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廊与画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27
颐和园的廊与画教学反思《颐和园的廊与画》教学反思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来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从电教常规媒体的运用到多媒体课,到当今热门的网络课,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对我们教育、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现就《颐和园的廊与画》这课反思如下:1.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精读细品,自读自悟,自我评价。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引读、范读……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欣赏感悟到颐和园廊与画的美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读完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有代表性的发言老师非常肯定,并要求学生重新进行朗读,马上巩固。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颐和园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4.读写结合,详略得当。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重点段落(2--5自然段)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有所收获。
小学三年级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模板三篇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三年级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朗读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及绘画艺术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教者出示图片,激情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3、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知道学生朗读。
(自豪、骄傲的语气)3、提示这段是一个总起段。
4、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5、出示图片,学习建筑艺术。
6、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三绝”7、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理解中轴线。
8、认识过渡句9、小组合作学习6—8自然段,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
10、学生反馈汇报。
1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思维拓展。
1、思考: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奇特,长廊上的画师那么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谁?你想对他说点什么?2、写作金钥匙。
四、课堂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
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北京颐和园长廊领略中国古代绘艺术北京颐和园是一座庄严而华美的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和优雅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长廊作为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不仅仅是连接各处景观的通道,更是中国古代绘艺术的精华所在。
本文将带您穿越这座古老的长廊,领略中国古代绘艺术的魅力。
一、长廊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之一。
白石栏杆、彩绘廊柱和壁画组成了长廊的三大特点,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
这些壁画和彩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发展。
长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乾隆皇帝执政时期。
为了纪念乾隆皇帝给母亲的寿宴,颐和园的建设开始了。
长廊作为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赋予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使命。
二、长廊的建筑风格和绘画主题颐和园长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绘画艺术的精华。
白石栏杆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装饰图案,形成了园林的独特风貌。
其次,廊柱和廊梁上的彩绘作为长廊的主要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壁画是长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举世罕见。
这些壁画描绘了中国的风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
其中,著名的《万寿山图》、《佛图慈航》以及《宫苑图》等壁画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艺术爱好者的追捧对象。
三、长廊壁画的分类和艺术特点颐和园长廊的壁画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山水画以自然山川和湖泊为主题,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织表达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广阔。
人物画则呈现了中国古代皇室和贵族的生活场景,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
花鸟画则将花卉、鸟类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这些壁画的艺术特点在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和细节精致。
绘画家运用传统绘画技法,比如写实、细描和点染等,塑造了各种形象和景观。
通过观赏这些壁画,人们可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四、长廊壁画的意义和影响颐和园长廊的壁画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传承了古代绘画的传统和技法,更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况,理解廊和画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概括和主旨。
2.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幅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景点。
2.教师向学生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骤二:阅读课文(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颐和园的廊与画》这篇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基本概括和主旨。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请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步骤三:理解课文(2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文章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廊是什么?在颐和园有哪些特别的廊?为什么廊很长?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画,指出画是颐和园中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听取不同组的观点和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步骤四:活动设计(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廊和一幅画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教师要求学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准备PPT、海报等形式。
3.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观摩和欣赏各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进行点评和交流。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提出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
颐和园长廊画的介绍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廊画。
长廊画是一幅长达728米的画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长的画廊之一。
它位于颐和园的东西两侧,共有273条戏曲故事、历史事件、山水花鸟等各种主题的图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壁画。
这些壁画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又融合了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元素,也可以看到西方油画中常见的透视、阴影等技法。
长廊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为纪念其母亲而建造的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在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名画佳作搜罗起来,再由专门的画师进行仿制,并将这些仿制品贴在长廊上,形成了长达数百米的壁画。
长廊画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故事都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传说。
例如《红楼梦》中的“十二钗”、《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水浒传》中的“晁盖卖草”等等。
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故事情节外,长廊画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欣赏。
例如每幅壁画上方都有一个精美的纹饰,下方则有一排小人物图案。
这些小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构成了整个长廊画的一个小世界。
长廊画不仅是一幅艺术品,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史和历史文化交流史。
它记录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变革的历程。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颐和园长廊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和文化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长廊壁画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为290公顷,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颐和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的生辰而修建的。
园内有许多建筑和景观,其中最具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就是长廊壁画。
颐和园的长廊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而闻名于世。
长廊壁画位于颐和园南部的长廊内,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彩绘廊子。
壁画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皇家生活。
长廊壁画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山水风景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百鸟朝凤》和《万壑松风》两幅壁画。
《百鸟朝凤》以四季为背景,描绘了各种鸟类在不同季节中的生活情景。
画面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万壑松风》则以北国山水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壮丽山川和优美自然景观。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壮丽景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廊壁画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建筑艺术的特点。
壁画采用了丹青、水墨、彩绘等多种绘画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壁画的背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而主体的人物则栩栩如生,根据描绘的内容不同,每幅壁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长廊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壁画中描绘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百鸟朝凤》中的鸟类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拜;《万壑松风》中的山水景观,则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追求。
颐和园长廊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长廊壁画的存在,使颐和园更加魅力十足,成为了一座文化瑰宝。
无论是欣赏壁画的艺术价值,还是探索壁画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都让人们对颐和园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颐和园长廊壁画介绍
颐和园长廊壁画是颐和园的重要景点之一。
它长达728米,总共有万多幅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风情和民俗等内容。
整个长廊壁画分为四大部分:九龙壁及东西馆壁画、自然山水壁画、历代名人壁画和故事与佛经壁画。
九龙壁及东西馆壁画:这部分壁画是颐和园长廊内最初的壁画,主要是描绘九龙壁和东西馆的看门人。
画面色彩鲜艳,造型生动。
自然山水壁画:这部分壁画描绘了中国名山大川、自然风光、花草树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山红空图》,是清朝画家李可染所创作,形象逼真,富有浪漫情调。
历代名人壁画:这部分壁画则描绘了中国历代名人的故事、趋势和文化。
其中《明皇幸蜀图》是其中之一,描绘了唐朝明皇南巡蜀地的情景和景象。
故事与佛经壁画:这部分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故事、佛经和神话。
其中《西游记》的壁画最为著名,描绘了孙悟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
颐和园长廊壁画的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精神内涵。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珍品,也是中外游客必到的旅游景点。
12 颐和园的廊与画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8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朗读理解长廊建筑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CAI课件、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简介长廊:我国有许多美丽的园林,其中有一处保存最完整的、举世罕见的园林,那就是著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坐落在昆明湖北岸,直至万寿山南麓,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穿排云门。
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从邀月门到石丈亭,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课件一、二、三)2、颐和园里的景致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去感受名园的美。
可是今天作者只允许我带你们去参观那里的“廊与画”(相机在板书的廊.、画.上点红点)。
(课件四)二、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习俗、典范、烘托、留恋、依山傍水、凉风习习、变化无穷、意犹未尽、引人入胜、游山玩水(课件五)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廊的哪些特点?(长廊的精美建筑和绘画艺术。
)长廊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请把建筑和绘画两方面的特点从课文中找出来,画上你喜欢的标记。
2、指名汇报。
四、学习第三部分。
1、长廊吸引你的是什么?(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6—8自然段)2、长廊上都有些什么画?理解:它有好几种类型,有.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有.文学名著中的故事,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故事。
(课件六)指名读句子。
“有……有……还有……”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长廊上的画很多。
2022年《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2022年《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A版教材)第三单元最后一课。
在现行同期语文教材中,它同时被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和苏版语文教材编为五年级选读文。
所以我觉得__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准均存在较大距离,教学中将会有较大难度。
于是,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学完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三绝”;第三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画。
教学目的: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3、通过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换化成画面,培养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第12课。
(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知道了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它那奇特的长廊,而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
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认真地研究那举世闻名的长廊。
(在课题中的“廊”字下画着重线。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个写出了长廊建筑特点的词,并在这个词下用圆点作标记。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个词?(生说:精美)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好,快速地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长廊的精美的?好,开始。
(生读)3、生说“三绝”,师板书:造型、位臵、结构。
划“绝”。
释:指水平或程度达到极点。
4、小结: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先从整体写出了颐和园长廊“精美”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从造型、位臵、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这种结构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谁记得?(生:总分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步学习、研究颐和园长廊的“三绝”吧。
三、学“造型绝”1、请小朋友准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生读)2、生说(相机板书:全长728米)和体育老师一起认真目测过,728米就是两个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距离。
时间:2021年4月27日页码:第1页共1页
学校三班级语文《颐和园的廊和画》原文、教案及教
学反思
本课作者引领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按确定的巡游顺次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内几处美丽的景观。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楚,文字围绕“美丽”开展。
课堂上,我们从走进大门开始,跟随作者绕过大殿,来到长廊,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和美;随后登上万寿山一饱山下美景;最末来到昆明湖,观赏了湖边的美景。
作者每到一处,在每段开头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转移的语句来引出,特别明显。
在开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么顺次介绍颐和园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后,大多数同学很快就找到了,对重点词句的体会也比较好。
描写长廊时,我让同学边读边画出长廊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宋艺涵同学竟一下子说了好多,对每一句都分析得井井有条。
她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的长、美,还由横槛和花木的独特设计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慧。
看来她由17课《长城》的知识迁移过来了,这种学习方法还真不错。
后面段落中,其中对于“滑”字的体会同学理解比较透彻,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方句做铺垫。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学完每一部分后我还是没能实时小结一下。
课文围绕颐和园的美丽来写,每巡游完一处景观,都应当回来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个总起句,以加深同学的体会,进一步感受园内的美丽。
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也不到位。
1。
颐和园长廊的画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达290多公顷。
其中,颐和园的长廊是颐和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之一。
长廊沿着昆明湖岸边延伸,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彩绘廊。
颐和园长廊的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融合了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长廊上的画作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水墨绘画技法,以及丰富多样的彩色绘画技巧,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廊上的画作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了山水、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等,每一幅画都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寿山水图》,这幅巨幅山水画长达631米,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山水画。
画中绘制了北方山川的壮丽景色,以及湖水、树木、石头等细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和颐和园的独特景色,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除了山水画外,长廊上还有许多精美的花鸟画作品。
这些画作以花鸟为主题,配以细腻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展现了花鸟的生动形态和美丽姿态。
每一幅花鸟画都给人以生动、逼真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长廊上的人物画也是颇具特色。
这些画作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这些人物画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更是通过形象的表达和细腻的线条,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颐和园长廊的画作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长廊上的画作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游览颐和园长廊,欣赏这些精美的画作,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颐和园长廊的画作是颐和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它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含答案)期末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短文。
皮影戏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以牛皮和驴皮作为原料的皮影最好,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颈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表演者除了要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和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由此可见,组成皮影剧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普通室内以至庭院、户外,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
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表演四五十出戏。
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便捷。
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各式各样(ABAC式)_ _ _2.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填序号)A.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
B.皮影人物及道具以皮革为材料制成。
C.皮影戏对表演者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
3.为什么说以牛皮和驴皮作为原料的皮影最好?______ _______。
4.短文画“——”句子中的“这”指()A.设备轻便B.历史悠久C.形式多样。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 _______。
阅读短文。
颐和园的廊与画在北京的颐和园里,最美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颐和园的长廊景点介绍
颐和园的长廊长七百多米,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半部以万寿山为背景,主要是用来欣赏万寿山上的风景;中半部是以昆明湖为背景,主要是用来观赏昆明湖上的风景;西半部则以万寿山为背景,主要是用来欣赏佛香阁和佛香阁前的风景。
这条长廊依山就势,从山脚盘绕到山顶。
它全长728米,共有273间房屋,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
其中有一幅画名叫《百寿图》,它以百位寿星为主题,共有一百幅画。
在长廊的西端是有名的“石舫”。
石舫的船身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
船头和船尾雕刻着许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形态各异: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晒太阳……
走出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这座山很高很高,好像一把大伞。
山上有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那就是佛香阁。
佛香阁四周种满了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杨树和柏树。
—— 1 —1 —。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点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