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题型及分数
- 格式:ppt
- 大小:779.00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干货0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4-7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文言翻译(7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参看《高考一轮》虚词总结)。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友情提醒】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
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一、选择题(共30分)1. 文言文阅读(共10分)解析:文言文阅读分为阅读理解、断句、翻译等题型,每题2分,共10分。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能进行断句和翻译。
2. 古诗文阅读(共10分)解析:古诗文阅读分为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等题型,每题2分,共10分。
考生需熟悉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并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现代文阅读(共10分)解析:现代文阅读分为阅读理解、词语辨析等题型,每题2分,共10分。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并能够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辨析。
二、主观题(共120分)1. 古诗文默写(共10分)解析:古诗文默写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默写规定的古诗文,每句1分,共10分。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古诗文积累和记忆能力。
2. 文言文翻译(共20分)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将指定的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每段2分,共20分。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 现代文阅读(共30分)解析: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对指定的现代文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每题2分,共30分。
考生需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古诗文鉴赏(共30分)解析:古诗文鉴赏要求考生对指定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分析其意境、表达手法等,每题2分,共30分。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现代文写作(共50分)解析:现代文写作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每题50分。
考生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组织文章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三、总分及分析语文高考试卷总分150分,各题型分数分配如下:选择题:30分主观题:120分其中,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主观题则考察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各题型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新高考(全国卷)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新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及试卷结构说明: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型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在第1和第2道选择题上与之前的全国卷保持一致,都是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
第3题开始有所变化,第3题是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定义或者一个解释去推断文章之外的事物,这与之前全国卷的第3题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4题给某一个事物下定义和第5题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是新题型,与过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相比,更加考察学生的语文功底,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语文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16分)①*表示新题型②*表示新题型③*表示新题型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与现代文阅读Ⅰ相比,现代文阅读Ⅱ在6-8题的考察上与之前的全国卷类似,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对文章的赏析。
考点与过去基本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平稳过渡。
第9题的考察形式又是一个创新,考察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与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较为类似,都是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把握。
如果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两道题的作答一定是不够理想的。
新高考对于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
这与之前相比,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
只有准确的把握文章,才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对于只抓部分,对文章总体把握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类题目解答起来可能会④*表示新题型有些困难。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大部分题目与原来题型相同,考察的仍然是传记。
与原来相比,翻译题的分值减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⑤*表示新题型道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基本保持稳定,问答题的增加让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一般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一般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
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欢迎大家共享。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二)有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有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有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2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考查核心素养,考点掩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力量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变化较大,更侧重于规律思维力量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同学关注时代进展、社会变化,更希求引领同学拓宽视野,培育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
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削减。
全文采纳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终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漠然(mò)潜移默化(qián)鞠躬尽瘁(cuì)B. 崇山峻岭(jùn)恣意妄为(zì)轰轰烈烈(liè)C. 沦陷(lún)毫不犹豫(yù)恣意妄为(zì)D. 纵横捭阖(bǎi)鞠躬尽瘁(cuì)潜移默化(qiá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演讲中深刻地揭露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种种弊端。
B. 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D. 他的言谈举止,充分体现了他的才华和修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破釜沉舟(釜:锅)B. 水落石出(石:石头)C. 眼花缭乱(缭:绕)D. 倾国倾城(倾:倒)4.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雪花飘飘,像鹅毛,像柳絮。
B.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如黄鹂般悦耳。
C.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洞察一切。
D. 他的心像冰一样冷。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是他写的——《我的童年》。
B. 他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
C. 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他的声音低沉,像远处传来的雷声。
6.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小明说:“明天我带你去公园玩。
”B. 明天,小明带我去公园玩。
C. 明天,我去公园玩。
D. 小明说,明天他去公园玩。
7.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B. 这篇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
C.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洞察一切。
D. 雪花飘飘,像鹅毛,像柳絮。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 我们在操场上奔跑(跑:动词)B. 这本书很厚(厚:形容词)C. 他的成绩提高了(提:动词)D. 我们学校有篮球场(场:名词)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9. 《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Ⅰ卷阅读题70分(70分钟);第Ⅱ卷表达题80分(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5分钟)。
全卷检查5分钟。
Part 1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文本阅读):(1-5题,17分,力争14分以上)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1.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科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2) 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高考语文题型全归纳及答题技巧高考语文题型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默写、小说阅读、传记作品阅读、语言运用板块及作文等题型,具体分值及答题技巧如下:高考语文题型全归纳一、现代文小阅读(10分钟,阅读4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