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思路和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中,语文,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点解读】★题型问法1.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其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题型分析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论证中使用的各种方法被称为“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一共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中考此类题型考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
关于论证方法的作答,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句。
【技法点拨】1.举例论证: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了……的言论,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或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比喻论证:用……比喻……(将……比作……),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浅显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解答时,请注意:①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
③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常见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如下: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阅读训练】一、(2019·天水市)课外阅读与理解(15分)涵养几分静气宋威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30 分析论证思路及结构考点解读论证思路是作者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组织文章。
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
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分析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后,可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一个系统结构图。
“分析论证思路及结构”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常见考查形式:①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照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请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
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④选文第×段和第×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课文解剖例1: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下)论证严谨,思路清晰,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例2: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上)“积累拓展”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论证结构与思路论证结构与思路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等。
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强弱。
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准确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3.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二)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很少考课外的驳论性文章。
1.全文思路(1)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2)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几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3)先论述……再论述……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最后归纳总结:……(4)先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再树立正确的观点,用……的方法论证,最后得出结论:……(5)先论述……的重要性、必要性,再进一步指出其危害性,并挖掘其根源,最后得出结论:……2.局部思路(1)先提出本段观点:……,再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2)先举……事例论证……再从道理上论证……最后得出结论:……(3)提出本段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二、方法点拨(一)考查方式1.请简要分析本文(第几段)的论证过程。
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点解读】★题型问法1.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其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题型分析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论证中使用的各种方法被称为“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一共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中考此类题型考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
关于论证方法的作答,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句。
【技法点拨】1.举例论证: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了……的言论,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具有权威性,令人信服(或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比喻论证:用……比喻……(将……比作……),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浅显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论点/分论点),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解答时,请注意:①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
③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常见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如下: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阅读训练】一、(2019·天水市)课外阅读与理解(15分)涵养几分静气宋威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中考】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结构、语言知识梳理(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壹~知识梳理~一、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使说理更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使说理更鲜明,给人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5、类比论证:就是把论证的事同另一类似的事进行比较,以这一事的正确或谬误证明另一事的正确或谬误。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二、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问题(引论),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
2、分析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充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
3、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
也可以把议论文的结构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贰~例题汇总~(一)2022长宁初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正义为什么常常被邪恶蹂躏?①有道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但不可否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正义经常遭受邪恶的摧残蹂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历史是黑暗的、残酷的、血腥的,是一个邪恶战胜另一个邪恶的轮回而已。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论证分析:论证思路与论证结构知识精炼论述类文本考查行文脉络在新高考的模拟卷中频频出现,考查行文脉络,实则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总而言之,解答该类题目的核心要义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
l设问透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材料一是如何围绕“XXX”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注:题干含有“思路”“层次”“脉络”的,如“论证思路”“论证层次”等。
l技巧锦囊: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辨析:论证思路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就是逻辑内容。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
行文脉络,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也就是指的是论点索贯穿全文的内容。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格式基本一致,但是论证结构要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递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等),然后依次按照【答题模板】作答。
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论证思路及结构讲解及练习【考点解读】★常考题型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题型分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整体把握议论内容,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将文段内容进行分层,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然后开始概括每层所写的内容。
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接着确定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最后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技法点拨】(一)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来安排论证的过程的。
考生就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因而,考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顺序(注意以下加点的字词)。
如:例1:首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观点,然后..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例2: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论证思路,考查的范围既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通俗地讲,就是这篇文章或是这段文字“先写的什么,再写的说明,最后写的什么”。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文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因此,考生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设问角度: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将其概括出来。
2.要求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虽然不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却是重要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离不开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①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②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
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破解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③“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历史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
如果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分析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1、常见题型
(1)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2)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段)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4)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答题思路
●论证结构
议论文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论证思路
(1)理清题干所指的全文或段落的层次,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2)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论据,判断说明方法,判断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按照顺序概括每个层次,概括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①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②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③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或道理)。
(4)整合语言,概括答案。
表述时加上表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
3、答题模板
(1)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通过写……的事例/名言,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或引用名言、诗句等),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
最后,得出……论点/揭示……意义/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2)不能调换。
×段论证了……,×段论证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思路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
议论文阅读2——论证思路及结构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议论文考点(论证思路及结构)及相应答题格式;2、真题演练,知识点学以致用,提升阅读能力。
重难点1、熟练掌握议论文考点;2、灵活运用答题格式。
一、论证思路作者在具体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三段论式)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二、议论文结构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常考题型1:论证思路1.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2.作者第X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3.文章/段落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分析思路:1.通读全文/段落,明确结构层次。
2.逐层分析(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最后的结论是什么?)3.结合议论文三要素进行回答,对于观点、结论之类的文字,直接引用。
答题方法:首先作者提出/表明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
[练习]分析下面两段话的论证思路。
1、古今中外,凡是获得重大成就的人,都具有坚持精神。
马克思为了撰写《资本论》,不顾疾病折磨、生活窘迫和反动势力的迫害,坚持写作四十年,终于完成这部辉煌居住。
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堡垒的过程中,不怕讽刺挖苦,忍受着疾病的痛苦,在工作环境很差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的钻研,仅他运算的稿纸就有几麻袋,有个英国数学家称赞他在数学上“移动了群山”。
由此可见,坚持是取得一切成就的必由之路。
首先,作者表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准)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来证明观点;(具体明了)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准)2、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
论述类文本解读——“论证思路”题的解题思路目标:学会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并用正确的方法表述。
过程:一、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2.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3.议论文一般的结构方式是:二、小试身手(一)①“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
② 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
③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
④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ﻩ(西塞罗《论友谊》)1.这段文字的层次是:① ② ③ ④2.概括每层大意:(二)①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
②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惑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
③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
④他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
⑤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2015盐城中考说明材料)1.根据材料(一)的学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分析这段文字?ﻬ2.你能概括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吗?(三)阅读《底线》(2014年扬州中考语文材料)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论证思路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者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2.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述论证思路。
语段练习(一)①首先,“开卷”时应做到阅读与思考的统一。
读书是开动思想机器的“钥匙”。
读书就是静下心来与思想本身进行交流,在质疑中激发思想灵感,在辨析中擦出火花,在研读中反复思想操练,在领悟中消化思想营养。
可以说,读书是让思维运转起来并保持活力的最佳途径。
如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或买椟还珠、盲目吸收,或拘泥其中、运用不当,这种开卷不仅无益,反而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乃至恶果。
1概括本段论证思路。
(二)①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
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击能力。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
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怕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②“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
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
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1分别说说两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2这两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说明理由。
(3分)(三)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从不缺少勇敢的、有担当的少年。
②春秋时期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遇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
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思路及结构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思路及结构【考点解读】★常考题型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题型分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整体把握议论内容,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将文段内容进行分层,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然后开始概括每层所写的内容。
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接着确定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最后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技法点拨】(一)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来安排论证的过程的。
考生就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因而,考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顺序(注意以下加点的字词)。
如:例1:首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例2: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论证思路,考查的范围既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通俗地讲,就是这篇文章或是这段文字“先写的什么,再写的说明,最后写的什么”。
论述类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答题模式论述类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答题模式一、引言论述类文章是在学术领域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方式。
无论是在研究论文中还是在辩论性的文章中,论述类文章都需要明确的论证结构和有效的论证思路来支撑论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论述类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的答题模式,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实际运用中的一些技巧。
二、论证结构1. 问题陈述在开始论证前,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明确的陈述或定义。
这一步骤有助于确保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并为后续的论证打下基础。
2. 论据提出在论述类文章中,我们需要通过提出论据来支持或证明我们的观点。
这些论据可以是事实、数据、实例、引用等,它们应该直接渗透到文章的主体部分。
3. 论据分析不仅仅是提出论据,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论据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应该解释论据的意义,强调其与主题的联系,并阐明为什么这些论据可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4. 论证方法论述类文章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包括对比分析、因果关系、类比推理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观点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5. 反驳观点在论述类文章中,针对对立观点的反驳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对对立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我们可以进一步坚定和巩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三、论证思路1. 逻辑思维在论述类文章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清晰地展示论证过程,合理地连接各个论点,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得以保持,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我们的观点。
2. 深度阐述在对论点进行阐述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思考问题,并通过提供详细的论据和分析来确保我们的观点具有全面性和深度性。
3. 细致分类论述类文章中,可以根据主题对论据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组织论证材料。
通过细致分类,我们可以使文章结构更清晰有序,更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四、个人观点对于论述类文章,我认为通过合理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传达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实际写作中,熟练掌握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运用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论证思路及结构(整理/罗化清)【考点解读】★常考题型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题型分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整体把握议论内容,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将文段内容进行分层,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然后开始概括每层所写的内容。
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接着确定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最后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技法点拨】(一)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来安排论证的过程的。
考生就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整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因而,考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顺序(注意以下加点的字词)。
如:例1:首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例2: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论证思路,考查的范围既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通俗地讲,就是这篇文章或是这段文字“先写的什么,再写的说明,最后写的什么”。
通常情况下,“首先”都是提出论点,“然后”是对论点的阐释或者是用材料来证明论点,“最后”是得出一个结论。
考生要注意:一定要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逻辑顺序来叙述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不仅能使自己的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而且能给阅卷教师一个极好的印象,这是获得高分的一个基础。
(二)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这两种结构形式一般用在文章主体部分,首尾一般都有引论和结论部分。
所以从全篇看又是“总——分——总”式的,或简称“总——分”式的。
在中考议论类阅读试题中,此考点一般很少涉及。
【阅读训练】一、(2019·襄阳市)议论文阅读(13分)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
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
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 67本,与2017 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 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 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 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 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
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
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
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
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
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
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 分)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3 分)【考点训练】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
(答三点即可,3分)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2019·济宁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16题。
(10分)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赵宗彪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
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
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
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
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
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
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
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
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
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
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
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宫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
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
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分)【考点训练】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三、(2018·连云港市)(11分)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李洪兴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