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地膜覆盖
- 格式:doc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地理专题:地膜覆盖塑料地膜的积极作用①提高土壤温度——有效积温增加,生育期相对延长,提高产量(不同颜色增温效果不同,无色地膜增温效果最好,银灰色基本不增温)②保持土壤水分(保墒),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③维持土壤结构(地膜覆盖表面,保护表土,可以减轻风,水的侵蚀)④保持土壤疏松(地膜覆盖会减少雨水拍击,防止土壤板结)⑤改善光照条件(地膜以及膜下水珠反射阳光)⑥防止病虫害⑦提高土壤肥力。
地膜覆盖以后,土壤中的氮肥以挥发形式的损失量大大减少,使得氮肥得以保持。
地温升高,微生物活动随之增加,增加土壤有机物⑧提高作物品质,达到早熟增收⑨防旱抗涝⑩抑制杂草(黑色地膜效果最好)⑪抑盐保苗,防止土壤盐渍化⑫使各种作物适作区向北推移,从而更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塑料地膜的消极作用①塑料薄膜难降解,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了污染②地膜覆盖虽然有保水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
如果遇到了连续性降雨则造成严重的水渍,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坏,水分蒸发受阻③影响土壤水分的渗透、含水量、透气性④阻碍水肥的运移⑤残膜导致土壤板结⑥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地膜在不同地区的主要功用1. 在干旱缺水地区:以保水抗旱,提高低温为主2. 在无霜期短的低温寒冷地方:以提高地温,延长有效生育区为主3. 在多雨高温地区:以防涝和防止土壤养分淋溶流失为主塑料薄膜的颜色分类(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的颜色,适当浓度的薄膜,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薄膜颜色越浓,透光率越低,作物的光合作用越差,而颜色越薄,选光性则越差)黑色地膜夏季高温时,主要用于降温和除草,还有蔬菜的软化栽培。
黑色地膜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在阳光照射下。
黑色底膜本身增温快,温度高,传给土壤热量少,故用于降温。
乳白色地膜抑制杂草为主,较好的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银灰色地膜秋季用于驱蚜虫,防病毒,保墒,除草,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
反光中带有红外线,对蚜虫有驱避作用,蚜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可起到防病毒作用。
地膜覆盖的作用与温室效应相关习题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后可以改善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及水分状况,起到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肥料利用率,改善光照条件,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作用。
1. 保温增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2.保湿,提高成活率:农田的土壤水分,除灌溉外,主要来源于降雨。
盖膜后,一方面因地膜的阻隔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散失缓慢;并在膜内形成水珠后再落入土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损失,起到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
另一方面,地膜还可在雨量过大时,防止雨水大量进入垄体,可起防涝的作用。
3. 促进生长发育:应用地膜覆盖,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增高,有利于早生快发,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
覆膜比不覆膜的大田生育期缩短到一周左右。
4. 减少杂草和蚜虫的危害:地膜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一般覆膜的比不覆膜的杂草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如结合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的效果更明显。
喷施除草剂后,盖膜的比不盖膜的杂草能减少89.4~94.8%。
地膜具有反光作用,还可以部分地驱避蚜虫、抑制蚜虫的滋生繁殖,减轻危害及病害传播。
5.地膜覆盖的负效应:地膜覆盖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例如:地膜覆盖虽具有保水的作用,但是却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部分地区若不采取相应的垄型或其它措施可能会导致烟株在旺长期发生水分亏缺,影响正常生长;若遇到连续降雨时则易造成严重的水渍,使土壤通透性变坏,水分蒸发受阻,同样影响烟株的生长。
因此,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趋利避害,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膜覆盖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好地膜的作用,采取相应地配套技术措施是地膜覆盖种植成功的基础。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完成1--3题。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高三地理小专题三地膜覆盖与地理【专题知识】大棚覆膜的原理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原理可以参照下图,其实就相当于地理教材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图。
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穿过透明的塑料和玻璃材质进入。
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
这样,温室就可以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源源不断的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这样温度积累后也就起到大棚增温的作用。
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春季低温期间采用地膜覆盖白天受阳光照射后,0-10厘米深的土层内可提高温度1-6℃,最高可达8℃以上。
进入高温期,若无遮阴,地膜下土壤表层的温度可达50-60℃,土壤干旱时,地表温度会更高。
但在有作物遮荫时,或地膜表面有土或淤泥覆盖时,土温只比露地高1-5℃,土壤潮湿时土温还会比露地低0.5-1.0℃,最高可低3℃。
夜间由于外界冷空气的影响地膜下的土壤温度只比露地高1-2℃。
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因覆盖时期、覆盖方式、天气条件及地膜种类不同而异。
20世纪中叶,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用塑料薄膜的出现,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进行蔬菜和其它作物的生产均获得良好效果。
日本最早从1948年开始研究利用,1955年首先应用于草莓覆盖生产,并进行推广,1965年正式开展了研究工作。
1977年日本全国120万公顷的旱田作物(包括蔬菜),地面覆盖面积已超过20万公顷,占旱地作物栽培面积的16%。
保护地内地面覆盖的面积占93%。
日本地面覆盖栽培多用在产值高、效益大的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上。
1961年法国开始在其本国的东南部试用薄膜栽培覆盖瓜类作物。
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咖啡及烟草等主要作物进行地面覆盖栽培。
美国于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栽培棉花。
2023微专题训练9 地膜覆盖一、单选题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的季节是()A.夏季B.春季C.秋季D.冬季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B.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3.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1.B根据地膜的作用可知,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故使用季节应该是降水少蒸发又强的季节,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春季雨水少、气温较高、蒸发强,故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的时间为春季,故选B。
2.D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故选D。
3.B根据题干的提示,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会切断土壤中孔隙的连续性,降低土壤透气性,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故选B。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读图甲、图乙,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地区中,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山东省农民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胶东半岛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也覆盖地膜。
苹果树下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水分蒸发,有明显保水作用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C.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D.进一步提高土温,加快生长4.D据题干知,地膜覆盖具有保湿、保温、保土作用,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课外地理 | 农业中的塑料薄膜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常会用到塑料薄膜。
地膜覆盖栽培又叫护根栽培,就是将一层薄膜铺设在地表以促作物生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和调节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环境,可以使作物成熟早、品质好、增产增收。
1.农业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的作用,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的增收目的。
棉花、花生、水稻、玉米、西瓜、蔬菜地里均有薄膜覆盖使用。
地膜有无色与有色之分。
无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广泛用于低温、保温、增温上。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色地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
2.各种颜色膜的应用乳白地膜主要作用:抑制杂草。
可较好地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因为其热辐射率达80%~90%,接近透明地膜,透光率只有40%。
绿色地膜的作用是除草为主、增温为辅。
因为绿色地膜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能抑制杂草叶绿素形成。
绿色地膜热辐射透射率明显不如乳白地膜,但比黑色地膜明显要高。
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培。
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还有降温作用。
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40%。
黑白两面地膜降温除草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主要用于降温除草。
黑白两面地膜一面为乳白色,另一面为黑色,覆膜时白色面朝上、黑色面贴地,白面增加光反射、黑面阻止阳光透射,因而白天降温效果比黑色地膜要好。
银灰色地膜覆盖有驱蚜防毒保墒,还有除草作用。
银灰色地膜透光率为15%,反光率高于35%,反光中带有红外线,对蚜虫有驱避作用。
而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防虫可起到防病毒的作用。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地膜覆盖栽培又叫护根栽培,就是将一层薄膜铺设在地表以促作物生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和调节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环境,可以使作物成熟早、品质好、增产增收。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
一般厚度为0.008~0.015毫米。
由于不同颜色的农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规律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
因此在使用中要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种植季节,选择不同颜色的农膜。
1农业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的作用,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的增收目的。
棉花、花生、水稻、玉米、西瓜、蔬菜地里均有薄膜覆盖使用。
地膜有无色与有色之分。
无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广泛用于低温、保温、增温上。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色地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
2各种颜色膜的应用1无色透明地膜通常也称为普通地膜,厚度0.015毫米,幅宽80~300厘米不等,其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还有一定的反光作用。
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此外,还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作用。
2黑色地膜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培。
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还有降温作用。
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40%。
透光率低,能有效防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抑制杂草的生长,但增温性较缓慢,不及透明膜,地面覆盖可明显降低地温、抑制杂草、保持土壤湿度。
杂草严重的地块或高温季节栽培夏萝卜、白菜、秋黄瓜、晚番茄,选用黑农膜效果最好。
3银灰色地膜银灰色地膜覆盖有驱蚜防毒保墒,还有除草作用。
专题训练地膜、大棚、鹅卵石、沙砾、秸秆覆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地膜覆盖典型例题: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结合图6(大气受热过程图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菁观圈),完成1~2题。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
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A.①B.②C.③D.④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②环节的散失B.增强了③环节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如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据图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铺膜种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粮食产量,主要充分利用了( )A.热量 B.降水 C.光照D.土壤4.下列叙述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是( )A.覆膜雨水富集 B.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C.改善垄沟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D.覆膜内气温上升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5—7 题。
图 35、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6、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7、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下图为某年 4 月 6 日17 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农业覆盖技术(覆膜、覆沙砾、覆草)早在我国西汉元帝、成帝之世(公元前48-7年)年间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在农田上覆盖泥砂、鹅卵石、谷草、树叶、畜粪之类记载。
农田覆盖是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我们主要针对覆膜类、覆砂类、覆草类这三类农业覆盖技术来了解。
【背景材料】197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塑料地膜,1981年国产地膜投入生产。
自此,在我国引起了一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地膜覆盖面积速度扩大。
地膜分类多样化,主要有白(透明)地膜、黑地膜、双色膜三种。
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狭义的地膜仅指覆盖在地面上使用。
1)无色透明地膜或白色地膜通常也称为普通地膜,其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9%以上,还有一定的反光作用。
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此外,还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作用。
2)黑色地膜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培。
透光率低,能有效防治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抑制杂草的生长,但增温性较缓慢,不及透明膜,地面覆盖可明显降低地温、抑制杂草、保持土壤湿度。
杂草严重的地块或高温季节栽培夏萝卜、白菜、秋黄瓜、晚番茄选用黑色农膜最好。
3)双色膜例如银灰色膜覆盖有驱蚜防毒保墒,还有除草的作用。
银灰色地膜透光率为15%,反光率高于35%,能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适用于夏秋季蔬菜、瓜类、烟草的防治病虫及抗热栽培。
【拓展】除了管理、气候、地理等各种因素外,铺反光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铺反光膜能使原来着色度40%-50%的水果着色度提高到80%-100%,同时还可增加果实亮度。
反光膜能显著提高树冠内不同高度的光强,且越靠近地面反射光越强;铺设反光膜的果皮着色面积显著增加,且色泽比对照鲜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粉增厚,病虫害明显降低。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高三地理小专题三地膜覆盖与地理【专题知识】大棚覆膜的原理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原理可以参照下图,其实就相当于地理教材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图。
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穿过透明的塑料和玻璃材质进入。
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
这样,温室就可以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源源不断的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这样温度积累后也就起到大棚增温的作用。
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春季低温期间采用地膜覆盖白天受阳光照射后,0-10厘米深的土层内可提高温度1-6℃,最高可达8℃以上。
进入高温期,若无遮阴,地膜下土壤表层的温度可达50-60℃,土壤干旱时,地表温度会更高。
但在有作物遮荫时,或地膜表面有土或淤泥覆盖时,土温只比露地高1-5℃,土壤潮湿时土温还会比露地低0.5-1.0℃,最高可低3℃。
夜间由于外界冷空气的影响地膜下的土壤温度只比露地高1-2℃。
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因覆盖时期、覆盖方式、天气条件及地膜种类不同而异。
20世纪中叶,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用塑料薄膜的出现,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进行蔬菜和其它作物的生产均获得良好效果。
日本最早从1948年开始研究利用,1955年首先应用于草莓覆盖生产,并进行推广,1965年正式开展了研究工作。
1977年日本全国120万公顷的旱田作物(包括蔬菜),地面覆盖面积已超过20万公顷,占旱地作物栽培面积的16%。
保护地内地面覆盖的面积占93%。
日本地面覆盖栽培多用在产值高、效益大的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上。
1961年法国开始在其本国的东南部试用薄膜栽培覆盖瓜类作物。
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咖啡及烟草等主要作物进行地面覆盖栽培。
美国于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栽培棉花。
2020年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覆盖问题覆盖问题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
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
(注: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mm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A.土壤蒸发较多B.草类生长耗水C.径流流失较多D.果树生长繁盛2.夏季晴天时,该果园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较白膜覆盖区A.白天高B.日较差小C.夜晚高D.日较差大3.推测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黑膜覆盖区B.白膜覆盖区C.生草覆盖区D.清耕区植被覆盖度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1 / 1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原因是()A.3~5月增长较快,此时水热充足B.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C.8月后开始降低,降水减少D.峰值出现在8月,此时水热充足5.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变化的原因是()A.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B.5~6月份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农作物发生旱灾,植被覆盏度下降C.7~8月玉米、高粱处于生长初期植被覆盖度低D.9~10月玉米、高粱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植被覆盖度高华北地区果农常将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土地上(如图),覆盖厚度约15~20cm。
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园土,然后继续覆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课外地理 | 农业中的塑料薄膜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常会用到塑料薄膜。
地膜覆盖栽培又叫护根栽培,就是将一层薄膜铺设在地表以促作物生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和调节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环境,可以使作物成熟早、品质好、增产增收。
1.农业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
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的作用,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的增收目的。
棉花、花生、水稻、玉米、西瓜、蔬菜地里均有薄膜覆盖使用。
地膜有无色与有色之分。
无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广泛用于低温、保温、增温上。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色地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
2.各种颜色膜的应用
乳白地膜主要作用:抑制杂草。
可较好地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因为其热辐射率达80%~90%,接近透明地膜,透光率只有40%。
绿色地膜的作用是除草为主、增温为辅。
因为绿色地膜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能抑制杂草叶绿素形成。
绿色地膜热辐射透射率明显不如乳白地膜,但比黑色地膜明显要高。
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
培。
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
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
天还有降温作用。
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
40%。
黑白两面地膜降温除草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主要用于降温除草。
黑白两面地膜一面为乳白色,另一面为黑色,覆膜时白色面朝上、黑色面贴地,白面增加光反射、黑面阻止阳光透射,因而白天降温效果比黑色地膜要好。
银灰色地膜覆盖有驱蚜防毒保墒,还有除草作用。
银灰色地膜透光率为15%,反光率高于35%,反光中带有红外线,对蚜虫有驱避作用。
而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防虫可起到防病毒的作用。
大棚蔬菜可在通风口处挂银灰色地膜能防蚜。
3.大棚覆膜的原理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原理可以参照下图,其实就相当于地理教材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图。
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穿过透明的塑料和玻璃材质进入。
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
这样,温室就可以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源源不断的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这样温度积累后也就起到大棚增温的作用。
4.地理中的塑料薄膜
图中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
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回答下
列问题。
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我国在黄河三角洲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区,该生态经济区包括山东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寿光市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发源地。
该地蔬菜大棚排风口通常设于东西两侧。
3、分析塑料薄膜大棚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和寿光大棚排风口不设南北两侧的原因。
(6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
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租地种植的农户大
多来自于江浙。
下图为大棚草莓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题。
4、白色地膜透光率较高,而草莓地垄多
用黑色地膜覆盖,其优势在于
A.减少水分蒸发
B.减轻病虫危害
C.增加土壤肥力
D.抑制杂草生长
丹东是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成为丹东地区草莓栽培的主要方式。
下图甲为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日光温室截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 丹东地区使用图示日光温室,前屋面最佳的朝向应是
A.南偏西
B.北偏西
C.南偏东
D.北偏东
6.许多温室大棚种植草莓使用了黑色地膜(图乙),黑色地膜的作用是
①增加土壤温差②提高复种指数③减少水肥流失④抑制杂草生长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