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任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94 MB
- 文档页数:63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
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得出一元一次方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阅读章前图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
(大约1分钟)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
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
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
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The GreekAnthology)第 126 题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2。
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相信同学们都能踊跃的说出,“满足两个1即可,1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指数是1的等式”,其实,在这里还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未知数的系数要不为0。
如果是0x,那就没有未知数了,就不是方程的。
2、求解一元一次的方法步骤是什么?方法:利用两条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同等变形求解。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可以同加或同减一个代数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可以同乘或同除(除0)一个数。
步骤:(1)去分母:两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不能忘记还要给么有分母的项也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利用乘法分配率。
(3)移项:注意从等号一边跑到另一边要变号,当然,没有动的项就不要变号了。
(4)合并同类项:把同类型的系数进行相加计算。
(5)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系数或同乘以系数的倒数。
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你都记得都学习了哪些类型?(1)水箱变高了——有些题是体积,周长没变。
(2)打折销售——这些题,先要熟记公式,来,复习下售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润=____________ ,利润率=_______________然后,要根据题意看看都能表示出哪些量,最后,观察你表示出的这些量,往往等量关系就出来,方程也就出来了。
《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六)第五章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一)文I 徐耀赐5.1前言交通冲突是指不同交通流(含人流、车流)在行进 过程中互有抵触、碰撞的情况,简称“冲突”,可能是 车与车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是人与车之间的冲突,冲突 的结果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事故。
为了避免产生道路交 通事故,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者就必须构思如何正 确有效解决“冲突”造成的问题。
冲突分析理论也称 之为冲突分析技术,两者在道路交通工程与管理领域 中都以CAT 简称。
CAT 在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设计过 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角色,路权分配或路权指派、交 通控制设计时都应以详实的冲突分析理论为依据。
进行平面交叉路口冲突分析主要有下列目的:1 •平面交叉路口各交通流的冲突分析与路权分配 或路权指派息息相关。
路权分配是指利用道路交通法 规、交通控制设施(标志、标线、信号)或执法人员,清 楚告知驾驶人与行人,可行进的时间、范围、方向,以 及车流、人流拥有的优先路权。
以无信号交叉路口为 例,其路权分配的依据是相关道路交通法规及交叉路 口的标志、标线。
信号交叉路口路权分配的主体是以信 灯号显示为主,标线、标志与道路交通法规为辅。
2.路权分配必须以冲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即交通流线的规划设计必须与路权分配完全结合,达到兼 顾运输效率与交通安全的多重目的。
3.冲突面、冲突点存在于各种平面交叉路口的物理区及其邻近范围内,所以详实的冲突分析是交叉路 口正确配置车道与交通控制设施的有利根据,这样才 有可能消除或减少冲突面、冲突点。
4.每个平面交叉路口的特性不同,所以冲突分析的内涵也有差异。
5.2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冲突点如图5-1所示,在典型双向均双车道的无信号十 字平面交叉路口,车辆流线可能是直行与转向,其中 转向可再分为右、左转向(此处未考虑掉头),除此之 外,还有合流与分流。
图5-1无信号平面交叉路口的可能车流冲突点分布图图5-1所示,由于车流复杂,车流之间产生冲突的 机会较大,其可能产生的冲突点共有16个,此外,汇流 与分流可能造成的冲突各有8个。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4 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 年2 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这些论断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13 单选)13.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答案:C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国家开放大学第五章工作分析实务小测1·适合于流水作业岗位的任务分析方法是(决策表)。
2·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问题分析)。
3·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职责定员法
4·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工作的价值的方法是
(排序法)。
5·工作评价是指通过确定岗位的什么来划分岗位等级及相应工资的方法
(劳动价值)。
6·让秘书起草一份文件这是一种(任务)。
工作分析除用来固定职位工资外,它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它不仅可作为招工、选人、派职和岗位训练的依据,也可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改善态度。
此外,工作分析还可作为对员工进行考绩的标准。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2)工作分析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3)工作分析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4)工作分析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
5)工作分析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
2、工作分析为组织职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1)通过工作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实现职位对于组织的贡献;
2)在工作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组织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3)借助于工作分析,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并通过职位及时调整,提高组织的协同效应。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第四节: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与反思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第四节: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与反思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四节,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探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能力及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四节,学生在此以前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本节课位于“比较线段的长短”之后,所以学生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定的类比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类比归纳及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任务分析角和线段一样都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角的比较,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线段的研究经验,因此对于即将开始的角的比较,可以与线段的比较进行类比。
当然角会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在学习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借助计算机演示和学生动手画图、度量、折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角的比较方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
四、学习目标1、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经历角的大小比较过程,明确比较角的大小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
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学生通过练习1明确使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动手比较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只与开口大小有关。
人教版高一生物上册第五章教学反思:细胞的能量
“通货”—ATP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下面为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一生物上册第五章教学反思: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欢迎阅读参考!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之间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
第五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量以什幺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
在第一节内容中了解了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酶的特性,知道ATP 是新陈代谢所必须的,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第三、四节分别介绍《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些代谢又都有ATP 产生。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本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习任务分析。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设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杨应元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式,整式的概念,为学习方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过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通过洋葱数学的微课引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方程的便利性,直接性.紧接着让学生马上列出一个关于猜年龄的方程,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列出方程.引出方程的概念并要求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解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观看微课微课学习内容呈现:关于丢番图墓碑一题的视频.师问:用方程的思考方式会使我们的问题更具有性,性性.生:观看微课回答以上问题.因为本节课是第五章的章头课,让同学们观看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方程给数学带来的便利.环节二列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一、根据问题情景列方程.二、方程方程的概念:含有_______的______叫做方程.练习:下列式子有哪些是方程?12251=+x)(,26-723=xx)(,,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朗诵马里奥和小彬的对话,并根据对话内容追问“为什么呢?”生:回答小彬的疑惑.师:引导学生假设未知数,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了解方程概念,让学生对方程有了初步的体验.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和右,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第三版)萧鸣政编著课后习题答案经济管理学院班工作分析作业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P25)1、从工作分析的切入点划分,工作分析有岗位导向型、人员导向型、过程导向型。
2、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述、运用指导5个环节。
3、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有: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
4、在四种工作分析的结果中,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结果中,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表现形式。
5、一般,任何复杂的工作系统都是从产出、投入、过程、关联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的。
6、信息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方面内容:工作名称分析、内容分析、环境分析、条件分析、过程分析。
第二章工作分析的历程与发展(P52)1、工作分析的思想活动最早起源于社会分工。
2、历史上第一次进项大规模的工作分析活动的是丹尼斯·狄德罗编撰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3、ORP是指职业研究委员会。
4、黄道婆是我国早期工作分析应用的典范。
5、社会科学研究会(SSRC)对工作分析的贡献在于,通过工作分析,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划分为共有部分与特定部分。
6、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工作新历和工作效率的问题。
第三章工作分析的内容与组织(P85)1、工作分析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的目的与原因、工作的过程与结构。
2、智力水平包括四种能力:独立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敏感能力。
3、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是对工作分析内容的:规范化、结构化、分解化、具体化。
4、标准的工作分析指标体系应符合五大要求,即可操作性、普遍性、独立性、完备性、简约性。
5、工作分析的组织实施包括五大步骤:选择工作分析人员,培训工作分析人员、研究和利用已有的书面资料、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第四章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工具(P113)1、采用观察分析法时,当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合二为一时,就成了工作者自我记录法。
第五章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二)文I 徐耀赐5.4中央分向带、分向岛与冲突点进行平面交叉路口冲突分析时,应考虑如何设置 相关的交通安全设施将可能的交通冲突点数降至最 低。
以图5-1为例,某双向四车道主集散道路旁侧有 一条双车道地区道路相连接,这两道路的连接可采用 无信号交叉路口进行设计,也可采用接入管理的方式 处理,关键在于主集散道路与地区道路间的转向车流 量。
假设此处采用接入管理方式。
如图5 _1所示,主集 散道路中央为分向限制双黄实标线,任何车辆均不可 跨越双黄实线,凡进出地区道路的车辆只能“右进右 出”。
但是,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者应深知,在用路 人(也称道路使用者)不遵守交通控制设施路权分配 原则的情况下,任何交通控制设施无法发挥原先预期 的效果。
因此,针对图5-1的情况,驾驶人如违规穿越 中央分向限制双黄实标线,则冲突点多达11个。
图5-1四车道,中央分向限制线.含违规驾驶情况下的11个冲突点如重塑图5-1的道路横断面,将中央分向限制黄 标线改为中央实体分向设施,禁止车辆违规跨双黄实 标线,例如采用混凝土低型护栏作为中央分向设施, 则主集散道路的车辆无法左转进入地区道路。
同理, 地区道路的车辆也无法左转进人主集散道路,进出地 区道路的车辆只能被迫“右进右出”,那么这类接入 口的冲突点数目便可剧降为2个,如图5-2 (a )所示。
如中央实体分向设施仍保留主集散道路车辆可左转进 人地区道路的开口,则此处的冲突点仍有6个,如图5-2 (b )所示。
㈨中央分向无开口. 2个冲突点(b )中央分向有开口. 6个冲突点图5-2中央实体分向设施是否开口对冲突点的影响当平面交叉路口邻近区域有多个接人同时存在 时,应以区域道路路网的整体思维,将平面交叉路口 与邻近所有接入共同纳人考虑。
以图5-3所示为例, 其中A 、B 、C 、D 、E 、F 为平面交叉路口邻近的接人。
图5 3 (a )中,中央分向采用标线,图5-3 (b )中则有 三个进口道方向进行中央实体分向,同时于A 、B 、D 、E 、F 五个接人口进行渠化处理,C 接人仍以双黄标线进行中央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