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侵权与违约的区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0
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区别,构成侵权行为的要件有哪些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区别在哪里?构成侵权行为的要件有哪些?由有关的我为您一一解答。
侵权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其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后果并不是当事人所预期的,因此属于事实行为,接下来就由有关的我为您介绍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区别,构成侵权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一、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区别1、侵犯的权利不同侵权行为所侵犯的是绝对权,其违法性体现在违反法律直接规定的、针对一般人的义务;违约行为所侵犯的是一种相对权,其违法性表现在当事人违反自已设立的、并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义务。
2、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侵权行为的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并不存在合同法律关系,只是由于侵权行为的发生,才在当事人间产生侵权损害赔偿关系;违约责任是以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前提的,只有当存在有效合同,且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3、行为主体的不同侵权行为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特定的,行为人可以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人不具有民事责任能力,不影响受害人享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违约行为的主体是特定的合同当事人,由于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因此违约行为的主体也只能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4、承担的责任不同实施侵权行为将依法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实施违约行为将承担违约责任。
两种责任在性质、构成上均有差别。
二、构成侵权行为的要件有哪些?1、加害行为加害行为又称致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做出的致他人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行为。
任何一个民事损害事实都与特定的加害行为相联系,亦即民事损害事实都由特定的加害行为所造成。
没有加害行为,损害就无从发生。
从表现形式上看,加害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以不作为构成加害行为的,一般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
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的特色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归责原则,顾名思义,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为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
在德国学者拉伦茨看来,“归责”是指“负担行为之结果,对受害人言,即填补其所受之损害”。
[1]归责原则不仅确立了归责的依据,而且确定了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免责事由,因此,在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从大陆法系国家民法来看,很多国家在民法典之中仅规定了单一的过错责任原则,而严格责任被规定在特别法中,但并未上升为一项一般原则。
德国、日本等国家采用此种模式 [2]。
而我国侵权责任法将严格责任纳入其中,并且还将过错推定责任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归责原则,此外,还规定了公平责任,这就构建了多元归责原则体系。
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的一般原则。
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的情况,原则上都应当适用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和第7条关于过错推定和严格责任的规定,都使用了“法律规定”几个字。
从文义解释来看,所谓法律规定,主要是指侵权责任法和特别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侵权责任法有特别规定的,才适用这一归责原则。
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适用这一规则原则。
而公平责任原则是辅助性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依据过错责任难以处理一些特殊的侵权案件,而按照过错推定、严格责任有没有法律依据,此时,有必要赋予法官一定的公平裁量权,在当事人之间合理的分担损害。
此外,在确定责任的范围时,公平责任具有补充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不足的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公平责任原则是辅助性的原则。
它是辅助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的原则,但公平责任适用一般限于法律直接规定的特殊情况。
与比较法上的传统侵权法相比,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独具如下特点:1.依据多元归责原则构建侵权责任法的内容和体系。
第四十八章侵权责任法与侵权行为一、概念题侵权行为[中山大学2014年研;华中农大2013年研;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研]答: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由于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以及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有无过错,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7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二、简答题1.简述侵权行为的法律特征。
[华中农大2017年研;北邮2009年研]答:(1)侵权行为的概念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由于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以及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有无过错,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
(2)侵权行为的法律特征①侵权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法性是侵权行为的基本性质。
a.侵权行为不是合法行为,而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侵权行为这一概念的本身,就体现了法律的谴责。
b.侵权行为违反的法律是国家关于保护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保护性法律规范和禁止侵害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禁止性法律规范。
c.侵权行为违法的方式,是违反法律事先规定的义务,包括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
②侵权行为是一种有过错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具有过错的行为,只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不要求侵权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主观过错的要件。
③侵权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
侵权行为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而不能是思想活动。
④侵权行为是应当承担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形式的行为。
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还包括恢复原状、返还财产、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的法律责任,但这些民事责任形式,都不能代替损害赔偿在侵权行为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简述侵权责任法的调整功能。
答:侵权责任法的调整功能,是指通过侵权责任法的适用所应达到的目的。
(1)补偿功能①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偿,是指对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填补损害,即在侵权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并造成受害人的实际损害以后,行为人须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填补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
王利明《民法》第6版课后习题第四十章侵权责任1.试述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大陆法系民法上即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包括:(1)侵害行为,指行为人实施的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2)损害事实。
损害是指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后果。
损害成其为侵权法上的损害事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损害的可补救性;②损害的确定性;③损害对象的合法性。
(3)因果关系,指侵权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
此种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损害事实承担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因果关系具有时间性和客观性。
(4)主观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
2.试述侵权之债与侵权责任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侵权之债,是指因侵权行为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
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实施侵权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两者的区别实际上是债务和责任的区别。
一般而言,先有债务,后有责任,债务是责任产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履行的保障。
在侵权行为关系中,债务和责任的产生无先后之分。
但是,侵权之债和侵权责任仍不能互相替代,理由在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坚持了《民法通则》开创的立法体例,认可了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化。
除包括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在内的损害赔偿责任外,尚承认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其中仅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对应着侵权之债,其他诸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非对应着债的关系。
3.试述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答: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是指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事由。
免责事由可以分为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责事由。
法定免责事由包括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责任、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约定免责事由是受害人同意。
(1)受害人的过错受害人的过错,是指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或者侵权损害后果扩大存在过错。
侵权责任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王利明教授: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侵权责任法的几个主要问题。
侵权责任法的制定确实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说他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奠定了法制的基础,我觉得这样讲应该是不过分的。
什么叫法制?我个人一直这样理解,对法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它的精髓,就是“规范公权,保障私权”,而且我个人认为更应该把保障私权放在前面,“保障私权,规范公权”,因为只有充分的保障了私权,才能真正的、有效的规范公权,最后只有通过规范公权,我们才能真正的建立好我们的法制社会。
而侵权责任法就是一部全面保障私权的法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大家可以看出,这部法律在我们法制建设中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
下面我想简单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侵权责任法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部法律实际上是反映了侵权法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
两大法系的侵权法名称都叫侵权行为法,但是这次我们第一次使用了“侵权责任法”的名称,这是对侵权法一个重要的创新,这个创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并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这个创新背后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方面,它对我们理解侵权法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他最准确地概括了侵权法的内容和体系,我们讲什么是侵权法,它主要是规定有关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法律,大家可以看侵权责任法的第二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这说明侵权法就是规范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法律,但是落脚点,或者说这部法律的核心是在侵权责任上,因为规定行为最终是为了确定责任,正因为此,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最终就要依据本法确定责任,所以责任是这部法律的核心或者说是这部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侵权法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现象,这也是侵权责任法与侵权行为法的一种重大差别。
基于这样一种分离现象,立法需要用“责任法”来概括或者说反映这样一种分离的趋势。
第四十二章侵权责任归责原则42.1复习笔记一、归责原则概述1.归责概念(1)研究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意义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统帅和灵魂,是侵权法理论的核心。
其重要意义在于:①在理论上,研究侵权法,首先必须研究归责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展开全面研究。
②司法实务工作者正确处理侵权纠纷案件。
③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掌握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损害的时候,保证及时得到赔偿。
(2)归责的概念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以公平考虑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3)归责的意义①归责的根本含义:确定责任的归属②归责的核心:标准问题③归责与责任是有区别的。
2.归责原则(1)归责原则的概念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
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侵权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行为或管领的物件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
(2)归责原则与赔偿原则的区别①两种原则的作用不同归责原则的作用是为了确定侵权行为人应否负赔偿责任,解决的是侵权责任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赔偿原则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侵权行为人在确定了赔偿责任以后的具体赔偿范围大小,解决的是“怎样赔”、“赔多少”的问题。
②两种原则的地位不同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实践中对损害赔偿案件的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赔偿原则在确定赔偿范围时是起重要作用的,但这是在确定了赔偿责任的基础上,来确定赔偿范围的。
因此,赔偿原则是受归责原则制约、决定的原则。
③两种原则的内容不同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赔偿原则的内容则是全部赔偿原则、财产赔偿原则、损益相抵原则、过失相抵原则和衡平原则。
3.归责原则体系(1)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最早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加害原则,也叫做客观归责原则,即以损害的客观后果作为归责标准。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 4月6日,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做客“独墅湖畔人大法学论坛”第二十八期,全面解析《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讲座由我院徐阳光博士主持。
王利明教授首先阐述了《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重要性。
他表示,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体系是围绕归责原则展开的,只有理解了归责原则才能够掌握《侵权责任法》,才能够正确选择法律依据和裁判依据。
他认为,相比于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所实行的一元归责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七条的规定,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王利明教授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为大家讲解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安排。
他指出,我国的归责形态是按照归责原则建立的,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的适用是按照归责原则架构的,法律规范的选择方面也是按照归责原则构建的。
因此,理解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理解和运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和关键。
王利明教授逐一详解了各个归责原则。
他指出,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依据是“过错”,而不在于“侵害”。
在评判“过错”时虽然应主客观相结合,但重点应以客观标准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以一般人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为评判标准,但考虑到个体的差别,在判断过错时要注意两点:对于部分特殊职业,比如一些专家和技工,对他们的评判标准应高于一般人;而对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过错”的评定要低于一般人。
在谈到《侵权责任法》第三章的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时,王利明教授表示,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在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减轻责任的依据,而在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则不能适用,除非受害人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
他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奥妙之一在于第六条第一款中无“法律规定”的字样,而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中都有“法律规定”四个字,这暗含了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的归责原则,而推定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只有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才能够适用。
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法律适用和责任划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定义、特点以及区别。
一、侵权责任的定义和特点侵权责任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害,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从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是一种因过错而产生的责任,它要求侵权行为人对损害后果负有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是基于过错原则,即侵权行为人必须具备过失或故意行为,才能被追究侵权责任。
2. 损害赔偿责任:侵权责任的核心是赔偿损害,侵权行为人需要对损害后果进行赔偿,包括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等。
3. 相对人关系:侵权责任是建立在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上,只有受害人才有权利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
二、违约责任的定义和特点违约责任是指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是一种因合同履行不当而产生的责任,它要求违约方对损害后果负有赔偿责任。
违约责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合同约束:违约责任是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只有在合同关系中,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才能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2. 无过错责任:违约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即违约方无需具备过失或故意行为,只要未履行合同义务即可被追究违约责任。
3. 履行或赔偿选择权: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选择要求其履行合同义务或者要求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三、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1. 法律依据不同: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而违约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合同法》。
2. 责任来源不同:侵权责任是因为侵权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责任,而违约责任是因为违约方未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责任。
3. 过错要件不同:侵权责任要求侵权行为人具备过失或故意行为,即需要证明侵权行为人有过错;而违约责任则无需证明违约方有过错,只要未履行合同义务即可追究违约责任。
侵权法的定位——“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324期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春岐:尊敬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轶老师、石老师、朱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最近一段,侵权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侵权责任法立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今天我们“民商法前沿论坛”非常荣幸的邀请到王利明老师为大家作一场主题为“侵权法定位”的学术报告。
王利明教授曾于2006年10月27日在“民商法前沿论坛”做过一场题为“侵权法是什么”的学术报告。
王利明教授在当时报告中做出了“侵权法就是指在受害人的民事权利或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后果提供救济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侵权法主要是救济法”的认识。
该报告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文字稿截至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一万人次。
今天我们又很荣幸的邀请到王老师为我们民商法前沿论坛做本学期的第一场开坛报告。
我们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王轶老师、石佳友老师和朱岩老师作评议。
诸位老师都是经常为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王利明老师给我们做报告。
王利明教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侵权法定位问题。
最近我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大家有兴趣可以详细的去看,这篇文章就是讨论关于侵权法定位的问题的。
为什么谈这个题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制定《侵权责任法》,民法典的制定就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方式,在《民法通则》特别是《合同法》、《物权法》制定之后,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制定《侵权责任法》,这会成为我们未来民法典的一编(侵权责任编),从《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可以看出我们采纳了侵权法独立成篇的模式,这是对传统的大陆法系的突破,在传统的大陆法系体系下侵权法是作为债法的组成部分。
从法律上明确将《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篇的民法典现在还没有,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现在大陆法出现了这样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侵权责任法》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独立成编的趋势不断增强。
交大法学SJTULawReviewNo.1(2018)再谈违约与侵权的区分与竞合叶名怡目次 一、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区分二、先合同义务的定位与缔约责任归责标准三、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模式四、结语摘要 在违约与侵权三种区分标准中,约定义务/法定义务系义务来源标准,是最重要、最接近事物本质的分类标准,但合同法扩张导致违反作为法定义务的合同保护义务也构成违约;绝对权/相对权&利益标准适合区分典型侵权和典型违约,但对于纯粹经济损失的侵权赔偿或给付义务含有安全保护内容之合同救济缺乏解释力;固有利益/履行利益之标准可作为义务来源标准的重要补充,但这对范畴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既有利益/将来利益,因为履行利益仅是将来利益的一种,当事人基于现状自然的、直接的延伸而必然可获得的将来利益,也应归入其固有利益。
先合同义务中应包含保护义务,违反该保护义务也可能导致缔约过失责任。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既可克服其他学说的缺点,同时也与《合同法》及《民法总则》的规定相容,还能够更好地与新诉讼标的理论对接,更利于保障请求权人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违约 侵权 竞合 义务违反 民事责任一、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区分关于违约和侵权的界分,传统上主要从被违反义务的来源、被侵害权益的绝对性以及损害范围的利益属性等三个方面去辨析。
〔1〕违约和侵权界分的首要标准是被违反义务的渊源,若义务源于约定,则构成违约;若源于法律规定,则构成侵权。
不过,随着合同法制度的扩张,合同义务并非都是约定义务,还存在若干默示义务或法定义务,亦即,违约责任并非都是源自对约定义务的违反。
与此同时,若当事人约定的内容不过是狭义法定义务或一般注意义务的重申,则此时,形式上对约定义务的违反也可构成侵权。
换言之,以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分来辨别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似乎已经出现了逻辑不够周延的情形。
·21·〔1〕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案例来引出今天的讲座内容:一位顾客去商场买衣服。
她脱下自己的衣服放在试衣间又去试衣服,结果等她出来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翼而飞。
于是顾客向商家提出赔偿的请求。
这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这是一个侵权还是违约的问题,对于侵权,需要有侵权的要件,商场当然会辩称自己的店员根本没有也不会偷走这位顾客的衣服。
而至于违约呢,就得考察商场是否对购物的顾客脱下的衣服有保管的义务。
而是否是这样呢,我以为不可以泛泛地说商场对所有人都具有保管财物的义务。
因为假设商场对一切顾客均有保管财物的义务的话,那么与这相对应的顾客也需承担一定义务也即我们常说的对价,可是我们却无法发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针对这个具体的购物者,她既已脱下衣服放在那里,或许她也对服务人员有过明示的表示即如我先把衣服脱在这里去试衣服,你帮我看着点――是否有这话我们不得而知,但却不可否认,这一举动已经构成了商场的默示的保管承诺。
所以双方也就已构成了保管财物的合同,因而这是一个违约问题而非侵权。
商场构成违约。
因而在区别是否违约时要看是否已构成双方之间的特定约定义务,对双方已有约束力。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倾向即常常将违约问题纳入侵权范畴。
如商标使用权人违反使用许可的期限或范围使用商标;还有在肖像侵权中,肖像所有人允许他人将其肖像用作药品广告或其它用途,但使用人超出使用期限,只允许一年却用了两年等;另外房屋租赁中在租凭期满后,承租人拒不交出房屋和使用权。
这些情形下一般法院在判决中都将之归为对商标权、肖像权、房屋所有权的侵害,属侵权范畴,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本质上他们还是违反了约定义务的问题,因为有关使用期限范围都是合同明确规定的,如若违反仍是违反合同约定义务的问题。
我们当然也不否认有竞合存在,但直接违反的应该还是约定义务。
从这一点上,我个人以为应是违约问题。
第二,在分析是否侵权还是违约时,我们应该具体考察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形成了默示的合同义务。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 4月6日,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做客“独墅湖畔人大法学论坛”第二十八期,全面解析《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讲座由我院徐阳光博士主持。
王利明教授首先阐述了《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重要性。
他表示,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体系是围绕归责原则展开的,只有理解了归责原则才能够掌握《侵权责任法》,才能够正确选择法律依据和裁判依据。
他认为,相比于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所实行的一元归责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七条的规定,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王利明教授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为大家讲解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安排。
他指出,我国的归责形态是按照归责原则建立的,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的适用是按照归责原则架构的,法律规范的选择方面也是按照归责原则构建的。
因此,理解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理解和运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和关键。
王利明教授逐一详解了各个归责原则。
他指出,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依据是“过错”,而不在于“侵害”。
在评判“过错”时虽然应主客观相结合,但重点应以客观标准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以一般人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为评判标准,但考虑到个体的差别,在判断过错时要注意两点:对于部分特殊职业,比如一些专家和技工,对他们的评判标准应高于一般人;而对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过错”的评定要低于一般人。
在谈到《侵权责任法》第三章的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时,王利明教授表示,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在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减轻责任的依据,而在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则不能适用,除非受害人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
他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奥妙之一在于第六条第一款中无“法律规定”的字样,而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中都有“法律规定”四个字,这暗含了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的归责原则,而推定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只有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才能够适用。
惩罚性赔偿研究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传时间:2002-1-3【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
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
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
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
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是可行的。
在合同责任领域,它主要应当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情况。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责任、消费者保护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 damages ),也称示范性的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的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注: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Rev, 517,517 (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K. B. 1763).),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
该制度主要在美国法中采用(注:Malzof V. United States, 112 S.Ct. 711, 715 (1992).),不过,它的发展不仅对美国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其他英美法国家甚至大陆法国家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注:ErnetC. Stiefel: "U. S. Punitive Damage Awards in Germany", 39 The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1,p.784.)。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标题: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引言概述:在法律领域中,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是三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它们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情况,涉及到合同关系、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
本文将分别对这三种责任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缔约过失责任1.1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一方在缔约过程中由于疏忽或者不当行为导致对方遭受损失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1.2 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要求缔约过失责任成立,需要证明一方存在疏忽或者不当行为、另一方遭受了损失、损失与疏忽或者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3 缔约过失责任的举例例如,甲方在合同中明知乙方的特殊要求,却未按照要求履行,导致乙方遭受经济损失,那末甲方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二、违约责任2.1 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是指当一方未按照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 违约责任的类型违约责任分为实际违约和法律违约两种类型,实际违约是指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法律违约是指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2.3 违约责任的后果违约责任的后果包括赔偿损失、承担违约金、履行法定责任等,具体后果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而定。
三、侵权责任3.1 侵权责任的概念侵权责任是指当一方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2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侵权行为、伤害结果、过错和因果关系等,这些要件是判断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
3.3 侵权责任的赔偿方式侵权责任的赔偿方式包括经济赔偿、恢复原状、消除危(wei)险等,赔偿方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确定。
四、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联系与区别4.1 三者之间的联系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都是在合同关系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叉点。
4.2 三者之间的区别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涉及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的疏忽行为,违约责任主要涉及合同的履行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侵权责任主要涉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浅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摘要: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是两者对立与同一的结果,而各国对责任竞合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但各有利弊。
在此基础上。
文针对我国现行法的有关规定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完善。
从民法看,竞合是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权利的产生,并使这些权利产生冲突的现象。
具体到本文所要论述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是指某一违法行为同时具有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双重特征,从而导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并存的现象。
由于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的,因而,相对于权利人也就是行为的受害人而言,则产生双重请求权。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允许当事人选择请求权以及该如何更有效更公平的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一、责任竞合的产生原因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种责任的对立与同一。
责任竞合现象是伴随合同法与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体现了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和侵权法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
作为两种基本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最初是不区分的,违反契约和侵犯他人权利同为不法行为,应受到处罚。
直到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对二者的分离予以确认。
两种责任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侵权责任为违反权利不可侵害义务所生责任,违约责任则是违反合同义务所生责任,两者均为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均以故意或过失为发生责任之要件;违约行为究其本质属侵害债权,与侵权行为无实质差别。
正是由于两种责任的同一性,在现实生活中一种违法行为常具有两种性质,同时符合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合同当事人的违约同时侵犯法律规定的强行性义务,如保护、照顾、通知、忠诚等附随义务或其他不作为义务。
而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当事人违反法定义务的同时又违反了合同担保义务。
如出售有瑕疵的产品致人伤害。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直接构成违约的原因,即所谓侵权性违约行为。
如保管人以保管合同占有对方财产并非法使用,造成财产毁灭损失。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是什么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不履⾏合同义务或履⾏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那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是什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个⽅⾯:1、归责原则⽅⾯。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违约责任适⽤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在各国法律中通常以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对某些特殊侵权⾏为实⾏严格责任原则。
根据中国侵权⾏为法的规定,对侵权责任采⽤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原则,实际上是采⽤了多重归责原则。
在侵权之诉中,只有在受害⼈具有重⼤过失时,侵权⼈的赔偿责任才可以减轻。
⽽在违约之诉中,只要受害⼈具有轻微过失,违约当事⼈的赔偿责任就可以减轻。
2、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条件⽅⾯。
在违约责任中,⾏为⼈只要实施了违约⾏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但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的前提条件,⽆损害事实,便⽆侵权责任的产⽣。
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以外,合同当事⼈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
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的范围事先约定。
3、责任形式⽅⾯。
违约责任主要采取违约⾦形式,违约⾦是由法律规定或当事⼈约定的,因⽽在违约事实发⽣以后,违约⾦的⽀付并不以对⽅发⽣损害为条件。
⽽侵权责任主要采取损害赔偿的形式,损害赔偿是以实际发⽣的损害为前提条件的。
4、责任范围⽅⾯。
违约的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是财产损失的赔偿,不包括对⼈⾝伤害的赔偿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且法律常采取“可预见性”标准来限定赔偿的范围。
对于侵权责任⽽⾔,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且包括⼈⾝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其赔偿范围不仅应包括直接损失,还应包括间接损失。
5、证明责任⽅⾯。
根据⼤多数国家的民法规定,在合同之诉中,受害⼈不负证明责任,⽽违约⽅必须证明其没有过错,否则将推定他有过错。
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法律责任的界定和适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定义、适用条件、赔偿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一、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当一个人因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对方遭受损失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的适用主要基于民事侵权法规定,包括《侵权责任法》等。
侵权行为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过失的。
1. 定义和适用条件侵权责任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
适用侵权责任的条件包括: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过错。
2. 赔偿方式侵权责任的赔偿方式主要有两种:损害赔偿和恢复原状。
损害赔偿是指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应由侵权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恢复原状是指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侵权行为造成的影响消除,使被侵权人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3. 举例说明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在驾驶汽车时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他人受伤,那么他就承担侵权责任。
他应当承担医疗费、赔偿金等经济赔偿责任,并采取措施将受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恢复其身体健康。
二、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一方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的适用主要基于合同法规定。
1. 定义和适用条件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适用违约责任的条件包括:存在合同关系、违反合同约定、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
2. 赔偿方式违约责任的赔偿方式主要是经济赔偿。
违约方应当赔偿对方因为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包括合同利益、实际损失和违约金等。
3. 举例说明举例来说,如果甲方和乙方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购买1000台电视机,并在一个月内付清款项。
如果甲方未按约定时间付款,那么甲方就构成违约行为。
甲方应当支付违约金,并赔偿乙方因此而遭受的实际损失,例如乙方因无法按时交货而导致的合同利益损失。
王利明侵权与违约的区分标准主题:侵权与违约的区分标准主讲人: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主持人:尹飞(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主持人:今天是“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本学年的第一讲。
“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是由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和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旨在活跃我院民商法学的学术气氛,推动民商法理论研究的深入。
本次动自去年九月举行自今,已邀请大量国内外民商法理论界、立法、司法及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到我校介绍民商法理论前沿问题、最新立法进展和动态以及实务中有重大影响的争议问题、疑难案例。
每次演讲的内容都安排了专人整理,在征得演讲人同意之后在“中国民商法网”()上发布。
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请到了王利明老师为我们讲授违约与侵权的区分标准问题。
王利明老师:首先,让我们从一个案例来引出今天的讲座内容:一位顾客去商场买衣服。
她脱下自己的衣服放在试衣间又去试衣服,结果等她出来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翼而飞。
于是顾客向商家提出赔偿的请求。
这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这是一个侵权还是违约的问题,对于侵权,需要有侵权的要件,商场当然会辩称自己的店员根本没有也不会偷走这位顾客的衣服。
而至于违约呢,就得考察商场是否对购物的顾客脱下的衣服有保管的义务。
而是否是这样呢,我以为不可以泛泛地说商场对所有人都具有保管财物的义务。
因为假设商场对一切顾客均有保管财物的义务的话,那么与这相对应的顾客也需承担一定义务也即我们常说的对价,可是我们却无法发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针对这个具体的购物者,她既已脱下衣服放在那里,或许她也对服务人员有过明示的表示即如我先把衣服脱在这里去试衣服,你帮我看着点――是否有这话我们不得而知,但却不可否认,这一举动已经构成了商场的默示的保管承诺。
所以双方也就已构成了保管财物的合同,因而这是一个违约问题而非侵权。
商场构成违约。
因而在区别是否违约时要看是否已构成双方之间的特定约定义务,对双方已有约束力。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倾向即常常将违约问题纳入侵权范畴。
如商标使用权人违反使用许可的期限或范围使用商标;还有在肖像侵权中,肖像所有人允许他人将其肖像用作药品广告或其它用途,但使用人超出使用期限,只允许一年却用了两年等;另外房屋租赁中在租凭期满后,承租人拒不交出房屋和使用权。
这些情形下一般法院在判决中都将之归为对商标权、肖像权、房屋所有权的侵害,属侵权范畴,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本质上他们还是违反了约定义务的问题,因为有关使用期限范围都是合同明确规定的,如若违反仍是违反合同约定义务的问题。
我们当然也不否认有竞合存在,但直接违反的应该还是约定义务。
从这一点上,我个人以为应是违约问题。
第二,在分析是否侵权还是违约时,我们应该具体考察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形成了默示的合同义务。
许多个案中都涉及这一问题,但合同法至今未定义这种默示的合同义务。
但实际上,从现实案件来看,它普遍存在。
所谓默示义务即依据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所确定的义务,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根据合同的性质和目的,必须由当事人承担的义务。
如承揽合同中,承揽人有获取特定结果的义务;委托合同中,受托人有义务尽最大努力完成委托人交付的事务。
在委托运输合同中,承运人依据此运输合同的性质和目的负有将旅客安全及时送到目的地的义务。
即使合同中未约定,但不能否认此义务。
出租车司机承载却造成交通事故,则乘客可提违约之诉,而不需要明示约定安全的义务,否则于情于理不通。
二、根据交易习惯产生的默示义务,所谓交易习惯是指在当时当地或某一行业某一类交易关系中为人们所普遍采纳的习惯做法。
交易习惯常具有地域性,并且也具有时间性、行业性。
如药品行业与食品行业习惯不同。
另外,还有特定性,依据不同交易当事人在其特殊的交易中会采纳不同的交易习惯(详见我的《合同漏洞的填补问题》一文,详细考证了交易习惯在填补合同漏洞中的作用),这也是合同法新增加的一个重要的交易规定,在出现了合同当事人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交易习惯来填补合同漏洞。
至于如何填补合同漏洞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一旦出现合同漏洞。
需要交易双方当事人举证交易习惯的存在,但如果双方举证不同如一方举行业习惯,一方举地域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来判断哪一习惯应优先考察。
一般来说在确定此交易习惯时,与双方当事人合意更为接近,则优先于其他交易习惯。
如双方在过去的系列交易中遵循一种习惯则其应优先于其他交易习惯。
以前曾说过一个例子,购买黄沙时未约定好购买多少吨,对车的含义发生争执,是板车还是卡车?甚至其它车?双方标准不同,但如果一方举证了过去交易时习惯用车则应优先考虑此车,即系列交易采用的习惯优先。
而交易习惯还可以成为确定合同默示义务的根据,举例来说,一宾馆发生几起案件,顾客的物品被窃,上海前几天甚至有服客被杀于宾馆内的情形,现要求赔偿。
是违约还是侵权?宾馆不会接受侵权。
若解释为不作为的过错也很难说通;如果构成违约则要考虑是否有此义务产生,宾馆辩解其已明确出示公告和告示:贵重物品要交宾馆保管;否则不负责,顾客的手机、照相机属贵重物品,未交保管,成为宾馆的托辞。
这样交易习惯成为很重要的考察对象。
手机、照相机多为随身使用品,如若交托保管则失去其携带的意义,因而习惯中不将之作为需保管的贵重物品来处理。
所以宾馆有保管义务,在对方支付对价下有此义务。
但在坐火车时脱鞋睡觉,鞋被偷,则又很难认为承运方有保管义务。
第三,在确定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时,应考虑到经济利益对义务的影响,在合同关系中,合同义务常受此影响,如有偿保管人的注意要高于无偿保管人。
骑车到校门口让朋友代看未付费被偷,则此时要考虑其注意义务有多大。
无偿下,注意义务较轻,只要确定他留心了该车即可,无法要求每分每秒紧盯,而放入车棚中交费保管则不同,有了对价,则负有更重的注意义务。
因而利益关系对合同义务的影响在于本质上双方形成了对价关系。
一方对另一方提供某种服务和劳务,另一方支付对价,依此确定当事人相互之间负有保护对方财产或人身的义务。
实际上,考虑对价也即等价交换原则在合同中的体现。
但如果宾馆一案中大堂中的客人闲聊时财物丢了,则宾馆又不负赔偿责任,这也是对价关系在起决定作用,没有合同也无保管义务,这就是刚才所说非对一切顾客有义务。
因而也可依据利益关系来区分违约与侵权。
因而对赔偿范围也有影响,这是实务中应考虑的。
例如,一商人要 4 点赶到会场签一个一亿的合同,利润千万,司机承诺能赶到。
路上堵车,结果晚到一小时,这一千万如何赔,对司机来说认为不合理,而乘客认为已事先告诉司机,对方有预见的义务,司机应赔偿一千万。
合同法中不承认意外事件。
此案关键在对价,车票 15 元与一千万无对价关系。
所以可预见规则也不是无往而不胜,还有等价关系存在。
交易的本质在对价。
另外一个案子,将奔驰 320 的在一车棚只交付 10 元,车值 180 万。
如要管车人赔是否合理,实践中确定责任时做法很多。
美国一位著名法经济学家作过一个经济模型,如果保管人要防车被盗要支付一定成本,寄存人交费过低远不足对方采取预防措施被盗,此时此人过失多大应赔多大。
这种成本预算方法还是很合理的。
甚至具体到保管人数,存车区的硬件配备等。
第四,区分违约与侵权时应注意到,附随义务概念主要是用在合同中,违反此应构成违约非侵权。
附随义务即合同当事人依合同义务所产生,依据合同性质、目的、交易习惯所产生的通知、协助等义务。
附随即附随于主合同义务。
房屋买卖中,交房付款是主给付义务,告诉产品的使用方法、说明书则是附随义务。
在主义务存在后才存在的,无法完全独立存在,还随合同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阶段有不同附随义务,成立阶段与履行阶段各自不同。
它与特定交易关系紧密联系。
所以对于违反附随义务应为违约。
举例来说,一人为抄近路从一旅馆门前走过,正好门前未点灯,下雨路滑摔了一跤,跌成骨折,于是状告旅馆,以为其有附随义务。
法律未规定点灯照明,如果换成旅馆客人摔跤又是否一样。
由于附随义务附于主合同义务,这对于后者是相符的。
而对于前者则有过分扩大范围之嫌,没有一定合同义务,照明用电的对价又由谁来支付呢?有人认为投宿者摔跤是缔约过失正如顾客在商场购物踩着西瓜皮摔跤一样。
我个人认为不是,原因在于无法确定是否一定要缔约,特别是还未进入缔约过程,可能是闲逛。
双方至少要进入要约邀请阶段,一般认为应进入要约阶段,才能认为进入了缔约过程。
总之,从违反义务性质来说,违约违反合同义务,侵权违反法定义务。
前不久有一案,乘客在车上被偷挨打,乘务员司机既未制止也未报案还打开车门容许小偷逃路。
乘客告公交公司。
违约还是侵权,这是应该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显然,公交公司没有实施一种对乘客的作为造成其损害,那么,公交公司是否负有一种应当及时制止小偷行为、保护客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定作为义务,如果有这种义务,就可以认为公交公司违反了这种法定义务,致使乘遭受损害,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那么可以认为构成侵权。
所以在这里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的前提是是否其存在法定义务。
或者说公交公司的司售人员是否有一种见义勇为的法定义务。
我个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司售人员有法定的见义勇为的法定义务。
因为是义勇为实际上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所以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此也可体现。
法律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可以说是一种最低的行为标准,一种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行为标准。
道德准则,如见义勇为要高于法律行为标准。
所以说一个守法的公民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法治社会首先要求一个守法的公民,但是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
所以见义勇为不能作为最低的行为标准,法律不能规定强制性义务要求大家都这么做,虽然法律对于特殊主体如警察规定特殊的义务但这是属于职责范围内之事。
事实上,我国法律也未做出见义勇为的规定。
所以认定司售人员具有法定义务是不成立的。
有些判决认为构成侵权,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对于违约的问题也是争议很大,我是从合同的目的和性质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司售人员具有一定的保护乘客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
但很多人对此做出批评,认为司售人员承担了太重的义务。
他们是应用了对价的理论来考虑这个问题,认为如此低的票价不足以使乘客获得司售人员的保护。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毕竟有合同关系存在,毕竟乘客支付了一定的价金,应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财产的保护,要不然公交公司将乘客安全送往目的地的义务怎么体现?这个义务究竟有多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不能说一点义务都没有。
能够适当的制止盗窃应该制止。
所以应该区分哪些义务可以尽到,哪些是不需要承担的。
还有一个问题,欺诈是否构成侵权。
很多人认为应当把欺诈划入侵权的范畴,认为违反了诚信的附随义务,即一种不作为的义务。
我还是认为不应当把交易中的附随义务放到侵权中去,还是应该和交易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