)估计了一个简单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简称PB M ),结论是冲销干预对一个国家的净外国资产规模产生冲击,但是货币存量保持不变。
这样,如果私人持有的净外国资产的准确数据可以获得,就可以实际测量冲销干预的效果。
在他们1977年的研究中,有一个点的估计提出,德国中央银行100万美元的冲销干预,平均将导致0.185美分的德国马克的升值。
Obstfe l d (1983)考察了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在1975~1981年期间冲销干预的有效性。
当时德国面临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两难问题,该研究估计了国内信贷反应函数。
估计系数表明,在国际储备中只有很小部分变化影响基础货币。
他认为,冲销外汇市场干预的概率是显著的,但是对汇率影响是短期的,这种影响在一个月内消失。
上述研究都是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二阶段最小二乘(2SLS)技术,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干预进行回归。
Jurgensen 报告 认为冲销的外汇干预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效果不明显。
然而,对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存有争议,各国中央银行仍然进行冲销干预。
Loopesk(1984)对七国集团各国外汇干预累积的每日数据进行测量,通过对风险溢价方程的估计,对理性预期和完全可替代性的联合假设进行检验。
在这个方程式中的解释变量为因变量的滞后值,也就是汇率的滞后值和累积干预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明显地不同于零。
他的结论是: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进行的冲销干预,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B lundell-W ignall 和M asson(1985)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为了分析假设的货币当局干预规则的动态效应,他们考察了一个粘性价格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这个模型为多恩布什超调模型的变形,通过对1973~1982年期间德国模型的估计,他们发现,风险溢价参数在标准的名义水平上是显著的,尽管其系数在量上比较小,在样本期间德国中央银行的政策主要关注于实际汇率的稳定。
检验结果没有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短期内名义汇率将出现超调的现象。
总之,研究结果没有显著支持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观点,因为干预的效果虽然是显著的,但在量上非常小,且维持时间不长。
Rogoff(1984)预期加元资产和美元资产相对供给成正比。
估计结果表明,风险溢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被冲销干预所影响。
Kear ney 和M ac Doneld(1986)采用Obstfe l d 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与前者相反。
Do m i n guez(1990)、Do m inguez 和Frankel(1993)运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元-德国马克和美元-瑞士法郎汇率预期的调查数据来代表预期的远期汇率,运用反向资产需求函数,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他们发现干预变量具有统计意义,因此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存在效果。
他们的结论是:外汇市场干预是有效的,特别是联合干预是有效的。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经验检验(施倞,1989;欧阳向军,1990)。
1994年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外汇市场干预的研究转向以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和控制为对象,包括对外汇调剂市场的干预、对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中的外汇市场干预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选题。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经验研究成果(黄泽民,1997;马德功,1999;陈浪南,2004;丁剑平,2004等)。
其中,黄泽民(1997)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在研究了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之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
许罕多(2006)运用微观结构理论对外汇干预进行了研究。
在经验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刁峰(2002)通过对无抛补利率平价方程式的残差进行Q 检验和似然比检验(LR 检验),证明残差不是白噪声过程,从而得出人民币标值的金融资产和美元标值的金融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
董云巍(2002)对一个简化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出结论认为汇率!15 !期1年第2008 *世界经济桂詠评G-7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对于在1983年1月G -7工作小组完成的报告(通常称为&J u rgensen 报告∋)进行了评价,认为冲销干预:(1)比非冲销干预对于汇率的冲击小;(2)对于汇率也许具有一些短期冲击,因此在达到短期外汇市场目标方面是有效的;(3)没有出现长期冲击,它的有效性常常被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所淹没(Ed is on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