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及处理办法01、处理发脾气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或其他遭遇的感受,大人们也往往揣摩不透孩子所有的想法,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愿望或需求,去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出现尖叫和发脾气。
①处理办法对孩子的表现特点,做出正确的猜测,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因为没有语言可用来达到他想要的东西。
(1)当孩子为了得到糖果、糕点、冰淇淋或想要(买)感兴趣古怪的东西时,会持续几个小时的尖叫或大声叫喊、跺脚、踢东西、撞头、大发脾气等。
(2)处理的办法——消退法 A.在街上或商店等场所里发生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快地把他从现场拖走。
B.在家里,一旦出现尖叫、发脾气时,只要没有自伤行为,就应当不予理睬,并坚持到他平静为止。
还可以把带到单独的房间(隔离室)内,隔离一段时间,待他停止尖叫、发脾气后,立即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抚或给他表扬和赞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记住,不予理睬的终了不给奖励是无用的。
在不予理睬到他安静时,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还需要钢铁一般的神经,加上聋子一样的耳朵”,才能获成功。
(3)当孩子发生尖叫、发脾气时,千万不要想以某种东西来“安抚”孩子,达到平静。
其结果,反而让孩子“意识到”,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脾气来达到。
另外,也不要用拍打、吓唬的办法来阻止。
(4)当孩子稍大些时,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和使用词语时,若发脾气,可能用坚定的声音或态度对他做出反应会有效。
即是他可能去听从这些“常规的”控制方法。
02、处理破坏行为问题由于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存在着障碍,不会做建设性的游戏,往往想通过考察他们身边一些事物的简单性质来消磨时间,而出现的许多破坏性的行为。
破坏性的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
如为了“探索”周围事物是怎样的,他们可以把书本、窗帘等撕开,用积木去打破电灯,从撕裂声或破碎声中得到令他们满足的刺激。
他们不理解,大物件装到小物件是不行的道理,就把它们统统地破坏掉。
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及训练方法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早期的一种严重地精神疾患,是全面发育障碍的一种。
在特殊教育中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是一个热点也是个重点。
本文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特点,以及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及对策,使自闭症儿童能够适应环境,并融入到正常地生活中去。
关键词:自闭症;特殊儿童;情绪行为;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一般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障碍突出,行为刻板,智力异常,感觉异常;容易伴随其他常见行为,如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对于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及训练方法,如主要以下几种: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认知行为疗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药物辅助治疗等。
一、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给儿童带来的困难。
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儿童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
二、行为矫正技术所谓行为矫正技术(Behaviormodiflcation),通常指的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一)呼吸放松训练当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发生时,要求儿童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个部位都可以停留15到30秒钟。
如果儿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数数能力,指导者可以叫他数数(从1数到30)来计算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
如此反复练习,至到情绪稳定为止。
(二)忽略与强化忽略属于行为矫正技术里的“消退法”。
如果当儿童出现拉扯头发,撞墙等情绪行为时,如果指导者立即做出反应,有时可能往往起了反作用,反而增强了这一系列行为。
幼儿园老师如何应对孩子的自闭症问题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幼儿园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环境,也是自闭症儿童展开早期干预的重要场所。
幼儿园老师在应对孩子的自闭症问题时,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了解自闭症首先,幼儿园老师应该深入了解自闭症,包括其症状、特点和常见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出社交沟通困难、重复刻板行为、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缺陷等特点。
老师需要明白自闭症儿童在理解他人意图和情感以及参与集体活动方面可能存在的困难。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关键一步。
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适当的沟通方式,如使用图片卡片、手势和简单语言来辅助理解。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注重清晰明了,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和表达。
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提供一个安全、结构化的环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1.有组织的学习空间:确保教室有良好的布置,清晰的标识和令人放松的色彩,避免刺激过多的元素。
2.定期例行和预测性的日程安排:自闭症儿童通常对不确定性和变化有困难,因此提前告知他们每天的活动安排,以减少焦虑。
3.清晰明了的规则和期望: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以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行为准则和期望,如待人友善、互相合作等。
4.提供个体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每个人的需求和学习方式都是独特的。
幼儿园老师需要提供个体化的支持,比如设置一个安静的角落供他们休息或避免过多的刺激。
打造友善的社交环境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增强社交技巧,培养友好和合作的态度。
1.创造机会进行合作:设计团体活动和小组任务,让自闭症儿童有机会与同伴一起学习和合作。
2.提供社交技巧培训:教授一些简单的社交技巧,如与他人建立眼神接触、分享、倾听等。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摘要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
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
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
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ABSTRACT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 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 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 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 self injurious behavior; intervention1 引言 (4)1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 (4)1.1 孤独症 (4)1.2 自伤行为 (4)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 (5)2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 (5)2.1刺激性自伤行为 (5)2.2发泄性自伤行为 (5)2.3刻板性自伤行为 (6)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 (6)3.1 自我意识培养 (6)3.2 工具性交流训练 (7)3.3 情感性交流训练 (7)3.4 自主交往训练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的卡勒动教授于1943年提出。
第1篇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有幸接触并教育了一位名叫小明的自闭症儿童。
以下是我对小明的教育案例,希望能够为更多特教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案例分析小明,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在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在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刻板等问题。
在学校,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的角落,不与同学交流,也不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老师提出的指令,他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针对小明的社交障碍,我首先尝试建立信任关系。
每天上课前,我会微笑着向他打招呼,鼓励他与同学互动。
在课堂上,我会尽量让他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我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分解任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步骤,帮助小明逐步完成。
(2)强化训练:在完成每个步骤后,给予小明适当的奖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帮助小明理解社交规则。
3. 语言训练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我采取以下措施:(1)模仿训练:鼓励小明模仿老师的语言,逐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景对话:在日常生活中,与小明进行情景对话,提高他的语言理解能力。
(3)阅读训练:引导小明阅读绘本,培养他的阅读兴趣。
4. 行为矫正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采取以下措施:(1)预防为主: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行为矫正:当小明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惩罚。
(3)情绪管理:引导小明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进步显著。
以下是他的一些变化:1. 社交能力:小明逐渐学会了与同学交流,不再独自一人坐在角落。
2. 语言能力: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闭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方法一、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特征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模式以及对环境变化过度敏感。
由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自闭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方法。
二、早期识别方法1. 观察互动行为:父母和教师可以观察儿童在与人互动时的表现。
缺乏眼神接触、笑容、示好手势等社交行为可能暗示潜在的问题。
2. 语言发展迟缓:比同龄人晚开口说话或者完全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潜在的警示信号。
3. 社交兴趣限制:自闭症患儿通常对他人不太感兴趣,不会主动去寻求社交互动。
4. 刻板重复行为:自闭症患儿倾向于进行刻板重复行为,如来回摇晃身体、头部抬起放下等。
5. 感官过敏:患儿对于特定声音、光线等感官输入通常表现出异常反应。
三、早期干预方法1. 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分析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的行为特征,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沟通和社交技巧。
这种干预方法注重重复训练和正向激励,以提高自闭症患儿的适应能力。
2. 亲子干预:早期亲子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尤为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技巧,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交和语言发展。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是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与专业治疗师一对一进行交流,促使孩子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
4. 特殊教育支持: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主流教育体系的关键。
特殊教育班级或个别辅导可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教育。
5.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管理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这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其效果和副作用。
四、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识别和干预自闭症对于患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社交技能、语言能力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困难。
此外,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并为孩子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未来趋势目前,科学家们正不断研究更加精确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如何应对幼儿园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的案例主题:如何应对幼儿园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案例:近年来,随着孤独症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面临了日常教育和日常照顾的挑战。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学习如何应对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是一项关键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份幼儿园里一位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管理案例:背景信息:小杨(化名)是一名五岁的男孩,被诊断患有轻度自闭症。
他在幼儿园里呆了两年,在这段时间里,小杨经常表现出以下行为问题:不注意听讲,不遵守规则,不与同龄人交流,易激动,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行为问题:小杨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注意听讲:小杨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专注于老师的交流和课堂内容。
2. 不遵守规则:小杨经常不遵守课堂规则,如不按时完成任务、乱跑乱动等。
3. 缺乏交流:小杨不善于与同龄人进行交流。
他喜欢自己独立玩耍,不太与别的孩子玩耍。
4. 易激动: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会导致小杨的情绪失控,他可能会哭闹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爆打、砸东西等。
分析问题:针对小杨的行为问题,我进行了分析,发现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困难:小杨喜欢独立玩,不太和同龄人打交道,这可能与他的自闭症有关。
2. 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小杨这样的自闭症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专注于课程任务,这可能是导致他不遵守规则的原因之一。
3. 情绪控制问题:小杨的情绪易受刺激,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可能会出现一些失控的情况,需要寻求帮助。
解决方案:针对小杨的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策略:1. 人际交往技能训练:为了帮助小杨更好地与同龄人交往,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系列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活动,包括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如何与人建立联络等等。
2. 规则的重新制定:针对小杨不遵守规则的问题,老师对课堂规则进行了重新制定,更加符合小杨的学习需求。
此外还给小杨制定了具体的行为管理计划,通过读表扬等方式,激发小杨对好行为的兴趣,提高他的动机水平。
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问题和建议《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问题与建议》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
自闭症幼儿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自闭症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问题(一)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 自闭症幼儿需要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等。
然而,目前我国自闭症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导致自闭症幼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干预。
(二)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自闭症幼儿教育主要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传统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自闭症幼儿的症状,但效果有限。
此外,这些方法往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自闭症幼儿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自闭症幼儿的特殊需求,家长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此外,家长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也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
(四)社会支持不足 自闭症幼儿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由于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度较低,导致自闭症幼儿在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歧视。
此外,社会缺乏对自闭症幼儿的关爱和帮助,也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自闭症幼儿教育的建议(一)加强专业教育资源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自闭症教育的投入,加强专业教育资源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康复治疗师。
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闭症教育,为自闭症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二)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如游戏疗法、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满足自闭症幼儿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
此外,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自闭症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自闭症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
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现状、干预方式及对策分析摘要: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的融合教育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有效性,维护教学公正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自闭症儿童老师必须立足自闭症儿童特点以及心理活动方式,进一步研究融合教学对策。
如此才可以给予自闭症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慰与思维指导,从而优化教育方法,使自闭症儿童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本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概述展开分析,探究了自闭症儿童现状以及干预方式,提出建设性融合教育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干预方式前言:自闭症又称孤立症,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儿童成长阻断病。
该病性别发生率差异显著。
病症表现为社区交往障碍;话语沟通功能不良;智慧生长发育失常;感官特异,还有多动、注意力迁移、发脾气、攻击性、自伤等。
是当今社会中发生率较高且为人们所重点关注的病症。
对儿童自闭症的预防工作要求将校园、社区与家庭紧密联系,并组成合力,通过对儿童实施特殊的教育与培训,以期达到降低儿童自闭症的发生率或使症状得以改善。
1.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概述(一)融合教育概念融合教学着重在"融合"两字,即将自闭症患儿同正常儿童融合到一起并开展教学,进而指导自闭症患儿和正常儿童一样,开展常规化的教学活动。
虽然融合教学在加拿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多年,并具有很多先进经验,但在中国,融合教学因实施时期较短,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教学设备落后、方法不完善。
自闭症儿童医疗成果较低、社会保障力度较少。
学校为了形式上的教育公平,而忽视自闭症患儿的特点等。
(二)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自闭症患儿普遍存在着个性孤独、言行刻板、思维迟缓、兴趣狭隘等问题。
所谓的个性孤僻,其内在体现就是心理闭锁,孩子们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接触外界信息的冲击,所以就算有同龄小朋友喜欢与自闭症患儿玩耍,那也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
外在表现则是指处世淡漠,没有情感寄托,不愿意和外界联系或和别人交往的时候焦虑、木讷,或者接受很小的影响后便会产生的抵触情绪[1]。
幼儿园特殊幼儿自闭症攻击行为观察记录及其分析措施儿童孤独症又称早期婴儿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广泛发育障碍,这种疾病表现为儿童不能正常地融入生活环境中,即儿童行为古怪离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孤独的生活,常人无法窥探其内心的喜怒哀乐,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很低,大约为1%—2%。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他们所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也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其中自伤行为是表现尤为突出并且难以矫正的,一般而言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中最常出现的自伤行为是:用头撞墙或者撞地板、用手拍打自己的耳朵和太阳穴部位、咬自己手以及指甲、和抓破自己的皮肤等等。
造成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有:①沟通要求,有些自闭症孩子用问题行为来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闭症患者往往有着严重的沟通技能障碍。
而自闭症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懂得,只要他们表现出自伤行为他们就能得到周围人的关注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样的基础上,自闭症孩子常常有自伤行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②困惑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自闭症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周围发生的变化而导致情绪紧张,而自伤行为则是自闭症孩子用以应对外界压力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手段。
③反抗逃避,这主要是指自闭症患者以解脱为目的而表现出来的自伤行为。
④抑制不适,有些自闭症患者会用自伤行为来暂时压制体内的不适和痛苦。
⑤感官刺激,在自闭症儿童那里,对自我刺激的需要可以驱动自伤行为。
因此对自伤行为原因分析准确才能制定相应的对策。
本文通过驻马店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一名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个案研究探寻可供参考的行为矫正方法。
小吕,男,6岁半,4岁被诊断为孤独症疑似病例,家庭主要成员有:爸爸、生病中的妈妈、16岁的姐姐。
该儿童目前在一所康复机构进行训练,该儿童常独自一人,不与其他儿童玩耍,对周围人、物和事件都没兴趣,仅能模仿简单的动作,不喜欢参与同伴的活动,没有亲情感;情绪与行为异常,情绪控制不好,不愿与人交流,目光不对视,不听指令,但喜欢音乐;自理能力发展较慢,大小便上不能自理,但吃喝等基本能力还是具备的。
纠正自闭症儿童过度追求“100分”的刻板行为的个案研究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沟通困难、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等特征。
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往往追求规律和稳定,对某些行为和活动有着极强的执着和重复性。
在教育和治疗自闭症儿童时,如何纠正他们过度追求“100分”的刻板行为,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变刻板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8岁的自闭症男孩,他有着典型的自闭症特征:沟通困难、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
在学校里,小明总是追求“100分”,对任何一项作业或测试都要求完美无缺,一旦得到分数不理想就会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甚至有暴躁的表现。
他的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困惑,不知道如何帮助他放下这种刻板追求,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
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刻板行为,我们制定了以下干预措施:1.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针对小明的追求“100分”的刻板行为,我们通过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帮助他逐渐摆脱完美主义思维。
我们制定了每次完成作业后可以得到小礼物的规定,或者设置一个“进步奖励”,只要小明在某一项作业或测试中取得了比上次进步的成绩,就能得到奖励。
这样,小明就能逐渐意识到,不是只有“100分”才值得肯定,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鼓励和奖励的。
2.进行情绪管理训练。
针对小明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问题,我们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他学会应对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教给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维等。
我们还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理底线,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3.引导多样化兴趣。
针对小明对“100分”追求的刻板行为,我们帮助他寻找更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多参与一些兴趣班和活动。
我们鼓励小明参加体育运动、绘画、音乐等课外活动,丰富他的课余生活,让他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成功和快乐,从而减少对“100分”的过度追求。
第1篇一、背景介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干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位自闭症幼儿为例,分析其教育干预过程,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案例背景小杰,男,5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杰从小就不善于与人交流,喜欢独自玩耍,对于声音、光线等刺激特别敏感。
在学校,小杰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也较差。
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十分担忧。
三、教育干预过程1. 评估阶段首先,对小杰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他的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评估内容包括:(1)认知能力:通过智力测试、记忆力测试等,了解小杰的认知发展水平。
(2)语言能力:通过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词汇量等方面,了解小杰的语言发展情况。
(3)社交能力: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小杰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
(4)行为问题: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小杰的行为特点和问题行为。
2. 制定教育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认知教育:通过游戏、图片、实物等,提高小杰的认知能力。
(2)语言教育:通过模仿、重复、情境教学等,提高小杰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社交教育: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同伴交往等,提高小杰的社交能力。
(4)行为矫正: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消退等,矫正小杰的问题行为。
3. 实施教育方案(1)认知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数数等游戏,提高小杰的认知能力。
(2)语言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模仿、重复、情境教学等,提高小杰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社交教育: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同伴交往等,提高小杰的社交能力。
(4)行为矫正: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消退等,矫正小杰的问题行为。
自闭症刻板行为三大干预法编者按这是一篇通过积极行为支持(PBS)的干预策略来处理日常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的文章。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刻板行为都很头疼,但我们要有耐心,更要有策略。
看看这篇文章,或许能学习到一些不错的方法。
积极行为支持(简称PBS),是在应用行为分析 (AB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组建立在功能评估结果基础上的行为干预策略。
PBS主要强调根据行为特定功能,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行为发生的环境和前奏事件、行为结果等各种因素,并依据儿童的需要和现有能力来选择干预策略,同时培养儿童使用合适的替代行为,来减少或消退不合时宜的刻板行为、增加适宜行为。
前事控制策略前事控制策略,事实上就是提前预防,或者说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来减少孩子的刻板行为。
针对孩子有强迫倾向的刻板行为,有研究者曾在教室的环境中,干预过一名自闭症男孩重复排列物体的刻板行为。
研究者为这个孩子选择了他喜欢的两种休闲物品,一种是图画书,另外一种是拼图游戏。
这个男孩经常会重复排列各种东西,但在掌握了他刻板行为的时间之后,给他提前提供画书或者拼图,他的刻板行为大大减少了。
刺激控制也是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常用的方法,也属于前事控制。
这种方法通过对刺激条件的改变来减少或削弱自闭症儿童特有的问题行为,特别是自我刺激性的行为。
有研究者发现一名10岁男孩在卫生间时常会有啃咬自己手腕的行为。
原来是因为烘干机的嘈杂声让孩子感到不适。
因此,在孩子去卫生间前提前将烘干机断电,阻止刺激声音的产生,从而降低了孩子刻板行为的产生。
行为训练策略有些孩子的刻板行为,其实是需要外界的反馈或者自己的反馈来支持的,针对这类孩子的刻板行为,最主要方法的是功能性的替代行为训练。
举个例子,有一个研究是针对4名自闭症儿童的课堂扰乱行为的,其中一名自闭症儿童在上课的时候会频繁离开座位,而当他离开座位的时候,轻拍别人或者举手就会有其他人关注,这样就会对他产生刺激,而通过播放自我示范和他人示范的良好替代行为的录像,减少了这个孩子的各种扰乱行为,并取得了效果。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
摘要:自闭症儿童自发现以来,一直引起学者的关注。
文章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典型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找寻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合理的干预方法,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问题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84-02
一、引言
自1943年kanner第一次提出“自闭症”以来,自闭症就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重视。
自闭症被定义为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主要以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固执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自闭症在中国的患病人数已经达到60万,增长迅速。
目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在自闭症单一问题行为的研究上,而整体分析自闭症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分析自闭症的问题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对我们治疗自闭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刻板行为与侵犯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国内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分为四大类别:一是动作的刻板重复,包括拍手、转圈等;二是发音的刻板重复,如“鹦鹉士”的语言;三是异常的兴趣爱好。
四是固定形式的行为,如固定的路线和步骤。
另外的研
究者把刻板行为分成自我刺激性的刻板行为和自份性的刻板行为。
可见刻板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经常存在,影响着儿童正常行为的发生发展。
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言语、动作和暴力行为,有意与无意的攻击,敌对与非敌对攻击等。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临床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主要是身体层面的攻击,常常表现出的是:推、抓、乱摔东西和咬人等。
这些侵害行为对自闭症儿童本身的发展造成损害,也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侵犯行为一旦发生,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二)自伤行为与自我刺激性行为。
自伤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经常可见,发生率极高。
国外的学者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打自己发生率高达93%,而咬自己的行为发生率是80%,还有一些自闭症孩子表现出刮、戳身体的某一部位,打人骂人,撕扯他人的衣服等。
对于这些自伤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自闭症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身体安全造成极坏的影响。
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性行为常常表现为古怪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令家长和治疗者感到困惑。
比如有的自闭症儿童喜欢不断地敲击桌面以得到听觉刺激,有的喜欢不停的旋转手指以感到运动觉等。
自闭症儿童与我们常人的自我刺激行为不同的是他们常常不知道这些行为什么时候是合理的,什么时候是不合理的。
三、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刻板行为可以追求感官上的快乐,满足自我刺激和缓解焦
虑。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一般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国内学者认为他们的这种刻板行为出现是有以下三种原因引起的:一是易感因素,指儿童的先天缺陷和不良的教养环境;二是促发因素,指的是物理环境的突然变化、突发事件,或者固定模式的打破等;三是维持因素,即刻板行为的维持因素,特指脑神经机制结构异常。
另外,这些学者还认为刻板行为的出现可以弥补自闭儿童活动不足的现象,可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其感官的愉悦。
(二)侵犯性行为协助孩子抵抗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干预,由此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也叫攻击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仅对自闭症儿童本身有伤害,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发展也危害不小,因此探讨这种行为背后发生的原因尤为重要。
在国内做的一个9岁自闭症男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利用这种攻击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的甚至借此来抵抗治疗干预。
另外家庭因素也会促进孩子侵犯行为的发生。
(三)自伤行为帮助发泄不满情绪,逃避责任,得到有形物。
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常常发生,而且多于侵犯行为。
在国内学者杨阳做的三个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采取自伤行为的原因常常是:首先,自闭症儿童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致使他们出现自伤行为,有的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其次,家长的不合理强化会增加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最后,有的自闭症儿童借助自伤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
另外,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借自伤行为来“得到实物”和“逃避”。
(四)自我刺激行为满足自闭症儿童感觉的需要,保持内心的安静。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重复的自我刺激行为可以满足我们内部感官的需要,尤其是当我们感到紧张、无聊、或着急的时候。
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出现是由于这种行为的出现可以强化他们身
体内部的感官刺激,而且可以给他们提供了愉快的感觉和视觉需要。
国内学者黄伟合指出,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减少紧张和心灵的平静,或者是追求某种感官的满足,但是,自闭症儿童的这种刺激行为什么时候出现比较合适,他们却不能理解。
四、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自闭症一般发病较早,一般在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得到确诊,因此对于自闭症的干预越早越好。
根据以上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干预:
(一)刻板行为要具体分析,明确原因,恰当引导。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当他们出现刻板行为时,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制止。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任何行为出现其实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出现,我们要反思这种行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意义,他们借助于这种行为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基于这些分析,对刻板行为加以引导,同时找到一个一个同样可以满足他但更恰当的功能性行为,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在一个家庭聚会中,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独自待在一边把一堆石头从一个地方移到
另一个地方。
然后把他们又把这堆石头以几乎原来同样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这时干预人员就要打断他,然后重新引导教他用这些石头修建一个座房子。
侵犯行为要立即制止,采取合适的行为予以替代。
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常常发生在他们要得到别人的注意或者逃避要去做的事情时,有的甚至出现咬人等行为,一旦发生,家长及干预者应立即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利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建立他们正确的行为模式,必要的时候采取强化来保证正确行为的建立。
(二)自伤行为要及时阻断,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
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常常危及到他们自身的安全,比如有的自闭症儿童会打自己,咬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用头撞墙等。
当问题发生后,家长不能迫不及待的指责和惩罚孩子,否则会从负面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应该及时的阻断行为的发生。
有的学者建议采取消退法、强化法和惩罚法来降低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发生。
(三)自我刺激行为要正确强化,用新的社会技能来应对。
自闭症儿童的刺激行为是最难加以控制的。
比如他们不停的抖腿,不停的旋转等,干预者及家长如果强制干预,反而会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通常的解决方法是用一个恰当的替代行为来取代问题行为。
比如当孩子每次在新环境中都会扇动他的手指,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感到焦虑而且不知道怎样要求帮助或者他不知道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不舒服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教会他一个新的社会技能就可以减少这种情况。
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小玩具让他拿在手上玩,或者唱一首需要用手指配合的歌,这不仅可以满足感官需要,
也是一种恰当的方式。
在类似情况下,我们都要帮助孩子在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恰当性之间建立的联系,直到孩子能正确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