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语文第25课黄鹤楼送别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63
25黄鹤楼送别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体会“飞檐凌空、俯临长江、”等词语所表现的黄鹤楼的独特之处,领略作者用词的精炼。
2.学生自学字、词、句,通过检查交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精读课文,借助重点词、句想象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感情及依依惜别之情。
以朗读为依托,学生可粗略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意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述前情,铺垫导入: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介绍李白、孟浩然的故事。
是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一起去看看当年友人话别的场景。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3.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出示词语,自由练读,指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朗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把感想、疑问记录在旁,做批注。
(2)指名分段读课文,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地方读。
(3)点评:他读得怎么样?师相机正音。
(4)生背诵古诗。
3.了解梗概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围绕三月美景,楼台气势,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1.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指名读。
2.想像着暮春三月时,长江边的烟雾、繁花美景,品味、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悟体会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学生自读课文二自然段。
划出让你有所感触的句子或词语,把你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在旁边。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
(1)相机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深之情,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置身课文语言之中,体会诗话互照,情这同现的意境。
教法设计:1、培养学生的阅读情境给学生独立相互学习的氛围,创设阅读课文的感情境地,感受课文内容的内设朋友之间深厚情源。
2、感悟与阅读并进阅读是感悟的先行者,可让学生分组互动交流阅读情况,提高阅读效果,深入课文之中,感悟字里行间的朋友情感。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间: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题。
1、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略)自读正音齐读2、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见呢?板书:黄鹤楼送别二、听录音、初读课文。
1、听录音初读课文,2、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A、投影生字词。
B、分节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谁写了谁发生什么事?三、精读课文(1至3自然段)感悟情感。
1、投影:插图1 )用自己的话描写图意。
2)谁站在岸边遥望什么?3 )自读第二、三自然段。
2、你对李白的放,读后产生什么感想?1 )再读课文,凭借语言体会李白对老友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呢?2)指导朗读4、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1)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2 )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5、分角色朗读。
1)同桌读2)分角色读。
四、朗读交果评议1、投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烟花三月的景色可在文中圈画3、口述诗意4、齐读全诗五、作业设计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暮春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尽黄鹤楼送别伫立凝视吟诗唯见长江天际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