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刷表面修饰SiO_2颗粒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800.36 KB
- 文档页数:5
纳米SiO_2粒子锚固偶氮引发剂及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戚栋明;包永忠;黄志明;翁志学【期刊名称】《高分子学报》【年(卷),期】2004()3【摘要】对纳米SiO2 粒子锚固偶氮引发剂 ,进而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而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纳米SiO2 复合粒子进行了研究 .纳米SiO2 先用环氧型硅烷偶联剂处理 ,再与偶氮二氰基戊酸发生缩合反应而锚固上偶氮引发剂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和元素分析证明了引发剂在纳米SiO2 表面的锚固 .通过改性纳米SiO2 存在下MMA的乳液聚合 ,制备得到了接枝率为 2 3 2 %、接枝效率为 36 1%的PMMA 纳米SiO2 复合粒子 .经乳液聚合后 ,纳米SiO2 粒子团聚程度减小 ,在水相中分散稳定 .【总页数】4页(P415-418)【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锚固;偶氮引发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纳米材料【作者】戚栋明;包永忠;黄志明;翁志学【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高分子工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2.52;TB383【相关文献】1.偶氮基团引发PMMA在纳米TiO2表面接枝聚合研究 [J], 王俊杰;崔晶;庄毅;张玉梅;王彪;王华平2.纳米SiO_2粒子表面静电吸附引发剂的活性研究 [J], 戚栋明;吕娜娜;吴明华;盛维琛;包永忠3.纳米SiO_2锚固光敏基团引发MMA光接枝聚合研究 [J], 刘晓暄;白迎坤;荆燕妮;王洪波;陈兵;吴光国4.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与改性——SiO_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合 [J], 王平华;严满清;唐龙祥5.纳米TiO_2粒子静电吸附引发剂及其原位锚固丙烯酸丁酯聚合 [J], 吴明华;吕娜娜;雷琳;戚栋明;林鹤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
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是一种具有优异绝缘性和隔热性能的新型材料。
由纳米SiO_2粉末和高分子树脂或玻璃纤维等材料混合制成,可以用于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领域。
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主要来自纳米SiO_2粉末。
纳米SiO_2的粒径比传统SiO_2小得多,能够形成较多的孔隙,将热量迅速散发;同时纳米SiO_2的表面能较大,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杂质,提高隔热性能。
与传统隔热材料相比,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它的孔隙率高,导热系数低,能够有效减少热量的传输,提高隔热性能;其次,它的导热性能稳定,不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后,它的耐久性好,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
目前,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可以用于墙体、屋顶、地面等隔热。
同时,由于其优秀的隔热性能,也被应用于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领域,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
总的来说,纳米SiO_2基复合隔热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SiO2疏水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王 倩1,刘 莉2,张 琴1(1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65;2 广州吉必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广州510510) 摘要 由于与有机基体之间存在良好相容性,疏水纳米SiO2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材料中的重要无机纳米填料。
介绍了纳米SiO2疏水改性的原理方法,综述了纳米SiO2疏水改性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硅橡胶、涂料、塑料、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纳米SiO2 疏水 改性中图分类号:TQ424.26 文献标识码:BR 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H ydrophobic N ano SilicaWAN G Qian1,L IU Li2,ZHAN G Qin1(1 College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2 Guangzhou G BS High2Tech&Industry Co.Ltd.,Guangzhou510510)Abstract For the fairly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organic matrix,hydrophobic nano silica is no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organic nano fillers widely used in organic materials.The mechanism of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of nano silica is introduced.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silicone rubbers,coatings,plastics and cosmetics,etc are summarized.Some advices for civil researchers are put forward.K ey w ords nano silica,hydrophobic,modification 纳米SiO2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特殊光电性等特点,是一种无毒、化学稳定、耐高温的无机纳米填料,在橡胶、塑料、涂料、油墨、化妆品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1]。
双模型介孔SiO_2表面功能化及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应用缓控释给药体系是指在水中或特定介质中缓慢释放药物的给药体系,由于具有诸多优点,包括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依从性,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最初的药物释放体系是非降解的,随后逐渐被生物降解聚合物所取代,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许多有机纳米材料被作为药物载体得到广泛研究。
尽管作为药物载体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有机材料化学稳定性差,释放速率的可控性差,相容性不理想等明显不足,近年来对无机纳米材料在药物缓控释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随着1992年介孔纳米材料M41S 的出现,科学家们注意到这种新型的无机纳米孔道材料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成为性能更加优异的载体之一。
自从2001年西班牙Vallet-Regí教授首次报道应用介孔纳米材料MCM-41作为布洛芬载体,介孔纳米材料与上述其他纳米材料相比,由于自身优异的结构特性,例如孔道内表面充足的硅羟基为药物的装载提供了足够的活性位;可进行调控的介孔孔道为不同的药物分子“量身”匹配孔径;理想的生物适应性与安全性,在药物缓控释的研究应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双模型介孔材料(BMMs)是一种新型介孔材料,它具有双孔道结构:3 nm左右的蠕虫状一级孔与10-30 nm左右的球形颗粒堆积孔。
由于BMMs有别于单一孔道介孔材料,具有结构可控和粒度可控等许多独特性质,通过进一步表面改性,能够针对特定的药物分子,尤其是不溶性药物分子进行装载与可控释放,具有很好的专一性。
与MCM-41和SBA-15相比较,在模拟人体环境下可实现对多种药物的缓控释放,是药物缓控释的良好载体。
我们主要制备BMMs,通过两种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3-(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处理,作为阿司匹林,布洛芬和紫杉醇的载体,同时以MCM-41和SBA-15作为比较,研究介孔孔道结构,表面性能,以及释放介质对分子尺寸,溶解度不同药物的缓控释作用规律。
CMP抛光液中SiO_(2)磨料分散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程佳宝;石芸慧;牛新环;刘江皓;邹毅达;占妮;何潮;董常鑫;李鑫杰
【期刊名称】《微纳电子技术》
【年(卷),期】2024(61)2
【摘要】对SiO_(2)磨料在化学机械抛光(CMP)抛光液中的应用以及影响抛光液分散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阐述,重点从SiO_(2)磨料分散稳定性的角度介绍了SiO_(2)磨料质量分数和粒径、抛光液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和表面改性等对抛光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Zeta电位绝对值的范围、凝胶时间的长短、粒径随时间的变化和接触角等,总结了小粒径(35 nm左右)SiO_(2)磨料在抛光液中的分散机理,同时探讨了弱碱性环境对磨料Zeta电位的影响,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磨料表面的作用机理和复配使用的效果,以及表面疏水化或亲水化改性对磨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1页(P25-35)
【作者】程佳宝;石芸慧;牛新环;刘江皓;邹毅达;占妮;何潮;董常鑫;李鑫杰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305.2;TQ421.4
【相关文献】
1.氧化铝抛光液磨料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
2.化学机械抛光(CMP)用抛光液中CeO2磨料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3.STI CMP中SiO_(2)/CeO_(2)混合磨料对
SiO_(2)介质层CMP性能的影响4.新型钢抛光液中磨料的种类及其性能研究进展5.半导体材料CMP过程中磨料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50卷第2期2021年2月人 工 晶 体 学 报JOURNALOFSYNTHETICCRYSTALSVol.50 No.2February,2021SiO2气凝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杨 云,史新月,吴红亚,秦胜建,张光磊(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43)摘要: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是一种拥有三维骨架网络结构的纳米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和低热导率等许多独特的性能。
但是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本身的脆性及高温稳定性差等原因,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热力学性能与其内部的三维骨架和孔结构紧密相关,掌握二氧化硅气凝胶内部微结构演化规律与宏观性能的关联,是改善其热力学性能的前提。
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从原子层面分析和探索气凝胶的结构并预测其热力学性能。
本文对分子动力学模拟下二氧化硅气凝胶势函数、多孔结构建模、结构表征、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有助于从原子层面解释二氧化硅气凝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从成分和结构方面设计气凝胶提供一种理论指导方法。
关键词:SiO2气凝胶;分子动力学;微结构;力学性能;热性能中图分类号:TQ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 985X(2021)02 0397 10ResearchProgressin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ofSiO2AerogelsYANGYun,SHIXinyue,WUHongya,QINShengjian,ZHANGGuanglei(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ShijiazhuangTiedao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43,China)Abstract:Silicaaerogelsarenanoporousmaterialswiththree dimensionalframeworknetworkstructure.Silicaaerogelshavemanyuniquepropertiessuchashighporosity,lowdensity,lowthermalconductivityandacousticalinsulationproperties.However,duetothepoormechanicalperformanceofsilicaaerogelssuchasbrittlenessandhightemperatureinstability,thelarge scalecommercialapplicationofsilicaaerogelsislimited.Thethermodynamicpropertiesofsilicaaerogelsarerelatedtotheirthree dimensionalligamentnetworkandporestructure.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microstructureevolutionandmacroscopicpropertiesofsilicaaerogelsisessentialforimprovingtheirthermodynamicproperties.Moleculardynamics(MD)simulationsareanappropriatetoolforthestudyofmechanicalpropertiesfromtheatomisticlevel.Basedontheaccuratepotential,MDsimulationshavecorrectlypredictedthepowerlawthatrelatesthermalconductivityanddensity.MDsimulationsalsoanalyzeaerogelstructurefromtheatomisticlevelandpredicttheirthermodynamicperformance.Theinteratomicpotential,porestructuregeneration,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mechanicalpropertiesandthermalconductivityofthesilicaaerogelsfromtheaspectofMDsimulationsaresummarized.Thisworkcontributestoexpla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tructureandpropertiesofsilicaaerogelsfromtheatomisticlevel,whichcanprovideatheoreticalguidancefordesigningsilicaaerogelsintermsofcompositionandstructure.Keywords:SiO2aerogel;moleculardynamic;microstructure;mechanicalproperty;thermalproperty 收稿日期:2020 10 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2179);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20210076) 作者简介:杨 云(1992—),女,河北省人,硕士研究生。
高透过率超疏水SiO_2增透膜的设计与制备在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外玻管上镀制具有疏水性能的增透膜可以提高集热管太阳光利用效率,降低集热管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风沙、雨水和灰尘等污染并延长使用寿命。
本课题通过胶液改性等手段,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透过率95.37%、最大接触角达到122.75°的增透膜。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为了制备具有疏水性能的增透膜,本文通过在含有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的胶液中利用浸渍提拉法制备增透膜和将未经疏水处理的增透膜浸入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中引入疏水基团等两种途径来改善增透膜的疏水性能。
通过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增透膜表面粗糙度变化、MTES添加量及HMDS浸泡时间等因素,获得具有最佳疏水性能的增透膜。
结合高分辨率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测试手段研究增透膜的微观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陈化不同时间的增透膜表面致密度会发生改变,且粗糙度也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MTES添加量也会影响增透膜表面致密度,且随着MTES添加量的增加粗糙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随着增透膜在HMDS中浸泡时间的增加,增透膜致密度同样出现改变,且粗糙度呈现先增加,然后基本不变的趋势。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表征增透膜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胶液中添加MTES及增透膜浸泡HMDS都会引入疏水基团甲基取代表面亲水基团羟基,使增透膜具有疏水性能。
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陈化不同时间、添加不同量MTES、HMDS浸泡不同时间的增透膜透过率,探究增透膜的光学性能。
发现陈化不同时间的增透膜,其透过率与表面粗糙度呈线性对应关系;而增加MTES添加量和延长浸泡HMDS时间,会导致透过率一定程度的降低。
结合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可知,表面致密程度的改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改变表面粗糙度对改善增透膜疏水性能效果不明显;当MTES与正硅酸乙酷(TEOS)摩尔比为1:2时,接触角达到最大值118.00°;而将增透膜在HMDS中浸泡1h然后在160℃干燥3min后,接触角达到最大值122.75°。
第36卷第5期2008年5月化 工 新 型 材 料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Vol 136No 15・71・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No.2004AA001520)作者简介:陈美玲(1960-),女,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涂料方面的研究。
开发应用SiO 2改性低表面能纳米结构无毒海洋防污涂料陈美玲3 曲园园 杨 莉 高 宏(大连交通大学海洋涂料研究室,大连116028)摘 要 以合成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在颜填料不变的基础上添加纳米SiO 2,制成了低表面能纳米结构无毒海洋防污涂料,讨论了树脂用量和纳米SiO 2对涂膜附着力及其与液体接触角的影响,分析了低表面能防污涂料的表面结构。
结果表明,树脂用量为25%~30%时,涂膜的附着力为1级,涂膜与水的接触角为150°,涂膜表面为纳米2微米阶层状结构。
关键词 防污涂料,低表面能,纳米结构,SiO 2粉体Low surface energy and nanostructured non 2toxic marine antifoulingcoatings modif ied with nano 2SiO 2powderChen Meiling Qu Yuanyuan Yang Li Gao Hong(Laboratory of Marine Coatings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116028)Abstract The low surface energy and nanostructured non 2toxic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was prepared with acry 2late modified with organosilicon and nano 2SiO 2powders and other pig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hesion strength was obtained to be Grade I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paint and liquid to be 150°,while the coating surface to be a micron 2nano layer structures for the coatings made of 25%~30%resin.K ey w ords antifouling coating ,low surface energy ,nanostructure ,SiO 2powder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是很容易清除的一种完全无毒的防污涂料。
氟化SiO_2纳米颗粒双疏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王刚;王克亮;逯春晶;王影【期刊名称】《硅酸盐通报》【年(卷),期】2018(37)1【摘要】采用氟化硅烷偶联剂对合成的单分散SiO_2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并通过旋涂法将制备的氟化SiO_2颗粒沉积在硅晶基板上。
采用粒径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DTA)、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氟化SiO_2纳米颗粒涂层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接枝密度和润湿性能进行分析表征。
结果表明:氟化硅烷偶联剂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接枝密度为5.94 nm^(-2);制备的氟化SiO_2纳米颗粒薄膜具备微纳米双重复合网络结构,增加了涂层表面的粗糙程度;氟化SiO_2纳米颗粒涂层展现出超疏水和强疏油性能,水和柴油在氟化SiO_2纳米颗粒薄膜上的接触角分别为158.4°和125.7°。
【总页数】5页(P190-194)【关键词】SiO2纳米颗粒;氟化硅烷;接枝密度;接触角;双疏【作者】王刚;王克亮;逯春晶;王影【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所;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7.3【相关文献】1.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抗冲击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J], 董拴涛2.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J], 杨喜宝;刘秋颖;赵景龙;吕航;王秋实;陆晓东;姚震;吕俊超3.纳米SiO_2/氟碳杂化透明疏水耐磨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J], 刘文杰;周游;伍辉儒;周建萍;王云英4.UV固化环氧大豆油/纳米SiO_2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J], 张丹丹;梁红波5.常压介质阻挡放电聚合制备纳米颗粒膜双疏涂层方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提升聚合物性能
贾寒;田子豪;黄维安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22(41)4
【摘要】提出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借助红外光谱及Zeta电位测试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两侧成功接枝,探究了其对聚合物聚丙烯酰胺(HPAM)性能的影响。
通过稳态和动态流变性测试发现,两亲性和亲水性的
SiO_(2)纳米颗粒都可以增强聚合物溶液黏度和黏弹性。
聚合物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由于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两侧非对称结构,其与HPAM分子间存在氢键、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多重相互作用,促使两亲SiO_(2)纳米颗粒比未修饰亲水SiO_(2)纳米颗粒在提升聚合物性能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未修饰亲水SiO_(2)纳米颗粒相比,两亲SiO_(2)纳米颗粒能够在高温、高盐条件下使聚合物溶液具有更高的黏度保留率。
【总页数】5页(P17-20)
【作者】贾寒;田子豪;黄维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Ⅱ)利用合成聚合物或天然大分子制备纳米颗粒
2.P(C_9-AA)两亲聚合物制备大颗粒苯丙乳液
3.两亲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提高采收率性能
4.两亲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用两亲聚合物制备大颗粒苯丙乳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高分子刷的研究进展摘要:高分子刷是一种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高度伸展的单层膜结构材料,研究起步较晚,但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高分子刷的构筑原理方法,以及简单的回顾了近些年我国高分子刷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分子刷表面接枝聚合温敏一引言高分子刷的研究始于1991年Milner[1]的报道,而国内该方面的报道始于2003年[2],直到2004年高超[3]等才开始了单纯的超支化聚合物刷的研究,但目前国内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依然较少,且大多为跟踪研究。
高分子刷一词是由表面引发聚合衍生而来,主要是指分子链一端以物理或者化学键合固定在界面或固体基材表面的单层的聚合物层。
当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单层聚合物分子链密度足够高时,这些个体重叠的无规线团呈现特殊的构象形式,即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分子链采取比较伸展的构象,形成一种类似于刷子的结构。
故人们把这种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高度伸展的单层膜称为高分子刷[1]。
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加,邻近分子链之间排斥作用增大,为减少排斥作用,高分子链会从表面伸展开,这样有利于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
进而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4]。
这种特别的排列方式能显著影响制得的高分子刷的类型。
以高分子链的拓扑结构为标准分类,常见高分子刷的种类:星型、线型、梳状、超支链、网状。
由于高分子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新型黏合剂、化学阀门、药物投放、生物材料、高分子润滑剂和润湿性能对温度敏感材料等,因此高分子刷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5]。
二高分子刷构筑方法依据聚合物分子链与基材表面或界面键接方式的不同,基材/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两种方式[6]。
从基材表面构筑的高分子刷密度和分子链有序性考虑,采用物理吸附法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的高分子刷与界面或基材表面的结合点对热和溶剂不稳定,且形成的高分子刷密度低、分子链有序性差,因此化学键合法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高分子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6]。
研究开发弹性体,20100825,20(4):43~45CH INAELASTOMERICS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王军(),女,河南南阳人,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大分子。
*通讯联系人SiO 2表面环氧改性及其吸附天然胶乳中蛋白质的研究王军,桂红星*(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用带有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KH -560对SiO 2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并用其对天然胶乳中的蛋白质进行吸附分离。
结果表明,KH -560通过化学键牢固地结合在SiO 2粒子表面,并通过环氧基与蛋白质反应,达到降低天然胶乳氮含量的目的。
当pH=8~9,改性SiO 2粒子的质量分数为1%,处理时间为6h 时,胶乳中氮含量(质量分数)降低到0.2293%。
关键词:KH-560;SiO 2表面改性;天然胶乳;氮含量中图分类号:TQ 3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74(2010)04004303天然胶乳(NRL)成膜性能好,凝胶强度高,综合性能优异,广泛用于制造各种浸渍制品[1]。
但NRL 中的水溶性蛋白质(WSP)会引发过敏症,严重时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2,3]。
目前,低蛋白天然胶乳(LPNRL)的制备主要采用多次离心法、表面活性剂置换法以及酶水解法等方法[4~6]。
多次离心法和置换法制备LPNRL 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实际生产中应用有限;酶处理法[7]虽然工艺较简单,但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研究LPNRL 的生产是胶乳工业界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胶乳工业界的难题之一。
本实验利用环氧基在碱性条件下易与氨基反应的特性,用KH -560硅烷偶联剂对SiO 2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用其来处理天然胶乳,通过离心分离达到降低天然胶乳中蛋白质的含量,以降低现有LPNRL 的生产成本。
1实验部分1.1原材料-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 560):分析纯,湖北应城德邦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SiO 2: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苯: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十二烷基硫酸钠:化学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浓硫酸:化学纯,广州化学试剂厂;天然胶乳:海南;硒粉、五水合硫酸铜、无水硫酸钾、次甲基蓝、甲基红、硼酸、氢氧化钠: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SiO_(2)纳米颗粒在润滑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陈进;李默涵;阮文琳;孙涛;刘晓英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2024(38)5
【摘要】据此,本综述主要介绍了SiO_(2)纳米颗粒的润滑机理与影响因素,详细论述了SiO_(2)纳米颗粒在液体润滑、固体润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其在实际应用时所采用的相关表面处理与改性等手段。
重点介绍了SiO_(2)纳米颗粒在提高聚合物基复合自润滑材料中的作用和巨大应用潜力。
最后,对现有SiO_(2)纳米颗粒在自润滑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陈述和展望。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陈进;李默涵;阮文琳;孙涛;刘晓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21
【相关文献】
1.单分散SiO_(2)纳米颗粒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应用
2.单分散CsPbBr_(3)@SiO_(2)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在柔性显示与荧光防伪中的应用
3.纳米SiO_(2)颗粒改变岩心润湿性及提高采收率的室内研究
4.纳米SiO_(2)颗粒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双波长发射长余辉纳米颗粒Zn_(2)SiO_(4)∶Ga的制备及动态防伪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子刷表面修饰SiO2颗粒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史 博,梁 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茂名 525000)摘要: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高分子刷是目前材料表面修饰中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方法。
本文从高分子刷的定义及形成条件入手,归纳了基材或界面表面构筑高分子刷的主要方法以及在SiO2颗粒表面构筑不同类型高分子刷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将SiO2颗粒表面构筑的高分子刷主要应用作了简单概括,并根据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分子刷;SiO2;表面改性引言材料的表面修饰在工业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已见报道的对材料表面修饰主要有聚合物涂层、聚电解质沉积、等离子体沉积[1~3]等方法,近年来出现的能够形成纳米厚度涂层的自组装方法和靶向组装方法对基材进行表面修饰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而纳米结构的涂层或薄层方面,又涌现出 高分子刷(po lymer brushes) 这一研究方向。
这种由分子链间斥力形成的高分子刷提高了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环境的相容性,得到的修饰颗粒具有优异的吸附及分离效果;并且在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可以有效的解决无机纳米粉体在聚合物基体中易团聚的问题;若形成的高分子刷具有嵌段结构,则可作为化学阀门如药物缓释、靶向治疗等使用[1,4]。
目前该方法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已日益被科研工作者所认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就高分子刷的定义、无机纳米颗粒表面高分子刷构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1 高分子刷的定义高分子刷一词是由表面引发聚合衍生而来,主要是指分子链一端以物理或者化学键合固定在界面或固体基材表面的单层的聚合物层。
当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单层聚合物分子链密度足够高时,这些个体重叠的无规线团呈现特殊的构象形式,即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分子链采取比较伸展的构象,形成一种类似于刷子的结构。
故人们把这种附着在界面或者固体基材表面的高度伸展的单层膜称为高分子刷[1]。
2 颗粒表面高分子刷构筑方法依据聚合物分子链与基材表面或界面键接方式的不同,基材/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两种方式[2]。
从基材表面构筑的高分子刷密度和分子链有序性考虑,采用物理吸附法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的高分子刷与界面或基材表面的结合点对热和溶剂不稳定,且形成的高分子刷密度低、分子链有序性差,因此化学键合法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高分子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2]。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三种极限类型,以及极性键和配位键两种过渡类型。
其中共价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600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452500002005997);作者简介:史博(1979-),女,博士,主要从事有机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E mail:shibo sut@y .合是化学键合法构筑高分子刷最为常用的方式。
该法在基材表面或界面构筑高分子刷具有接枝密度高、分子链有序度可控以及热和溶剂稳定性强的优点。
按照高分子刷在基材表面或界面的生长方式不同又可将这种共价键合法构筑的高分子刷分为接枝到基材表面(gr afting to)和从基材表面接枝或生长出(g rafting from)高分子刷[3]两种方法。
Grafting from 法相对于 gr afting to 法构筑的高分子刷密度高、表面性质均一,因此成为共价键合法在基材表面构筑高分子刷构筑的最主要方法。
该法在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的主要过程为将可用于引发单体聚合的引发剂化学键合在颗粒表面,然后再引发单体进行聚合。
而该过程中单体的聚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 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阴阳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过渡金属催化聚合以及开环歧化聚合等[4]。
其中AT RP法相对其它的活性聚合法如阴阳离子聚合、可逆加成链转移聚合具有更简便、更成熟的优势;相对非活性聚合方法,其具有分子量及分布、结构可控性好的优点。
因此AT RP法一直是 g rafting from 法在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主要采用的聚合方式。
近年来光化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即先将颗粒表面引入特殊基团,通常为 N3基团,然后将主链上带有多个能够与功能化颗粒表面官能团光化学反应的聚合物与功能化颗粒进行光反应,从而在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
Brittain[5]、Zhao等[6]在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3 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研究进展无机纳米胶体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而SiO2和Au等纳米粒子表面带有大量的易于反应的羟基,容易实现表面改性而成为球形有机 无机高分子刷基材的主要选择。
国际上关于高分子刷的研究始于1991年Milner[1]的报道,而1995年王锦山首次报道的ATRP法使高分子刷的合成、制备、应用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
国内关于高分子刷的跟踪报道始于2003年[7], 2004年高超等[8]开始了单纯的超支化聚合物刷的研究。
但无论采用何种结构聚合物及聚合方法得到的表面高分子刷修饰的颗粒均可用单层和多层壳 核结构形态表示。
3 1 单层壳 核结构的高分子刷在颗粒表面构筑单一结构的高分子刷时,形成的高分子刷修饰颗粒具有单层壳 核结构。
Savin[9]在SiO2表面构筑高分子刷时先将 Br引发剂官能团固定于SiO2颗粒表面,然后采用AT RP法在SiO2表面构筑了不同分子量的PS刷。
研究发现,表面构筑了高分子刷的颗粒之间距离随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且SiO2颗粒随PS的分子量的增加其分散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Yin等[10]将超支化可聚合的噻吨酮光引发剂(H PT X)与表面环氧基偶联剂处理的SiO2反应,再利用紫外光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引入到颗粒表面构筑了超支化聚合物修饰的SiO2颗粒。
得到的SiO2颗粒表面的聚合物层厚度达到25nm,具有明显的单层壳 核结构,颗粒间的距离也随聚合层厚度增加。
采用 g rafting to/fro m 法在颗粒表面构筑单层高分子刷密度研究方面,也有人做过对比。
如Liu 等[11]采用AT RP法分别经由 gr afting to 和 g rafting fro m 法制备了表面构筑了聚丙烯酸丁酯的改性碳黑粒子。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用 g rafting fro m 方法改性的碳黑粒子表面覆有浓密的冠状物,表面聚合物接枝密度高;而采用 grafting to 方法改性的碳黑粒子表面无冠状物,表面聚合物接枝密度低,因此 grafting from 法改性的碳黑粒子在有机溶剂里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3 2 多层壳 核结构高分子刷在颗粒表面构筑多嵌段类型的高分子刷时,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即可得到多层壳 核结构。
大量的研究者正是被嵌段型高分子刷的环境响应性所吸引,他们将不同嵌段类型的线形聚合物链通过共聚、分段聚合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备一系列的多嵌段类型的高分子刷,利用不同嵌段对环境响应性不同来制备环境响应材料,如近年来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在该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2]。
Pyr un等[13]用AFM观察到SiO2 g (PBA b PS)多层壳 核结构的SiO2外围被PS硬段包围,且均一分散在PBA(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相中;当加大探针作用力时,被PS硬段包围的SiO2陷入到PBA相中,表明SiO2 g (PBA b PS)为多层壳 核颗粒结构。
而Zhao等[14]研究了SiO2 g (PBA b PS)体系在聚合物分子量、温度、溶剂处理下的颗粒表面PBA和PS嵌段的相分离情况。
研究表明,在温度、溶剂变化时,SiO2表面接枝的PBA和PS嵌段分子量分别在10000左右时,颗粒表面嵌段基本上未发生相分离;当聚合物分子量在20000左右时,颗粒表面嵌段的相分离较明显。
类似的关于颗粒表面构筑嵌段类型高分子刷的研究报道数量众多,其最终目的大多为制备环境响应材料,在此不做详细报道。
4 高分子刷表面修饰SiO2颗粒的应用高分子刷在调节材料的表面性质(特别是环境响应性及相容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大多在SiO2颗粒表面构筑的高分子刷正是利用环境响应性和相容性实现其功能。
4 1 吸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涉及到化学领域的每个方面,而微生物学中纯物质的分离对人类医学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如传统的色谱固定相90%是以硅胶作为载体,但硅胶填料存在化学稳定性差、耐酸性差等缺点,因此人们通过引入离子、憎水、亲水、热敏型等有机基团对色谱固定相进行修饰来分离和纯化蛋白质[15]。
鉴于高分子刷在材料表面修饰方面的出色表现,可以通过在色谱固定相表面构筑嵌段类型高分子刷,利用其环境响应性增加色谱固定相的分离功能、重复使用性、可再生性等。
Sulitzky等[16]采用光引发聚合法,在SiO2粒子表面光引发M M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L 苯并氨酸的共聚在SiO2表面制备了分子印刷聚合物(M IPs),简写为SiO2 MIP。
研究了SiO2 M IP固定相高分子刷高度、溶剂、固定相直径、交联密度和移动相组成对其分离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g rafting from 法制备的SiO2 MIP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当孔径为10nm的SiO2粒子表面形成0 8nm 厚的MIP刷时具有最高柱效。
Sun等[17]在多孔颗粒表面构筑了聚甲基丙烯酸2 羟乙酯,得到了对蛋白质具有强烈吸附特性的多孔色谱固定相。
当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为流动相时,该多孔色谱固定相可以对蛋白质实现100%吸附,并且在9次循环使用以后其分离能力没有任何降低。
该研究成果为色谱固定相的表面改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 2 无机纳米粒子的稳定纳米SiO2在工业上通常称为 超微细白炭黑 ,以往是以普通填料的身份广泛应用于橡胶工业。
近年来,人们逐渐从微观粒子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并制备出各种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材料,从而赋予纳米SiO2粒子较好的功能性。
但如何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有效的表面修饰解决团聚问题达到上述功能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无机粒子或胶体粒子表面包裹与有机环境相容性好的层状高分子刷形成壳 核结构,利用壳层的表面性质的不同提高可无机纳米粒子的稳定和相容性。
Kumer等[18]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构筑了密度从0 05~0 55链/nm2的不同链长的高分子刷。
改性后的SiO2纳米粒子比未改性的纳米粒子相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有效地解决了团聚问题。
而Kim 等[1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两个表面构筑了高分子刷的粉体颗粒之间具有强烈的排斥性。
5 展望及建议5 1 新方法的提出目前国际上高分子刷的制备方法大多采用 g rafting from 方法以共价键结合方式在SiO2颗粒表面构筑高分子刷。
但如前所述, g rafting from 方法虽然是一种公认的高分子刷构筑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缺陷,而在基材表面构筑更高接枝密度的高分子刷的合成和制备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