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9
回顾 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主题 一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别包括哪些类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关系?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见变化形式:a._____的改变;b._____的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形状状态(2)化学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放热发光变色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
那么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物质发生变化时,若出现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只是说明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还需通过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确定。
如灯泡通电时也会发光、放热,但由于灯丝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________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等表示物质能力的词语表示。
学习主题 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导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什么?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实验装置(如图)。
第2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关心学生明白得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明白得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把握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把握空气的组成。
(2)明白物质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微观上是由专门小的微粒构成。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看、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用探究的方法测定葡萄糖、砂糖、面粉中碳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看、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探究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2.纯洁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教学预备】实验药品(葡萄糖、砂糖、面粉),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材料(火柴、抹布……)。
[来源:1]【导入新课】【情境】录像《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明白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朝气蓬勃的地球,请大伙儿说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投影】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运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 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关于空气差不多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伙儿讲一个见笑。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觉。
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觉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如此,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问题】大伙儿什么缘故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专门可笑呢?【过渡】我们现在所明白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专门简单的知识,事实上是通过许多科学家通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1.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1、观察法:(1) 概念: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感官包括:➢眼看: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鼻闻: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闻有毒气体时,不能直接靠近➢借助仪器:可以借助仪器来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灵敏度(2) 要求: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2、实验法:(1) 概念:是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者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2) 要求:➢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分类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类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研究,可总结出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和特性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二、观察法例子:可以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相关性质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银白色➢两点:熔沸点低➢两度:硬度、密度小(密度比水小)2、钠与水反应(1)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生成气体(经检验可知该气体为H2) ➢小球迅速向各个方向游动,是因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说明反应生成了碱因此: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2) 注意事项:➢取金属钠时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拿➢实验时切取的钠不能太多,一般黄豆粒大小就可以了➢切完后,剩余的钠必须要放回原瓶,不可随意乱丢知识点补充:钠与水溶液的反应情况(1)钠与酸溶液的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来的极少量的H+反应生成H2,在酸溶液中,酸电离出的H+浓度远大于水,因此钠在酸溶液中,先与酸反应,当酸反应完时,剩余的钠再与水反应。
化学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我们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本文将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探索物质的组成。
一、原子的基本结构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由子结构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它们一起组成原子的核心。
在原子核外围,环绕着电子,它们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而占据较大的体积。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个,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着特定的位置。
元素通过原子的核质子数量的不同而区分,如氢、氧、铁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于构成它的各种元素。
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元素和化合物的形成和分解都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而成的物质。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
例如,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得到的。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物质。
正离子是质子数比电子数多的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是电子数比质子数多的离子,带负电荷。
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组成的。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的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表示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同时表示原子数的守恒,不仅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还表示了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2023年创新设计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答案人教版一、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
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
1.2 化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2)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3)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4)离子: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变化。
(6)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其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相等。
二、第二章化学的基本定律2.1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指物体在恒定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的变化符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即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2.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热量的变化符合热力学定律,即热量的变化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热量之差。
2.3 动力学定律动力学定律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速率的变化符合动力学定律,即反应速率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差。
三、第三章化学的基本过程3.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溶解反应、分解反应等。
3.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其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相等。
3.3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表现:一般是形状、状态改变等实例: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电灯发光等特征:有 生成化学变化: 表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实例: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蜡烛燃烧、铁生锈描述物质:色,味,态,两点(熔点、沸点),两度(密度、硬度),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判断:通过感官感知、仪器检测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铜能导电、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等 描述物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毒性、酸碱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性质判断:是否是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铁能生锈、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红磷能燃烧等精选题1.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铁丝生锈是 变化,这是因为2.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3.阅读下列短文,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氧气不易溶于水;③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重;④将纯氧吹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炉温,用于炼钢;⑤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丝、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⑥氧气具有氧化性。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物质性质二、蜡烛燃烧的探究图1-14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4)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如图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问:如何证明蜡烛燃烧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精选题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在燃烧过程中可观察到石蜡先再燃烧,由此可知变化中伴随着变化。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1.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变化,如铁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1.5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试管、锥形瓶、烧杯、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的发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发现是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如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等。
2.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核运动。
2.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元素排列在周期表的横行中,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2.4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侧,非金属元素则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侧。
第三章:化学键和离子3.1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3.2 离子与离子键离子是具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静力所形成的一种化学结合力。
3.3 共价键和分子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所形成的一种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2、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碳能燃烧……(3)化学变化的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5、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2)、认真作好实验(3)、认真作好实验后的小结6、实验室安全守则7、介绍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A 集气瓶,B烧杯,C胶头滴管;D滴筒;E量筒;F试管;G铁架台、铁圈和铁夹;H酒精灯;I锥形瓶;J玻璃棒;K试管夹8、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1)药品的取用(2)仪器的连接(3)物质的加热(4)仪器的洗涤①使用酒精时要用火柴或打火机引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②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失水事故。
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火柴或打火机引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失火事故。
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先把试管来回移动,目的是使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的被加热物质加热。
9、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0、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化学成就:了解一些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及其出现的最早年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最早发现的朝代制造青铜器商代瓷器东汉末代到六朝冶铁炼钢春秋战国黑火药唐朝造纸汉代酿酒殷周之际11、化学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重要作用:农业、制衣业、建筑业、现代交通工具、防治疾病、保护环境、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