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2讲 课后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去游乐园》的第2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能够通过加减法计算得到结果。
具体涉及到的章节和内容有:1. 加法:将两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
2. 减法:从第一个数中减去第二个数得到一个差。
3. 实际问题: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游乐园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用。
2.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用。
难点: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去游乐园,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游乐园中的各种问题和情境。
2. 知识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给出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5. 加减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加减法计算得到结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6.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游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A +B = C减法:A B = C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答案:5个苹果(2)小红有5个糖果,她吃掉了2个糖果,请问小红还剩下多少个糖果?答案:3个糖果(1)游乐园门票价格为20元,小明和他的朋友一共需要购买3张门票,请问他们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60元(2)游乐园中的过山车一次可以乘坐4个人,小明和他的3个朋友一共需要乘坐过山车2次,请问他们需要购买多少张过山车票?答案:8张过山车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游乐园的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课后作业及答案一、填空题。
1.学会查字典。
(1)从《新华字典》的“部首目录”中查出下面的部首在“检字表”的第几页。
氵()忄()讠()辶()(2)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还有几画,填入括号中。
阔()算()馆()悔()补()(3)“倦”这个字我不认识,我会用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再查。
啊!查到了,它的读音是,在字典的第页。
(4)用部首查字法查查下面的字。
2.用“√”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葡萄(táo pú)狸猫(lí lì)酸的(shuān suān)正月(zh ēnɡ zhènɡ)3.选一选,把下面的句子及出处补充完整。
A.不能成方圆B.己所不欲C.言而有信D.《论语》E.《孟子》(1)不以规矩,。
——(2),勿施于人。
——(3)与朋友交,。
——4.连一连,填一填。
正月寒梅姿百态三月桂花满盆开六月桃花满枝香八月荷花斗冰霜九月山茶红十里腊月菊花满池塘除了课文里讲到的,我还知道:月花。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1)62 76 101 47 (《新华字典》第11 版)(2)9 8 8 7 2(3)部首亻部 8画 juàn 257 (《新华字典》第11版)(4)⺮ 10 285 lán 糸 4 243 jǐn氵 7 251 jiǔ辛 7 282 là(《新华字典》第11 版)2.pú lí suān zhēnɡ3.(1)A E (2)B D (3)C D4.正月——山茶——满盆开三月——桃花——红十里六月——荷花——满池塘八月——桂花——满枝香九月——菊花——姿百态腊月——寒梅——斗冰霜示例:四月梨白胜雪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课后作业及答案一、写出下列生字的部首。
狐()紫()葡()酸()二、根据查字典知识选一选。
1.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分数与分数相乘与分数连乘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分数与分数相乘与分数连乘练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以及分数连乘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的运算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理解和应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连乘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连乘的运算规律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以及分数连乘的运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即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分数乘法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过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连乘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5.拓展(5分钟)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分数与分数相乘或者分数连乘的综合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课后作业及答案1.选出每组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A.策.划(huà)B.划.算(huá) C.划.拳(huá) D.谋划.(huá)()(2)A.勉强.(qiǎng)B.强.烈(qiáng)C.强.迫(qiáng)D.倔.强(ji āng)()(3)A.将.军(jiāng)B.将.领(jiàng)C.将.相(jiàng)D.将.士(ji ā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完壁归赵允诺B.抵卸推辞C.胆祛拒绝D.称赞职位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乘机..抵达(乘坐飞机)..攻打(利用机会) B.乘机C.占到便宜..了你(价格低)..(不应得的利益) D.便宜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无()之宝()口不提理直气()战无不()攻无不()负()请罪同心()力()头大马(1)和氏璧是,秦王想要得到它。
(2)只要我们,美丽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他表面上一副的样子,实际上心虚得很。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是对蔺相如的、描写,写出了蔺相如的特点。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迸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是对蔺相如的描写,写出了蔺相如的品质。
(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是对廉颇的、描写,写出了廉颇的品质。
6.课文综合回顾。
《将相和》是根据《》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大禹治水》课后作业及答案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hóng zāi nàn rèn()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
大禹()为治水要紧,带 dào yè chǎn着百姓疏通河(),终于治好了洪水,恢复了农()生()。
二、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r òu h仍兽恢é t āng蛇退伤三、读一读,连一连。
淹没房屋冲毁百姓伤害猛兽驱赶田地吸取教训四、查字典,填空。
(填序号)1.“挡”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阻拦,遮蔽;②用来遮蔽的东西。
“挡水”一词中,“挡”应选第()种解释。
2.“疏”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清除阻塞,使畅通;②分散;③不熟悉。
“疏导”一词中,“疏”应选第()种解释。
3.“驱”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赶牲口,引申为赶走;②快跑。
“驱赶”一词中,驱”选第()种解释。
五、按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重新排序。
()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六、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大家一起,了很多河道,让洪水河道,最后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填序号)①疏通②流到③通过2.联系上下文,说说“安居乐业”的意思。
3.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在文中用“”出来。
4.禹治水取得了什么成果?在文中用“”画出来。
参考答案一、洪灾难认道业产二、éng sh uī sh uì sh四、1.① 2.① 3.①五、3 1 2 4六、1.①③②2.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第二句话。
4.第三、四句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6课《朱德的扁担》课后作业及答案一、拼一拼,写一写。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课后作业及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bǎnɡ wén() móu hài() zhuì luò()xiè qì() quán tóu() chuǎn qì()二、将下面加点字词的音节补充完整。
ɡ___ ___ī___ì k___ s___ l___ l___ q___ 诡.计霹.雳.胯.下簌.簌抡.起踉.踉跄.跄三、写出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
()2.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3. 店家又筛.了一碗。
()4.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5. 明早再来理会..。
()6. 请勿.自误。
()四、填空。
1.《景阳冈》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小说写的是________末年以________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在________起义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喝酒→()→()→()五、读句子,完成练习。
1.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1)这句话是________描写。
A.动作B.语言C.心理(2)“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虽有点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填序号)①huá②huà1.我和好朋友计划.()周末去公园划.()船。
①jiàng ②qiǎng ③qiáng2.张明身体强.()壮,但是性格倔强.(),你不能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
①xiàng ②xiàng3.将相.()要和睦相.()处,如果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 典礼胆劫同心协力改为2. 抵御交付负荆请罪改为3. 诏集商议抄小路改为4. 许诺进献和氏璧改为三、将下面句子中画“”的部分替换成合适的四字词语。
1. 廉颇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家背着荆条请罪,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
()2. 球场上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
()3. 《国家宝藏》节目展出的文物都是特别珍贵的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4. 上个月借你的《青铜葵花》终于看完了,我现在把它完好无损地还给你。
()四、课文回忆录。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人名)写的《》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其中将是,相是。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描写了将相之间由到的经过,展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五、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我们可以用、、等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2.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用加点词语写句子)3.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1)蔺相如请病假回避廉颇并不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因为这体现出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积累好词佳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学会用普通话交谈,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黄山奇石》《田家四季歌》2. 语文园地:第六单元3. 写字练习:本单元生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积累好词佳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生字词、重点词语、课文结构、作者思想感情等。
第六单元第2课《一寸河山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分层作业考向1.识记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是重要的考点,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是重要的考点,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3.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及消极影响,常结合敌后战场的抗战考查,以材料题为主。
考向4.体会抗日英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是重要考点,考查形以选择题为主。
1.(23-24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末)“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材料描述的是()A.淞沪会战B.武汉会战C.台儿庄战役D.枣宜会战2.(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如图是一张电影海报。
该影片取材于□□□□,讲述了1937年,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在谢晋元团长的带领下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英勇阻击日军的故事。
“□□□□”应是()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13日……在南门车站,工兵队的胆大妄为者刺杀或绑成十字架地刺杀了中国兵70人左下。
”“16日……将一部分俘虏押到长江岸边枪杀。
”“17日……将剩下的1万多人处决。
”这是侵华日军士兵的一些日记内容,这些日记反映的史实是()A.南京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旅顺大屠杀4.(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二模)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有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年代尺。
若按时间先后顺序填入相关事件,依次应是()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C.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D.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5.(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A.彭德怀B.佟麟阁C.杨靖宇D.李宗仁6.(23-24八年级上·广西钦州·期末)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广大地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第2课时:百分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
2.掌握将分数转换为百分数的方法,能够进行转化和计算。
3.掌握百分数与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能够进行运算。
4.能够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难点: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百分数的概念介绍、应用举例等内容。
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四、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百分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百分数的概念,如何读写百分数,以及分数与百分数的转化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学生自主完成后,展示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运算技巧。
4.拓展应用(15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掌握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五、课堂反馈
•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纠正错误,强化学习成果。
以上教案针对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百分率》进行设计,侧重培养学
生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后习题答案《七律•长征》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这两句诗写山。
“逶迤”“磅礴”原本是表现山之高大蜿蜒,可作者笔锋一转,这险峻的山,在红军看来,却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两句诗的前半句都是写自然条件的险恶,后半句都是写红军战士的主观感受,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豪情壮举和英雄气概。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两句诗写水。
从中可以感受到“巧渡金沙江”时的喜悦、“飞夺泸定桥”时的悲壮。
“暖”字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答案1.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1)朗读课文。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跳下悬崖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讲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第7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讲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第16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第17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第19讲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讲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提升(二)中国近代史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九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4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5讲现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提升(三)中国现代史第十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第26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7讲中古时期的欧洲第28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综合提升(四)世界古代史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29讲走向整体的世界第30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31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十二单元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32讲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33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34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综合提升(五)世界近代史第十三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35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36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37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3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十四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第39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40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41讲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42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综合提升(六)世界现代史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第46讲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第47讲世界古代的政治制度和人类迁徙与战争第十六单元近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48讲近代以来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第49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50讲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与文官制度第51讲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第52讲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第55讲现代世界的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第56讲现代世界人口迁徙和世界大战下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湖北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产品的质量低劣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B项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2019·内蒙古月考)1868年,厦门进口洋纱的数量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871年,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
据此可知当时()A.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洋纱在中国市场畅销D.民族纺纱业的发展艰难答案 C解析“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等信息说明洋纱在中国通商口岸市场畅销,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由于外商产品倾销导致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故A项错误。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民族纺纱业发展艰难材料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安平模拟)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
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A.剿灭义和团运动,以平内乱B.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C.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答案 C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可知曾国藩学习西方的长处是为了求自强之道,故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出要剿灭太平天国,故排除A项;只是学习西方的所长,并没有提出进行军事改革,故排除B项;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非民用工业,不是为了求富,故排除D项。
4.(2019·山东夏津月考)1872年,李鸿章招官员朱其昂办理轮船招商局。
因招商集股困难,半年后进行改组,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B.资本主义企业在官员的诱导下创建C.海防建设的重点转向扶持民用工业D.军事工业资金困难的局面得以转变答案 A解析“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说明洋务企业出现了官督商办的新模式,即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
故选A项。
轮船招商局仍然是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洋务运动中的海防建设一直是官办企业,排除C项;随着民用工业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但仍然没有改变资金困难的局面,排除D项。
5.(2018·云南昆明一中模拟)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这有利于()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答案 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企业减负,增强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故B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国内关卡的税收,而不是海关关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6.(2019·江西吉安月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一现象说明,民用企业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增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答案 B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
A项中“独立富强”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增强”说法错误,排除;D项中“取代”说法绝对,排除。
7.(2019·湖北黄冈质检)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表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是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答案 D解析表格内容没有反应与洋务运动的联系,故A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都使用机器生产,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刺激的产物,故D项正确。
8.(2019·浙江十校联盟联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体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C.折射中国民族工业的特殊性D.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答案 C解析由材料“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国民族工业的局限性,“实业救国”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排除。
9.(2018·陕西华阴期末)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C.《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答案 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科举上榜者的名单通过电报迅速传到上海,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申报》虽然有发榜科举名单,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为政府服务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申报》的教化功能,故排除D项。
10.(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该书的意义在于()A.引起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足够重视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开启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启蒙的先河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答案 C解析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9·湖北仙桃月考)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B.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C.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D.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答案 D解析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方的机器之制,也会借鉴,但“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项正确。
A 项“反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误读材料,错误;C项“取代”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除。
12.(2018·中原名校质检)“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
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
”其体现的是()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C.洋务派遇到了极大的阻力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材料并没有体现,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
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
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
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
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
“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
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