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劳动安全》第11章预防中毒和窒息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65
第十章消防安全火的发明应用造福于人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用火不慎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把大火,往往使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顷刻间就被无情地化成了灰烬,甚至毁灭整个工厂、整趟列车、整个城市等。
第一节消防安全知识火灾本身就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不但产生巨大的热量,而且生成气体、蒸汽、固体物质和浓烟。
在燃烧过程中有些物质是有毒有害的,对人体具有刺激、麻醉、窒息作用,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通过发生的火灾死亡事故来看,大多不是直接烧死的,而多是因为浓烟熏死的,即窒息死亡。
因此,人们必须要懂得和掌握火焰燃烧和火灾扑救的相关知识。
一、火灾的溉念“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一定损害的燃烧现象。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
物质燃烧之后发生了变化,生成与原来不同的物质,燃烧还伴有放热、发光和发烟现象。
放热,是存在于物质中的化学能,在物质燃烧时一部分变成热能;发光,是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光亮,由于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以及所处环境不同,有些物质燃烧时的光较弱不易被观察到,而多数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光亮,且带有不同的烟熏现象;发烟,是燃烧产物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颗粒群。
二、火灾的特性(一)普遍性普遍性是指火灾不论在哪个地区,不论在什么单位和部位,都会发生;火灾不限于发生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和场所,从居民住宅到一般的大小单位(也包括公共场所)都可能发生。
(二)随机性随机性是指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火灾。
人们无法事先确定何时、何地、何场所将会发生。
同时,也无法判断火灾的规模程度大小,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三)必然性必然性是指在放松警惕、没有任何预防的情况下,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只有具备了起火条件,火灾的发生便是确定无疑的。
三、火灾燃烧的要素发生火灾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三个要素。
(一)可燃物1.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
凡是在标准状况下能够在空气(氧)或其他氧化剂中燃烧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铁路劳动安全培训课件
铁路劳动安全培训课件讲解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劳动安全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铁路劳动安全培
训课件旨在向铁路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保障他们在工作时的安全。
首先,课件将介绍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铁路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不
正确的操作和不合适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和伤害。
通过了解这种风险,工作人员将更加重视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课件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铁路劳动安全危险和预防措施。
这些危险包括轨道、列车、电力设备、作业场所等。
针对这些危险,课件将说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的步骤。
此外,课件还将强调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每个员工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保证
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同时,团队合作也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工作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并向上级报告任何安全隐患。
最后,课件将提供案例分析和教训。
通过分析过去发生的铁路事故,课件将强
调安全的重要性,警示学员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
课件还将提供实用的学习资源,如安全手册和实地培训机会,以帮助员工更好地掌握安全技能。
总结起来,铁路劳动安全培训课件旨在向铁路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
通过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危险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为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保证铁路交通的可靠和高效运行。
铁路劳动安全消防安全知识铁路劳动安全和消防安全知识第一部分:铁路劳动安全知识一、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铁路是运输行业中最安全的一种交通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因为铁路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铁路劳动安全至关重要。
保障铁路工人的安全,不仅涉及到工人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关系到铁路运输的稳定和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铁路劳动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了确保铁路劳动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如《铁路安全法》、《铁路劳动安全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了铁路行业的劳动安全要求、责任划分和监管措施等,为铁路从业人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铁路劳动安全的风险因素和对策1. 高处作业风险在铁路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高处作业,如电线杆、信号灯等。
这种高处作业存在摔落、触电等风险。
为了降低高处作业的风险,应严格按照作业规范进行操作,携带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安全带、安全帽等。
同时,进行高处作业前,应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2. 机车机械与电气设备操作风险铁路行业会接触到各种机车、机械和电气设备,操作这些设备存在夹伤、触电等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操作人员需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熟悉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戴上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3. 隧道和桥梁作业风险隧道和桥梁是铁路工作中的脆弱环节,因为它们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
作业人员需要注意隧道和桥梁的结构安全、通风情况等因素,遵守作业规范,确保自身安全。
4. 铁路运输事故风险铁路运输事故是最常见的铁路劳动安全风险之一,如列车脱轨、撞车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铁路公司需要加强列车和铁路线路的维护和检修工作,确保其安全性。
同时,列车驾驶员和乘务人员也需要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四、铁路劳动安全的应急措施在铁路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等。
因此,以建立应急预案和进行演练至关重要。
第一篇第一章国家法律与法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安全生产各方关系行为的法律规范,是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建立的法律体系。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与劳动安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规章和标准。
第一节相关法律我国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矿山安全法》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劳动法》、《工会法》、《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港口法》、《建筑法》、《电力法》、《刑法》等。
一、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领域的综合法律,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法。
《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对保障我国的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也是铁路运输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的。
《安全生产法》分为总则、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和附则7章共97条。
(一)安全生产方斜安全生产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
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合治理”,就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和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和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
铁路职工培训教材劳动安全铁路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交通领域,为了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运作,铁路职工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铁路职工培训教材的一部分,劳动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铁路职工培训教材中的劳动安全进行论述,以帮助铁路职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工作安全水平。
一、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劳动安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保护职工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铁路行业作为一项高风险行业,常常涉及到机车、线路、设备等各类复杂工作场景,劳动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铁路职工一旦出现劳动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列车晚点、停运,给乘客和铁路运输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铁路职工培训教材中对劳动安全的学习和掌握将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1. 作业场所安全规范铁路职工在作业场所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如佩戴相关防护装备、正确使用安全设备等。
此外,对于存在风险的场所,应加强场地标志和警示标识,提高职工的危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2. 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在日常工作中,职工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正确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例如,在机车驾驶操作中,应保持警觉、集中注意力,确保驾驶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为了预防和应对突发情况,铁路职工应具备应急处置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材中,应介绍各类常见的事故类型和应急预案,指导职工遇到事故时的正确应对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伤害。
三、劳动安全的培训与实践1. 劳动安全知识的培训在铁路职工的培训教材中,劳动安全知识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包括在内。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案例分析,铁路职工可以全面了解各类危险源、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为工作时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2. 实践操作的训练劳动安全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铁路职工培训教材应该包含相关实操训练,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职工亲自体验危险源和应对方法,增强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铁路劳动安全铁路职工培训教材第一章:安全意识教育铁路作为一项高风险行业,劳动安全至关重要。
作为铁路职工,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具备正确的安全意识。
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安全意识。
第一节: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铁路劳动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铁路交通具有高速、密度大的特点,所以即使一处小的安全事故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铁路职工的操作环境复杂多变,很容易遭遇危险。
再次,铁路职工的工作任务重要且关键,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转安全。
因此,铁路劳动安全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得到高度重视。
第二节: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
只有当每一位铁路职工都明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才能有效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培养安全意识不仅仅是维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第二章:铁路劳动安全法律法规铁路劳动安全法律法规的存在和执行对确保铁路安全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与铁路劳动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职工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规定。
第一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铁路行业的重要法规,对铁路职工的劳动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铁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安全设施建设、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确保了铁路工作环境的安全。
第二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除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还有一些与铁路劳动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确保铁路职工的劳动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作为铁路职工,接受良好的安全培训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铁路职工安全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培训内容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职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二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危险防范知识,使职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对危险的技能;三是应急救援知识,使职工能够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应对并减少损失。
第十一章:预防中毒和窒息目前世界上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多达200余万种,常用的有近7万余种。
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毒物。
加强预防中毒和窒息知识教育。
提高职工防范意识,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铁路运输生产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或接触有毒的物质能使人体器官组织机能发生异常改变,时人体呼吸过程受阻,产生全身器官组织缺氧,功能紊乱和形态结构损伤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和窒息。
一、中毒的类型生产性毒物按其致病作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等毒物。
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慢中毒可分为以下3种:1.急性中毒。
是指一次短时间的,如几秒或数小时经过皮肤呼吸或呼吸道的吸入,如经口时,则指一次的摄入量或一次服用剂量引起的中毒。
2.慢性中毒。
是指长时间地吸入,经皮肤侵入或经口摄入数月或数年引起的中毒。
3.亚急性中毒。
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称为亚急性中毒。
但要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有时也有困难。
二、窒息类型当有害物质浓度大于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浓度或虽经通风但有毒气体浓度仍高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所规定的浓度要求或缺氧时容易发生窒息,窒息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1.缺氧窒息:如作业环境中单纯性窒息性砌体浓度增高其含量大于84%时,会是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因缺氧出现的窒息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至昏迷和死亡。
2.中毒窒息:由于呼吸过程中吸入化学性窒息气体后,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抑制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和代谢,导致细胞缺氧,引起窒息。
例如,硫化氢、氢化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吸入后可使人呼吸停止,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第二节中毒和窒息危险辨识大多数毒害品遇水、遇酸或酸雾会分解并放出有毒气体,有的气体具有易燃和自燃危害性。
无机有毒物品中大部分都具有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物质接触,易引起燃烧爆炸,并产生毒性极强的气体。
铁路劳动安全知识随着铁路运营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运营,铁路作业人员面临的人身安全问题愈发严峻。
那么你对铁路劳动安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铁路劳动安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铁路劳动安全知识1、作业人员班前、班中禁止饮酒,按规定时间休息。
2、作业人员严禁在运行中的机车、车辆前面抢越。
3、严禁在无专人防护的情况下上道作业或擅自撤除防护。
4、在接触网未停电、接地的情况下,从业人员严禁攀登机车、车辆顶部或站在货物上进行任何作业;严禁使用水流冲刷机车、车辆上部。
5、普速线作业人员下道避车时距钢轨头部外侧距离不小于2米。
6、横越停有机车、车辆的线路时,先确认机车、车辆暂不移动,然后在该机车、车辆端部5米以外绕行通过。
7、露天工作场地遇有6级以上大风时禁止高空作业。
8、严禁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车辆。
9、严禁扒乘机车、车辆,以车代步。
10、电气化铁路区段,除专业人员按规定作业外,任何人员所携带的物件与接触网设备带电部分均应保持2m的距离。
11、作业人员下道后要面向列车,防止车上物体及绳索伤人。
12、严禁摸黑开关电器设备,防止触电。
13、顺线路行走时,应走路肩、不走轨心、轨面和轨枕头,并随时警觉前后列车。
14、遇有降雾、暴风雨(雪)、扬沙等恶劣天气影响瞭望时,应停止线上作业和上道检查。
15、高铁处理双线之一线应急故障时,遇邻线来车时,本线必须停止作业提前下道避车。
16、横跨线路时应一站、二看、三确认、四通过,注意脚下有无障碍物。
17、两人以上,从事同一作业时,必须指定专人指挥,统一行动,相互配合,呼唤应答。
18、高速铁路区段接发列车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指定位置接发列车,严禁进入安全线以外。
19、野外作业遇雷雨时,作业人员应放下手中的金属器具,迅速到安全处所躲避。
20、作业中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防护用品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具,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1、造成机车车辆伤害的人为因素有:人员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跳车、扒车、以车代步、作业侵限等。
铁路劳动安全培训教材为了确保铁路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劳动安全知识,提高工作时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特编写此铁路劳动安全培训教材。
本教材将重点介绍铁路劳动安全培训的相关内容,帮助员工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工作中的事故风险。
一、铁路劳动安全管理体系1.1 劳动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劳动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它的建立可以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减少事故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劳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和原则(1)要素:- 领导责任:依法承担领导责任,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 组织管理:建立组织结构、明确职责,确保信息传达和协调工作。
- 环境与设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
- 培训教育: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 应急处理: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2)原则:- 安全第一:将安全置于首位,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预防为主:通过各种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风险。
- 全员参与:员工要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工作的安全。
二、铁路劳动安全危险源识别与控制2.1 危险源识别的方法和步骤危险源识别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和排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和步骤:- 审查法:通过对安全设备、劳动工具、作业程序等进行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 检查法:通过定期巡检、排查,发现并记录存在的危险源。
- 反馈法:通过员工反馈、事故调查等途径获取危险源信息。
2.2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危险源控制是指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控制和防范,主要包括以下原则和方法:- 排除危险源:通过技术手段或工艺改进,消除或降低危险源。
- 隔离和防护:使用屏障、防护设备等措施隔离危险源,防止伤害发生。
- 警示和标识: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和标牌,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的作业程序和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交通轨道工程施工中毒与窒息防护措施1、在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狭小或密闭的缺氧空间作业前,应按规定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通风或排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管道、烟道、涵洞施工前,必须强制送风后方可作业,并保持空气流通;2)挖孔桩施工下孔作业前,当孔桩深度超过5m时必须送风5min以上,当孔桩深度超过10m时必须送风15min以上,送风量不应少于25L/s,并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下孔作业,作业过程中必须保持空气流通。
在含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区,孔内作业应至少每2h监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氧含量,并应持续送风;3)隧道施工独头掘进长度超过150m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每人供应新鲜空气量应不小于3m3/min,风速不得大于6m/s,全断面开挖时风速不应小于0.15m/s,导洞内不得小于0.15m/s,作业前应按规定检测有毒有害气体。
2、在普通狭小或密闭空间进行电焊、油漆、明火等作业时,应保持空气流通。
3、在密闭容器内使用氩、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使氧含量保持在19.5%以上。
4、在已确定为缺氧作业环境的作业场所,应有专人监护,随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业过程中,必须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并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的变化,使该环境空气中氧含量不得低于19.5%,不应用纯氧通风换气;2)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缺氧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做好警示标志;3)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4)当存在因缺氧而坠落的危险时,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并在适当位置可靠地安装必要的安全绳网设备;5)在每次作业前,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带,发现异常应立即更换,严禁勉强使用;6)在作业人员进入缺氧作业场所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5、在进行钻探、挖掘隧道等作业时,必须用试钻等方法进行预测调查。
发现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有害气体逸出时,应先确定处理方法,调整作业方案,再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