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酸碱的比重和浓度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
(1)配制HCL和NAOH溶液时需加入蒸馏水,不需要准确量取其体积,配近似浓度,然后再标定其准确浓度!2)在标定HCL溶液时---一碳酸钠为基准物,甲基橙指示剂终点附近要将溶液加热---赶走多余的二氧化碳!0.1N HCl溶液(需要标定的标准溶液)将9毫升盐酸(比重1.19)加入到蒸馏水中,在容量瓶中稀释到一升。
标定方法(酸碱滴定)∶取0.1N碳酸钠溶液20毫升(VNa2CO3)于250毫升锥形瓶中,用本溶液滴定,指示剂用甲基橙。
临近终点时煮沸赶走CO2,冷却后继续滴定到终点(由黄色变橙色)。
记录消耗0.1N HCl 的体积VHCl。
计算: NHCL=NNa2CO3×VNa2CO3÷VHCl0.1N NaOH溶液(需要标定的标准溶液)将4克氢氧化钠溶于蒸馏水中,在容量瓶中稀释到一升。
标定方法一(滴定HCl)∶取0.1N HCl溶液20毫升(VHCl)于250毫升锥形瓶中,用本溶液滴定,指示剂用甲基橙3滴。
滴定至黄色为终点。
记录消耗0.1N NaOH的体积VNaOH。
计算: NNaOH=NHCl×VHCl÷VNaOH标定方法二(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取0.1N 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实际浓度N酸)20毫升(V酸)于250毫升锥形瓶中,用本溶液滴定,指示剂用酚酞2滴。
滴定至淡红色为终点。
记录消耗0.1N NaOH的体积VNaOH。
计算: NNaOH=N酸×V酸÷VnaOH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称取0.2G于270~300度烧至恒重(精确到0.0002G)的基准无水碳酸钠,溶于50ML水中,加2滴甲基红-亚甲基蓝指示剂,用待标定的0.1N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姿色,同时应作空白实验,请问一下空白实验到底怎么做的?还有就是空白实验消耗硫酸溶液的体积,ML ??(1)指示剂应加到10D为好,这样颜色好判断!(2)空白实验是不加碳酸钠的蒸馏水50mL。
当量浓度与摩尔浓度的换算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请问各位高手,当量浓度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定义,它的符号是否为N;1N转化为mol/l(分别以盐酸和硫酸为例如何转换);还有就是以溶液中的钠、钾离子为例,1毫克当量/升转化为毫克/升如何转换先道声谢谢!答:现在国家标准规定不使用当量浓度,过去的定义:酸(硷)当量数=酸(硷)摩尔数×一分子酸(硷)可完全解离的氢离子(氢氧根)数当量浓度(N) ——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不用了,淘汰单位,但是在50年代那会的书里面还是很多的。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例如,1升浓盐酸中含克当量的盐酸(HCl),则浓度为。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1N绝对不是1mol,特殊情况才是以符号N表示,定义为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或每毫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毫克当量数。
由当量浓度的定义可知,NV(L)=克当量数;NV(mL)=毫克当量数,即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等于该溶液的当量浓度乘以溶液的体积(L)。
将N2V1=N2V2称为当量定律。
但是以上概念现已不能使用,而用物质的量n和含有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摩尔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等法定的量和单位代替。
不知道你到底想换算什么。
但我所以知道的就是,比如说1mol/L的H2SO4,如果换成当量浓度就应该是2N H2SO4,大概的意思就是1mol的H2SO4会有2mol的氢离子,类似的1mol/L的HCL就是1N,1mol/L的NAOH就是1N,1mol/L的CA(OH)2就是2N,这是酸碱的。
如果是氧化物或是还原物就看能得失的电子数,比如说1mol/L的K2Cr2O7的当量浓度就应该是6N,1mol/L的KMnO4的当量浓度是5N。
如果是盐类,就看能与酸或碱结合所要的H+或OH-数量,比如说NA2CO3的就是2,NAHCO3是1克当量,如氧的克当量是8,氢的是1当量浓度(N)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化学药品性质:1. 硫酸:H2SO4-无色油状液体,比重15℃时1.837(1.84)。
在30-40℃发烟;在290℃沸腾。
浓硫酸具有强烈地吸水性,因此它是优良的干燥剂。
2. 硝酸:HNO3-无色液体,比重15℃时1.526、沸点86℃。
红色发烟硝酸是红褐色、苛性极强的透明液体,在空气中猛烈发烟并吸收水份。
3. 盐酸:HCl-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在17℃时其比重为1.264(对空气而言)。
沸点为-85.2。
极易溶于水。
4. 氯化金:红色晶体,易潮解。
5. 硝酸银:AgNO3-无色菱形片状结晶,比重4.3551,208.5℃时熔融、灼热时分解。
如没有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见光不起作用,否则变黑。
易溶于水和甘油。
能溶于酒精、甲醇及异丙醇中。
几乎不溶于硝酸中。
有毒!6. 过硫酸铵:(NH4)2S2O8-无色甩时略带浅绿色的薄片结晶,溶于水。
7. 氯化亚锡:SnCl2无色半透明的结晶物质(菱形晶系)比重3.95、241℃时熔融、603.25℃时沸腾。
能溶于水、酒精、醚、丙酮、氮杂苯及醋酸乙酯中。
在空气中相当稳定。
8. 重铬酸钾:K2CrO7-橙红色无水三斜晶系的针晶或片晶,比重2.7,能溶于水。
9. 王水:无色迅速变黄的液体,腐蚀性极强,有氯的气味。
配制方法:3体积比重为1.19的盐酸与1体积比重为1.38-1.40的硝酸,加以混合而成。
10. 活性炭:黑色细致的小粒(块),其特点具有极多的孔洞。
1克活性炭的表面积约在10或1000平方米之间,这就决定了活性炭具有高度的吸附性。
11. 氯化钠:NaCl-白色正方形结晶或细小的结晶粉末,比重2. 1675,熔点800℃、沸点1440℃。
溶于水而不溶酒精。
12. 碳酸钠:Na2CO3·10H2O-无色透明的单斜晶系结晶,比重1.5;溶于水,在34℃时具有最大的溶解度。
13. 氢氧化钠:NaOH-无色结晶物质,比重2.20,在空气中很快地吸收二氧化炭及水份.潮解后变成碳酸钠。
配液的计算方法配液,中文也被称为稀释液,是指把某一种溶液中的溶质浓度降低到某种特定值,从而获得新的溶液。
它在实验室里被广泛使用,可以用来准确测定某种物质的浓度,或者用来调节溶液的温度、酸碱度等特性,并被用于医学、化学等领域。
由于涉及到微量测定,计算配液的步骤较复杂,具体的计算步骤有多种,常用的配液计算方法有常规比重法、流体密度法和容量法等。
常规比重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配液计算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是:以原液为基准,把需要分析的溶质浓度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新的液体。
一般来说,首先要测定原液的组成成分和溶质的浓度,然后确定用于调整的比例,再计算出新液体的溶质浓度。
例如,原液有100ml,其中含有50ml某种溶质,想要把其浓度降低至5ml/L时,可以用另外的稀释液与原液混合,以50:50的比例,混合后溶质浓度为5ml/L。
流体密度法是根据流体的密度来计算配液,主要原理是:流体的密度是指该流体中溶质的浓度,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流体的密度来计算溶质的浓度。
例如,某液体的密度为1.2g/ml,那么该液体就含有1.2g 某种溶质,也可以通过流体密度法确定一种溶质在某一液体中的浓度。
容量法是根据容积来计算配液,利用容量法可以计算某种溶质在某液体中的浓度。
容量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某一定体积的液体中的某种溶质的浓度以实验室标准测定,并根据计算公式计算某一容积下的溶质浓度。
例如,某种溶质在100ml的液体中的浓度为50ug/ml,则在200ml的液体中的浓度就是100ug/ml。
由于配液涉及到微量测定,计算配液的步骤较复杂,在实验中需要精确控制溶质浓度,及时检查溶液的性质,并进行准确的计算,使溶液达到最佳状态。
常规比重法、流体密度法和容量法都是常用的配液计算方法,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都有很大的优势,在实验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最合适的配液计算方法。
配液计算的过程,除了需要准确的数学计算之外,还要掌握有关的物理学知识,比如流体的密度和容积关系以及液体的浓度和溶质的比例等。
酸碱比值不一样的原因酸碱比值是指溶液中酸和碱的浓度比。
在化学中,酸碱比值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化学反应和性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酸碱比值不一样的原因。
一、溶液中酸碱浓度不同溶液中酸和碱的浓度不同是导致酸碱比值不一样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和碱是溶液中的两种常见物质,它们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质。
当溶液中酸的浓度高于碱的浓度时,酸碱比值大于1,溶液呈酸性;当溶液中碱的浓度高于酸的浓度时,酸碱比值小于1,溶液呈碱性。
而当酸和碱的浓度相等时,酸碱比值为1,溶液呈中性。
二、酸碱的性质不同酸和碱的性质不同也是酸碱比值不一样的原因之一。
酸具有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具有碱性,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的性质不同导致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比例不同,从而使酸碱比值不一样。
例如,强酸和强碱反应时,生成的盐和水的比例相等,酸碱比值为1;而弱酸和强碱反应时,生成的盐和水的比例不相等,酸碱比值大于1。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会对酸碱比值产生影响,从而导致酸碱比值不一样。
温度、压力、溶液的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酸碱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常数,从而改变酸碱比值。
例如,温度升高会使酸碱反应速率增加,生成的盐和水的比例也会改变,导致酸碱比值不一样。
四、酸碱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酸和碱的性质不同,浓度也不同,从而导致酸碱比值不一样。
强酸和强碱的酸碱比值一般为1,而弱酸和弱碱的酸碱比值则可能大于1或小于1。
此外,酸和碱的浓度也会影响酸碱比值。
当浓度增加时,酸碱比值一般会增加,溶液的酸性或碱性也会增强。
酸碱比值不一样的原因主要包括溶液中酸碱浓度不同、酸碱的性质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酸碱的种类和浓度。
了解酸碱比值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以及正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酸碱比值,以满足特定的化学反应要求。
实验室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表一普通酸碱溶液的配制表二常用酸碱指示剂表三混合酸碱指示剂表四容量分析基准物质的干燥表五缓冲溶液的配制实验室常用试验方法2九、柠檬酸(C6H8O7·H2O)称取试样1.5g(精确到0.0002g)于三角瓶内,加入水50ml溶解,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粉红色为终点,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X%(一水)= (V1-V0)×C×0.06404x m×(1-0.08566)×100X%(无水)= (V1-V0)×C×0.06404x m×100V1-----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空白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m---样品质量。
十、钙含量测定(磷酸氢钙CaHP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H2O、钙粉等)称取2g(精确到0.0002g)样品,用10ml盐酸(1+1)溶解,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溶,用移液管吸取10ml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水,5ml蔗糖溶液(25g/L),2ml三乙酸胺(1+1),1ml乙二胺(1+1),1滴孔雀绿指示液(1g/L),滴加氢氧化钾溶液(200g/L)至无色,再过量10ml,加0.1g盐酸羟胺(每加一种试剂都要摇匀),加钙黄绿素少许,在黑色背景下用0.05mol/L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绿色荧光消失呈现紫红色为滴定终点。
Ca%= C×V×0.4008x m ×100C------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消耗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m----样品质量。
(二)氟(Fˉ)含量的测定:1、标准曲线的绘制;2、试样含量的测定:称取0.5g(精确到0.0002g)置于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1mol/L盐酸10ml,密闭提取1h (不时摇动),避免粘于管壁,提取后加总离子强度缓冲液25ml,加水至刻度,以滤纸过滤。
请问各位高手,当量浓度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定义,它的符号是否为N;1N转化为mol/l(分别以盐酸和硫酸为例如何转换);还有就是以溶液中的钠、钾离子为例,1毫克当量/升转化为毫克/升如何转换先道声谢谢!答:现在国家标准规定不使用当量浓度,过去的定义:酸(鹼)當量數=酸(鹼)摩尔數×一分子酸(鹼)可完全解離的氫離子(氫氧根)數当量浓度(N) ——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不用了,淘汰单位,但是在50年代那会的书里面还是很多的。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例如,1升浓盐酸中含克当量的盐酸(HCl),则浓度为。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1N绝对不是1mol,特殊情况才是以符号N表示,定义为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或每毫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毫克当量数。
由当量浓度的定义可知,NV(L)=克当量数;NV(mL)=毫克当量数,即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等于该溶液的当量浓度乘以溶液的体积(L)。
将N2V1=N2V2称为当量定律。
但是以上概念现已不能使用,而用物质的量n和含有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摩尔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等法定的量和单位代替。
不知道你到底想换算什么。
但我所以知道的就是,比如说1mol/L的H2SO4,如果换成当量浓度就应该是2N H2SO4,大概的意思就是1mol的H2SO4会有2mol的氢离子,类似的1mol/L的HCL就是1N,1mol/L的NAOH就是1N,1mol/L 的CA(OH)2就是2N,这是酸碱的。
如果是氧化物或是还原物就看能得失的电子数,比如说1mol/L的K2Cr2O7的当量浓度就应该是6N,1mol/L的KMnO4的当量浓度是5N。
如果是盐类,就看能与酸或碱结合所要的H+或OH-数量,比如说NA2CO3的就是2,NAHCO3是1克当量,如氧的克当量是8,氢的是1当量浓度(N)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相关分析讨论引言硫酸和磷酸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品,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硫酸和磷酸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在混合液中的浓度和组成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比重法比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混合液的体积和质量来计算其密度,从而确定其中各组分的含量。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缺点:只能用于测定密度较高的液体,对于密度较低的液体不适用。
此外,密度的变化还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的酸度或碱度。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中酸碱度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加入已知量的标准溶液来达到定量的目的。
优点:可以精确地测定溶液中的酸碱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溶液。
缺点:需要使用一些昂贵的试剂和仪器设备,操作比较繁琐。
此外,如果样品中含有其他杂质或者含有过多的离子物质,也可能会影响滴定结果的准确性。
电导率法电导率法是一种测量溶液电导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的离子浓度。
根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值来计算其电导率,从而确定其中各组分的含量。
优点: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特殊仪器设备。
缺点:只能用于测定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对于非离子性物质不适用。
此外,电导率的变化还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硫酸和磷酸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第4 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1)一、是非题:1、严格说,中性溶液是指 pH = 7的溶液。
( × )2、在纯水中加入一些酸,则溶液中[H +]·[OH -]的乘积增大。
( × )3、在水溶液中电离度大的物质,其溶解度亦大。
( × )4、等物质的量的酸与等物质的量的碱反应后,其溶液呈中性。
( × )5、弱酸溶液越稀,其电离度越大,因而酸度也越大。
( × )6、当 [H +] > [OH -] 时,溶液呈酸性。
( √ )7、H 3BO 3是一元酸,不是三元酸。
( √ )二、选择题:1、H 2PO 4-的共轭碱是 B 。
A 、H 3PO 4B 、HPO 42-C 、PO 43-D 、OH -E 、H +2、根据质子理论,下列物质中何者具有两性 A 、C 、E ? A 、HCO 3 ֿ B 、CO 3 2ֿ C 、HPO 42-D 、NO 3-E 、HS -3、下列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碱度何者最强? BA 、CN -(10HCN 102.6K -θ⨯=)B 、S 2-(15HS 101.7K -θ⨯=-、7S H 103.1K 2-θ⨯=) C 、F ֿ(4HF 105.3K -θ⨯=) D 、CH 3COO ֿ(5HAc 108.1K -θ⨯=) E 、Cl -4、在1mol ·L -1的HAc 溶液中,要使H +浓度增大,可采用 D 、EA 、加水B 、加NaAcC 、加NaOHD 、加稀HClE 、加稀H 2SO 4 5、某弱酸HA 的K a θ= 5101-⨯,则0.1 mol ·L -1 HA 溶液的 pH 是 CA 、1B 、2C 、3D 、3.5E 、5 6、某弱碱的K b θ= 5101-⨯,其0.1 mol ·L -1 的水溶液的 pH 是 BA 、12B 、11C 、6D 、5.5E 、3 7、 指出属于酸碱共轭对的是 A 、B 、DA 、HCO 3-和CO 32-B 、H 2S 和HS -C 、NH 4+ 和NH 2-D 、HCl 和Cl -E 、H 3O + 和 OH -8、某25℃时的水溶液其pH = 4.5,则此溶液中OH- 浓度为E mol·L-1A、10 -4.5B、104.5C、10-11.5D、4.5×10-2.5E、10-9.5三、填空题:1、一元弱酸其共轭酸碱对的K aθ和K bθ的关系是K aθ•K bθ= K Wθ。
附录四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一)甘氨酸-盐酸缓冲液(0.05 mol/L)甘氨酸分子量=75.07。
0.2 mol/L甘氨酸溶液含15.01 g/L。
(二)邻苯二甲酸-盐酸缓冲液(0.05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分子量=204.23。
0.2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含40.85 g/L。
Na2HPO4分子量=141.98;0.2 mol/L溶液为28.40 g/L。
Na2HPO4·2H2O分子量=178.05;0.2 mol/L溶液为35.61 g/L。
Na2HPO4·12H2O分子量=358.22;0.2 mol/L溶液为71.64 g/L。
C6H8O7·H2O分子量=210.14;0.1 mol/L溶液为21.01 g/L。
①使用时可以每升中加入1克酚,若最后pH值有变化,再用少量50%氢氧化钠溶液或浓盐酸调节,冰箱保存。
柠檬酸:C6H8O7·H2O分子量=210.14 ;0.1 mol/L溶液为21.01 g/L。
柠檬酸钠:Na3C6H5O7·2H2O分子量=294.12 ;0.1 mol/L溶液为29.41 g/L。
NaAc·3H2O分子量=136.09;0.2 mol/L溶液为27.22 g/L。
冰乙酸11.8 mL稀释至1 L(需标定)。
(七)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液(0.05 mol/L)(八)磷酸盐缓冲液Na2HPO4·2H2O分子量=178.05;0.2 mol/L溶液为35.61 g/L。
Na2HPO4·12H2O分子量=358.22;0.2 mol/L溶液为71.64 g/L。
NaH2PO4·H2O分子量=138.01;0.2 mol/L溶液为27.6 g/L。
NaH2PO4·2H2O分子量=156.03;0.2 mol/L溶液为31.21 g/L。
巴比妥钠分子量=206.18;0.04 mol/L溶液为8.25 g/L。
实验室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实验室常用溶液、试剂的配制表一普通酸碱溶液的配制表二常用酸碱指示剂表三混合酸碱指示剂表四容量分析基准物质的干燥表五缓冲溶液的配制1、氯化钾-盐酸缓冲溶液2、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钾缓冲溶液3、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钾缓冲溶液4、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5、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6、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7、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8、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实验室常用试验方法2九、柠檬酸(C6H8O7·H2O)称取试样1.5g(精确到0。
0002g)于三角瓶内,加入水50ml溶解,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粉红色为终点,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X%(一水)= (V1-V0)×C×0.06404 m×(1-0。
08566)×100X%(无水)= (V1-V0)×C×0。
06404 m×100V1—-———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空白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m—-—样品质量.十、钙含量测定(磷酸氢钙CaHP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H2O、钙粉等)称取2g(精确到0.0002g)样品,用10ml盐酸(1+1)溶解,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溶,用移液管吸取10ml于250ml 锥形瓶中,加50ml水,5ml蔗糖溶液(25g/L),2ml三乙酸胺(1+1),1ml乙二胺(1+1),1滴孔雀绿指示液(1g/L),滴加氢氧化钾溶液(200g/L)至无色,再过量10ml,加0。
1g盐酸羟胺(每加一种试剂都要摇匀),加钙黄绿素少许,在黑色背景下用0.05mol/L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绿色荧光消失呈现紫红色为滴定终点。
Ca%= C×V×0.4008 m ×100C———---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消耗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m—-——样品质量。
检查项目正常值的具体数值(选择/填空)1. 血红蛋白(男):120~160g/L2. 血红蛋白(女):110~150 g/L3. 红细胞计数(男):(4.0~5.5)×1012/L4. 红细胞计数(女):(3.5~5.0)×1012/L5. 白细胞计数:(4~10)×109/L6.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50~0.707. 淋巴细胞百分数:0.20~0.408.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9. 网织红细胞:0.5%~1.5%10. A/G值:1.5:1~2.5:111. 总胆红素:3.4~17.1μmol/L12. ALT:5~25卡门单位10~40U/L13. AST:8~28卡门单位10~40U/L14. Bun:3.2~7.1mmol/L15. Cr:88~177μmol/L16. Ccr:80~120ml/min17. 24小时总尿量:1000~2000ml18. 夜尿量:<750ml19. 昼夜尿量值比:3:1~4:120. 尿最高比重:1.02021. 二氧化碳结合力:22~31mmol/L(50~70vol%)22. 钾:3.5~5.1mmol/L 23. 钠:136~146mmol/L24. 氯:98~106 mmol/L25. 血糖:血浆:3.3~5.6mmol/L(60~100mg/L)血清:3.9~6.1 mmol/L(70~110mg/L)26. 总胆固醇:2.9~6.0mmol/L27. 甘油三酯(男):0.44~1.76mmol/L28. 甘油三酯(女):0.39~1.49mmol/L29. 低密度脂蛋白:2.07~3.12mmol/L30. 血清淀粉酶:800~1800U/L31. 尿液淀粉酶:1000~1200 U/L32. 肌酸激酶:酶偶连法(男):38~174U/L(女):26~140U/L肌酸显色法(男):15~163U/L(女):3~135U/L连续监测法(同“酶偶连法”)33. 尿沉渣检查中红细胞:<50万/12h34. 尿沉渣检查中白细胞:<100万12h35. 血气分析pH值:7.35~7.4536. 动脉血氧分压:95~100mmHg37.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38. 动脉血氧饱和度:95%~98%39. 碱剩余:0±3mmol/L40. HCO3:22~27mmol/L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检验常见指标危急值参考数据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4~10)×109/L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0.5×109/L低于此值,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工业硫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工业硫酸是广泛应用的重要化学品之一,它被用于制造光伏电池、磁带、矿物提取等领域。
准确测定工业硫酸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10种关于工业硫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方法一: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工业硫酸含量测定方法。
其原理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碱溶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当硫酸完全中和时,反应后产生中性溶液,此时记录滴定液的用量即可。
根据滴定液的用量可以计算出硫酸的浓度。
方法二:重量法重量法是一种直接测定硫酸含量的方法。
首先需要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硫酸样品,并进行加热,并在加热的过程中记录其失去的重量。
由于硫酸在高温下是易挥发的,因此在加热的过程中,硫酸样品中的水分和其他杂质都会被蒸发。
通过记录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异,可以得到硫酸样品的质量和含量。
方法三: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是在硫酸溶液中添加荧光试剂,然后通过紫外光激发,观察荧光的强度和颜色来测量硫酸的含量。
荧光分析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优点,适用于较低浓度的硫酸含量。
方法四: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通过分析硫酸分子中的振动频率来确定其含量。
硫酸分子中特定的化学键会在红外光谱中产生特定的振动,因此通过对硫酸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定硫酸含量。
方法五:比重法比重法是通过测量硫酸溶液的密度来确定其浓度。
硫酸溶液的密度与其浓度之间有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硫酸溶液的密度来推算出其浓度值。
方法六: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将含硫酸的样品与一种或多种试剂进行反应,以便测定其含量。
其中一些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还原滴定法、二氧化硫滴定法、氯化银滴定法等,这些方法都是经过历史验证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
方法七: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测量硫酸溶液中的电导率来确定其含量。
硫酸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因此电导测量可用于粗略检测硫酸含量。
方法八:阴离子交换法阴离子交换法是通过将含硫酸的溶液通过一个阴离子交换柱,然后用溶液来洗脱离子,以测量硫酸的含量。
酸和碱是中考重难点、必考点,主要考察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应用、溶液的酸碱性、浓硫酸的稀释、酸碱性质的探究实验、pH 及其应用等,试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性、探究性题目比重增加,对知识迁移、灵活应用的能力要求不断加强。
1、酸碱指示剂实验:将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分别滴加在不同的溶液中,如下表所示酸碱指示剂:石蕊和酚酞溶液叫酸碱指示剂,也简称指示剂,石蕊和酚酞是两种常见的指示剂,它们在酸碱中的变色情况如下表说明:酸碱指示剂是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提取的一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提取液,只要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都可作酸碱指示剂使用。
2、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知识要点注意:①纯净的盐酸伪无色液体,工业盐酸因含杂质(如Fe3+)而显黄色②盐酸易挥发,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又形成盐酸小液滴③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④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3、浓硫酸的腐蚀性【材料】2004年3月的某一天,在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
一名年轻妇女为报复某学生家长,竟然向该学生脸上泼洒了浓硫酸,造成该学生面容被毁,酿成一桩悲剧的发生,那么浓硫酸为什么能会坏人的面容,它具有什么特性呢?【总结】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将皮肤(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生成黑色的炭。
【扩展】①浓硫酸不但脱去皮肤的氢、氧元素,而且也可以脱去纸张、木材、布料中的氢、氧两种元素,这种作用又叫脱水性②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化学变化过程,区别于浓硫酸的吸水性。
脱水性是原物质中没有水,只是将原物质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
4、浓硫酸的稀释【注意】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倒进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浓硫酸的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带着酸四处飞溅。
食品比重的测定老师给的试题(答案是学生自己综合的。
):1、采用比重计测比重有哪些注意事项?①该法操作简便迅速,但准确性差.需要样液量多,且不适用于极易挥发的样品。
②操作时应注意不要让密度计接触量筒的壁及底部,待测液中不得有气泡。
③读数时应以密度计与液体形成的弯月面的下缘为准。
若液体颜色较深,不易看清弯月面下缘时,则以弯月面上缘为准。
2、真比重与视比重有何区别,实际应用中采用哪一种比重。
(相对密度:d)真比重是排除空隙的,测量时在水中量取体积;视比重也叫假比重或松散密度,包括空隙的体积,测量整体体积计算的。
一般采用视比重。
Ps:对于同一液体而言,真比重都是大于视比重的。
A.真比重(真密度):某一液体在20℃时的质量与同体积之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称为真比重,以符号d420表示。
B.视比重(视密度):某一液体在20℃时的质量与同体积之水在20℃时的质量之比,称为视比重,以符号d2020表示。
此外,某一液体在t℃时的质量与同体积之水在t℃时的质量之比也称为视比重,以符号d t t表示。
视比重是在普通的密度瓶或密度计法测定中,以测定溶液对同温度水的相对密度比较方便,概而言之,表示某一液体在20℃时对同体积之水在20℃时的相对密度,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视比重。
3、比重计(糖锤度计、波美计、乳稠计)数据处理过程。
【测定温度不在(20℃),应对温度校正。
当测定温度高于20℃因液体积膨胀导致比重减小,即波美值(锤度)降低,故应加上相应的温度校正值(见下表),反之,则应减去相应的温度校正值。
】糖锤度计:例:在13℃时观测锤度为20.00查附表得校正值为0.38,则标准温度20℃时糖锤度为:20.00-0.38=19.62(°Bx)波美计:设观察波美计在23℃为18.84,23℃时温度改正数为0.15,则标准温度(20℃)0Be)时波美值为18.84+0.15=18.99('乳稠计:例1:16℃时20°/4°乳稠汁读数为3l°,则换算为20℃时应为:3l°- (20-16)×0.2=30.2°,即d420 = 1.0302或d1515 = 1.0302 + 0.002 = 1.0322例2:25℃时20°/4°乳稠汁读数为29.8°则换算为20℃时应为:29.8°+ ( 25 -20 ) ×0.2 =30.8°即d420 = 1.0308或d1515 = 1.0308 + 0.002 = 1.03284、折光计标尺上的百分数是以何种物质浓度标示的?可溶性固形物。
请问各位高手,当量浓度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定义,它的符号是否为N;1N转化为mol/l(分别以盐酸和硫酸为例如何转换);还有就是以溶液中的钠、钾离子为例,1毫克当量/升转化为毫克/升如何转换先道声谢谢!答:现在国家标准规定不使用当量浓度,过去的定义: 酸(硷)当量数=酸(硷)摩尔数×一分子酸(硷)可完全解离的氢离子(氢氧根)数当量浓度(N) ——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不用了,淘汰单位,但是在50年代那会的书里面还是很多的。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例如,1升浓盐酸中含克当量的盐酸(H C l),则浓度为。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1N绝对不是1mol,特殊情况才是以符号N表示,定义为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或每毫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毫克当量数。
由当量浓度的定义可知,NV(L)=克当量数;NV(mL)=毫克当量数,即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等于该溶液的当量浓度乘以溶液的体积(L)。
将N2V1=N2V2称为当量定律。
但是以上概念现已不能使用,而用物质的量n和含有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摩尔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等法定的量和单位代替。
不知道你到底想换算什么。
但我所以知道的就是,比如说1mol/L的H2SO4,如果换成当量浓度就应该是2NH2SO4,大概的意思就是1mol的H2SO4会有2mol的氢离子,类似的1mol/L的HCL 就是1N,1mol/L的NAOH就是1N,1mol/L的CA(OH)2就是2N,这是酸碱的。
如果是氧化物或是还原物就看能得失的电子数,比如说1mol/L的K2Cr2O7的当量浓度就应该是6N,1mol/L的KMnO4的当量浓度是5N。
如果是盐类,就看能与酸或碱结合所要的H+或OH-数量,比如说NA2CO3的就是2,NAHCO3是1克当量,如氧的克当量是8,氢的是1当量浓度(N)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
次氯酸钠国标含量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常用于消毒、漂白和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在国际上,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是指其有效氯含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次氯酸钠国标含量。
首先,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主要由有效氯含量来表示。
有效氯含量是次氯酸钠溶液中游离氯离子(Cl-)的浓度,它是该化学物质的主要活性成分。
有效氯含量越高,次氯酸钠的杀菌、漂白和消毒效果就越好。
通常国标要求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在5%至12%之间,这个范围被认为是具有较好效果的含量。
其次,次氯酸钠国标含量还包括一些其他重要的指标,例如pH值、比重、不挥发物含量等。
pH值是指次氯酸钠溶液的酸碱度,它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和杀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国标要求次氯酸钠溶液的pH值在10至13之间,这个范围被认为是比较适宜的。
比重是指次氯酸钠溶液相对于水的密度,通常国标要求次氯酸钠溶液的比重在1.05至1.18之间。
不挥发物含量是指溶液中除了有效氯外的其他物质的含量,国标要求不挥发物含量不超过0.5%。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次氯酸钠国标含量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例如用途、环境、装置以及法规等。
不同的用途对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水处理中的次氯酸钠国标含量通常要求较高,而漂白剂中的次氯酸钠国标含量通常要求较低。
环境因素也对国标含量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次氯酸钠会分解,因此国标含量需要相应调整。
此外,不同的装置和施用方法也可能影响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标准,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也可能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次氯酸钠的国标含量主要指其有效氯含量,一般要求在5%至12%之间。
同时,pH值、比重和不挥发物含量等指标也需要满足相应要求。
但是,具体的国标含量还需要根据应用、环境、装置和法规等因素进行调整。
次氯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在消毒、漂白和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国标含量的标准化有助于确保其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