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703.75 KB
- 文档页数:6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方案一、前言。
咱要搞定地震资料处理这事儿,就像大厨要把一堆食材做成美味佳肴一样,得有个靠谱的方案。
地震资料可是个宝贝,处理好了能让我们像超级侦探一样,发现地下的秘密呢。
二、资料收集。
1. 来源大搜索。
咱们得像寻宝一样,把各种可能的地震资料来源都找出来。
可能是来自地震监测站的记录啦,那些小仪器可一直在默默地记录着大地的一举一动。
还有可能是一些特殊项目的补充数据,不管是来自本地还是其他地区的类似地质环境的数据,都要统统搜罗过来。
就像我们收集游戏里的各种道具,越多越好,说不定哪个就会在后面发挥大作用。
2. 数据质量检查。
拿到资料后,可不能直接就用。
要像检查刚买的水果有没有坏的一样,检查数据质量。
看看有没有数据缺失的部分,就像水果上有没有烂洞。
还要检查数据是不是合理,要是某个数据看起来特别离谱,就像发现一个巨大无比的草莓,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如果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要标记出来,看看能不能修复或者直接扔掉那些“坏果子”。
三、预处理。
1. 去除噪音。
地震资料里就像混进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怪兽,那就是噪音。
这些噪音可能来自仪器本身的小毛病,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干扰,像风吹草动、汽车开过啥的。
我们得用魔法(各种滤波算法)把这些小怪兽赶出去,让真正的地震信号显现出来。
这就好比在一群乱哄哄的人群里,把那些捣乱的人拉出去,留下我们想听的人的声音。
2. 振幅恢复。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候,就像一个小皮球越弹越没劲儿一样,振幅会发生变化。
我们得把这个振幅恢复到它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地震波的真实情况。
这就像是给小皮球打气,让它恢复弹性。
3. 初至拾取。
初至波就像是地震资料里的小先锋,它第一个到达我们的监测仪器。
我们要准确地把这个小先锋找出来,就像在一群跑步的人里找到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人。
这个初至波的信息对于后面计算地震波的速度等参数可是非常重要的。
四、处理核心步骤。
1. 速度分析。
速度可是地震资料处理里的一个关键密码。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常常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安。
地震监测技术则是化解这种威胁的重要手段。
在地震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入手,讨论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一、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外界干扰,为了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滤除噪声、去除趋势等干扰因素。
常用预处理方法包括:1.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有效的滤波方法,它可以在不丢失信号信息的前提下去除噪声。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中的每个元素都替换为它们邻域元素的中值。
2. 带通滤波。
带通滤波是一种针对特定频率段的滤波方法。
在地震监测中,带通滤波常用于去除自然地震和人工干扰信号之间的频率干涉。
3. 偏差消除。
在地震监测中,通常会采用两个或多个地震监测仪器对同一个目标进行监测。
由于仪器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偏差消除来消除这些差异引入的误差。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步骤。
地震数据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地震学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数据分析方法。
1. 能量谱分析。
地震信号是一种复杂的信号,但可以通过将它们转换为频域内的信号来进行分析。
能量谱分析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其频率分量,进而计算出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
2. 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是一种将地震信号转化为时间序列的方法。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计算出地震信号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3. 滑动平均法。
滑动平均法是一种平滑地震信号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组数据点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值,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三、地震数据的模型拟合地震监测中,模型拟合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模型拟合的目的是对地震信号进行建模,将其表示为某种数学模型的形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对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二、资料获取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观测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仪器记录的参考波形资料、观测站记录的旁路波形资料以及其他补充资料。
我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资料预处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清洗、数据修正和数据校准。
我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录入,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剔除掉质量较差的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杂乱的噪声信号。
接下来,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可能存在的异常值进行修正,并根据参考波形进行数据校准,使得地震波形数据具有更精确的信息。
四、资料分析在进行地震波形分析之前,我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我采用了谱分析、小波变换、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谱分析中,我通过计算谱线的频率分布和能量密度,得到了地震波形的频谱特征,揭示了地震波形的频率成分。
在小波变换中,我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更加精细的时间-频率图像。
在模式识别中,我通过计算各种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地震波形的模式库。
在统计分析中,我通过统计不同地震波形的特征参数,得到了地震波形的统计特征,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资料处理结果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我得到了丰富的处理结果。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信噪比;2、提高分辨率;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1、原理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
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2)由于频域截断会造成吉卜斯现象。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并利用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1.数据收集:从地震监测站点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波形等。
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无效数据、噪声滤波和数据校正等。
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3.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计算,包括震级评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推测、震源机制的研究等。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征和规律。
4.数据可视化: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传播。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包括地震波形图、震中分布图、震级时间图等。
5.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研究和参考。
同时,可以将结果分享给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公众,提高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二、地震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际的地震数据,我们选取了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经度:120.05度,纬度:30.00度)和震级(7.0级)。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图,我们发现地震波传播方向主要为东西向,表明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南北断裂带。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地震震级时间图,发现该地震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震级变化范围较广。
这可能意味着地震活动较为活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震级和震中位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
通过震源机制分析,可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对地震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对该地震的特征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
2.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害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对于地震资料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的详细步骤:1.资料搜集和整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地震观测站、地震台网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震监测数据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可能包括地震记录、震源参数、构造信息、损失报告等。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和归档,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使用。
2.数据预处理:地震监测数据有时会受到非地震信号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和非地震事件。
首先,对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背景信号。
然后,进行数据插值和异常点剔除,以避免数据缺失和异常值影响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校正和标定:地震监测仪器有时存在一定的系统性误差,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
通过与标准地震记录对比,确定仪器响应特性,并进行相应的校正。
这样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地震波形分析:对地震记录进行波形分析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时和振幅,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
常用的方法包括P波到时拾取、S波到时拾取、震相刻度和震相拟合等。
5.地震活动性分析: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和震级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率和震级频率模型的建立、地震序列的相关性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碎裂模型拟合等。
6.地震速度模型建立:地震速度模型对于地震波传播模拟和震源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的反演和模型拟合,可以确定地壳和上地幔中的速度分布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地震速度模型。
7.地震灾害评估和预测:根据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可以对地震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历史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发生概率和震级预测,以及地震灾害程度的评估。
这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
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
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
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
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勘查2011级复习重点总结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1、地震信号的特点:1)实信号2)离散3)有限长4)能量有限5)非周期2、采样定律内容:一个连续信号,如果其最高频率小于尼奎斯特折叠频率,即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则利用离散采样后的信号可以恢复原始信号。
3、采样定律的应用条件: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即:最高频率至少要在一个周期内采到两个样点4、采样频率、折叠(尼奎斯特)频率、信号最高频率定义:5、假频的定义:高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高频成分以尼奎斯特频率为中心向低频方向折叠,形成假的频率成分,称为假频。
6、假频的判断和计算:7、地震信号的频谱特点:1)有限带宽(带限)2)有一定主频(主频越高,分辨能力越强)8、判别相位性质的三种办法:1)相位延迟(不常用)2)能量延迟3)Z变换的多项式求根(根都在单位圆外,为最小相位(延迟)信号)9、一维数字滤波实现方法、具体步骤:1)频率域: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频谱分析:确定分析有效频率范围b、设计滤波器:压制噪声保留有效信号c、地震记录FFT变换:标准化变换长度d、进行滤波运算:振幅谱相乘相位谱相加e、滤波结果IFFT2)时间域:(也叫褶积滤波)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确定中心频率、带宽b、设计滤波器:确定滤波算子长度(频带越宽,长度越短)c、确定滤波因子离散值:双边对乘实参数d、进行滤波运算:地震记录与滤波因子褶积10、伪门的定义:对连续的滤波因子用时间采样间隔离散采样后,得到离散的滤波因子,若再按离散的滤波因子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连续的滤波因子的频率特性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由于对滤波因子离散采样。
11、吉布斯现象:当对滤波因子用有限项代替无限项时,在原始信号突变点(间断点)处,通过信号出现的明显的振荡现象。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第一章: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是通过声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反射规律,对地下结构和岩石性质进行探测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过程,其中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章:数据处理常用方法2.1 数据去噪地震数据中含有各种噪声,如外界自然环境的噪声、仪器噪声、地下某些岩石体的噪声等,这些噪声会干扰地震信号的抑制和地下结构的解释。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数据去噪处理。
数据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基于倾斜栈的去噪,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去噪等方法。
2.2 数据叠加和校正叠加是地震数据中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将相对位置相同、能量相似的地震记录加权叠加,可以增加地震信号的强度,减小噪声的影响。
数据叠加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叠加、最大值叠加和根据波形相似度信息的权重叠加等。
在数据叠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时差校正、增益校正和相位旋转等处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
2.3 见招拆招模型构建见招拆招(CMP)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地震数据中的各个道按照共中心点(所谓中心点是指某个岩层或某个异质性)进行排序,然后构建CMP剖面,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更好地揭示地下结构。
CMP模型构建的方法包括共中心点叠加和共中心点校正等。
第三章:数据解释常用方法3.1 走时分析走时是指从地震炮点到地震接收器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地下界面的深度和形态。
走时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进行时间-距离图的建立、二次微分、谐波检测等操作,可以识别出各个地下界面的位置和波动规律。
3.2 反演分析反演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其本质是根据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走时等信息反演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如波速、岩性参数、密度等。
反演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岩性反演等。
3.3 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地震解释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通过比较年代相近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反射界面、地层三维形态等变化情况,预测地下构造变迁规律和趋势,并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钻井和采油等工作。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1、传统手计算作了哪些假设:(传统手算的条件)仅限于规则的几何化形状,物性均匀、单个独立的矿体、不考虑剩磁、地表水平、而且多数是二维的规则几何形体。
2、电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情况是什么?1.任意形状2.物性分块均匀3.地表任意4、任意组合对一个不规则的复杂的“非均匀”的任意形体,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来说是规则的,物性“均匀”的简单的物性体并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3、什么叫正演:是在给定地质体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物性参数的条件下,求在它外部空间任意点上的物理场值。
4、各种正演方法对地质体的分割方式,以及对三重积分(二重积分)的处理方式,影响精度的因数有哪些?①“点元”法将一个任意形体按适当的方法划分为若干个规则几体形体(长方体、立方体),每一个均视作“点元”,先用解析方法求出各个点元的三重积分值,再累加求和即得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的近似值,近似程度取决于全部“点元”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
②“线元”法用两组相互垂直的平行面把任意形体分割成很多棱柱体,每一棱柱体的作用,以位于其柱中心线的“线元”来代替,用解析法求出各“线元”的作用值,然后在垂直于“线元”的截面上作二重数值积分,即得到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近似值,其近似程度除了取决于全部棱柱体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以外,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值积分方法。
③“面元”法用一组相互平行的平面去分割任意形体,每个截面内用一个多边形去代替该形体在截面内的形状,用解析方法求出多边形域的二重积分值,然后在垂直于截面的方向上,用数值积分求出第三重积分,即得三重积分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各多边形吻合该形体的各截面的程度及所采用的数值积分的方法。
④表面积分法根据(1.1-11)式,积分是在包围形体的全表面进行的。
采用一系列多边形水平面的组合来近似全表面,用解析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个多边形水平面的积分值,然后累加求和。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多边形水平面对该形体外表面的吻合程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
为了及时预警和准确评估地震危险性,中国地震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利用地震仪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实时采集地震信息。
这些地震仪器包括地震台、地震观测站和地震传感器等,可以记录并传输地震波数据。
通过这些地震仪器,我们可以获得地震的时刻、震源位置、震级和地震波形等基本信息。
2. 数据处理地震波形数据是地震监测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为了准确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工作。
首先,对采集到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去除由于仪器噪声和环境干扰引起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波形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取地震波的主要频率和振幅特征。
最后,通过对多个地震台和观测站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校正,得到更为准确的地震参数。
二、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1.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可以反映某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地震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性规律,为地震活动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
2. 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监测数据在地震灾害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的破坏范围和影响程度,并预测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地质地貌信息,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
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向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警示。
这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和疏散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数据准备:整理和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并将数据转化为适合处理的格式。
2. 数据过滤:根据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过滤,去除不必要的噪声或干扰信号,保留感兴趣的地震信号。
3. 数据修正:通过校正仪器和传感器的误差,对地震数据进行修正,以获得准确的地震参数。
4. 数据解析:对地震数据进行解析,提取地震参数,如震源深度、震源位置、震中距等。
5.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比如计算地震频率、地震能量等。
6. 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图像等方式将地震数据进行可视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分析。
7. 数据模型建立:通过建立地震模型,根据地震数据和相关参数,预测地震活
动的可能性和趋势。
8. 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好的地震数据进行存储和共享,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具体的处理步骤和技术取决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特点。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
一、题型
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16、速度叠加: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进行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成不同的叠加图像,从中取出最佳叠加的速度为叠加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叠加法。
17、切除:???
18、偏移:重排地震信息单元,使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到真实的位置,从而直观地展现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19、预测反褶积:用预测滤波原理实现反褶积问题的方法就是预测反褶积。
三、简答题
1、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1)野外地震资料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解释。
(2)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3)高质量处理成果可直接用于油气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
(4)解释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处理知识。
2、数字滤波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常用剩余静校正的方法
(1)基于反射波的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
①自动求取剩余静校正两的假设条件和一些特点。
②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方法。
(2)基于反射波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3)折射静校正。
4、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
(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
(3)S/N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
(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
(5)时窗宽度:太小,工作量大;太大,缺乏时间分辨率。
一般为信号主周期的一半到一倍之间,约为20到40ms。
注意浅层周期短,深层周期长。
(6)速度采样密度:扫描范围应包含一次反射波速度;速度间隔太大会降低分辨率。
(7)相干属性量的选择;
(8)对双曲性正常时差的偏离度;
(9)数据的频谱宽度。
5、三种地震偏移方法的优缺点
(1)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大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
缺点:干扰噪音背景较强,不适应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
(2)有限差分法的特点:
优点:能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
缺点:但偏移的地层最大倾角有限制。
(3)FK波数域偏移:
优点:通常是最经济的偏移方法。
缺点:偏移的地层倾角不能大于空间假频极限;很难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
6、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思想???
7、自动统计静校正的分析???
四、计算题
1、设输入子波已知,
)
21
,1()(-=t b ,试求反子波。
解:(1)用Z 变换法
子波的Z 变换
Z Z B 21
1)(-
=
反子波的Z 变换
+++=-=2
)41()21(12111)(Z Z Z Z A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
,41
,21,1()( =t a
所以子波
)
21
,1()(-=t b 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
若取前两项,即
)
21
,1()(=t a ,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41,0,1(-,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161。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
)
21
,1()(-=t b ,试求反子波。
解:(2)最小平方反褶积
子波的自相关为)
21
,4
5(-,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
⎢⎢⎢⎣⎡--01)1()0(45212145
a a
解得
)
218
,2120(
)(=t a ,褶积输出为)214,212,2120(--,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211。
从中可看出最小平方反褶积比两项反褶积的精度要高
2、判断子波B :(2,3,-2)是否为最小相位子波,如果不是,对其进行改造
其Z 变换为:)21)(2(232)(2Z Z Z Z Z H --+-=-+= 令H(Z)=0,得到两个根
21,221-
==Z Z ,Z 2在单位圆内,Z 1在单位圆外,因此是混合相位,在不改变振幅谱的情况下,对包含单位圆内根的因式进行改造,令
2
4)2)(2()2()2()(Z Z Z Z Z Z H -=--+-=--+-='
)(Z H '的根都在单位圆外,满足最小相位条件,对应的子波为(4,0,-1)。
3、求证
解:
∑∞-∞
=-=n n
n x z X z )()
(
五、其他(零碎性知识点,判断题用)
1、在振幅谱相同的子波中,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最小相位子波次之。
2、海上勘探和陆上爆炸震源产生的地震子波最接近最小相位,可控震源的子波为零相位。
3、在数字滤波、反褶积和反演中经常用零相位子波。
4、野外静校正的三个目的体: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5、地震资料处理的的主要处理技术:反褶积、叠加、偏移成像。
6、地震处理流程:预处理、常规处理、特殊处理。
7、地震处理的目的: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8、反褶积问题的特点:
(1)结果存在多解性。
(2)分辨率和信噪比相互制约,是反褶积不能实现其初衷。
(3)被反演理论超越。
9、数字滤波的特殊性:
(1)地震信号和滤波因子必须离散采样。
(2)理想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10、利用Z变换判断最小相位:
(1)零点全部在单位圆内:最小相位
(2)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混合相位
(3)都在单位圆外:最大相位
11、
12、
其中:A是最小相位,B、C是混合相位,D是最大相位
13、在预测反褶积中,可以预测是多次波,不能预测一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