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常见文言实词检测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90个文言实词测练(教材版)1.下列各组句子中,“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夕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2.下列句子中“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3. 下列句子中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4. 下列句子中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6.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7.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8.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9.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10. 下列句子中“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1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2. 下列句子中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13. 下列句子中“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14. 下列句子中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15. 下列句子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17. 下列句子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 B.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18. 下列句子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19. 下列句子中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0. 下列句子中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1. 下列句子中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2. 下列句子中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23. 下列句子中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项伯即入见沛公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24. 下列句子中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而得其尸于井 B.既来之,则安之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5. 下列句子中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2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项伯即入见.沛公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见.笑大方冀君实或见.恕也27. 下列句子中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C.金就砺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28. 下列句子中与“不堪入目”的“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B.千载谁堪伯仲间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郞君 D.老者不堪其老而休也29. 下列句子中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然操遂能克绍 C.克己奉公 D.与克期俱至30. 下列句子中与“有教无类”的“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中绘殿阁,类兰若 B.物以类聚,人以群分C.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D.举类迩而见义远31. 下列句子中“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身上衣正单 B.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百花高楼更可怜32. 下列句子中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D.仰之弥高33. 下列句子中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 B.其事体莫须有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34. 下列句子中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家祭勿忘告乃翁 B.骑乃得过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5. 下列句子中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36. 下列句子中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 D.奇货可居37. 下列句子中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乃置酒请之 D.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38. 下列句子中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人穷则反本39. 下列句子中“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A.相如因持璧却立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40. 下列句子中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1. 下列句子中与“若入前为寿”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天若有情天亦老C.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D.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42. 下列句子中与“汝先行,吾善后”的“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善刀而藏之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3. 下列句子中与“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的“少”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B.太后之色少解C.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D.少不更事44. 下列句子中与“跋山涉水”的“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楚人有涉江者 B.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C.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 D.涉猎广泛,学贯中西45. 下列句子中与“博闻强识”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相逢何必曾相识 B.鄙夫寡识C.款识清楚,标价明白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6. 下列句子中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 B.是又在六国下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唯予马首是瞻47. 下列句子中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适得其反 C.适为虞人逐 D.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8. 下列句子中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9. 下列句子中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属予作文以记之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0. 下列句子中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51. 下列句子中与“金城汤池”的“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C.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臣请就汤镬52. 下列句子中与“窃窃私语”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乃私见张良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己之私53. 下列句子中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素善留侯张良54. 下列句子中与“徒劳无功”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免冠徒跣,以头抢地55. 下列句子中与“亡命天涯”的“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D.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56. 下列句子中与“大楚兴,陈胜王”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沛公欲王关中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八方归附,四夷来王57. 下列句子中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微查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C.微服私访 D.雁荡山具体而微者58. 下列句子中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 B.伯乐学相马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9. 下列句子中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C.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60. 下列句子中与“信口开河”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言必信,行必果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61. 下列句子中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行将就木C.赵王畏秦,欲勿行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2. 下列句子中与“潜心进修,卓然有成”的“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恐修名之不立 D.邹忌修八尺有余63. 下列句子中与“许为佳作”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高可二黍许 B.先生何许人也 C.时人莫之许也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64. 下列句子中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我送舅氏,日至渭阳C.则阳收其身,而实疏(疏远)之 D.周秦多玺,多作阳文65. 下列句子中与“要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 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C.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D.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66. 下列句子中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D.不遗余力67. 下列句子中与“贻人口实”的“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B.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C.贻笑大方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8. 下列句子中与“世易时移,物是人非”的“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以其小,易之C.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9. 下列句子中与“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C.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D.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70. 下列句子中与“登峰造极”的“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C.此人功参造化,乃吾劲敌 D.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71.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君何以知燕王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72. 与“学以致用”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73. 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7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5.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76. 与“不可胜数”的“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B.刑人如恐不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 D.喜不自胜77.与“信口开河”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言必信,行必果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78.与“走马观花”的“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窃计欲亡赵走燕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预备走舸,系于其尾79. 与“质疑问难”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质明,避哨竹林中 B.形者神之质C.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D.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80. 与“资治通鉴”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禹治洪水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C.故治国无法则乱 D.不效则治臣之罪81. 与“付诸东流”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投诸渤海之尾 D.潘崇曰:“能事诸乎?”82. 与“谁得而族灭也”的“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士大夫之族 B.族庖月更刀,折也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D.族秦者秦也,飞天下也83. 与“卒然边境有急”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初,鲁肃闻刘表卒C.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D.五万兵难卒合84. 与“潜心进修,卓然有成”的“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恐修名之不立 D.邹忌修八尺有余85. 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安土重迁86. 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桑 B.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C.劝秦王显岩穴之士(隐居之士) D.时周瑜受使至鄱番阳,肃劝权召瑜归87. 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说尽心中无限事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秦王大说,犒赏三军 D.范增说项羽曰88. 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抢呼欲绝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9.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孙叔敖举.于海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疾首蹙而相告曰C.杀人如不能举.主人不问,客不能举.D.戍卒叫,函谷举.兔起凫举.90.“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 D.我军十倍于敌。
2022年实词专题广东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语.诸侯曰…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D.噫!我固无姜.祸患5、B委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福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未及属.稿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湖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江苏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答案】B【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江西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辽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
一、高考常考实词(120个)1、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2、吝啬,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3、养,养生。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4、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5、覆盖。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7、通“背”,背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8、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欧阳修《伶官传序》) 9、边疆,边远的地方。
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10、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11、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12、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动词,伤害,杀伤。
左右欲兵.之。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14、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 15、责备,羞辱。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16、明察。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7、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8、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 19、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21、用作量词,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贾谊《过秦论》) 22、确实。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3、台阶。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24、拜官,授予官职。
文言实词检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文言文实词综合检测(一)L【爱】以下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B.爱而不见,搔首那躅《静女》(隐蔽,躲藏)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过秦论》(爱慕、欣赏)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J《阿房宫赋》(保护)2.【安】以下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3.1被】以下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动词,覆盖,蒙上)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
《柳毅传》(动词,同“披”)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假设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4.1倍】以下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通“背”,背叛)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鸿门宴》(一倍)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39.【即】以下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即使,纵使)B.假设即假设离(走近,靠近)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即使)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就)40.【既】以下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A..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已经,……以后)B.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农历十六)D.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不久)41.【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A.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借助)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凭借)C.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与蟋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如果、假如)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42.【间】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①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间,之间)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隔)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时、偶尔)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中间)⑥石错出其间,如林立《道山亭记》(之间、中间)⑦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间隔)A.①②③⑥B.②③⑥⑦C.①⑤⑥⑦D.①②⑥⑦43.【见】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A.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拜见,参见)B.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副词。
高考120个文言文实词综合检测文言文实词综合检测1.【爱】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个:A.爱你的儿子,选择一位老师并教他b.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爱慕、欣赏)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爱护)1.【答案】b(a.爱护、c.爱惜,吝惜、d.喜爱、喜欢)2.【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a.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2.【答案】c(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安定的生活环境。
)3.【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a.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动词,覆盖,蒙上)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
《柳毅传》(动词,同“披”)d、人们怎么会因为平静和混乱而受到暴力伤害?段太伟轶事(被动形式)3[答]D.(受苦)4.【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通“背”,背叛)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鸿门宴》(一倍)c、我是一个独自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每逢节日我都想念我的亲戚。
9月9日王伟对山东兄弟的回忆(副词,更多,更多,更多)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
《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4.【答案】b.一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a.通“背”,背叛;c.副词,越发,更加,倍加;d.读péi,陪伴,伴随。
5、[这]下列选择中的一个是错误的:一个听到他寻找木头长老的牧师必须巩固它的基础。
“简太宗四书”(名词,基本和基本)b、压制的成败来自人。
《灵官序》(原)c.没有合适的俗韵,大自然爱山爱山。
文言实词检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每空2分,满分10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劝学》)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鸿门宴》)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屈原列传》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冀君实或见恕也________(《答司马谏议书》)7.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8.金就砺则利________(《劝学》)9.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陈情表》)10.举臣秀才________(《陈情表》)11.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鸿门宴》)12.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阿房宫赋》)1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劝学》)1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1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阿房宫赋》)16.可怜体无比________(《孔雀东南飞并序》)1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六国论》)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赤壁赋》)19.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2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________(《鸿门宴》)2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兰亭集序》)2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23.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2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________(《鸿门宴》)25.吾其还也。
亦去之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6.劝学________(《劝学》)2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28.沛公起如厕________(《鸿门宴》)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________(《师说》)3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侍坐》3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侍坐》3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________(《鸿门宴》)3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3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文言实词”针对训练]一、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惟庸,定远人。
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
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
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
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
七月拜右丞相。
久之,进左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
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
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
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
基死,益无所忌。
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
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
自是,势益炽。
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
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除.宁国主簿(2)帝难.其人,久不置相(3)惟庸独专.省事(4)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参考答案:(1)除:授官。
(2)难:因……为难。
(3)专:独揽。
(4)诛:被诛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或:有人B.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短:形容词用作名词,缺点C.帝遣惟庸挟.医视挟:带D.皆夜有火光烛.天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解析:选A或:有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译文:(2)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
译文:参考答案:(1)惟庸也自觉奋进,曾因遇事小心谨慎博得皇上欢心,进一步获得皇上的宠信。
(2)大将军徐达非常痛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皇上。
参考译文:胡惟庸,定远人。
文言实词测试题答案解析1. 答案:B,爱惜,吝惜。
A喜欢,爱好。
C爱慕,欣赏。
D,隐蔽,躲藏2. 答案:D哪里。
A安稳;安全。
B安逸;安抚,抚慰。
C养生;使……安。
3. 答案:C,通“披”。
A蒙受,遭受。
B表被动。
D 覆盖4. 答案:A,“倍”通“背”,违背。
5. 答案:A,根本,基础。
B版本,文本;奏章。
C 本来,原来;根本,主要。
D推究,考查;课本,教材。
6. 答案:B,见识短浅。
A边界。
C轻视。
D自谦之词7. 答案:C,兵器。
A军队。
B名作动,杀。
D用兵策略8. 答案:D,担心,忧虑。
A毛病,缺点。
B困窘。
C 责备,羞辱9. 答案:B。
①朝见,朝拜;②朝廷;③竟然;④竟然10. 答案:B。
①考虑;②精明;③趁着;④趁着11. 答案:A。
①确实;②确实;③如果,果真;④如果,果真12. 答案:D。
①台阶;②拜官,授职;③几乎;④大概13. 答案:B,向……学习。
A跟随;听从,采纳。
C 依傍;参与。
D官名;办事14. 答案:D应当;应当。
A对着;阻挡。
B适合;必定。
C应当;判罪15. 答案:C,均为“道理,规律”。
A义“主张”,B义“道义”,D义“意向,主张”16. 答案:A,“得”通“德”,感激。
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
C“得”,融洽。
D“得”,应该。
17. 答案:C,前“度”考虑,后“度”估计。
A“度”均为度量,计算;B“度”均为估计;D“度”均为限度18. 答案:C,责怪。
A不是。
B除了。
D不对,错误19. 答案:D,通“覆”,覆盖。
A再,又。
B重复。
C回答。
20. 答案:C,辜负,对不起。
A使担负,使承受。
B 依仗,凭借。
D违背21. 答案:D,副词,大概。
A连词,表原因。
B发语词,不译。
C表判断,原来是22. 答案:A,均为“旧”。
B,事故;缘故。
C,故意,特意;所以。
D,衰老;旧交。
23. 答案:B,本来。
A坚持,坚决。
C,固然,诚然。
D,坚守24. 答案:B,看。
考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实词检测题(一)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下册人教版考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实词检测题(一)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下册人教版考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实词检测题(一)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下册人教版"考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实词检测题(一)郑孝红2006年11月18日解释加点的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4(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古之遗爱也8(爱而不见,搔首踯躅9(爱其二毛10(风雨不动安如山11(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12(谢庄遂安1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4(然后得一夕安寝15(则宜抚安,与结盟好16(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17(既来之,则安之18(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19(沛公安在2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1(衣食所安22(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23(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24(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2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6(幸被齿发,何敢负德2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8(将军身被坚执锐29(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3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1(五则攻之,倍则分之32(焉用亡邻以倍郑33(每逢佳节倍思亲3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5(孔子鄙其小器36(肉食者鄙37(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38(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39(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4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42(左右欲兵之4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44(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45(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6(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47(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48(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49(而江浙之梅皆病矣50(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5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5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5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5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5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5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57(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5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59(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6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1(察臣孝廉6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6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4(乘犊车,从吏卒6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6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6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68(愿乘长风,破万里浪6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70(比至陈,车六七百乘71(超乘者三百乘72(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73(大乘佛教74(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合用文档人教版必修一 -----必修三文言文实词梳理检测河北滦县一中·丽风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检测一、讲解加点的字(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6)郑既知亡矣。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11)又欲肆其西封.( 12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3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1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 )失其所与,不知..(16 )以乱易整,不武。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答案:( 1)隶属二主( 2)若是( 3)推辞 / 尚且( 4)古代对人的尊称, / 这 / 过错( 5)可是 / 答应( 6)已经( 7)增加( 8)放弃( 9)从前 /恩赐 /恩情( 10)渡河 /修筑防守工事( 11)扩大,延伸( 12)侵损,减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 考虑、策划( 13)戍守 / 就( 14)依靠 / 损害( 15)结交,亲附 / 通“智”,理智( 16)取代必修一《鸿门宴》检测1、范增说项羽曰2、素善留侯张良...告以事4、亡去不义,不能不语.3、私见张良,具...项王乎6、君安与项伯有故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7、秦时与臣游.8、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9、吾得兄事之..10、沛公奉卮酒为寿..11、旦日不能不蚤自来谢项王。
...1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13、不如因善遇之。
14、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能先入关破秦16、项王他日因留沛公与饮。
15、然不自意....击沛公于坐18、瞋目视项王17、请以剑舞,因...19、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专题十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训练一一词多义1.下列对加点词“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路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C.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2.下列对加点词“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互相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察看,仔细看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佐D.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3.下列对加点词“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B.时时而间.进间或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下列对加点词“伐”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坎坎伐.檀兮砍伐B.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进攻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战争D.功大而不伐.自夸、夸耀5.下列对加点词“疾”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君有疾.在腠理病B.君疾.贫富不均憎恨、厌恶C.声非加疾.也大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憎恨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E.不可定诚.,使吏执而问之7.下列对加点词“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法度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D.乃曰:“吾忘持度.” 尺码训练二通假字1.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③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段太尉逸事状》)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⑦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常考70个文言实词”强化练习(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常考70个文言实词”强化练习(一)(时间:40分钟分值:7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
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
入为度支郎中。
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
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
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
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
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1.与“自幼嗜学,好属文”的“属”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屈平属草稿未定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与“载智性敏悟,善奏对”的“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素善留侯张良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与“载与幸臣李辅国善”的“幸”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吾斯役之不幸B.故幸来告良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4.与“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的“乃”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乃令张良留谢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与“诣辅国恳辞京尹”的“辞”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我从去年辞帝京C.大礼不辞小让D.动以朝廷为辞6.与“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的“修”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修禊事也C.况修短随化D.孙子膑脚,《兵法》修列7.与“以是上有所属”的“是”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是又在六国下矣C.觉今是而昨非D.自言本是京城女8.与“载必先知之”的“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其真不知马也9.与“承意探微,言必玄合”的“微”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B.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C.微斯人,吾谁与归D.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通用版)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实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高考无论怎么考查,其实质都是对文言词、句的考查。
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七分靠积累,三分靠技巧。
本局部通过对考纲规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梳理,旨在让考生系统掌握用法规律,把握方法技巧,把知识学通学透,方法用熟用活。
第1节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5类特殊实词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例如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以下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返返回(2)坐座座位(3)女汝你(4)振赈救济附【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后,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检测姓名分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00×0.5分=100分)1.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2.既来之,则安.之。
()
3.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4.幸被.齿发,何敢负德?()5.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停车坐.爱枫林晚()8.蜀之鄙.有二僧()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0.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11.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12.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13.坐.法去官。
()
14.君子病.无能焉()
15.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16.序八州而朝.同列()1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18.自京师乘.风雪……()19.兵刃既接,弃甲兵而走.()20.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2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2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2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2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2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0.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3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3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40.吾得.兄事之。
()
41.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4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3.有复.于王者曰()44.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4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6.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
47.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
48.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49.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0.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51.技盖.至此乎?()52.君安与项伯有故.?()53.公子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54.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55.蹈死不顾,亦曷故.哉?()5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59.后五年,吾妻来归.。
()60.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6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62.愿枉车骑过.之。
()6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64.此三者,吾遗恨.也。
()65.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66.田园将芜胡.不归?()6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6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69.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70.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7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7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7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7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76.侯生乃屏人间.语曰()77.君既若见.录()
78.秦城恐不可行,徒见.欺()79.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80.太后之色少解.。
()81.秦军解.去,遂救邯郸()82.胡虏益解.。
()
83.金就.砺则利。
()84.民归之,由水之就.下()85.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86.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87.然嬴欲就.公子之名()88.草创未就.,会遭此祸()89.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9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91.戊卒叫,函谷举.()
9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9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9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
9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96.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97.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98.彼竭我盈,故克.之。
()9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0.夜雪初霁,荠麦弥.望()10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10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0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04.距关,毋内.诸侯()105.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10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07.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108.顷襄王怒而迁.之()109.王好战,请.以战喻()110.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1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12.穷.山恶水()
11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11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115.果行,国人皆劝.()11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17.却.坐促弦弦转急()118.却.匈奴七百余里()119.却.之为不恭()120.却.看妻子愁何在()12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122.素善.留侯张良()123.不如因而善.遇之()12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2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126.旧时栏楯,亦遂增胜.()127.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128.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129.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130.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32.惟兄嫂是.依。
()13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34.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13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136.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13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38.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139.屈平属.草稿未定()140.举酒属.客()
14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4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14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4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14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4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之训。
()
147.媵人持汤.沃灌()148.言讫,嘘唏流涕.()14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50.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51.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5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15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154.都督阎公之雅望.()15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5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57.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15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59.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16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6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162.阿母谢.媒人()16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16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165.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166.其信.然邪?其梦耶?()167.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168.长天茫茫,信.耗莫通()169.言必信.,行必果()170.低眉信.手续续弹()17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172.怀王怒,大兴.师伐秦()17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74.王于兴师,修.我戈矛()175.臣修.身洁行数十年()17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177.又重之以修.能()178.有复于王者曰:……则王许.之乎?
()
179.塞上长城空自许.()180.张良出,要.项伯()181.所宜.深慎()182.使人遗.赵王书()18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8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85.以乱易.整,不武()186.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187.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
()
188.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189.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19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91.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19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9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194.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195.厚币委质.事楚()196.博闻强志,明于治.乱()19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98.萧何治.未央宫()199.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20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