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肺癌

肺癌可能因吸烟、毒气刺激、慢性肺脏疾患等所致。以咳嗽、胸痛、气喘、痰中带血等为基本表现,是发生于肺脏的癌病类疾病。相当于“肺积”。

1诊断依据

1.1早期表现为干咳或刺激性呛咳,或咯白色黏痰,或间断性反复痰中带血,发热等。

1.2晚期可出现气急喘促,胸背剧痛,声音嘶哑,伴食欲不振,消瘦等,或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头颈部粗张,颈胸部静脉怒张),胸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以及脑、肝、骨等多处转移,可出现相应的征象。

1.3胸部X线摄片、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对肺癌临床诊断价值很大。

1.4痰液细胞学检查或胸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

1.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胸壁肺穿刺活检等可确诊。

1.6颈部肿大淋巴结、皮下可疑结节活检或细针穿刺等可帮助确诊。

2辨证施治

2.1脾虚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闷气短,腹胀纳少,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健脾化湿,理气化痰,方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30g 炙甘草6g 白术30g 陈皮6g 茯苓15g 制半夏9g 生姜三片大枣10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2阴虚内热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痰中带血,口干,低热盗汗,心烦失眠,胸痛气急。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清肺润燥,润肺化痰,方如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麦冬30g 贝母12g 百合12g 当归15g 芍药12g 甘草6g 桔梗9g 玄参12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3气阴两虚证:咳嗽痰少,咳声低弱,痰中带血或咯血,神疲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自汗盗汗,口干咽燥。舌淡红或舌质红有齿痕,舌苔薄,脉细弱。益气养阴,清化热痰,方如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30g 麦冬15g 玉竹12g 桑叶12g 甘草6g 天花粉18g 生扁豆12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4痰瘀互结证:咯痰不畅,痰血色暗或夹有血块,胸胁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颈部及胸壁青筋显露,唇甲紫暗。舌暗红或青紫,有瘀点瘀斑,舌苔薄黄,脉细弦或涩。理气消肿,活血化瘀,方如二陈汤和复元活血汤加减。半夏6g 陈皮6g 茯苓12g 柴胡6g 当归15个红花9g 栝楼根15g大黄9g(后下)桃仁9个甘草6个穿山甲15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3 其他疗法

3.1中成药:脾虚痰湿证可选用六君子丸(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

茯苓制半夏生姜大枣)、二陈丸(半夏陈皮炙甘草茯苓)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阴虚内热证可选用养阴清热类中成药;气阴两虚证可选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类中成药;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阴阳双补类中成药;气滞血瘀证可选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3.2针灸:取列缺、支沟、足三里、丰隆、肺俞、膻中、肾俞等穴。

3.3外治法:可选用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外用药贴敷疼痛部位,有助于止痛。

3.4本院制剂:癌复康20ml,三次/日

4、中医宣教、指导康复

肺癌康复期间要注意饮食养生,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心理状态,切实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机体状态,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和控制感染。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咯血量较多的患者应备好抢救物品,防止窒息。对晚期肺癌患者可适度使用止痛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5治疗难点

4.1并发症处理

4.1.1大咯血:出血量多时,应嘱患者取患侧卧位,鼓励咳痰及咳出血块,防止引起窒息,同时给予静脉滴注止血药,密切注意血压、心率等变化。如患者情绪紧张烦躁者,可酌情使用安定等镇静剂。气促者,可给予吸氧。反复大出血引起脱证者,可参照“咯血”、“厥证”诊疗常规处理或进行中西医综合抢救。

4.1.2胸腔积液: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等泻肺利水类方药。或参照“悬饮”诊疗常规处理,或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

4.1.3发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继发感染引起,应及时使用抗生素,但疗效欠佳。如为癌性发热可予以退热消炎等对症治疗,或参照“内伤发热”诊疗常规处理。

4.1.4癌性疼痛:可选用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的中成药,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选择西药止痛剂。

4.2肺癌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等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使用于各个阶段。

4.3肺癌患者应戒烟。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忌食油腻、煎炸、辛辣刺激食物以及发物等。保持乐观心态。

4.4肺癌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6疗效评定

5.1临床治愈(完全缓解):癌瘤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无复发或转移。

5.2有效(部分缓解):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并持续1个月以上。

5.3稳定: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25%。

5.4未愈:任何可测量的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

胃癌

胃癌可能和生活环境、饮食因素、胃的慢性病变刺激等有关,多因痰浊邪毒瘀血结聚胃脘、日久恶变而成。以进行性胃脘痛,食少,消瘦,便血等为常见症状,是发生于胃脘的癌病类疾病。相当于“噎膈”、“反胃”、“胃脘痛”等范畴。

1诊断依据

1.1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暖气泛酸等症状。

1.2晚期可出现面色萎黄,黑便,形体消瘦,低热,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有时可出现腹水等。肿瘤发生于贲门,可引起吞咽困难,发生于幽门,可引起朝食暮吐等表现。

1.3 X线钡餐检查:气钡对比双重造影对胃癌临床诊断有较高价值。

1.4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不但可直接观察到病变,同时活检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可确诊。2辨证施治

2.1脾虚痰湿证:胃脘胀痛,泛吐痰涎,VI淡无味,腹胀便溏,乏力肢软。舌淡红,

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化湿健脾,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9g 砂仁3g(后下)陈皮6g 半夏9g 党参30g 白术30g 茯苓15g 甘草6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2痰瘀互结证:胃脘刺痛,触及肿块质硬,脘胀不欲食,呕血黑便,肌肤甲错。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舌苔薄,脉细弦或涩。活血化瘀,方如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半夏6g 陈皮6g 茯苓12g 五灵脂9g 当归15g 川芎6g 桃仁9g 丹皮12g 京赤芍12g 延胡索15g 甘草6g 香附9g 红花9g 枳壳12g 乌药9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3 胃热阴虚证:胃脘灼热,嘈杂疼痛,口干咽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质红绛或光红,舌苔剥或少津,脉细弦或细数。养胃生津,方如益胃汤加减。沙参30g 麦冬15g 生地30g 玉竹12g 冰糖50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4气血两虚证:面色无华,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纳少乏味,或有面浮肢肿。舌淡少苔,脉细弱。补气养血,补益脾肾,方如十全大补汤加减。

3 其他疗法

3.1 中成药:肝胃不和证可选用木香顺气丸、沉香化气丸、逍遥丸等理气和胃类中成药;脾虚痰湿证可选用二陈丸、香砂养胃丸等健脾理气化湿类中成药;瘀阻胃络证可选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脾胃虚寒证可选用附子理中丸等温中散寒类中成药;胃热阴虚证可选用养胃生津类中成药;气血两虚证可选用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补气养血类中成药。

3.2针灸:取足三里、合谷、内关、中脘、胃俞、脾俞等穴。

4、中医宣教、指导康复

必要时要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素(如铁、维生素B 12 等);进行适量运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定期复查,适时化疗,延长生命。

5、治疗难点及注意事项

4.1并发症处理

4.1.1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不多,表现为黑便,可根据证型选用益气止血、凉血止血、祛瘀止血的药物,同时给予具有止血作用的云南白药、三七粉等,或给予西药止血药,或行内窥镜下局部止血。如果便血、呕血量多时,应禁食,绝对卧床休息,加强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变化,同时给予静脉滴注止血药物,补充血容量。若因大量出血而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欠清,血压下降,脉疾速等证候,为血厥虚证,应立即组织抢救,严密监护,迅速补充血容量,可参照“呕血”诊疗常规处理。

4.1.2癌性腹水: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利水逐水类方药。或给予利尿药,或进行腹腔化疗等。具体参照“水臌”诊疗常规处理。

4.1.3贲门或幽门梗阻:应给予禁食,支持疗法,请外科会诊,可参照“噎膈”、“胃反”诊疗常规处理,也可中西医综合治疗。

4.1.4穿孔:应及时请外科会诊处理。

4.2手术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应争取尽早手术根治,并根据病情配合化疗、放疗等,但应注意毒副作用等;中医药治疗可使用于各个阶段。

4.3 胃癌患者应禁烟戒酒,应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方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和多饮乳品,忌食烟薰、油炸和烘烤及盐腌食品以及发物,避免进食粗糙食物等,保持乐观心态。

4.4 胃癌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复发和转移,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6、疗效评定

5.1 临床治愈(完全缓解):癌瘤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无复发或转移。

5.2有效(部分缓解):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并持续1个月

以上。

5.3稳定: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25%。

5.4未愈:任何可测量的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

肠癌

肠癌可能和过食肥甘、霉变食物,或因大肠慢性病变的长期刺激等有关,为日久恶变而成。以大便变形,或夹有脓血,下腹痛,触及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是发生于肠道的癌病类疾病。相当于“积聚”、“脏毒”、“肠蕈”、“锁肛痔”等范畴。

1诊断依据

1.1症状:以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如大便变细、变扁,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或腹泻,腹胀,或腹痛,腹部肿块或直肠有肿块。晚期可出现进行性消瘦,低热,恶病质,黄疸,腹水等。

1.2对有疑似症状者,必须作直肠指检,或内窥镜检查。并根据肿块部位选择直肠镜、乙状结

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以助确诊。

1.3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B 超、CT、

MRI可了解腹部肿块性质、大小、部位以及腹腔淋巴结情况,肝转移等。

1.4其他检查:如癌胚抗原(CEA)定量动态观察对大肠癌手术效果的判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有一定价值。

2辨证施治

2.1脾虚气滞证:腹胀纳呆,肠鸣窜痛,大便溏薄或便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濡滑。健脾理气,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9g 砂仁3g(后下)陈皮6g 白术30g 半夏9g 党参30g 茯苓15g 甘草6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2痰瘀互结证:腹胀腹痛,痛有定处,腹块拒按,泻下脓血紫暗,里急后重,舌紫暗,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涩。化瘀行气,方如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半夏6g 陈皮6g 茯苓12g 五灵脂9g 当归15g 川芎6g 桃仁9g 丹皮12g 京赤芍12g 延胡索15g 甘草6g香附9g 红花9g 枳壳12g 乌药15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3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大便溏泄,次数频多或五更泻,腹痛绵绵,腰酸膝软,面色苍白,少气乏力。舌淡胖,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濡细、尺弱。温补脾肾,方如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5g 肉豆蔻3g 吴茱萸3g 五味子3g 党参30g 白术30g 茯苓15g 甘草6g 山药15g 莲肉9g 扁豆15g 砂仁3g(后下)薏苡仁30g 桔梗6g 生姜三片大枣10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4气血两虚证:腹痛隐隐,便溏,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脱肛下坠。舌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补气养血,方如八珍汤加减。党参30g 白术30g 茯苓15g 甘草6g 当归15g 白芍12g 川芎9g 熟地黄30g 生姜三片大枣10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3 其他疗法

3.1中成药:湿热蕴结证可选用脏连丸等清热化湿类中成药;脾虚气滞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等健脾理气类中成药;脾肾阳虚证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温补脾肾类中成药;肝肾阴虚证可选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滋养肝肾类中成药;气血两虚证

可选用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补益气血类中成药。

3.2针灸:取足三里、合谷、大肠俞、脾俞等穴。

4、中医宣教、指导康复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口味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不吃辛辣、油腻、油炸的、腌制的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中医认为的”发物”。

5、治疗难点及注意事项

4.1并发症处理:腹痛:肠癌患者由于肿瘤的发展,常可出现肠梗阻,肠出血或穿孔,化脓性腹膜炎,结肠周围脓肿,直肠膀胱瘘等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请外科会诊,予以相应的处理。

4.2外科手术为肠癌的主要根治性治疗方法,应争取尽早手术,并根据病情,进行放射或化学等治疗,但应注意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可使用于各个阶段。

4.3肠癌患者应做到起居有规律,心情舒畅,保持乐观心态,饮食宜清淡,以低脂肪、高纤维素为宜,适当摄人动物蛋白,忌食油腻以及发物。

4.4若已做“人工肛门”者,应忌食引起胀气的食物,肛袋要勤倒勤换,保持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

4.5肠癌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复发和转移,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6、疗效评定

5.1 临床治愈(完全缓解):癌瘤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无复发或转移。

5.2有效(部分缓解):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并持续1个月以上。

5.3稳定: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25%。

5.4未愈:任何可测量的癌瘤最大直径及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