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6
1.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3—6年级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占到20%以上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在口语化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文学加工而形成的书面性语言,其语言凝练,富有音韵之美。
小学生多读文言文,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能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学营养,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
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学习的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学起来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还大打折扣。
如果学习文言文有关键期的话,那一定是小学阶段!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篇一:《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描述了人们的天性本善,但如果不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人的性情便会发生变化。
文章通过孟母和窦燕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坚持专注、严格的原则。
篇二:《梁甫吟》百川东到浔,九州直使西。
冯唐易老邓攸贫,只有馀杭庐,偏忆青琐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梁甫吟》中的一部分。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运用了不少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如“冯唐易老,邓攸贫”,“小扣柴扉久不开”,使整首诗展现出一种古朴、优美的氛围。
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描写风景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优秀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
运用了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使整首诗显得雄壮而富有韵味。
篇四:《论语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学习、友谊和为人处世的看法。
其中运用了“不亦...乎”的表达方式,使整段话显得庄重而含蓄。
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小学生必读的10篇文言文1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学⽣必背⽂⾔⽂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学⽣必背⽂⾔⽂及翻译 学弈 孟⼦〔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
⼀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
部编版小学生必诵文言文(最新版14篇)1. 《木兰辞》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英勇坚毅的形象。
2. 《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是孟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研究和修身的讲述,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修养的重要性。
3. 《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政治、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中国古代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概括。
4. 《韩愈·师说》《韩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名篇,主要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5. 《曹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诗,通过观察大自然,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其中的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6. 《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兄弟之情和人生的离别,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珍惜。
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友谊和生命的感悟。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是陆游的一首七绝诗,通过对秋夜的描述,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深切体悟。
9. 《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追忆。
10. 《红楼梦·葬花吟》《红楼梦·葬花吟》是曹雪芹的一篇诗词,通过悼念已逝的花朵,表达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悲欢离合的感慨。
11. 《西游记·大闹天宫》《西游记·大闹天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与天神们的斗争,展现了勇气、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60篇一、任务背景小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必背的文言文60篇,以供学生参考和背诵。
二、演义1.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人之生也直,义也竞与礼,礼也尽礼,而听于诗,乐也,君子安而不忘,知而不忘,仁者不忘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2. 《庄子》•庄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庄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曰:“鳞爪之政,不足以为民也。
”•庄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哀以友,小人甘以欺。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庄子曰:“人之所以能,不由人之所不能。
”•庄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三、论述以上是小学生必背的文言文60篇,涵盖了《论语》和《庄子》的经典语句。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小学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些文言文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庄子的哲思,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学习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借助一些学习方法和辅助工具。
熟练掌握小学课内四篇文言文。
在复习这些文言文时,需注意背诵课文下的字词解释,并开口读文言文,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完成“划分节奏”的题目。
《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词句与题目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对词语的理解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为:姓杨的儿子。
【课文背景】《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拓展】“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
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
然:这样。
思:想。
也:的。
【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小学文言文大全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刻舟求剑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回答者: m梦幻伊雪e | 一级 | 2010-7-10 13:541.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
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学⽂⾔⽂短篇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学⽂⾔⽂短篇精选 学弈 孟⼦〔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
(围棋) 秋:⼈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雁⼀类的鸟。
援:引,拉。
将⾄:将要到来。
思:想。
⼸缴:⼸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代词,这⾥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和那个专⼼致志的⼈在⼀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个⼈。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别⼈差吗? 弗:不如。
启⽰ 通过弈秋教两个⼈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致志,绝不可以三⼼⼆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上有多⼤差异。
2.⼩学⽂⾔⽂短篇精选 两⼩⼉辩⽇ 列⼦〔先秦〕 孔⼦东游,见两⼩⼉辩⽃,问其故。
(辩⽃⼀作:辩⽇) ⼀⼉⽈:“我以⽇始出时去⼈近,⽽⽇中时远也。
” ⼀⼉⽈:“我以⽇初出远,⽽⽇中时近也。
” ⼀⼉⽈:“⽇初出⼤如车盖,及⽇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近者⼤乎?”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远者凉乎?” 孔⼦不能决也。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学⽣必学⽂⾔⽂精选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学⽣必学⽂⾔⽂精选【篇⼀】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解读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
⼀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
另⼀个学⽣⼤概只图弈秋的名⽓,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
弈秋讲棋时,他⼼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
飞来了,好张⼸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同在学棋,同拜⼀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学棋要专⼼,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师,偶然分⼼也不⾏。
1.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释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
君(对他的尊称,谦词)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注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文言知识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
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14、耘苗:给苗锄草15、非徒——非但。
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4.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3.相谓:互相商议。
4.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6.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6.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7.安能:怎么能;哪能。
7.为:给;替 8.遂:于是;就。
8.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9.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5.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
7.北人:北方人。
8.以:用来。
9.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0.仕:(仕途)在??做官。
11.啖:吃。
12.并壳:连同皮壳。
13.啖:食用,此可指吃。
14..何:哪里。
15.识:知道。
16.答:回答。
17.护:掩饰。
18.短:缺点,短处。
19.席:酒席 20.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