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思考摘要: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其优越性也不容忽视。
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几个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阐释财政部在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要想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三个关键词必须重点把握。
第一个:公平交易。
指交易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并且在价格的控制上没有优劣地位区别,无法损害对方的利益。
第二个: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
指双方都能切实获取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信息,了解资产的实际或潜在的用途、市场等,能够明确了解交易双方的利益目的所在。
第三个:自愿。
指关联方都是按自己的意愿和动机为此进行交易而不是处于被迫状态购买或清算销售。
买卖双方都不急于达成交易,且双方都以目前市场情况下可获得的最佳价格进行交易。
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实际是指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者有效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
其本质是一种基于资产或负债本身的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估量。
与现行财务报告重点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相比,公允价值将会计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徐培红指出,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使得传统会计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问题。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体现在:第一,与传统历史成本想比较来说,更加符合会计的稳健性、配比性、相关性等会计原则要求;第二,能从市场角度合理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的好坏情况及其所能承担和已经承担的财务风险;第三,我国正处于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时期,公允价值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此价值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逐步开放,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2019年,我国发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19年修订),这一变革不仅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公允价值是一种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但在实践中也涉及着众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探讨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问题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被明确定义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与实物和无形资产相关的权益。
这一范围虽然较为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在企业并购、重组或股权激励等活动中,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究竟如何确定?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公允价值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运用的核心内容,而其计量方法和技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于无市场活跃性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存在争议。
不同的公允价值模型对同一种金融工具或资产的计量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以合理解释和调整。
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和验证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三、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问题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
但在实践中,由于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一处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或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其会计处理方式应如何确定?是否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损益,或者应按成本价值进行递延处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可能会引发财务报表质量和真实性的争议,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和解释。
四、公允价值的审计和验证问题公允价值运用需要进行相应的审计和验证,以确保计量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目前我国在公允价值审计和验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探讨
摘要:会计的核心是计量。
有人说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绘图一记事”发展到近代趋近完美的借贷复式薄记,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计量始终是会计的核心。
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一种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属性,具备了历史成本无可比拟的相关性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上核心地位的确立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是会计发展的必然,对推动会计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
一、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章删除了“历史成本原则”。
并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指出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同时,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还对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
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
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公允价值广泛应用于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是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加的一项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
该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
该准则的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另外,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
益。
”第十二条还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
三、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该准则第四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是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做了重大修订,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且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以前作为资本公积)。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
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按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新准则中重新大面积地引入公允价值其具体运用为:第一,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由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债务人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第二,当债务重组方式为债权转为股本时,股权按公允价值作价,债务人应将股权公允价值与其实收资本(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将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确认为长期投资。
可见,债务重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
其中股本的面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债务人的资本公积,而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债务人当期损益。
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
究,1997(12):10-11.
[3]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8(4):12-14.
[4]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