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功利主义视角浅析道德的建设道德建设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在道德建设中,功利主义视角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从功利主义视角出发,从道德的概念及其建设、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在道德建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弘扬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道德的建设,就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以及道德规范。
在道德建设中,同一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以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功利主义是一种基于功利原则的道德哲学理论。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被评价为其对人类最大利益的贡献,即“为多数人谋取最大幸福”的原则。
即人类的行为应当被量化,并用这些量化的值来作出最终的决定,以帮助人类达到最大的利益。
因此,功利主义认为,人们必须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经之路。
功利主义视角有助于道德建设。
首先,从个人经验出发,功利主义视角在考虑道德问题时,将社会大众的利益和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更加强调道德问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得道德规范更加实用和灵活。
其次,助推道德规范的发展,使个人的行为得到更加严谨的规范,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功利主义的实现还需要优秀的人才和高效的系统。
在道德机制、宏观规划和制度建设中,需要考虑社会化、法治化和信息化等因素,并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教育普及、文化宣传等全方位的道德建设。
但是,功利主义视角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功利主义视角强调的是效率和后果,而不是道德本身的价值。
其二,功利主义可能导致只为了“最大幸福”,而破坏人类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
如果追求幸福成为道德的核心目标,则可能导致个人的利益想法和追求极端的利益增长,影响社会公正、良知、信任和决策的品质。
因此,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位置伦理,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相协调,制订更符合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利益的全方位道德规范。
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一、本文概述《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道德困境,以及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的问题。
我们将首先对社会转型的背景和特征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道德困境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任务,以及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将结合国内外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建设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详细分析社会转型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道德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将探讨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第四部分将提出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加强道德教育、完善法律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等;第五部分将总结全文,提出对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对道德困境的深入剖析和道德建设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为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困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道德困境日益凸显,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人们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时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经济领域的变革给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追求经济效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目标,一些人不惜牺牲道德原则来换取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导致社会风气恶化,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
政治领域的变革也对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滥用权利、忽视义务的现象。
社会道德建设辩论辩题正方,社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社会道德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其公民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
只有社会上的人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够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只有当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形成正气和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道德建设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支持,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相反,如果社会道德水平低下,就会导致人们的行为失范,社会秩序混乱,最终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没有道德,社会将无法生存。
”。
最后,社会道德建设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只有当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够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正义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在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没有道德,社会将无法生存。
”。
综上所述,社会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方,社会道德建设不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依靠。
首先,社会道德建设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虽然道德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社会道德建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但是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其次,社会道德建设往往容易陷入僵化和形式化。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注重灌输道德规范,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道德教育往往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最后,社会道德建设也容易被政治利用。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往往利用道德建设来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然而,人们的素质并没有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高,反而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一部分人生活富裕了心地却没有了当初的那份善良。
就中国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GDP 的增长数值令世界刮目相看,然而我们中国的道德败坏现象却有增无减,这已引起大众的强烈不满。
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各个电视台随即也推出了教育和警醒国人的道德教育类节目。
即便如此,每天新闻上报道的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依然骇人听闻。
那么,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什么是道德?关于什么是道德,张岱年是这样认为的。
“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
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
这类规则即是道德。
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所以,道德是在人们意识到需要对人际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时产生的。
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浅析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路径————————————————————————————————作者:————————————————————————————————日期:浅析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路径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与世界接轨程度的不断加深,不经意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社会道德体系的不良风气已暗潮涌动,由此导致道德滑坡的出现,其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下面就从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的路径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社会道德的断层,金钱崇拜填补道德真空。
建国初期,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
刚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的人民群众带着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
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
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以传统的和当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人耳目一新。
面对突然的变化、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深入的分析,而是简单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顺带的全盘否定了过去的道德观。
我们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社会道德出现了断层。
在社会道德出现断层和真空时,金钱的作用却被无限的夸大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渐渐在人们心中蔓延。
对金钱顶礼膜拜的人们不顾道德甚至法律约束,去疯狂追求他们崇尚的利益。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也使得在这样的大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们跟着变得更加现实。
以至于我们现在教育子女都经常会说:“现在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就可以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作者:张曦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12期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道德示范、诚信缺失,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重视道德建设中各级党员干部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好凸显的道德问题,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道德建设 ;问题 ;解决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体现了中华儿女最美好的心愿和最根本的福祉,同时,它也对我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试对这些道德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找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
一、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所谓道德失范,是说道德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所谓道德失范,一是指道德规范人人晓得,但不少人却不遵循;二是指是非颠倒、荣辱不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例如,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闯红灯,这些基本规范应该说人人都知道,但就是有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要闯红灯,为了让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协管员还得拉根绳子。
再如,诚信缺失是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比比皆是,蔓延到社会的很多领域,假商品、假商标、假学历、假文凭、假论文、假发票等屡见不鲜。
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两级分化依然十分严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极大威胁;二是社会不公正、不公平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三是社会矛盾依然在不断增多和激化,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矛盾较多且解决缓慢,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四是“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屡禁不止,这些都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问题与解决方法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观念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道德观念问题1. 道德沦丧现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日益增强,导致一些人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如欺骗、偷窃、腐败等在社会中频繁出现,道德沦丧的现象比较突出。
2. 道德观念混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评判标准,一些人可能对道德观念产生困惑,无法准确把握和判断。
3. 道德责任缺失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让一些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不少人面对道德问题时存在放任自流、逃避责任的态度,导致道德责任有所缺失。
二、解决方法1. 建立道德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可忽视。
政府、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组织都可以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课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此外,社会也需要加强对道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2. 推行道德行为激励机制为了引导人们实践正面的道德行为,可以采取激励措施。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道德模范以荣誉称号和奖励。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弘扬道德典范,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
3. 加强社会监督与法律制度建设社会监督和法律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可以发挥威慑作用,减少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同时,社会媒体等途径也可以发挥监督作用,曝光不道德行为,推动社会的道德风尚改变。
4. 弘扬社会正能量社会的道德观念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制度和规范来解决,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和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引导自己和身边的人,践行正派的道德观念,倡导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只有当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和进步。
略谈当今中国的道德困境与道德建设传统中国是异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度,以德治国曾经长期主宰着中国思想。
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着“失根”的危机,道德观念发生着剧烈地转型,当今中国社会更是陷入了“道德乱象”的困境。
2011年发生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可谓指戳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不少人感叹中国已走入了道德荒漠。
面对当今的道德困境,中国的道德建设从何谈起?本文正是希望将“小悦悦事件”作为切入点,对之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标签:小悦悦事件道德困境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正文“道德”一词,最早可见于老子著作《道德经》。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道德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并因阶级的不同而殊异。
“道德”,也就是一个社会所共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传统中国是道德社会,古代中国的道德意识,也基本由儒学型塑而成。
儒学倡导“君子人格”与“道德之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君子人格”实际上寄托着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抱负与治国理念。
但是,自近代以来,传统的“德治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法治”一跃而上取代“德治”思想,传统道德也就随之动摇。
旧道德经历了几乎全盘性的毁灭,但是新道德却没有随之应运而生,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的现状。
旧道德的紊乱与残存,新道德尚在襁褓之中,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道德乱象”的困境。
而这种“道德乱象”之根源,在于如何处理传统道德与现代性的冲击。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一位2岁的小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
在七分钟之内,居然18名路人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未施与援手,最后被一位拾荒阿姨所救。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抢救无效离世。
(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该事件在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人们指责18个路人漠然无情,也指责肇事司机开车不小心,也有人指责女孩父母看管不力,但是无论是指责哪一方,都直指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道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进行浅析。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道德观念的淡薄。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对于道德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道德标准的淡化使得人们对于行为的评判趋向于功利主义和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于伦理原则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例如,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违法违规,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虚假宣传;同时在个人层面,道德缺失也导致了一些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失序。
这种道德观念的淡薄不仅损害了个人的良知和公德心,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伦理矛盾和道德困境。
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得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不断增加。
同时,一些人利用虚假谣言和恶意造谣来获取眼球和商业利益,对他人进行诽谤和侮辱。
此外,在网络上,一些人以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这些问题凸显了对于网络伦理和道德责任的缺失。
再次,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还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动的背景下,个人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主导。
人们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不顾道义和法纪,甚至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以此为例,一些官员和企业家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些人为了私利,不惜破坏环境、污染食品,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健康。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导致了社会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沦丧。
最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还存在于公共领域的道德困境。
公共领域是社会共同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它需要各种群体和个人的合作和共享资源。
然而,一些个体在公共领域中缺乏公德心和奉献精神,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应对社会道德沦丧和道德观念淡薄的措施近年来,社会道德沦丧和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一系列系统完善的道德教育,才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学校中,应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通过亲近和相互关心,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加强社会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只有在法律的严惩下,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行为的蔓延。
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
此外,还应推动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重视对道德行为的惩戒和奖励,让更多人受到正向激励,使道德行为能够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认可和回报。
另外,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应该加强道德引导,将传播正能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作为自己的责任。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积极宣传正面事例和模范人物,让社会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可以崇尚的。
同时,媒体应加强自律,避免制造和渲染低俗、暴力、负面信息,减少对社会道德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在解决道德问题上也有着重要的责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道德底线,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的道德建设,完善监管机制,提高整体效能。
政府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加人民的道德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到社会道德建设中来。
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同时,要互相监督,形成人人都参与的良好风尚。
此外,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和慈善事业的推广,让道德行为成为一种时尚和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道德与伦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处的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及其影响。
一、商业伦理问题商业伦理问题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商人们追逐利润的同时,有些人却忽视了商业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比如,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地采取欺诈、虚假宣传等手段,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此外,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顾及员工的权益,甚至出现了极端的剥削现象。
商业伦理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企业的形象和利益产生负面影响,更会破坏社会公信力。
因此,加强商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二、互联网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互联网社区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会产生误导甚至危害。
同时,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低俗内容,也对年轻人形成不良的影响。
除此之外,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侵权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加强网络伦理建设,保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安全,是很有必要的。
三、生物伦理问题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当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带来了挑战。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和人体克隆技术等,在提高人类寿命的同时,也会带来自然界失衡的风险。
此外,医疗伦理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诸如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等,都需要在道德和伦理层面上进行严格把关。
因此,生物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合理规范。
四、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也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问题,严峻地考验着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对待方式。
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也正在不断加剧。
因此,环境伦理建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大事。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推动绿色发展,都是加强环境伦理建设的重要途径。
五、公共服务伦理问题公共服务伦理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
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者,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
比如,在医疗领域,医护人员要遵循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老人摔倒敢不敢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耀眼成绩背后,却隐藏着道德缺失的巨大的社会隐患。
当下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变得极为复杂,千头万绪,说不清理还乱。
在如今历史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其实信仰的道德标准也不再统一。
传统美德处于尴尬之地,新的统一的道德观念又未统一,造成今日种种就不足为奇了。
一、一场道德风暴著名的南京“彭宇案”可谓揭开了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的序幕。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人徐寿兰赶公交车时跌倒,到医院验伤,发现需要更换人造股骨头之后,咬定在车站把她扶起并陪同她前往医院的彭宇是肇事者,彭宇因此被徐寿兰告上法庭,最终被判赔偿徐寿兰45876.6元。
此案一经公开,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并热烈讨论。
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啊。
近年以来,多地发生了因为扶人而被指其为肇事者的事件。
同年,达州“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老太选择3个小孩作为敲诈勒索对象,更现其心地卑鄙龌龊。
利用小孩子的涉世未深善良无知,以售其奸,使敲诈勒索能够顺利得逞,其心可诛。
与此同时上海黄浦区老人摔倒后无人搀扶、武汉老人窒息无人伸出援手而致死等悲剧又轮番上演。
可见眼下人心不古真到了相当恶劣的程度。
经历种种事件后的人们,再也不敢伸出援手,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但由于受伤严重,经医院抢救无效,在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
这是怎样的社会使得人们对一个幼小的生命视而不见,是怎样的冷漠能深深的扛得住良心的责问,是怎样的思绪使得这个最原始的麻木竟延续到了现在?提倡千年的见义勇为的道德观顷刻间崩塌,原本的礼仪之邦如今却尽被冷漠笼罩。
二、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原因(一)没有法律保障在“彭宇案件”的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场面。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
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
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
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
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
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
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
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
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国道德水平下滑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第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改变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职业道德陷入了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
第三,社会公德开始失去平衡。
第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一些“保守”的人认为,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不能说每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的。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多样化、社会道德问题的多样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道德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结论指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重视道德建设,加强道德教育,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解决道德问题,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道德观念、表现形式、影响、道德建设、现状、道德教育、重要性、需要重视、加强、共同努力解决、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日益突出,导致人们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道德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也随之而来。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体主义思潮的抬头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已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
只有通过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全面认识,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文将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社会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道德建设的现状等方面展开阐述,旨在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问题提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凸显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十分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对立和分歧。
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在道德观念上,也表现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上。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社会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上。
在当代中国社会,一些人出现了道德沦丧、利己主义等现象,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发生。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困境与个人道德重建研究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受到挑战以至日趋瓦解,而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又还未形成,因此部分人群在心态上开始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主义的趋势。
他们弱化人际交往中情感、友情的因素,增加经济、功利的因素,逐渐否定信仰的作用,导致信念丧失、职业道德败坏,表现出对善的漠视和对恶的纵容。
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虚无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产生了内心价值诉求上的困惑,道德信仰处于缺失状态。
作者认为,道德信仰缺失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缺乏主导道德规范观念的原因。
因此,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信仰应当明确理想信念方向,既不能抛弃中国传统道德信仰精华和近代革命精神,又不能忽视公民日常物质利益需求和心理利益补偿需求;既要体现当下的现实性,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王尔德与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对唯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以道义和仁爱的力量来对人们灌注一种人文关切。
通过“爱”的教育以及唯美“艺术”价值追求来超越虚无,从而化解内心道德困境,达到在个人层面上重建自我内心道德的目的。
标签:社会转型;道德困境;信仰缺失;个人道德重建中圖分类号:B82-052根据社会学学者的论述,社会转型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我国当下即指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简而言之,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然而,现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虽然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层面上大多也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社会新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甚至有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处于道德信仰缺失状态。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牵动社会各界关注。
本文从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探讨了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因素、道德问题的表现、以及应对措施。
教育在塑造社会道德观念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媒体也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们发现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展望未来需要将道德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问题。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将逐步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重要性、背景、影响因素、表现、应对措施、教育重要性、媒体作用、症结所在、未来展望、建设和谐社会、关键、道德问题。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信条。
在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个体层面的范畴,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拥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和共同进步;而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德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出于私利和利益的诱惑,开始违背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道德问题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一个充满道德缺失和道德冲突的社会,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阻碍社会在面临挑战时的团结抗衡。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引导人们弘扬正气、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才能有效应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带来的挑战,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背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背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浅谈如何加强当前的道德建设摘要:近年来道德领域寒流频现。
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自律”,更要重视“他律”。
本文对如何加强当前的道德建设化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道德道德建设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总量连年攀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近几年来,道德领域寒流频现。
道德是在“爬坡”还是在“滑坡”,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就有过激烈的争论。
其实,近几年来,道德领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近年来道德领域寒流频现,道德面临复杂的、严峻的考验,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当前的道德建设。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必然会对人的任性行为和原始欲望进行限制和制约。
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要人们普遍遵循道德规范,除了道德主体的自律之外,还必须建立一套监督、评价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这就是他律。
没有他律,再完备的道德规范也会被束之高阁,无人遵循。
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自律”,更要重视“他律”。
1 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即使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进而削弱道德存在的社会基础。
体制机制建设对于个体道德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优先性的意义。
在我国,正因为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社会才会出现败德行为的泛滥。
从很大程度上说,个人的观念和行为是由制度决定的,是非不分、行为错乱,其本身反映出制度的不健全。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道德水平,更多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
2 道德建设需要组织保障和法律支撑由于道德规范不像法律规范那样权利义务分明,加上一般缺乏保证执行的社会组织机构,以致容易形成这样的情况:道德规范对自觉遵守者起作用,对那些不自觉、不遵守者就毫无约束力,因而对道德规范是否必须遵守执行,往往不加重视。
浅析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根源及对策道德建设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将头顶灿烂的星空与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作为仅有的两种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东西。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但是人们的道德却正在缺失,并逐步蔓延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层层面面,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致命的恶果。
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因此,对道德进行救赎已势在必行。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当中国社会大踏步进入转型期之时,虽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的公众社会道德却出现了与转型期极不相称的状况,而且越来越让国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泛滥的失信现象。
目前,随着钱权交易、职权乱用及卖官鬻爵等现象的盛行,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处在诚信危机之中。
二是淡薄的公德意识。
近些年,随着社会公众的个人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使整个社会处于整体公德意识淡薄之中。
三是缺失的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
当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时,家庭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受到强烈的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功利意识逐渐占上风,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出现新问题。
四是失落的价值观念。
当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感官刺激占据个人心灵时,个人对精神、灵魂、信仰的拯救或关注变得越来越少,将自我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五是迷失的信仰。
当个人崇拜、个人神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被遏止之后,由此而引发的信仰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心和世俗欲望。
二、当今社会产生道德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一)历史背景的因素一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思想的大解放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形成的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文化和旧道德。
但是,这种冲击基本上是全盘否定而不是去伪存精式的否定,更谈不上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了。
这就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热烈的讨论当老人倒地后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建设
作者:韩鹏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8期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管理力度,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一些社会道德问题也给我们带来反思。
突出的表现在人心冷漠,见死不救等一些问题,其中“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问题;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1
一、“小悦悦”事件的回顾
“小悦悦”事件是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女孩被两车无情碾压,18名路人目睹车祸后却都视而不见,最后被一名拾荒者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但是贻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最终小女孩医治无效死亡。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铺天盖地的谴责,责骂那冷血的十几个路人,外国的各大报纸一致的说出中国的道德沦丧,大部分人认为18名路人的冷漠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让人愤慨和痛心。
人们对这个2岁小生命的漠视,更引发了我们对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无尽思考。
这原本是一个交通事故,也许路人伸出援手去救助小女孩,就不至于悲剧的发生。
其实社会当中此类的事件很多,为什么人们不愿去相救,为什么人们的表现如此的冷漠?如果说把案件归结为人心的冷漠与麻木而不去相救,那么,与此不同的案例还有“彭宇”事件。
早在2006年,南京的徐女士被撞后,被路人彭宇好心扶起的,却无端被讹,让好心人既感到伤心又觉得无辜。
这两个事件存在着“施救”与“不施救”的两种做法,可是事件的结果依然让人觉得愤慨,“小悦悦”事件和“彭宇”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是“不敢扶、扶不起[1],之所以会发生不敢扶、扶不起的现象,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受到一些类似案件的影响,以至于让人们不敢去做好事。
因此,多数人遇到此类事件也许会选择默然离开,所以“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也是人们这种心理在作怪。
上述事件反应了人情的冷漠,道德意识的淡泊,此类事件的一再发生,反映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危机,亟需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有效治理。
二、“小悦悦”事件背后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马克思主义也认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2]。
因此,分析社会道德问题也离不开
对经济这个重要因素的思考。
面对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潮流下的开放道德态势的冲击时,必然会产生对我国原有传统伦理和道德冲击,面对经济利益和市场发展,以致伦理道德的丧失。
我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在欲望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普通群众的道德生活出现了一些越轨现象。
原有的伦理道德信仰也渐渐丧失其约束地位,每个人的身上则是脱离了传统道德约束,这必然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经济原因是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的开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想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
资产阶级道德固有的一些糟粕,比如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狡诈虚伪的行为,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别人的自私心理等等。
在我国走向世界更加开放的过程中,吸收了资本主义世界先进的经验技术、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接收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丑恶思想的时时渗透并发挥作用,也成为我国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法律和制度
法律是的道德的底线,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意识问题,是人们意识产物。
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道德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转型时期特征,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无法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
要有效地促进社会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就需要建立高度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形成和完善法律体系和奖惩制度。
要积极促进我国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足进,互相补充,从而完善当前的法律制度体系。
因此,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强有力保证。
三、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对策
针对当前的社会道德问题,我国积极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我国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既吸收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优良元素,也借鉴了西方国家对道德建设的探索经验。
在结合当前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体系[3]。
总体上,公民道德建设在当前取得了显著成效。
凡事皆有两面性,对于我国近年来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样需要辩证地理解。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问题,我们必须提出可行的对策进行治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道德建设的理论仍然要与时俱进。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
为了促进了人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建国后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开展大量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教育。
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要保持理论研究现行,并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具体的社会事件当中。
第二,道德建设的内容需要创新。
不同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坚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本性质相统一的前提下,只有不断创新、升级道德建设的内容,在逐渐丰富、充实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才能符合当代我国发展的时代特点和要求。
第三,道德建设的方式要切合实际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的道德建设在形式上热衷于搞运动,虽然难以再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建设方式的主流,但在当时,仍然满足了建设的需要[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采取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媒体引导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经济手段和法律支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未来仍然要继续探索更加贴切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更加深入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增强道德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个人道德素质,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坚决抵制社会不正之风,才能杜绝“小悦悦”事件这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培.“小悦悦”事件法律解决方法可行性分析[J].年山东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
[2]张博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新发展——从阶级道德到公民道德[J].理论前沿,2004(09).
[3]陈亚萍,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7(02).
[4]邓艳红,诚信与公民道德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