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1
教案问题:学校准备为六年级(1)班“图书角”添置新书。
购买哪些图书要根据同学们喜欢读什么书来定。
怎么安排好呢?通过对六年级(1)班同学喜欢读的图书情况进行统计,得到如下扇形统计图:从该扇形统计图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从该扇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够看出:(1)六年级(1)班喜欢各类图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2)从扇形面积大小可以看出,喜欢“童话故事”的人数最多;(3)喜欢“童话故事”和“动漫故事”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50%,而且这两个扇形面积之和恰好为整个圆面积的一半。
这样的扇形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以及如何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取相关的信息。
1.点O是圆心2.OA,OB是半径3.在圆周上A,B两点间的曲线称为圆弧4.两条半径OA,OB与弧AB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5.两条半径所夹的角叫做圆心角(2)画一个扇形,使其占圆面积的25%此时圆心角的度数为360°×25%=90°(3)画一个扇形,使其占圆面积的15%此时圆心角的度数为360°×15%=54°合计100100%360°首先,取适当半径,画出一个圆先看代数部分,代数部分的圆心角为234°,而量角器的最大量程为180°,是不是不太容易直接画出?没关系,先放一放,看几何部分的数据。
几何部分扇形圆心角度数为72°,很容易画出,我们先用量角器画出圆心角为72°的扇形,并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几何20%接下来画统计部分的扇形,用量角器画出圆心角为54°的扇形,并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统计15%最后剩下的扇形就是代数部分,也就是圆心角为234°的扇形,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代数65%。
最后在图形的上方写清统计图的名称——某次数学测试内容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这种用扇形表示数据的方法,称为扇形统计图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在扇形区域内,我们只标注了百分比,为什么没有标注测试内容的名称呢?因为此题中各测试内容的名称较长,无法标注在扇形区域内。
3.数据的表示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通过小组交流与展示对比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课本169页为例)第二环节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课本168-169页):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借助前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很容易完成此问题.但通过两个小题的对比,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更直观.活动效果:学生在完成(1)问题后,对条形统计图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标注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你能明白小明的做法吗?我们把上面这幅图的横轴略作调整.以课本(170页统计图为范)样本中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活动目的:通过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就很容易观察到成绩的整体分布.但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分段的必要性.活动效果: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思考中进行对比后,发现第(2)小题的图表与条形统计图也很繁琐,也不易看出整体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改进,促进新知识的自然生成,发现改进后的统计图更直观的反映了数据的整体情况,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困惑,教师及时作出相关解释.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仿照前面的统计图呈现形式完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将成绩分段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熟悉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再认识.活动效果:此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与条形统计图横轴的区别.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的缺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3 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1.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重点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一、情境导入教师:如果你是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师: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二、探究新知教师: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有印象吗?是怎样的一个图?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课件出示一个扇形统计图(如下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教师:你能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课件出示下表,提出问题:某市2014年3月天气状况的统计表(1)计算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和它们各自占总天数的百分比(精确到0.1%);(2)绘制扇形统计图;(3)你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来表示这个月的天气情况吗?各有什么优缺点?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根据所给的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②用360°乘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③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注意各部分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个圆);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三、练习巩固教材第167页“随堂练习”.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五、课外作业教材第167~168页习题6.3第1~3题.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本节课中,明确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是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扇形统计图中圆心角的求法,了解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并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教案)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指导】1.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把握好新知识的生成点。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
2.注意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扇形统计图的优势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3.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单元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数学元素。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凸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扇形统计图(1)..........................................1课时扇形统计图(2)..........................................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1)【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和处理信息。
2. 学生能够通过绘制扇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2.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 扇形统计图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扇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
难点:扇形统计图的解读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扇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并选取代表进行展示。
5. 练习环节: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扇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扇形统计图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绘制扇形统计图的练习,评估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实例,评估学生对扇形统计图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扇形统计图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际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案例。
3. 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工具,如剪刀、圆形纸张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 第二课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识别和解读扇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2.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3. 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
2. 教学难点: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扇形统计图的相关案例和数据。
2. 学生准备纸张、彩笔等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案例,引发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3.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绘制扇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5.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扇形统计图教案(精选4篇)扇形统计图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4、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5、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第28届奥运会中国金牌分布统计图1、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
(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射击 4 12%球类 8 25%水上项目 8 25%力量型项目 9 28%田径 2 6%体操 1 3%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2、引入设计说明:(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3、出示课本本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
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如图1),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3《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是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和分析数据。
扇形统计图是一种圆形的图表,通过不同大小的扇形来表示不同数据的比例关系。
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各部分数据在整体中的占比情况,便于分析数据的结构和变化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应用。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两种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然而,对于扇形统计图这一新的图表形式,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扇形统计图,能够运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如何阅读和分析扇形统计图。
2.难点:如何运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扇形统计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扇形统计图的实例、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促销活动、学校运动会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方式。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标题:《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其制作方法;能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和解读数据信息。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运动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这些数据。
然后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2)讲解新知:
1. 扇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圆形为背景,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类别占总体的比例的统计图。
2. 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确定比例—画圆—划分扇形—标注等。
(3)实践操作: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他们尝试制作扇形统计图,教师在旁指导。
(4)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典型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中的数据信息。
(5)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四、作业设计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扇形统计图,解读扇形统计图等,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扇形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3篇《扇形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 ~107 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
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投影出示主题图)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呢?2、数据收集和整理:请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
(教师利用word ,直接生成条形统计图)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word ,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1、练习二十五第1 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与李明同学的进行对照。
先在小组内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较为准确地制作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建立百分比大小和扇形圆心角大小之间初步的直观敏感度.3、能够实现不同统计图数据间的合理转换,再次体会几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为合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重点明确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较为准确地制作扇形统计图.同时,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学难点计算并准确地画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建立百分比大小和扇形圆心角大小之间初步的直观敏感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本环节有两个问题,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问题2让学生关注决定扇形大小的因素,为本节制作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问题1:扇形统计图中的圆代表什么?每一个小扇形代表什么?师生活动:让学生短暂回顾后回答问题,教师在语言的准确性上作必要补充.问题2:在同一个圆中,扇形面积的大小和扇形张角(圆心角)的大小有何关系?师生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出圆心角的概念.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之上的问题过渡,鼓励学生尽可能明确地回答问题,争取让学生提出圆心角的概念及圆心角的大小和扇形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二、新课讲解1、设计问题情境,归纳结论.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景,通过调查问卷的途径获得表格形式的调查结果,在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中,使学生体会百分比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并能根据百分比计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这是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之处.问题情境:小强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 )(单选)A、篮球B、足球C、排球D、乒乓球E、羽毛球F、其他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人数69632796369(1)如果你是小强,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引导学生完成上述题目.2、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利用前面提出的问题情境,明晰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主要步骤.问题1:根据上述小强的调查数据,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稻田?3、正确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通过两例易错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两个特征,一是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而反映不出扇形所表示的各项目的实际数量;二是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占百分比之和应等于1,不能大于或小于.问题1:下图是甲、乙两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小刚的看法是错误的结论.从两个扇形统计图中尽管能看出乙家庭全年食品支出费用占该家庭总支出的34%,甲家庭全年食品支出费用占该家庭总支出的31%,但由于两个家庭的全年总支出数目均不明确,故无法进行比较.问题2: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探究活动,首先明确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占百分比之和等于1,否则就无法利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调查问卷时,设计了多选问题,使有些数据重复出现,进而导致了各项百分比之和大于1的情况出现.三、例题解析:例:在某次数学测试中,满分为100分,测试内容及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5分;二元一次方程组:15分;整式的运算:25分;观察、猜想与证明:20分;因式分解:10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5分.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本次测试内容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1、谈谈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要点如下:(1)各部分占总数量的百分比之和为1;(2)圆心角度数=该部分的百分比乘以360°,圆心角度数之和等于360°;(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用量角器画角度时要力求准确;(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比,还要标明这个扇形统计图的名称.2、谈谈你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制作扇形统计图主要难点是把百分比转化为圆心角度数并正确做出已知度数的角.。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3《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扇形统计图》是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扇形统计图,并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扇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统计软件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图的作用,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4.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统计软件绘制扇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数据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判断。
6.巩固提高: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扇形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10.3数据的表示知识要点:1.数据的几种表示方法:统计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 从统计图上可以直观看出所考察的对象的频数的变化快慢和频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3. 扇形统计图代表某一对象的扇形的圆心角公式:圆心角=频率×360°。
例题解析:例1、下列图表是某地区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作出它的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平均温度-8.3°C 3.6°C 8.5°C 16.7°C 28.4°C 32.6°C 月份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平均温度36.2°C 31.5°C 27.1°C 13.4°C 4.8°C -0.5°C该地区哪两个月之间的温度变化最大?全年平均气温为多少?如果将温度分为:0°C以下,0°C~15°C,15°C~30°C,30°C以上四个区间,则该地区温度分布在哪个区间的频率最大?分析:首先根据图表画出折线图,再从折线的陡峭程度上判断。
解:根据统计图表,画出折线图如下:从图上看出,三月份~四月份的温度变化最大,全年的平均气温为:(-8.3+3.6+8.5+16.7+28.4+32.6+36.2+31.5+27.1+13.4+4.8-0.5)÷12= 194÷12≈16.2°C温度在0°C以下的频率为:2÷12= ,温度在0°C~15°C的频率为:4÷12= ,温度在15°C~30°C的频率为:3÷12= ,温度在30°C以上的频率为:3÷12= ,从而可以看出该地区温度在0°C~15°C的频率较大。
3.数据的表示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能根据具体问题通过表格和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与表示,并通过问题的对比将条形统计图改为频数分布直方图,让学生从中感受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分析整体成绩的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并能从直方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步骤.本课《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能收集与处理数据;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应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发对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如何分组的思考,并与条形统计图再次对比,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例1 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注:以课本172页为主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3)你能试着总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吗?解:(1)确定所给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小的是1900,最大的是4160; (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4160-1900=2260,考虑以250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叫组距),2260÷250=9.04,可以考虑分成10组; (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这个次数被称为频数): (4)绘制频数直方图:246810121416175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37504000(单位:克)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在3250克~3500克的人数最多.活动目的: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首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感知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及先后顺序的确定,由此引出对组距、组数及频数的认识,并且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决策,从而对归纳步骤打好基础.活动效果:学生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时能明确步骤的前后顺序,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后,或者在小组讨论产生认知冲突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由学生自己相互补充,自己总结.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活动内容:议一议 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 ① 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② 决定组距与组数.③决定分点④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活动目的:通过对上一题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制作频数直方图的步骤.活动效果:在确定完组数与组距后,注意学生对每组范围起始点的确定,要保证不重不漏,同时可以适当缩小或放大起始点,以保证数据落在不落在分点处.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测量一下你一分钟脉搏跳动的的次数.汇总全班同学的数据,制作频数直方图,看看大多数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处于哪个范围.活动目的:再次熟悉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步骤,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活动效果: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论后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点的取法.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2)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的基本步骤(3)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必做题:课本习题6.5 1、2、。
教案
从该扇形统计图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从该扇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够看出:
(1)六年级(1)班喜欢各类图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2)从扇形面积大小可以看出,喜欢“童话故事”的人数最多;(3)喜欢“童话故事”和“动漫故事”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50%,而且这两个扇形面积之和恰好为整个圆面积的一半。
这样的扇形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以及如何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取相关的信息。
1.点O是圆心
2.OA,OB是半径
3.在圆周上A,B两点间的曲线称为圆弧
4.两条半径OA,OB与弧AB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5.两条半径所夹的角叫做圆心角
(2)画一个扇形,使其占圆面积的25%此时圆心角的度数为360°×25%=90°
(3)画一个扇形,使其占圆面积的15%此时圆心角的度数为360°×15%=54°
首先,取适当半径,画出一个圆
先看代数部分,代数部分的圆心角为234°,而量角器的最大量程为180°,是不是不太容易直接画出?没关系,先放一放,看几何部分的数据。
几何部分扇形圆心角度数为72°,很容易画出,我们先用量角器画出圆心角为72°的扇形,并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几何20%
接下来画统计部分的扇形,用量角器画出圆心角为54°的扇形,并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统计15%
最后剩下的扇形就是代数部分,也就是圆心角为234°的扇形,在该扇形区域内标注:代数65%。
最后在图形的上方写清统计图的名称——某次数学测试内容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
这种用扇形表示数据的方法,称为扇形统计图
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此次数学测试中,代数内容占65%,几何内容占20%,统计内容占15%,还可以看出代数所占的百分比最大,统计所占百分比最小。
代数所占百分比超过几何与统计所占百分比之和。
绘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算出表示各部分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圆,在圆内画出各个扇形;
4.在各扇形中标出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比,写清统计图名称。
变式:在某次数学测试中,满分为100分,测试内容及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取适当半径,画一个圆
画出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4°的扇形;画出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54°的扇形;画出表示整式的运算90°的扇形;画出表示因式分解36°的扇形;画出表示观察、猜想与证明72°的扇形;画出表示数据的收集与表示54°的扇形。
并将各自百分比标注在扇形区域内。
在扇形区域内,我们只标注了百分比,为什么没有标注测试内容的名称呢?
因为此题中各测试内容的名称较长,无法标注在扇形区域内。
我们可以采用图例的形式进行表示,在图的旁边写清各个颜色的扇形分别代表哪部分测试内容。
桔色:代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黄色:代表二元一次方程组
深蓝色:代表整式的运算
绿色:代表因式分解
粉色:代表观察、猜想与证明
浅蓝色:代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统计图的名称同样要写清——某次数学测试内容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
从这个的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此次测试中,整式运算所占的比例最大,因式分解所占比例最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数据的收集与表示这三部分所占比例相同,都为15%。
上节课,我们对七年级(2)班男生身高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乙同学把身高按范围进行分类,得到了如下统计表:
你能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身高范围男生人数分布情况吗?
解:根据频数分布表计算百分比和圆心角度数,得到如下统计表范围人数百分比圆心角
160以下(含160)315%54°
161-165(含165)945%162°
166-170(含170)630%108°
170以上210%36°
合计20100%360°
某一个范围的百分比,还可以用100%减去其他三个范围的百分比
比如,170以上人数的百分比,还可以用100%-15%-45%-30%=10%
某一个扇形的圆心角,还可以用360°减去其他三个扇形的
圆心角度数
比如,表示170cm以上的扇形圆心角度数,还可以用360°-54°-162°-108°=36°
根据表格绘制扇形统计图
以图例形式标出各部分数量名称,写清统计图名称——七年级(2)班男生身高情况扇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可以看出,七年级(2)班男生,身高大部分在161-170范围内,身高太低或太高的男生只占总人数的2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更多人自主学习的选择。
某校计划为学生提供以下四类在线学习的方式:在线阅读,在线听课,在线答题和在线讨论。
为了解学生需求,该校随机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你对哪类在线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的调查(每人只可选择一类),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求本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首先,我们要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左边的扇形统计图由四个扇形组成,每个扇形都标明了各自数量名称,在线讨论、在线阅读、在线听课、在线答题,但是只有“在线答题”标注了百分比为20%,其他学习方式的百分比均未知。
右边的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学习方式,纵轴表示人数,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生当中,选择“在线阅读”的24人、选择“在线答题”的18人、选择“在线讨论”的12人,而选择“在线听课”的人数未知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两个统计图中都标明了“在线答题”这一学习方式的数据,这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知,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