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
- 格式:doc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4
〔新教材〕【湘教版】2021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风成地貌和答案第二节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二、风积地貌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风力大小形成不同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2)的影响因素植被沙源(3)新月形沙丘——最根本的形态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特点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1-/9[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那么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地球科学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行星,拥有美丽而独特的地貌。
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在形成和改变地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表面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地球表面作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风力、冰雪和水的作用而引起的岩石破碎和破坏。
高温和低温交替作用下,岩石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表面的剥落和开裂。
风力也是物理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强风会携带沙尘和细颗粒物,对岩石表面进行剥蚀。
此外,冰雪的融化和结冰过程也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离。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岩石溶解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中的矿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和气体发生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进而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岩石变得松散和脆弱,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
二、侵蚀作用侵蚀是指由于水、冰、风等外力作用,将岩石和土壤颗粒运输、剥蚀或溶解的过程。
侵蚀包括水力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
1.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河流、海浪、降雨和洪水等形成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水流的冲刷和剥蚀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貌,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
2.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对地表的剥蚀和改造。
当冰雪融化形成的冰川滑动时,会将岩石和土壤颗粒带走,形成冰川沉积物。
冰川侵蚀是形成峡谷、冰斧谷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的重要原因。
3.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强风会携带沙尘,对地表进行剥蚀和磨蚀。
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会改变地表的风貌并形成沙丘和红土区。
4. 人类活动导致的侵蚀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发展,人类对地表的开发和利用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侵蚀。
过度的伐木、开矿和土地开垦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导致侵蚀的加剧。
风力侵蚀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和侵蚀的过程,是地表侵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风力侵蚀是大气环境与陆地表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中一种重要的地貌过程。
风力侵蚀是风力所带着的颗粒物质对表土进行破坏和侵蚀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地表侵蚀过程。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荒漠、沙漠、草原、裸土地,山地等地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风力侵蚀是地表侵蚀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主要通过风力对地表进行冲刷、刮蚀和运移,使地表土壤脱落,土壤质量下降,植被破坏,使土地退化,荒漠化,沙化等现象逐渐加剧。
风力侵蚀的主要特点包括:破坏性强,时间长,范围广,速度快,影响深远等。
风力侵蚀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等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风速和风向。
风速越大,侵蚀作用越明显,风向和风周期也会对风力侵蚀产生影响。
地形地貌是影响风力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会影响风力对地表土壤的侵蚀程度。
土壤质地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颗粒大小、含水量、结构等会直接影响土壤对风力的抵抗能力。
植被覆盖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覆盖率越高,风力侵蚀程度越小。
风力侵蚀对土壤质量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风力侵蚀会使地表土壤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现象日益加剧。
风力侵蚀也会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吹走,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风力侵蚀还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使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有效防止和治理风力侵蚀,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风力侵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地表植被,减少风力侵蚀的机会。
加强土地治理,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的抗风力侵蚀能力。
加强农田管理,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减少裸露土地的面积,减少风力侵蚀的发生。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1)依据地形剖面线和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画出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剖面线。
(2)假设在①②两处开凿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1)(2)②处,因为②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
【解析】(1)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
如图所示:(2)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①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储存地下水,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且便于施工;背斜岩层呈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稳定,不易塌方;而且背斜岩性较疏松,易开凿,节约成本。
故选②处。
2.(2022·浙江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校地理学科小组做的地理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该小组用玻璃制成中空箱体,在风的入口侧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箱体中部放置少许阻挡物。
使用电动吹风机向箱体内送风以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尝试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实验中风力不同,观察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2)当停止吹风时,察看沙粒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
(4)指出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也越大。
(2)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的沉积近,颗粒小的沉积远。
第七章风沙地貌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地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忠,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
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第一节风沙作用一、风沙流的特征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
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
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粒径与起沙风速的关系见下表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
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
当风速为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风沙流中含沙量不仅随高度变化,也随风速而变化,当风速显著超过起沙风速后,风沙流中的含沙量急剧增加。
风速愈大,在地表10cm内含沙量的绝对值也愈大。
二、风沙作用(一)风沙侵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统称风沙的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
风的吹蚀能力,与地表物质粒径的起沙风速大小直接有关。
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愈大,吹蚀能力愈强,一般组成地表的颗粒愈小,愈松散、干燥,要求的起沙风速较小,受到的吹蚀愈强烈。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课时36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③分类类型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有植物植被能固定流沙流动沙丘没有植被随风移动,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河岸、湖畔、海滨地区的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1)河流中上游地区,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一、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二、风沙活动的条件1.物质条件——沙源(1)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2)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1)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2)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①平坦的地形。
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
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③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风力沉积是指在风的行径途中,由于携带物自身重力而沉降下来,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在此了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
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
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
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
沙丘的形态初看起来,好像到处都是一个样,很单调。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加以考察,特别是当乘飞机飞越沙漠的上空,从飞机上俯瞰沙漠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沙漠由于各地风、水分、植被
等条件的不同,沙丘形态是十分复杂多样的,而且有惊人的规则性。
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
容量减小时饱和风沙流中的物质就从气流中跌落,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形态,其中最突出的是各种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城、星状沙丘、圆形沙丘)、平沙地以及风积与生物堆积混合形成的灌丛沙堆等。
除这些大中型地貌外,还有小型的风积地貌:横向的有沙纹(一般波长2.5~25厘米,高0.5~l厘米)和沙脊(一般波长0.25~2.5米,高2.5~60厘米),见于平沙地和沙丘的迎风坡;纵向的有沙条,宽数米,厚仅数厘米,长则可达数百米。
如埃及南部一个平坦沙原上的沙条,宽1~3米,厚1~2厘米,长达500米,间距40~60米。
风积物一般是沙,但在强风区则可以是细砾,更细的物质还有黄土。
如中国艾比湖岸的砾波、库尔图河大桥以南9公里处东岸的砾丘等。
同样也存在比沙细的物质组成的风积地貌,如昆仑山北麓海拔2500~4000米山坡及山脊、山顶上覆盖的一层(厚数十厘米到20米)亚沙土。
风力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它们是在干燥气候和沙质丰富等自然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沙丘是其最基本的形态。
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
风力
起沙风的情况决定着沙丘的总特征,如单向风地区一般以新月
形沙丘和沙丘链为主,两组相反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横向沙垅。
沙丘的排列方向(以沙丘迎风坡方位角表示)和起沙风合成风向大体相一致,但是不可能完全符合,而是有一夹角存在。
风力还决定着沙丘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也遵循起沙风的合成方向。
地面起伏
它使近地面风沙流运行发生改变,造成沙丘形态的差异,特别
是山岭的起伏往往成为风沙流运行的障碍,在其迎风侧沙子大量堆积,形成巨大的沙丘。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叶尔羌河南岸高大沙丘的形成与蚀余残山有关。
地面物质组成
其实质在于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
如塔
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洪积扇上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沙漠内部冲积平原上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
丰富有关。
水分和植被
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如塔克拉玛干沙
漠的策勒地区在西北风作用下,南部为水分条件很差、无植被覆盖的洪积沙砾平原,沙源供应较少,形成低矮稀疏的裸露新月形沙丘;中
部为洪积- 冲积扇前缘的潜水位较高、有间歇性流水补给的沙质平原,植物生长较好,仅发育灌丛沙堆;北部是现代流水不能到达的古河流
冲积沙质平原,由于有丰富的沙源,水分条件差,植被稀疏,因此形成了高大的沙丘锥。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