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 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47
第4章词汇4.1复习笔记一、词和词汇(一)词1.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1)词都代表一定的意义。
实词能同别的词结合起来,组成词组、句子,充当词组和句子的成分。
有的虚词表示词组成分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有的虚词表示句子与句子的关系,有的虚词表示一种语气。
虚词的这些作用,就是它表示的语法意义。
这也说明,虚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要加上“最小的”这一限制。
因为词组也可以独立运用。
把词组或句子加以分割,得到最小的、独立运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才是词。
(3)从词的音节多少来看,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双音节是现代汉语的词的主要语音形式。
此外还有三音节的词、四音节的词和五音节以上的词。
2.语素和词(1)语素的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语素有单音节的,有多音节的。
多音节语素里的各个音节并没有意义,它们结合起来才表示一个意义。
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
(2)语素和词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①从语素本身的性质来看,有两种语素:a.一种是不成词语素,它们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b.另一种是成词语素,语素本身能成为一个词。
同时它也能和别的语素结合成别的词。
②从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一种情况是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b.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词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两个语素组成的语言单位,有几种情况:第一,不成词语素加不成词语素的是词;第二,不成词语素加成词语素的也是词;第三,成词语素加成词语素的,有的是词组,有的是词。
3.字和词字和词的关系有以下几种:(1)有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这样的字,同时也代表一个语素。
(2)有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词的,这些词里的字,个个都有意思,也各代表一个语素。
(3)有的词也是用两个以上的字表示的,但各个字没有意思,只表示一个音节,各个字也不代表语素,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语素。
(4)还有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的。
这样的字同时也就代表不同的语素。
现代汉语讲座9---语音第一章:现代汉语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述学习要点:语音的定义和语音的社会属性一、语音的性质1.语音是语言的声音。
语言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
语音都要表达一定的语义,任何语义都要用语音表达出来,所以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能起社会交际作用的声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
任何语音都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任何语音都是用来交际的。
咳嗽、打哈欠虽然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但不能叫语音,因为,这些声音只是人类一种本能的生理反映,并不表示任何意义,也不起社会交际作用。
3.语音与自然界的声音有不同的方面。
自然界的声音,例如风声、雨声,不能表达语义,也不起社会交际作用。
这些声音不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当然不是语音。
1、语音的属性语音具有三种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1)物理属性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语音具有物理方面的性质,也叫语音的自然属性。
表现在以下方面:1.从产生的角度看,语音同自然界的声音一样,产生于发音体的振动,并通过媒介传播。
传播声音的最重要的媒介是空气。
2.语音也有噪音和乐音之分。
噪音是听起来紊乱刺耳的声音,乐音是听起来和谐悦耳的声音。
语音中的辅音是噪音,元音是乐音。
3.语音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统一体。
任何一个实际的语音单位,都是这四个要素的统一体。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
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发音体振动得快,声音就高,发音体振动得慢,声音就低。
物体发音之所以有高低之别,一般说来是和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
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低,反之则高。
人的发音体是声带。
不同的人,声带的长短厚薄不同,因而音高也不同。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
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实际上就是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其平衡位置的距离的大小。
发音时用力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就大,声音就强;发音时用力弱,物体振动的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现代汉语·笔记绪论Ⅰ.现代汉语引论一.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的定义:人们发声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语音符号。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1)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2)书面语形成之后,反过来也会对口语的发展和规范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3.语言符号的特点:规约性、系统性、生成性、能指性。
4.语言的本质: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现象。
(3和4 注意看书理解)5.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是一门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
6.语言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综合语。
7.语系:九个;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
8.我国的语系:汉藏、阿尔泰、印欧、南岛、南亚。
二.汉语与汉语言文字学三.现代汉语的含义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重点)Ⅱ.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一.共同语和方言二.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形成1.脉络:(1)书面语:唐宋以后的白话白话文运动————五四—双流合一(2)口语:金元以来的官话国语运动三.现代汉语方言概述1.闽、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客家、赣、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比闽、粤、吴方言小。
2.差别成因:主要是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而人口分布、移民迁徙、地理环境、异族接触又是形成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3.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或官方方言;北京话代表;分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2)吴方言:上海话代表;(3)湘方言:长沙话代表(4)赣方言:南昌话(5)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代表(6)闽方言:闽南厦门话;闽东福州话(7)粤方言:广州话代表(白话)Ⅲ.现代汉语的特点和规范化一.现代汉语的特点(一)语音方面1.没有复辅音2.元音占优势3.声调作用大4.浊音数量少(二)词汇方面1.语素以单音节为主2.复合构词法占优势3.双音节词占优势4.私自词丰富(三)语法方面1.不以词的形态变化为主要语法形式是汉语同印欧语系区别最大的特点,可将汉语直接组装型语言或分析型语言。
北京⼤学中⽂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课后习题详解(词汇)【圣才】第四章词汇第⼀节词和词汇⼀、以词为单位把下列⼀段⽂章分隔开。
语⾔,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
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路⼀样的平常,⼈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类不同于别的⾼等动物的特征。
答:语⾔,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路/⼀样/的/平常,⼈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类/不同/于/别的/⾼等/动物/的/特征。
⼆、下列各词各由⼏个语素组成?购置、探⼽、蛐蛐、哥哥、蜘蛛、唠叨、⼩偷⼉、驾驶员答:“购置”是由“购”和“置”两个语素组成。
“探⼽”是由“探⼽”这⼀个语素组成。
“蛐蛐”是由“蛐蛐”这⼀个语素组成。
“哥哥”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
“蜘蛛”是由“蜘蛛”这⼀个语素组成。
“唠叨”是由“唠叨”这⼀个语素组成。
“⼩偷⼉”是由“⼩”“偷”和“⼉”这三个语素组成。
“驾驶员”是由“驾”“驶”和“员”三个语素组成。
三、说明下列各个字代表的是词,是语素,还是⾳节?撕、琉、鹧、盟、牺、苗答:“撕”是⼀个语素,也是⼀个词。
“琉”是⼀个⾳节。
“鹧”是⼀个⾳节。
“盟”是⼀个语素。
“牺”是⼀个语素。
“苗”是⼀个语素。
四、“圈”“降”各代表⼏个语素?它们的读⾳、意义是什么?答:(1)“圈”代表三个语素:①圈(quān),意义为:①环形,环形的东西;②周,周遭;③范围;④画环形;⑤划界,围住。
②圈(juàn),意义为:①养家畜的棚栏;②姓。
③圈(juān),意义为:关闭。
(2)“降”代表两个语素:①降(jiàng),意义为:①下落,落下;②减低,贬抑;③姓。
第二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一、语音的性质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
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
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
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
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
发音体长的、大的、松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
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
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
汉语的声调,如普通话里的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
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
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
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
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
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
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i]音长短。
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
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
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
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
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
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
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
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
第四章词汇第一节词和词汇一、以词为单位把下列一段文章分隔开。
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答: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二、下列各词各由几个语素组成?购置、探戈、蛐蛐、哥哥、蜘蛛、唠叨、小偷儿、驾驶员答:“购置”是由“购”和“置”两个语素组成。
“探戈”是由“探戈”这一个语素组成。
“蛐蛐”是由“蛐蛐”这一个语素组成。
“哥哥”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重叠组成。
“蜘蛛”是由“蜘蛛”这一个语素组成。
“唠叨”是由“唠叨”这一个语素组成。
“小偷儿”是由“小”“偷”和“儿”这三个语素组成。
“驾驶员”是由“驾”“驶”和“员”三个语素组成。
三、说明下列各个字代表的是词,是语素,还是音节?撕、琉、鹧、盟、牺、苗答:“撕”是一个语素,也是一个词。
“琉”是一个音节。
“鹧”是一个音节。
“盟”是一个语素。
“牺”是一个语素。
“苗”是一个语素。
四、“圈”“降”各代表几个语素?它们的读音、意义是什么?答:(1)“圈”代表三个语素:①圈(quān),意义为:①环形,环形的东西;②周,周遭;③范围;④画环形;⑤划界,围住。
②圈(juàn),意义为:①养家畜的棚栏;②姓。
③圈(juān),意义为:关闭。
(2)“降”代表两个语素:①降(jiàng),意义为:①下落,落下;②减低,贬抑;③姓。
②降(xiáng),意义为:①投降,归顺;②降服,使驯服。
北大现代汉语大纲现代汉语大纲绪论一、现代汉语指什么?(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二)现代汉语指什么?(三)怎样理解“普通话”?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一)“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性质(二)“现代汉语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具体内容练习第一章语音第一节语音的基础知识一、语音的性质(一)语音的物理性质(二)语音的生理性质(三)语音的社会性质二、发音器官(一)肺和气管(二)喉头和声带(三)口腔和鼻腔三、语音的基本概念(一)音素和元音、辅音(二)音节(三)声母、韵母、声调练习一第二节声母一、声母的发音二、声母的发音部位(一)双唇音(二)唇齿音(三)舌尖中音(四)舌根音(五)舌面音(六)舌尖后音(七)舌尖前音三、声母的发音方法(一)克服阻碍的方式2.擦音3.塞擦音4.鼻音5.边音(二)气流的强弱1.不送气音2.送气音(三)声带是否颤动1.清音2.浊音四、普通话声母的发音五、零声母六、声母辨正(一)zh,ch,sh,r和z,c,s (二)f和h(三)n和l(四)清声母和浊声母练习二第三节韵母一、韵母的分类二、单元音韵母(一)舌面单元音韵母(二)舌尖单元音韵母三、复元音韵母(一)二合前响复韵母(二)二合后响复韵母(三)三合中响复韵母四、鼻韵母(一)前鼻音韵母(二)后鼻音韵母五、韵母辨正(一)i和ü(二)鼻韵尾n和nɡ(三)单韵母和复韵母练习三第四节声调一、调值和调类二、普通话的声调(一)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二)变调1.上声的变调2.“一”和“不”的变调练习四一、音节的构成二、四呼(一)开口呼(二)齐齿呼(三)合口呼(四)撮口呼三、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练习五第六节轻声和儿化一、轻声二、儿化练习六第七节语调一、停顿二、重音(一)语法重音(二)强调重音三、升降练习七第八节汉语拼音方案一、由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二、汉语拼音三原则(一)口语化(二)音素化(三)拉丁化三、汉语拼音的用途(一)语文应用1.给汉字注音2.拼写普通话3.互联网上传输4.设计特殊语文5.制订少数民族文字(二)技术应用1.序列索引技术2.图书检索技术3.人名地名拼写法的标准化4.中文信息处理三、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一)y和w的使用(二)iou、uei、uen的使用(三)_ 的使用(四)声调符号的位置四、汉语拼音正词法练习六第二章词汇第一节词和词汇一、什么是词?二、什么是语素?三、字和词、语素四、什么是词汇?练习一第二节词的构造一、词的形式(一)单音词和多音词(二)单纯词和合成词二、合成词的构造(一)词根和词缀(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1.复合式2.附加式3.重叠式(三)简称1.减缩2.紧缩3.标数概括练习二第三节词义一、词义的性质二、词义的演变(一)词义演变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2.人类认识的进步3.相关词义的影响(二)词义演变的方式1.扩大2.缩小3.转移三、词的多义性(一)单义词和多义词(二)基本义和转义1.基本义2.转义练习三第四节同义词、反义词和同音词一、同义词(一)什么是同义词?(二)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2.富于变化3.气势充畅(三)同义词辨析1.意义方面的差别2.色彩方面的差别3.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四)同义词的误用二、反义词(一)什么是反义词?(二)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1.凸现事物间的对立2.凸现事物或概念间的关系3.表现事物或情况的变化4.使语言富于趣味三、同音词(一)什么是同音词?1.书写形式相同2.书写形式不同(二)同音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1.别具新意,发人深思2.使语言活泼风趣练习四第五节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一、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一)传承词(二)新造词(三)古语词1.历史词2.文言词(四)方言词(五)行业词1.术语2.行业专用语(六)外来词1.译音词2.译音兼译意词3.译音加译意词二、常用词和非常用词练习五第六节熟语一、成语(一)成语的特点1.意义的整体性(二)成语的来源1.神话寓言2.历史故事3.诗文语句4.口头俗语(三)成语的构造1.联合型2.偏正型3.支配型4.陈述型5.补充型6.连动型7.兼语型(四)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1.言简意赅2.语含警策3.流畅和谐二、谚语三、歇后语(一)喻意歇后语(二)谐音歇后语四、惯用语练习六第七节字典和词典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一)《汉语大字典》(二)《新华字典》(三)《辞海》(四)《现代汉语词典》(五)《汉语大词典》(六)《四角号码新词典》(七)《中国成语大辞典》三、检字法(一)部首检字法(二)笔画检字法(三)号码检字法(四)音序检字法练习七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要学点儿语法一、语法是什么?二、为什么要学点儿语法?三、学语法必须知道语法单位(一)语素(二)词(三)词组(四)句子四、学习汉语语法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练习一第二节需要给词分类一、为什么要给词分类?二、汉语里的词可以分成哪些类?三、名词四、动词五、形容词六、状态词七、区别词八、数词九、量词十、代词十一、副词十二、介词十三、连词十四、助词十五、语气词十六、有的词可以兼不同的词类――词的兼类十七、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一)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二)名词误用为动词(三)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四)名词误用为副词练习二第三节最常见的词组一、偏正词组二、述宾词组三、述补词组四、主谓词组五、联合词组六、两种特殊的词组(一)连动词组(二)递系词组七、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八、学会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九、词组的用处练习三第四节说说句子一、汉语里的句子二、从构造上看句子三、从用途上看句子(一)陈述句(二)祈使句(三)疑问句(四)感叹句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方法练习四第五节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一、关于主语和谓语二作主语的词语三、作谓语的词语四、施事主语句和受事主语句五、汉语的句子可以有两个主语六、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配合(二)要避免残缺练习五第六节句子里的述语、宾语、补语一、汉语里的述语和宾语(一)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二)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三)宾语表示处所(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五)宾语表示数量(六)宾语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事物二、能带宾语的词语三、能作宾语的词语四、汉语里的双宾语五、在述宾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要注意述语和宾语的配合。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笔记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参考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现代汉语界定·汉语共同语发展简况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
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
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
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
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
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
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
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
并且“通语”只是就文言文的发展而言,并非“现代汉语”所着重追溯的源头,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是早期白话文。
所以那种“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发展脉络不为所用,是因为雅言的共同语特征不明显,通语不是完全的口语形式;雅言和通语不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所以要注意两点:一、着重的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二、分为口语(官话…)和书面语(白话文)两种形式。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分布区域: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说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较强。
包括四个次方言区:二、吴方言:也称江南话或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八点四分布区域: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含镇江)、南通小部分及浙江省大部说明:吴方言内部存在一些分歧现象。
杭州曾作过南宋都城,其城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分布区域: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说明:因处于赣方言、西南方言及客家方言的包围中,内部分歧较大,有些地区更接近于赣方言和西南方言。
存在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
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二点四分布区域: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小片地带说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人民几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是必经之地,这对赣语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长期受邻近方言(如客家话)的影响,赣方言的特征已不很突出。
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四分布区域:主要在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即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四川、湖南、台湾等地也有小块客家方言区,一些华侨也说客家话说明: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的,与中原地区居民失去联系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成系统的方言。
客家人虽居住分散,但客家话内部差别不太大。
六、闽方言:厦门话和福州话分别是两大次方言的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四点二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台湾省大多数汉人居住区,以及浙江省南部一些地区,华侨和华裔中也有很多是说闽方言的说明: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音现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大方言。
最主要的是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大支系,细分可以有三到五个次方言: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分布区域: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省东南部,港澳地区,很多海外华侨也以粤方言为母语说明:当地人称广州话为“白话”。
粤方言内部分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话、阳江话和桂南平话等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
里仍采用北大版《现代汉语》的数据,另附黄、廖版《现代汉语》(1997)的数据,可能较新:北方方言(73%)、吴方言(7.2%)、湘方言(3.2%)、赣方言(3.3%)、客家方言(3.6%)、闽方言(5.7%)、粤方言(4%)。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特点简表有[tƧ、tƧ、Ƨ]和[ts、ts 、s] 有[-n]和[-]大多没有,少数地区有[-]有[b、d、、dz、d、v、z、] 多数地区只有[ts、ts、s]有[-n]和[-]只有[-]有[tƧ、tƧ、Ƨ]和[ts、ts、s]有[-n]和-只有[ts、ts、s]有[-n]和[-]只有[ts、ts、s]有[-m、-n、-]有[b、、dz、d] 只有[ts、ts、s]有[-m、-n、-]有[-p、-t、-k]或[-]①没有[f]②把普通话一些声[tƧ、tƧ的字读[t、t]有[t、t、]或[ts、ts、s]有[-m、-n、-]①[x]和[u]相拼时念[f]②没有[t、t、] 把汉语划分成七大方言区,并非地理上的划分(或许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反映),而是主要依据方言的语音特点。
语音特点可以表现在好几方面,所以方言区的界线十分错综复杂。
汉语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最突出的是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的差别也相当大,而语法方面的差别,比较起来就小得多。
汉语方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它们之间虽然差异明显,但由于语音对应规律很整齐,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也大体相同,所以它们并不是独立的语言,而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并不相同,就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客、赣、湘方言与普通话差别相对较小,吴方言次之,闽、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最大。
闽方言和粤方言地区原先不是汉民族居住地,秦汉以前中原汉人进入这些地区,一方面因民族混杂,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由于远离中原,语言发展较为缓慢,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和北方汉语差别越来越大,成为和现代共同语差别最大的两个大方言。
语音方面:(一)没有复辅音,因此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二)元音占优势。
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元音构成。
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而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三)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可以使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
词汇方面:(一)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这些单音节语素可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二)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汉语中用词缀语素少、造词能力弱,因而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居多。
(三)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词有的被双音词代替;有些多音节短语缩减为双音节词;新造词也多为双音节的。
语法方面:(一)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形变化少,主要依靠形态以外的手段表达语法意义。
(二)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词、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述补、偏正、联合等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三)词的多功能性。
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某一词类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四)量词十分丰富,有大量语气词。
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轻声和儿化是语音现象,同时也对词汇和语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联系也表现在汉语的发展当中。
从中古音发展到近代北方话音系,大部分方言的入声已经消失,入声韵尾失落,鼻音韵尾也大多简化成两个;浊音声母很多归并入清音;又有声母舌面化及韵母元音混同的趋势。
读音系统和音节结构单纯化的结果,是使同音字大量增多,为避免引起词义的混淆,在语言的内部相应地促进了词汇的双音化。
这种变化同语序的规则化一起又促使词义和词性更加明确。
例如:“书”有多种意思、多个词性,双音化以后成为“书信”、“书籍”、“书写”等词,词义和词性都明确了。
又如“锁”、“代表”等是兼类词,单独存在时难以确定词性,当它们进入语句,在某种语序中的位置规则化以后,便具有了明确的词性。
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主要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在社会中的习惯用法,对普通话内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所存在的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一些用法作为规范,加以推广。
(一)民族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为标准,北京话在官话中影响最大,自然而然承担其任;作为语音规范标准的北京语音本身,也要排除一些特殊的土音成分。
(二)北方话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最多,在词汇方面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要舍弃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普通话词汇也从其他方言中不断吸取需要的词语;为了丰富普通话词汇,还可以适当吸收一些古语词和外来词;词汇的规范化,还要注意抵制生造词,但并不是反对创造新词。
(三)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语言用例作为规范,可以排除方言色彩太重的语法形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现代汉语语法并不排斥方言语法、古代语法和外语语法中所需要成分的吸收。
为了给汉字注音,曾采用过多种记音方法,主要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汉字记音,包括直音法和反切法。
直音法是用一个同音汉字直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第二类是用笔画式的注音符号(曾称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
注音符号不完全是音素字母,注音不够准确,书写也不够方便。
第三类是用拼音字母来给汉字注音和记录汉语,有威妥玛式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