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九課古詩兩首一. 《將進酒》(一)主旨本詩概嘆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藉以宣洩懷才不遇、政治下不得意的憤懣之情。
「人生得意須盡歡」和「與爾同消萬古愁」是全篇旨句。
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說:「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填之以申己意」,便點出本詩題旨。
(二)分段大意(1) 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至「請君為我傾耳聽」,認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
(2) 由「鐘鼓饌玉不足貴」至「惟有飲者留其名」,概嘆壯志難酬,不如借酒消愁。
(3) 由「陳王昔時宴平樂」至「與爾同銷萬古愁」,主張今朝有酒今朝醉,一醉能銷萬古愁。
(三)寫作技巧(1) 借景抒情,氣勢雄偉(2) 情緻豪邁,感人肺腑(3) 暗寓愁懷,委婉含蓄(4) 結構嚴謹,前後呼應(5) 句式多變,善用修辭(四)思考題(1) 試述李白寫作《將進酒》一詩的背景和動機。
答:天寶初年,李白受唐玄賞識,在京師長安翰林院任供奉一職,因得罪楊國忠、高力士等權臣,被投閒置散,不久被迫離京,漫遊山東、河北等地。
由於他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心中苦悶,經常借酒消愁,抒發內心的鬱悶。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到嵩山穎陽山居探望好友元丹丘適另一好友岑勳亦在場。
三位舊友重逢,開懷暢飲。
穎陽山居在嵩山西南麓,眺望黃河自天而降,流入渤海。
李白有感於懷才不遇,壯志難伸,於是寫下本詩,抒發內心抑鬱。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和蔑視權責、傲岸不羈的性格,以及豁達豪爽,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心情。
(2) 《將進酒》屬於什麼體裁的詩篇?這種詩與近體詩的格律有何不同?答:《將進酒》屬於七言古體的樂府詩。
古體詩與近體詩比較,寫法要自由得多:它沒有句數和字數的限制;以五言、七言較普遍;不講究對仗、平仄;押韻也沒有嚴格的規定。
「將」是「請」的意思,本詩是一首勸酒歌。
(3) 試分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一段詩句之藝術技巧。
答:言段詩的前兩句聲勢磅薄,氣象恢宏,使人想像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用的是誇張手法。
9、古诗两首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本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古诗先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形式,能够读准7个生字的字音。
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描红、老师个别范写,能够按笔顺正确、美观地书写10个生字。
85%以上的学生能当堂正确听写。
2、通过老师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个人体会读等方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提示下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古诗,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秋景和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描述,你们来猜猜我描述的是哪首古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哪首诗啊?(《静夜思》)2、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问明月,低头思故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预设:(思念故乡)二、预习展示,提出问题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想之情的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这是一首叶绍翁的诗,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进行了预习,那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呢?(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2. 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读书的情况,看看同学们是否能够读得正确、通顺。
(师指名读并范读,划出停顿符号)出示大屏幕: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下面同学们按照划分的停顿,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思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朗读,并提出问题)预设问题:(1)这四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夜书所“见”见到了什么景物?(3)作者看到了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呢?三、自读自悟,解决问题1.首先我们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1)这四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可以根据课后的注释,同桌两人进行讨论。
(生自由朗读并回答问题,师点拨总结)夜书所见:在深秋的夜里,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萧萧梧叶送寒风: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客动情: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忽然看到了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
2.本诗的题目既然是“夜书所见”那么“见”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自由朗读课文,解决这篇古诗的第二个问题,找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自由回答,师疑难点拨)预设:看到:梧叶、一灯明感受到:秋风(师点拨:“儿童挑促织”不是“见”到的而是猜想到的。
指导“知”意思为“料想”。
)四、交流反馈,点拨疑难在这样的一个月圆人团圆的深秋夜晚,诗人独自一人身处异乡,作者看到了这些景物,作者会想到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解决这首古诗的第三个问题,让我们齐声读一读这篇古诗,把自己当做诗人,猜猜此时此刻的他会想到些什么吧!(生齐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师点拨疑难)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诗,诗人所“见”的是梧叶和秋风,这里面的一个“寒”字指的是什么呢?预设:a.秋风的寒冷。
b.诗人心中的寒冷。
2、“动客情”中为什么用谁是“客”呢,又为什么是“客”呢?预设:诗人是客。
因为诗人是在他乡,所以称作是“客”。
3、那么诗人见到这两幅画面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呢?预设:诗人一个人身在他乡,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此时诗人心里一定是充满了孤独的、郁闷的情绪。
4、那么让我们试着体会一下诗人这种孤独的思乡之情吧!(师指名读,齐读。
)5、我们再往后读一读,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乡情绪了呢?预设:夜深篱落一灯明。
6、诗人还见到了“篱落一灯明”,这里为什么是“一灯明”呢?预设:一盏灯是孤单的,而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孤单的。
7、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深”这个字的呢?(生自由回答,师范写。
)8、诗人看到了篱笆中有一盏灯亮着,此时也听到了有蟋蟀的叫声,因此便知道了有孩童在捉蟋蟀玩儿。
这里的“促织”是什么意思呢?预设:蟋蟀。
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促”这个字呢?(生自由回答,师范写。
)9、此时你知道诗人想到了什么吗?预设:想到了儿时的伙伴。
10、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生自由回答)11、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生齐读)五、再读再悟,体验应用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学生自由背诵)小结:我国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写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让我们在这些或悲伤或欢愉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师出示大屏幕)板书设计梧叶秋风思乡之情夜书所见儿童追忆童年一灯明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吗?那你知道这天有什么风俗吗?(生自由回答,师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的习俗。
2.出示幻灯片(茱萸)(师介绍茱萸:“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古诗,题目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板书课题,生空书)指导“忆”的书写。
二、预习展示,提出问题1.同学们,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了,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古诗的作者呢?(生自由回答,师总结)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
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
2.认识完了作者,老师要看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
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做一回小小评论家,看看他的断句是否正确。
师指名读、齐读。
出示屏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读了这首古诗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出问题)预设问题:(1)这首四句古诗分别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呢?(3)从哪几个字中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感情?三、自读自悟,解决问题1.首先我们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1)这四句诗的意思分别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可以根据课后的注释,同桌两人进行讨论。
(生自由朗读并回答问题,师点拨疑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思念家乡的兄弟。
(重点指导“忆”“山东”)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
(指导书写“异”)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思念故乡的亲人。
(指导书写“佳”“逢”)遥知兄弟登高处: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了高处。
(指导书写“遥”)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个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指导书写“遍”“插”)2.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第(2)个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了,请同学们再次回到古诗中。
A.自由读一读,体味一下诗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朗读,并回答问题,师点拨疑难)表达了诗人想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B.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因为是在一个家人都团聚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独自在异乡的孤独,因此才有了思念亲人的这种感情。
三、交流反馈,点拨疑难独在异乡的人是孤独的,而在佳节来临之际,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人更是寂寞的,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情。
那么在这首古诗中,你从哪几个字中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感情?现在我们来解决这节课的第(3)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古诗,并和你的同桌讨论。
(生自由回答问题,师点拨疑难)1、独。
“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2、异。
“异”表现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3、倍。
诗人自己孤身在外,每逢佳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遍、少。
佳节来临之际,每个人都在插着茱萸,畅饮酒水,唯独诗人一人没有,更加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感。
小结:人常说“家就是港湾,家就是避风港。
”而诗人远在他乡,思乡念亲人,除了用诗句来抒发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五、再读再悟,体验应用1.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带着诗人的这种孤独之情,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诗吧!(生小组竞赛读、齐读)2.同学们,你觉得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呢?给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吧!并且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回答)3.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生自由回答)小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仅只表达了王维自己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它也是一首书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所以请同学们呢课下要把它背下来哦!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思亲独兄弟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