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55.56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含义;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拟人化手法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析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四月天的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和感受。
学习环节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初步了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2.教师讲解教师主要讲解课文的【背景介绍】和【文本解读】两部分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课文的作者郑愁予及其代表作品,以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寓意。
(2)文本解读教师可采用诗意翻译、词语解释、拟人化手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及表达手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体味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文本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在讨论中,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不同阶段文学作品的特点、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总结环节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郑愁予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歌,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体会和领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能和阅读方法,同时,注重文字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2.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阅读课外书籍,提升阅读素养;3.完成相应课后作业,如作文或阅读笔记等。
课后拓展1.集体或个人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韵;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郑愁予的代表作品及其文学生涯;3.设计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你是人间四月天》【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3.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体味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体味生命的美好。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名片: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他们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
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
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
三.文体知识新月派及新月诗:“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张新诗应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美学标准。
四.预习1.字音及词义2.朗诵课文五.解题主标题:将“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新颖别致,暗含作者对儿子出生的喜悦以及对儿子的珍爱、希望。
附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
整首诗宛如笼罩在一轮爱的光环之中。
六.诗歌赏析第一节:1找出拟人句:将“笑响”拟人化,“笑响”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将“你”的轻灵、活泼,“我”的欢快、喜悦写得形象生动。
2.“点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笑声的清亮与悦耳,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以及对儿子的喜爱。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比喻、拟人的写法,把握意象的使用方法。
3.理解诗中蓬勃向上的热情。
感受作者充满爱意、喜悦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拟人的写法,把握意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蓬勃向上的热情。
感受作者充满爱意、喜悦的情感【情境导入】同学们,四月,是春天中的盛季,春暖花开的时节,枝头挂满朵朵鲜花,暖风徐徐吹拂,春燕在梁间呢喃。
多美的季节,走,我们一起去欣赏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掌握重点词语。
3.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字音字形娉.婷(pīnɡ) 鲜妍.(yán)黄昏.(hūn)冠冕.(miǎn)柔嫩.(nèn)呢喃.(nán)轻灵.(línɡ) 喜悦.(yuè)鹅.黄(é)2.掌握词语轻灵:轻快灵巧。
鲜妍:鲜艳。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冠冕:这里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3.这首诗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并通过不同的意象,展示了“你”的生机和活力,全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喜悦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无限欣喜之情。
二、朗读诗歌——探究内容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1.诗人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2.第二节所选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3.为什么写“鹅黄”“绿”“白”的各种花?4.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何作用?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1.“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爱)的“笑响”将它“点亮”,让人由听觉到视觉再到感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
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
2.诗歌所抓意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动却也恬静安宁。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示范教案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轻盈、XXX、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XXX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XXX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2.播放一段视频《人世四月天》,引出XXX。
二、自主预1、作者简介XXX(1904-1955)。
原名XXX,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XXX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材料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吊唁XXX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XXX师长教师在《倏忽人世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世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XXX教师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XXX而作。
另一方面,XXX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激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盈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1)订正字音轻灵(líng)XXX(pīng)XXX(XXX)冠冕(guān。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一句爱的赞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轻灵、娉婷、鲜妍、冠冕”等词语。
2.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3.理解诗中清馨、富有情意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蕴。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感受诗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爱的赞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清馨、富有情意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蕴。
2.理解这首诗体现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现代女性代表,大家猜猜看——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还曾参加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大家知道她是谁吗?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作者林徽因。
(出示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筑学家、文学家。
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并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在文学方面也成就颇丰,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2.背景资料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中的第四课。
这个单元以活动·探究为主,任务一是自主欣赏诗歌作品,独立阅读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艺术魅力。
捧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如人间芳菲四月的“你”不停在脑中环绕。
诗人以“人间的四月天”为喻,抒发了对“你”的“爱的赞颂”。
这首诗以“你”为中心,爱的情怀体现在诗人精心选取的特色意象、巧妙营造的感人意境里。
同时,作为“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林徽因新奇美丽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你”的特点,层层明晰:从局部到整体的意象、意境;从诗句到诗节的语言新奇化处理(包含:调动通透的感观、使用特殊的语序和采用富有想象的留白),都未曾脱离“你”的“爱、温暖、希望”之特点。
诗歌包含对爱、美的诗意信仰,无一处不洋溢着诗人作为东方女性的爱意与温柔。
每一句都是诗人对“你”的“告白”与“呼唤”。
在教学中,教师当更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通过“初读——深读——情读”三步走,点拨学生读出属于诗人的“你”,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人间四月天”。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历来有争论,设计教学时,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抛开这些争论,课上只带领学生感受诗歌内容的纯净、意境的优美和表达形式的巧妙。
诗歌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读诗体验和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七、八年级对诗歌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品读诗歌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回顾与学习,学生已经可以自主赏读诗歌。
因而在课堂设计上应当敢于为学生创设自主解读的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发表看法,互相答疑,教师适当给予肯定与点拨。
二、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体会四月天的优美意境,分析“你”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形式,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3、把握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揣摩意象特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品味“你”的特点,力求走进诗人的内心,进一步感受对“你”的赞美。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蕴,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质和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难点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林徽因的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
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文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以怀念挚友;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一、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板书)
二、自我研学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
(1934年4月5日)。
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
2.生难字词
(1)字音
娉婷
..(guān miǎn)
..(xiān yán) 冠冕
..(pīng tínɡ) 鲜妍
呢喃
..(róu nèn)
..(qīng líng) 柔嫩..(ní nán) 轻灵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2.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
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
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
第一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
“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
“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
“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四、当堂演练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云烟百花——绘画美
天真庄严——建筑美
呢喃喜悦——音乐美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
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最大最快发展。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抓住诵读的环节,通过品读体会情感和诗的美。
抓住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层层展开,一步步欣赏这首诗。
不足之处:
由于对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不宜做过多分析,学生只能初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不能深入,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