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32.63 KB
- 文档页数:6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张莎娜1金明1姜永艳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0103;2.中原工学院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一、概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维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重要粮食产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是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劳动力,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河南省虽然拥有人口、地理和资源优势,但是其工业整体大而不强,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
因此,河南省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本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级化及新动能化四个方面研究河南省2010—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从而发现河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河南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法,如朱张杰(2015)、屈兰乂(2019)、熊健益(2016)、刘淑茹(2011)等根据产业结构的内涵,构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守伟(2002)通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二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如陈丹丹(2017)、蔡龙翔(2020)、邓微微(2018)等用此方法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三是模型法,如刘阳阳(2019)、谢倩倩(2019)、贾明泽(2018)等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选择有所不同,如屈兰乂(2019)通过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及新动能化四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伍茜蓉(2018)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创新驱动化3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许齐浩(2008)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化构建指标体系,刘淑茹(2011)根据产业结构内部特点、对资源结构影响程度、对技术进步影响状况等构建合理化内部指标。
附件2河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参考题目1.河南省基本单位分布状况、问题与发展建议2.河南企业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3.河南省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4.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5.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研究6.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7.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非公经济发展8.河南省个体经济发展研究9.河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研究10.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1.河南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分析12.河南省区域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分析13.河南省区域资产总量及结构分布状况14.河南省经济空间布局研究15.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16.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研究17.中原城市群对河南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报告18.河南省工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 1 —19.河南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研究20.河南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1.河南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22.从经济普查看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3.河南加快构建服务业集聚中心研究24.高成长服务业对河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引导研究25.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力)研究26.河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对比分析27.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28.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29.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研究30.河南省信息消费研究31.河南省工业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绩效研究32.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房地产发展走势33.河南省建筑业发展趋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4.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贸易流通业发展35.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条件研究36.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37.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38.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科技创新39.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布局及其改革研究40.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研究4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 —42.河南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43.新的交通格局对河南发展的影响研究44.第三次经济普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和思考45.第三次经济普查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46.第三次经济普查PDA应用问题研究47.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问题48.河南省第三次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问题研究49.从三经普看部门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问题50.第三次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3 —。
附件1:202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一、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研究1-一、河南城镇化进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1-二、国外城市化进展模式比较研究1-3、优化河南城镇空间布局研究1-4、中原城市群进展研究1-五、提升河南城市计划建设治理水平研究1-六、河南“城市病”防治研究1-7、构建河南现代城镇体系研究1-八、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体制机制研究1-九、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途径及计谋研究1-10、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评判指标体系研究1-1一、河南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关系研究* 1-1二、河南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1-13、城镇化与改善民生关系研究* 1-14、河南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二、河南房地产业进展研究2-一、河南房地产业土地问题研究2-二、增进河南房地产业持续健康进展思路及计谋研究2-3、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关系研究2-4、河南县域房地产业进展研究2-五、河南保障房问题研究2-六、河南房地产业结构问题研究2-7、河南房地产价钱研究2-八、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问题研究3、加速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研究3-一、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的内涵和重大意义3-二、河南加速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的整体思路、重点任务与保障方法3-3、河南对外开放中存在的要紧问题及缘故分析3-4、新时期河南对外开放的机缘与挑战3-五、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3-六、河南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研究* 3-7、新形势下河南省开放与改革关系研究4、构建河南现代产业进展新体系研究4-一、构建河南现代产业进展新体系的框架、载体与保障方法研究4-二、河南城市形态与产业空间布局关系研究4-3、河南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问题与建议4-4、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计谋建议4-五、现代省现代产业体系动力机制研究4-六、河南现代产业体系进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五、加速河南信息化进程研究5-一、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谐进展研究5-二、加速河南电子信息产业进展研究5-3、河南信息化与制造业、效劳业融合进展研究5-4、加速我省信息化研究5-五、河南信息化与发达省份的比较研究5-六、河南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问题研究5-7、建设郑州聪慧城市问题研究六、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6-一、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点及趋势6-二、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钱收益分析6-3、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6-4、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问题研究6-五、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研究6-六、河南省“人地挂钩”问题研究7、增进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7-一、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7-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进展研究7-3、河南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问题研究7-4、新时期河南省农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7-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进展问题研究7-六、当前河南省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7-7、新时期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7-八、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展研究* 7-九、河南省粮食加工业进展研究* 7-10、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7-1一、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进展战略研究八、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8-一、河南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8-二、国内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及其借鉴8-3、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8-4、河南省探讨发行市政债券研究8-五、河南省会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信托运行机制研究8-六、河南地址政府投融资平台标准进展研究* 8-7、河南城镇化进展中的金融支持体制研究九、河南省优化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一、河南省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9-二、河南省优化产业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3、河南省优化区域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4、河南省优化城乡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五、河南省优化财政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六、河南省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9-7、河南省投资结构优化研究9-八、河南省民间投资问题研究9-九、河南省外来投资问题研究9-10、河南省投资总量与结构问题研究* 9-1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河南财政收入的阻碍10、河南创新驱动进展战略研究10-一、河南创新驱动进展主体研究10-二、河南创新驱动进展的体制机制研究10-3、河南创新驱动进展的载体建设研究10-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创新进展研究10-五、实施创新驱动进展的人材战略研究10-六、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研究10-7、河南实施创新驱动进展的途径与计谋研究1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研究11-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问题研究11-二、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及趋势研究11-3、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研究11-4、人材集聚支撑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11-五、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1-六、城镇化背景下河南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11-7、河南省人力资源效劳业进展问题研究* 11-8*11-九、河南公共就业效劳体系研究*11-10、河南省会乡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进展研究*11-1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11-1二、河南省增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研究1二、城镇化和粮食平安---以河南为例12-一、河南省实现粮食“九连增”的因素分析12-二、2004年以来河南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变更关系及其演进趋势12-3、2004年以来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及趋势12-4、2004年以来河南农村人地关系的转变及农业投入结构演变进程和趋势12-五、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作物的本钱收益转变分析12-六、2004年以来河南农业内部结构变更及趋势12-7、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的变更情形和趋势分析12-八、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问题研究13、加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展研究13-一、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多数市研究13-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进展研究13-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研究13-4、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产业进展战略研究13-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制造业进展研究13-六、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研究13-7、国外临空经济进展比较研究13-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治理模式研究注:一、《招标课题》中重点课题13项(一级标注)。
河南农业2019年第12期(上)农业纵横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体系上、功能上、载体上、保障上指明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河南省目前有汝州市、新蔡县等7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县),有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西华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了白象, 以周边产品支撑、高新技术渗透,在全产业深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产业融合。
如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及种子、农用设备供销、互联网等连接起来,实现产业深化融合。
(三)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旅游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在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红色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依托农产品采摘加工、文化寻根、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建设特色村镇的融合模式。
如汝州市以汝瓷为圆心,形成辐射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古镇文化、艺术创客多领域的产业融合模式。
濮阳市依托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学院——西辛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打造五大系列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品教学点30个。
二、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表现(一)项目选取同质化产业融合基本模式大同小异,但如果要真正实现融合,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项目及模式的选择占据首要地位。
以农业+旅游融合为例,全省在产业融合中有些是依托古村古镇,如神垕镇、荆紫关镇;有些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如以樱桃赏花采摘为主的樱桃沟等。
尽管看似不同,但是为了增收,在融合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同质化过程,如樱桃沟建有建业足球小镇。
这样的产业融合缺少了各自特色,不考虑当地具体实际,盲目效仿,盲目开展产业融合,最终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
(二)产品生产同质化产业融合同质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品种、类型、包装上相互模仿,逐渐趋同。
如荥阳市高村乡石榴种植,种植品种以突尼斯为主,其他品种较少涉及,品种单一,导致盛果期时间高度一致,市场供给很容易过度饱和,造成“谷贱伤农”的情况。
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河南省是中原地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
建立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代化前,河南省的经济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业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将农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同时,河南省具有雄厚的中药材资源,对中草药材制药及中草药饮料等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将进一步促进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发展。
二、建立现代化医疗机构现代化医疗机构的建立是现代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河南省已经有许多大型医院,但亟需完善医疗设施和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等新型医疗机构,将现代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网络。
三、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当前,河南省的医疗卫生资源尚未得到合理优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引进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投资者,进而引进知名市场品牌,将有效的促进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的发展。
四、创新医疗模式创新医疗模式是推进现代健康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医疗产业迈向更高的层次。
河南省需发掘自身独特的优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医疗服务未来趋势的研究预测,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可根据“互联网+医疗”等新兴力量,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
五、建立大数据智慧健康平台大数据技术可以较快地获取大量的健康信息,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河南省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智慧健康平台,进一步推进现代健康产业发展。
平台的建设可以获得全面的医疗数据,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增加数据价值、提高数据质量,同时也是为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提供信息化保障的重要措施。
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建构研究作者:高霞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河南省传统产业体系存在基础薄弱、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面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提速带来的宝贵机遇,河南省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革新,从突出优势带动、技术带动、龙头带动、高端带动、开放带动、产城互动等方面入手,优化省域产业结构,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机遇;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26-04一、河南省产业体系的缺陷与挑战河南省传统产业体系存在较明显的缺陷,主要是河南省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层次较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上游,一直面临着扩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
从现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河南省传统产业体系的发展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国际产业发展结构的挑战。
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通过形成庞大的社会化分工网络,加速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环节向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对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挑战;二是产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
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扩散和产业化,知识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日益扩大,已经在新产业发展和新市场开拓中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
而河南省由于长期以来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关键性技术上受制于人,加之外部的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壁垒,使河南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长期面临挑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挑战。
河南省产业结构中能源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产业仍居主导地位,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河南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矛盾。
从发展路径看,发达国家走过的高能耗、高消费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我们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路子也走不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四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
第11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 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9-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CJY006);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B304)[作者简介]梁丹(1963—),女,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5-0113-04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对接的路径探讨梁丹, 李剑力(河南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目前河南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推进产业升级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进项目层次偏低,未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紧密对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体不到位;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话语权较少,且缺乏主动性;考核办法不科学。
因此,应把握市场规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承接地软环境,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增加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有效推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链招商[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2010年8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在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加强区域互动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要求。
对照《意见》要求,河南省近年来虽然引进外商投资增长趋势比较明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较快,但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河南省产业升级的步伐。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与布局优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也是设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河南省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途径。
目前河南省设施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设施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市场需求波动不断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对布局进行优化,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潜力评价,可以更好地把握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科学的布局优化建议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其发展潜力,提出布局优化建议,并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为河南省设施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的评价与布局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河南省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现状的分析,了解当前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信息。
评价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在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未来设施农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提出河南省设施农业布局优化的建议,探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探索。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对技术支持与政策推动的研究,为河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和政策建议,推动设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与布局优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
发展设施农业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摘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省目前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河南省正在发挥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进行“有进有退”的经济结构调整。
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适时进行产业转移是中部崛起的核心和重点。
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其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将对整个中西部地区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运用了客观理论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使河南省的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可以使河南省的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服务业大省转变,进而构建出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最后得出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使河南省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结论。
关键字: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集群Research o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Shift and Adjustment of theEconomic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AbstractAs the biggest agricultural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is currently facing the speci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With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China strategy, Henan Province is developing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cono mic structure of “advance and retreat” is being developing. Therefore,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imely transfer of industry is core and focus to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which links east and west, and its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i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roughou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is article has mainly utilized the objective theory methodology and the SWOT analytic method, propos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considers that undertaking industrial shift will enable the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type, at the same time can mak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a major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 a big province in services sector, then builds relations between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t last obtains that undertaking industrial shift will upgrad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y Cluster1 引言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研究的背景我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梯度差距明显,且由于资源禀赋的显著异同,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大,为产业的区域转移奠定了客观基础。
特别关注锚定“两个确保”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探索□ 李运海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事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编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要求,结合河南实际,不断探索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在要求和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
. All Rights Reserved.推进四级同步编制规划围绕加快推进和高质量编制省、市、县、乡四级国土空间规划,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制定印发《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河南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河南省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制定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规程等技术规范。
在工作推进中,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
——工作方式上提出了“四定”。
定原则。
坚持安全优先、保护优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基础上,突出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留好、调优发展空间。
定指标。
结合各市、县主体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趋势、单位GDP地耗以及实有耕地状况等因素,综合研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建设用地规模。
定地块。
省级层面将市、县、乡试划的三条控制线初步成果,逐图斑落到具体地块,再由市、县、乡实地核查,做到上下贯通、精准落地。
定进度。
坚持结果导向,持续推进规划方案优化深化,确保依照国家最终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高质量全面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