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9.79 KB
- 文档页数:3
糖尿病筛查、诊断或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实验室检查合理应用规范指南指导及解释建议所有≥35岁的人群接受糖尿病筛查。
筛查指标可以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或OGTT-2h筛查。
如HbA1c <5.7%,FPG <5.6 mmol/L和/或OGTT-2h血糖<7.8 mmol/L排除糖尿病,也应每3年重复检查一次。
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建议对糖尿病高风险儿童进行糖尿病筛查。
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风险种族/民族、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母亲在孩子怀孕期间确诊糖尿病或GDM。
建议从10岁起,每3年进行一次检查。
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应在产后4-12周进行糖尿病筛查。
并且,有GDM病史的女性,应对糖尿病进行终生筛查,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
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或诊断时,应采用静脉血浆血。
注:高血糖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由过去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
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临床上常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其浓度应占成人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分别为HbA1c≥6.5%和HbA1c 5.7%~6.4%,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HbA1c检查,以记录其血糖控制程度。
目标设定建议:对大多数非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讲,HbA1c≤7%是合理的。
如没有明显低血糖或其他治疗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设定更为严格目标。
对处于妊娠期和准备妊娠的患者,在安全前提下,建议设定更为严格的HbA1c目标,妊娠期的理想目标为<6.0%,以保护胎儿远离先天性畸形,保护母婴免受围产期创伤和因大于胎龄儿而引起的疾病。
糖尿病新进展-V1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达到4.24亿。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进展。
下面,我们将就糖尿病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1. 基因编辑技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胰岛素释放的速度和数量的调节,从而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使用CRISPR工具编辑了小鼠的基因,并成功地恢复了小鼠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这种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是这一发现将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2. 胰高血糖素的应用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胰岛素样肽,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在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并对糖尿病造成的心脏疾病产生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更多关于胰高血糖素的信息,以期在未来的治疗中得以应用。
3. 胰岛素泵技术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往往需要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但这种方式不仅不便于患者,而且也在各方面存在着不少局限性。
因此,胰岛素泵技术应运而生。
这种技术可以持续地注射胰岛素,并在需要调整剂量时进行调整。
目前,许多人都在享受这种更为便捷的胰岛素注射方式的好处。
4. 预测和预防糖尿病早期诊断糖尿病是预防并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糖尿病进行预测,并成功发现了许多隐含的糖尿病病例。
通过发现这些病例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大大减轻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随着糖尿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已经得到了显著的进展。
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出现,这将进一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DOI:10.13602/j.cnki.jcls.2020.07.01·指南与共识·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通信作者:姜傥,研究员,E mail:jennyj@vip.163.com。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慢病管理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糖尿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
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且仍在逐年上升。
实验室诊断指标是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为了规范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诊断流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慢病管理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自2015年主办“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会议”,并首次启动“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的制订工作。
国际上先后发表了多个有关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重要共识,如《糖尿病综合治疗计划的临床实践医学指南》[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与美国内分泌学会(ACE)2015]、《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共识声明》(AACE与ACE2016)、《糖尿病综合治疗计划的临床实践医学指南》(AACE与ACE2018);随后国内也制定了相关共识,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等。
然而目前国内已有的糖尿病相关的专家共识主要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的管理[1 5]和血糖波动管理[6]、饮食干预[7]及预防与治疗建议[8],尚缺乏关于糖尿病实验室诊断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
糖尿病的相关检测指标在糖尿病的诊断、监测与治疗管理方面的应用与解读,方法学选择与影响因素等,对于临床综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9]。
为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沟通,促进对糖尿病相关检测指标正确、全面的解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慢病管理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举行了相应的研讨会,并借鉴学习了国内外相关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
本共识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评估采用GRADE(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 uation)系统评估证据质量(qualityofevidence)和推荐强度(strengthofrecommendation)。
糖尿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诊断糖尿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1.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 空腹血糖是指患者在至少8小时(通常为12小时)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值为3.9-6.1 mmol/L。
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PG): 餐后血糖是指进食2小时后进行血糖检测。
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与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的作用有关。
正常的餐后血糖应在进食2小时内回到空腹血糖水平或者不超过7.8 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分子链上受到糖化偶联的血糖的比例。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低于6.5%,高于6.5%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进一步评估空腹血糖的检测方法。
通常患者首先需要空腹后饮用75克葡萄糖溶液,然后在2小时内进行血糖检测。
正常情况下,2小时血糖水平应低于7.8 mmol/L。
除了上述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可以用于辅助糖尿病的诊断和评估- 胰岛素(Insulin): 胰岛素检测可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了解机体对血糖的调节情况。
- C肽(C-peptide): C肽是胰岛素的附属物,其检测可以评估胰岛功能。
- 血脂检测(Lipid profile):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的情况,血脂检测可以评估血脂情况。
糖尿病肾病实验室检测指标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评估和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也在不断进展。
1.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目前最常用的糖尿病肾病筛查指标,也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和评估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显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进展的早期标志。
2.尿肌酐:尿肌酐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会导致尿肌酐水平的升高。
尿肌酐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情况和肾功能的变化。
3.尿白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是反映尿路感染的指标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患尿路感染,尿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或减少尿路感染对肾脏的损害。
4.血肌酐:血肌酐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血肌酐与尿肌酐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情况和肾功能的变化。
5.血尿酸:糖尿病肾病患者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水平可以反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也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之一、检测血尿酸水平有助于评估肾脏功能的变化和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6.血清脂肪酸: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脂代谢紊乱,血清脂肪酸水平可以反映脂代谢异常的程度。
高脂血症在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血清脂肪酸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肾功能的恶化。
7.血液凝血功能: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表现,也会加速肾脏的损害进程。
总之,在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室检测中,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酸、血清脂肪酸和血液凝血功能是常用的检测指标。
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进展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致全身众多重要脏器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并极大程度地增加医疗开支,造成国家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1]。
早期诊断糖尿病和发现糖尿病的高风险者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规范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人数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有效的糖尿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及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血糖浓度检测对糖尿病诊断和筛查1.1 基于血糖水平分布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血糖检测是传统的诊断糖尿病的方法。
1979年美国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NDDG)提出符合以下条件时可诊断为糖尿病[2]: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尿酮体阳性等;空腹血糖≥7.8mmol/L;OGTT检测中2小时血糖或2小时之前诊断或之后的任意血糖≥11.1 mmol/L。
其中间状态被称为“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小于7.8 mmol/L或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该组向糖尿病的进展速度较慢,发生糖尿病症状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回复到糖耐量正常或保持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状态,极少存在明显的微血管病变。
1980年WHO沿用了NDDG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3]:空腹血糖≥7.8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同时OGTT2小时血糖7.8-11.1mmol/L诊断为IGT。
1985年WHO再次对标准修正,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糖尿病[4]: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 ol/L;空腹血糖两次或两次以上≥7.8mmol/L;空腹血糖<7.8mmol/L而怀疑为糖尿病者,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mmol/L。
1.2 基于血糖水平与长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糖尿病诊断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与分类专家委员会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血糖水平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上来,通过流行病学比较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与眼底病变的情况,数据分析发现之前的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空腹血糖大于7.8mmol/L过高。
专家建议将糖尿病的切点降低至7.0mmol/L。
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表1所示[5]。
表1 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利用血糖浓度检测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方法的缺陷2.1 血糖变异率高,重现性差,影响糖尿病的诊断血糖测定的是“点”血糖,无论是生物变异或与检测相关的变异均影响血糖的变异。
血糖的变异与生理性波动有关,另外,也与个体间的生理性因素差别有关。
Ollerton[6]等对近2周内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并未进行过治疗干预的人进行连续两天的空腹血糖(FPG)测定,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发现,随着血糖的升高,两次FPG的绝对值差异变大,出现变异的原因可能并非饮食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由于一些其它的个体间的生理因素,目前对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
另外,有研究表明,FPG存在日内差异[7],表现为清晨FPG较下午的FPG高。
按照FPG7.0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切点的话,下午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上午组的一半。
在两组糖尿病患病率相同的情况下,下午进行检测的糖尿病FPG诊断值为6.33mmol/L。
如果下午进行FPG采集测定而按照FPG大于7.0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将可能会被漏诊。
2.2 实验室检测误差对结果的影响2.2.1 标本分离不及时带来误差在进行血糖测定时,必须立即用全血测定或在抽血后的1小时之内将血浆与细胞分离,否则需使用含有葡萄糖酵解抑制剂如氟化钠的试管采血。
葡萄糖酵解的速率平均为每小时5%-7%。
一个血糖浓度为5.55mmol/L的全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后其血糖浓度可下降0.67mmol/L。
为了减少糖酵解所引起血糖检测的误差,应当在取血后迅速地处理标本,并加入抑制糖代谢的稳定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
2.2.2 实验室检测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室检测误差与分析方法及采用仪器有关。
不同品牌的仪器、不同厂家的试剂对血糖样本检测,其对检测结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倚。
常用的血糖检测的方法有葡萄糖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葡萄糖脱氢酶法。
Miller等[8]采用上述3种方法和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设备对血糖样本检测,其检测结果显示,41%的仪器检测结果和参考方法存在显著的偏倚,从而导致约1/5的患者做出错误糖耐量分类。
3、HbA1C的临床应用3.1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关系的发展史1962-1965年Rahbar应用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技术电泳血红蛋白时发现快速泳动的Hb变种。
且在1969年被证实快速泳动的Hb实际上为HbA1C,在糖尿病患者中其浓度增加2~3倍。
此后的大量实验证实,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而且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HbA1C已作为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在美国第59糖尿病协会年会上,ADA将HbA1C监测的重大影响和胰岛素相提并论,将前者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9,10]。
无论用什么方法反映血糖的变化,最后都要以HBA1C的变化作为最终评价药物是否有效的指标。
3.3 基于HbA1C的糖尿病诊断HbA1C诊断糖尿病的首要工作是对HbA1C测定方法进行标准化。
最近十年内,HbA1C的主要测定方法已经在仪器出厂前就被标准化,并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的正常范围可以被溯源到DCCT(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 DCCT)和UKPDS(英国2型糖尿病与并发症关系研究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中所使用的测定方法的正常值范围[11,12]。
目前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血糖和HbA1C实验室检测的最新审查显示,随着实验室仪器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HbA1C检测和血糖检测在准确性和精确度上至少是持平的。
2010年,ADA对国际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其《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及同期发布的《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中均正式确定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一种方法,诊断界值为6.5%[1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目前实验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有3种:1)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2)亲和层析法,3)免疫法。
由于不同实验室存在原理不同,所以在测定准确度、重复性都有所差异。
随着对HbA1C实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视和提高,HbA1C项目检测在临床上会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过去,作为一种经典意义上的“疾病”,糖尿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定义、识别和诊断的,血糖水平仅作为确定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随着医学的进步,糖尿病的定义、识别和诊断的主要依据逐步从临床表现移向了流行病学研究所产生的与临床症状和体征毫不相关的数据。
采用简单、易行且重复性好的诊断工具是实现糖尿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要求。
参考文献[1]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8.[2]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1979,28:1039-1057.[3]WHO Expect Committee on Diabetes Mellitus. Second Report. Wold Health Organic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646.Geneva:WHO,1980.[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udy Group on Diabetes Mellitus.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27.Geneva:WHO,1985.[5]World Health Organication. Depart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Part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6]Ollerton RL, Play R,Ahmed K,et al.Day-to-day variability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Diabetes Care. 1999,22(3):394-398.[7]Troisi RJ. Cowie CC, Harris MI. Diurnal variation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diabetes in patients examined in the afternoon. JAMA,2000:284(24):3157-3159.[8]Miller WG,Myers GL,Ashwood ER,et al. State of the art in trueness and interlaboratory harmonization for 10 analytes in general clinical chemistry. Arch pathol Lab Med,2008,132:838:846.[9]Buell C, Kermah D.Davidson MB.Utility of A1C for diabetes screening in the 1999-2004 NHANES population. Diabetes Care,2007,30:2233-2235.[10]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2003,26:S33-S50.[11]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Department Diabetes Mellitus.NEJM,1993,329:977-986.[12]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UKPDS 33).Lancet,1998,352:837-853.[13]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role of the A1C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9,32:1327-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