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财政分权管理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36
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预算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通常也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
3、税收管理体制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
4、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所具有的经费支配权限和责任,经费开支的范围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完成任务和计划后对经费节余可以分享的权利。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规定在使用国家投资过程中,国家与建设单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单位)及其职工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后应得的利益。
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专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建设单位本身的财务活动,不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范围。
6、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责任、权限和利益。
资金(包括企业固定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和积累的分配是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处理的。
涉及企业与银行以及企业内部关系的,则分别属于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企业本身的财务活动。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发展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
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
编辑本段回目录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的分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安排、税收管理和预算执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就以“减税让利”的税制改革为先导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4 年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建立了分税制的财政分权体制,现在《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我国也经历了财政逐步分权的历程,从这一点看出,财税分权有着其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财政分权的含义编辑本段回目录(一)财政分权的常见理解:(1)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以此使公众满意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使最基层的公众自由的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政府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2)财政分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问财政分工的方式,并认为财政分权是释放财政压力的体制变革,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可以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体制下的效率性,体现经济性、地方政府优先性、民主性,即老百姓说了算。
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活动的非规范性、分工的行政性,认为中国的分权属于后者。
(3)财政联邦主义,即分权的财政体制,特指地方政府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与司法权,如税收立法权等。
按地方政府权力的大小,分权类型有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完全的分权化,并认为我国的分权类型复杂,属于“市场维持的联邦主义”。
(二)财政分权的含义。
财政分权是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基础上、符合经济效率与公平、体现民主精神采取民主方式并有法律保障、各级政府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问关系等的一种财政体制。
其关键特征:(1)财政职能性与收支相对独立性。
即政府职能明确。
财管11章背景财政管理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管理的目的,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评价的经营活动。
财政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政管理的第11章,包括其主要内容、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主要内容财政管理的第11章主要涉及到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监督监督是保证财政管理制度运行规范、实现自我监督和法律监督的一种手段。
该节主要内容包括:1.监督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职责3.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审计审计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利用职权,对所辖的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和财务状况等进行检查核实和评价的一种工作。
该节主要内容包括:1.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3.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意义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是保证财政支出安全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能够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合法。
2.能够有效推动政府部门实行规范化的财政管理制度,保障政府公共财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能够激励政府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政策法规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推广。
同时,政府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对财政管理问题的监督和审计。
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监察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务员财产申报工作的通知》本文主要探讨了财政管理的第11章,包括其主要内容、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财政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和审计工作是其重要手段和保障。
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推动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财政管理体制每一个发达社会都存在某种形式的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可能代表社会成员的集体利益,但肯定对个人成员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A·C·庇古〖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与实质、构成和内容,明确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并了解预算外资金的现状与改革情况,为今后从事财经工作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考核要点〗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预算外资金。
〖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内容〗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这是将要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概述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实质。
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力财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其实质反映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1)……根本制度;(2)……集权与分权;(3)……处理集权与分权矛盾的依据。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广义:预算、税收、部门预算、文教事业体制;狭义:预算管理体制。
主体及级次的划分(二)从财政管理体制本身的框架看框架财力与财权的划分财力与调整方法等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的原则;(二)规范性与灵活性相兼顾的原则;(三)独立性与约束性相协调的原则;(四)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1.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2.财政管理体制的规范性、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财政管理;3.财政管理体制对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一、政府间职权的划分(一)全国性公共需要与区域性公共需要的特征;(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
二、预算管理权限(一)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权限;(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权限;(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