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教学第2章-1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58
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第6小题三简答题(1)查询T1老师所授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2)查询年龄大于18岁男同学的学号、姓名、系别。
(3)查询“李力”老师所授课程的课程号、课程名和课时。
(4)查询学号为S1的同学所选修课程的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
(5)查询“钱尔”同学所选修课程的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
(6)查询至少选修“刘伟”老师所授全部课程的学生姓名。
(7)查询“李思”同学未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8)查询全部学生都选修了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9)查询选修了课程号为C1和C2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10)查询选修全部课程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11)查询选修课程包含“程军”老师所授课程之一的学生学号。
(12)查询选修课程包含学号S2的学生所修课程的学生学号。
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C4. B5. C6. C7. B8. D9. A 10. D二、填空题1. 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2. 数据查询、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3. 外模式、模式、内模式4. 数据库、事务日志5. NULL/NOT NULL、UNIQUE约束、PRIMARY KEY约束、FOREIGN KEY约束、CHECK约束6. 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7. 连接字段8. 行数9. 定义10. 系统权限、对象权限11. 基本表、视图12.(1)INSERT INTO S VALUES('990010','李国栋','男',19)(2)INSERT INTO S(No,Name) VALUES('990011', '王大友')(3)UPDATE S SET Name='陈平' WHERE No='990009'(4)DELETE FROM S WHERE No='990008'(5)DELETE FROM S WHERE Name LIKE '陈%'13.CHAR(8) NOT NULL14.o=o15.ALTER TABLE StudentADD SGrade CHAR(10)三、设计题1.(1) 查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操作系统”的图书的作者名。
数 据 模 型2。
1 练习题2及参考答案1。
什么是关系?什么是关系框架?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什么?什么是关系数据库?答:关系是一张二维表,即元组的集合.关系框架是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
形式化表示为:R (A1,A2,…,An),其中:R 为关系名,Ai 为关系的属性名。
关系之间实现联系的手段是通过关系之间的公共属性来实现联系。
关系数据库是指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
2. 某医院病房计算机管理中需如下信息:科室:科名、科地址、科电话、医生姓名 病房:病房号、床位数、所属科室名医生:姓名、职称、所属科室名、年龄、工作证号 病人:病历号、姓名、性别、诊断医生、病房号其中,一个科室有多个病房、多个医生;一个病房只能属于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只属于一个科室,但可负责多个病人的诊治;一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只有一个。
设计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E-R 图.答:对应的E —R 图如图2。
1所示.第 章2图2.1 E—R图3。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名教师和学生;每个教师可以教授若干门课程,并参加多个项目;每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
请设计某学校的教学管理的E-R模型,要求给出每个实体、联系的属性。
答:该学校的教学管理E-R模型有以下实体:系、教师、学生、项目、课程。
各实体属性如下:系(系编号,系名,系主任)教师(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职称)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号)项目(项目编号,名称,负责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学分)各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教师担任课程的1:n“任课”联系教师参加项目的n:m“参加"联系学生选修课程的n:m“选修"联系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所属关系的1:m:n“领导”联系对应的E—R模型如图2。
2所示。
第2章 数据模型3系领导项目 系编号 系名 课程编号 系主任 学生 姓名 学号 性别班号选修 教师课程任课课程名学分成绩职称参加 项目编号 负责人名称 教师编号教师姓名1m nmn 1nnm 图2。
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二章基本概念及课后习题有答案一、数据库系统生存期1.数据库系统生存期: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2.数据库系统生存期分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
3.规划阶段三个步骤:系统调查、可行性分析、确定数据库系统总目标。
4.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双方共同收集数据库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用户对处理的需求,并以需求说明书的形式确定下来。
5.概念设计阶段:产生反映用户单位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
与硬件和DBMS无关。
6.逻辑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换成DBMS能处理的逻辑模型。
外模型也将在此阶段完成。
7.物理设计阶段:对于给定的基本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取方法。
8.数据库的实现:包括定义数据库结构、数据装载、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二、ER模型的基本概念ER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实体、联系和属性。
2.实体:是一个数据对象,指应用中可以区别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实体集:是指同一类实体构成的集合。
实体类型:是对实体集中实体的定义。
一般将实体、实体集、实体类型统称为实体。
3.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联系集:是指同一类联系构成的集合。
联系类型:是对联系集中联系的定义。
一般将联系、联系集、联系类型统称为联系。
4.同一个实体集内部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一元联系;两个不同实体集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二元联系,以此类推。
5.属性: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在一个实体中,能够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标识符。
6. ER模型中,方框表示实体、菱形框表示联系、椭圆形框表示属性、实体与联系、实体与其属性、联系与其属性之间用直线连接。
实体标识符下画横线。
联系的类型要在直线上标注。
注意:联系也有可能存在属性,但联系本身没有标识符。
数据库原理与应⽤第2章答案解析主编肖海蓉、任民宏第2章关系数据库基础2.1关系的概念2.2关系数据模型2.2.1关系模型及其要素2.2.2关系的性质及类型2.3关系代数2.3.1关系代数概述2.3.2传统的集合运算2.3.3专门的关系运算2.3.4关系代数运算实例分析及查询优化2.4关系演算2.4.1元组关系运算2.4.2域关系运算本章⼩结习题2第2 章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选择题(1)~(4):C、A、C、B(5)~(8):D、B、C、C(9)~(12):C、A、D、C2、简答题1)定义并解释下列术语,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候选码:在关系中可以唯⼀标识⼀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
主码:如果⼀个关系中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最⼩属性组为主码;主码⼀般⽤下划横线标⽰。
外码:如果属性 X 不是关系R2 的主码,⽽是另⼀关系R1 的主码,则该属性X 称为关系R2 的外码;外码⼀般⽤波浪线标⽰。
域:域是⼀组具有相同数据的值的集合。
笛卡尔积:设定⼀组域 D1,D2,D3,…,D n,这些域中允许有相同的, D1,D2,D3,…,D n 的笛卡尔积为:D1×D2×D3×…×D n={(d1,d2,d3,…,d n)∣d i∈D i ,i=1,2,…,n} 即诸域 D1,D2,D3,…,D n 中各元素间的⼀切匹配组合构成的集合。
其中每个元素(d1,d2,d3,…,d n)称为⼀个元组,元素中的每个值 d i(i=1,2,…,n)称为⼀个分量。
关系:笛卡尔积 D1×D2×D3×…×D n 的⼦集称为域D1,D2,D3,…,D n 上的⼀个 n 元关系,表⽰为:R(D1,D2,D3,…,D n);关系是笛卡尔积的⼦集,故关系也是⼀张⼆维表,关系中每个元素(d1,d2,d3,…,d n)是关系的元组,对应⼆维表中的⾏,关系中的每个域 D i(i=1,2,…,n)对应表中的⼀列即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