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七课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一、维护宪法的权威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
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
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
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课题: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3.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而要树立公民意识,就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成增强公民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增强公民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
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教学时数:理论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展示材料: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
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小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小王:我们现在参加实习,这么紧张劳累,还参加什么人大代表选举?小李:学校让我去,我就去,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与我关系不大。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课题:一、维护宪法的权威教学目标: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
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
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教学时数:理论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一、宪法的概念和特点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法律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主要是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
(一)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问题。
提问:你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哪些制度和问题是根本的?2.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提问:效力最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严格性。
提问: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是怎样的?全国人大对一般法律的修改,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名就可以提出,由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大代表联名才能提出,并需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齐玉苓案与违宪审查。
(三)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此后,先后制定颁布的宪法分别是:1954 年宪法、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和现行的 1982 年宪法。
现行宪法于 1982年 12 月 4 日通过。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全国人大先后于 1988 年 4月、 1993 年 3 月、1999 年 3 月、 2004 年 3 月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从而使这部宪法更加完善。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七课第一框维护宪法权威一、教学目标认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宪法的法律效力和修改程序,掌握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崇尚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理解维护宪法权威的意义。
运用: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能初步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违反宪法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74~77;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新课,辅导学生熟悉模拟法庭的程序,准备发言稿。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利用网络搜集、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学内容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在探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活动(1)探究活动一:乐队章程。
请学生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引导他们弄清乐队为什么需要乐谱?组织学生热烈讨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怎样的章程,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引出维护宪法权威。
(二)研习新课第一目:根本大法,效力最高1.教学内容宪法权威的含义: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的修改程序。
2.教师活动(1)探究活动二:宪法制定修改程序。
用PPT出示宪法封面图和知识要点: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宪法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等内容。
说明我们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第二个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设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为什么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让学生比较宪法与普通法律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不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明确之所以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要规定如此严格的程序,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