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教材--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2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前面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问题导学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授课类型:新授型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到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
但大家想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提问: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种地,将一时不能吃的动物饲养起来,等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等)教师指出: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讲授新知1、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自己整理关于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填写下表:(2)问题思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板块结构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一和第二子项与第三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并置。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明的典型。
他们用磨石工具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国原始农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材引用了大量文物图片,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性意识。
同时,它还配备了中国原始农业时代主要遗址的地图,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学术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和意义。
初步学会总结、总结、分析、比较具体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阅读《北方半洞穴圆屋修复图》和《河姆渡人甘兰楼修复图》,生动把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我们可以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活和特征。
困难: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
5、教学策略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图片介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笔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示“原始狩猎学生回忆内部狩猎和原始收集地图”,并展示问题:北京人只在野外收集和捕获食物有什么限制?收集和捕猎的食物总有一天会完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2课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
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1.时空观念:通过自主阅读,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时间、分布及其重要意义。
2.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书中文字及图片史料,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特点。
3.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4.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产生崇敬之情,认同尊重祖国的悠久历史。
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使用工具广泛使用经过磨制的石器(新石器),如石铲、石刀,还有骨器和角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生活状况农业:种植粟、麻和蔬菜农业:水稻饲养业: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饲养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手工业:烧制彩陶、纺织制衣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艺术、使用天然漆不同点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房屋样式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陶器不同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相同点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距今约10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种植粟和黍);长江(种植水稻)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4.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知识拓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和半坡聚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如: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如:半坡、河姆渡聚落1.(2022年中考真题宜昌)如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新课标下要以学生为根本,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这一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 课,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第一个子目同第二、三个子目之间是总分关系。
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
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
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1/9)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能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能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能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能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1、本课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例,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代表。
2、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五、【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六、【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