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古诗五首》曹操诗二首同主题阅读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 不顾。
【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āáǎà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ǚǜüê21、《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5、《诗五首》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目录第—单元阅读1 春/朱自清2 济南的冬天/老舍3 雨的四季/刘湛秋4 秋天/何其芳5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阅读6 秋天的思念/史铁生7 漫步/莫怀戚8 我儿子一家/舒婷9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10 《世说新语》两那么/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阅读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2 我的教师/魏巍13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4 窃读记/林海音15 《论语》十二章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阅读16 纪念白求恩/17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治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9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20 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明晰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第五单元阅读21 猫/郑振铎22 鸟/梁实秋23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24 松鼠/加布里埃·科莱特25 狼/蒲松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阅读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7 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郭沫假设太阳船/吴望尧28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29 女娲造人/袁珂30 寓言四那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塞翁失马/《淮南子》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与跳读相结合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南寄北/李商隐十一园(其五)/李贺夜雨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附录悠久的汉语与汉字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七年级语文词语积累(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兴八首阅读语文版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目的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I)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2 .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三、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 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刘子川教学目的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que)宦化huan 萋萋(qi 柯ke2.熟读这五首诗歌。
二、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正课(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作家作品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 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
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
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有《王子安集》。
3.评点: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
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以下是关于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的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走近作者:1.汉末魏王、曹魏奠基人百科名片曹操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汉族。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任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献帝以曹操假节钺、隶尚书事,为大将军,徙为武平侯。
同年十月,转任车骑将军、司空。
十三年春正月,任丞相。
十八年,晋爵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晋爵魏王。
二十五年正月,逝于丞相任上。
迎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在书法方面,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2.诗仙李白李白画像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李白父亲名叫李客[1],李白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2]。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