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逻辑连接词文体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9.35 KB
- 文档页数:3
中英文写作逻辑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自文化、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中英文写作逻辑的差异:1. 句子结构:中文: 中文句子通常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为主,信息传达方式较为直接。
英文: 英文句子可以采用主谓宾结构,也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倒装句等多种结构,以实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2. 篇章结构:中文: 中文写作通常采用"总-分"结构,即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主题,然后逐步展开分论点或论据。
英文: 英文写作常使用"分-总"结构,即在文章开头提供背景信息或引入话题,然后在文中逐步引出主要论点,最后总结结论。
3. 修辞方式:中文: 中文修辞注重意境、修辞和比喻,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夸张、对仗、排比等,以增强文章表达的艺术性。
英文: 英文修辞更注重精确和清晰的表达,通常避免过多的修辞手法,更强调逻辑和论证。
4. 引用和引文方式:中文: 中文写作中引用他人观点或文字常采用直接引用,以展示作者的权威性。
英文: 英文写作中引文较多地采用间接引用,即用自己的话总结或概括他人观点,以保持连贯性。
5. 逻辑连接词:中文: 中文中常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连接词表达因果关系,也使用"但是"、"另外"等来连接不同观点。
英文: 英文中常使用"because"、"therefore"等连接词,也使用"however"、"in addition"等来引导逻辑关系。
6. 文化因素:中文: 中文写作常强调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较为间接地传达观点,强调礼貌和尊重。
英文: 英文写作通常较为直截了当,强调清晰的逻辑和论证,表达观点时更注重事实和证据。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文和英文写作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因此在跨文化写作时需要根据受众和写作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写作逻辑。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1. 引言1.1 引言概述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是一门跨文化研究领域,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篇章结构和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特性和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基于主谓宾结构的语言,句子以主语为中心,谓语为核心,宾语为补充的结构比较常见。
而汉语则是一种基于主谓宾补结构的语言,句子以主语为核心,谓语为主体,宾语和补语为修饰的结构比较常见。
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通常采用线性结构,文字呈现方式直截了当,一般而言,英语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而汉语则较为灵活多变,篇章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的进行灵活调整,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通过对英汉篇章结构和语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运用习惯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对比分析的结论,更好地进行英汉语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 正文2.1 英语篇章结构1. 主题句和主题段落:英语篇章结构通常以主题句作为段落的开头,主题句用来概括该段落的主旨内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段落的主题。
2. 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在英语篇章中,段落之间通常通过逻辑连接词或短语进行连接,使得整篇文章内容连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 概括句和过渡句:在英语篇章结构中,概括句和过渡句的使用十分普遍,它们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同时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
4. 引言和结论:英语篇章结构通常包括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用来引入文章的主题,结论则总结全文内容并给出作者的看法或建议。
5. 句子结构:在英语篇章中,句子结构简洁明了,通常采用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同时也注重句子之间的平衡性和连贯性。
英语篇章结构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合理的段落安排和句子结构,使得文章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2.2 汉语篇章结构汉语篇章结构是指汉语语言中文章、段落、句子等单位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其中所使用的连接词、语法结构等。
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对比分析摘要: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和英语语篇连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形式和特征,归纳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和英语主要的逻辑关系是有共性的,汉英语篇都是语义上的统一体;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是否使用了逻辑连接词。
英语语篇的逻辑关系的呈现更多依赖逻辑连接词,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外在形式的词语来体现逻辑关系,而汉语语篇的逻辑关系则更多依赖语境,相对地倾向于依赖句子蕴含的内在的含义。
这启示译者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仔细分析语言内在的逻辑连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1.引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媒介、工具。
任何语言形式都必然要有相应的语义内容。
语言并不存在于单独的词语或是句子之中,而是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之中。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语言的整体,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但语篇并不是句子的简单罗列堆积,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是由内在涵义相联系的句子,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2.显性逻辑连接与隐性逻辑连接(halliday)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衔接(cohesion)”的概念。
韩礼德和哈森把衔接分为5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a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连接也叫逻辑连接,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
述的基础上,胡壮麟将逻辑连接按连接语义区分为4类:添加、转折、因果、时空,并陈述了连接关系的显明性与隐含性。
段落的手段。
要进行汉英语篇逻辑连接对比就必须从逻辑连接词着手。
逻辑连接词能明显直观地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联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或连接起来的。
英汉语的逻辑连接对比及翻译研究作者:向颖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思维逻辑和连接手段也不同。
本文分析对比了英汉语的时空、因果、转折三种主要逻辑关系和连接词的使用,并对互译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篇;逻辑连接词;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一、引言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1)语篇表示一个完整语义,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乃至整个著作。
它是一个语义单位,意义单位,具有语义连贯性。
语篇内的连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体现于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表层形式,隐性则有赖于语境和语用因素蕴涵的连贯。
逻辑连接是语篇中最普遍的连接,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连贯,都不可能缺乏逻辑衔接,否则便无完整的语义整体,也就谈不上语篇。
(何善芬,2002:467)在翻译中逻辑思维是不可少的。
译文是逻辑活动的产品,在翻译中要去寻找描述人或事物的逻辑关系,内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再现原文的思想、意义、语言特点及风格。
二、英汉语逻辑形式差异英语民族重视形式分析,强调理性。
语言惯用形式标记,具有形合特征。
语句大都借助主谓等范畴和与之对应的形态手段来表达语言逻辑关系和信息结构,语句各成分依约定的形态逻辑、等级各处其所,形彰意显。
语篇是用逻辑连接词把意义相关的句子组织起来的语义整体,这些表示逻辑概念的过渡词大都是一些连词和连接副词。
汉民族在思维上长于整合,强调悟性。
语言有含蓄之美,强调语境,具有意合特征。
句法以意为主,以事理为序,追求神韵流动,以意制形,意尽段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因此逻辑关系词在句中很灵活,在连接手段上也少用纯粹的语法和逻辑连接词。
中国古代诗人就善于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三、主要逻辑关系在翻译中的处理1.时空关系处理一切事物无不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时空关系是一种最自然的逻辑关系,其他一切逻辑关系无不建立在这种基本联系之上。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语法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者举足轻慝的作用。
它是赋予话谬篇章性的重要手驻,同时还嫠誊缝缀籍辈结构豹俸臻。
因此,本文拟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入(2001)关子英汉语衔羧手段对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弱纳推理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英汉语语料中语法街接手段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它们的差辩,并试图从文化、哲学和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差舁予以设释,从而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本论文出五个部分组成:第一,弓i言。
主要介绍本研究在语篇衔接研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重疆性。
基于本研究魑英汉语的对比研究,所以笔糟主要采用了归纳推理的磺突方法。
撂我们鼹螺,语壤瓣比包捶宏观怼毙和微观对比褥秣,微蕊对院又分为缩梅整的和菲结构髋的,衔接手段的研究满于非缩构住的对院研究。
韩礼德和哈粱搬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衔接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把通过词汇实现衔接的徽接手段称为词汇颓接手段,这里我们主要是对语法缎接手段湛罩予对比研究。
葵鐾的就楚找毫它们的茬髯并给予解释。
我们戋嚣邋,荚汉对眈研究的目的之~就疆描寻翻译活动,所以本研究的羹要性就在于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第二,本镁域獗究璎状熬回顾及本研究翳要考察的闫题。
衔接作为梅戏语篇熬羹要组成部分,设弓|了众多学者的评究兴趣。
澳大荆亚的韩礼德和晗桑(1976)、英国的盏·库克(1989)、侯仪(1991)以及中国的胡壮麟(1994)、廖秋忠(1992)、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3)等都做过掰接理论的磅究。
他们对一些搬关术语都绘过器寇,毙如:衔接、衢接手段、语篇等。
铯们盼骄究对本学科建设和发最都羹定了一定的蒸确,但对于语法衔接手段较为深入的研究著不多,所以笔者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考察:(一)韩礼德提出的谗法衔接手段是对准英语蛇,那么这些手段是秀也存在予汉语?荚汉语熬这些衔接手段是否对匿2‘基拢,考察荚汉语在语法衔接手敌上存在什么祥的差异。
英汉语篇逻辑结构差异分析邬东【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9)12【摘要】Sinc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re two distinctive languages falling tw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very naturally differences occur in making sentences and discours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which in tur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two varies.Coupled with some typical examples in translation,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logical structures of both languages is done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textual cohesion,coherence and the shift of the textual subj ect ortopic,fol-lowing which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th as well.%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不通的语系,因此两者在组句成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英汉语篇逻辑结构上的差异。
为此,结合英汉翻译的一些实例,从语篇衔接、语篇连贯、语篇主语话题转换三个方面进行了英汉语篇的逻辑结构对比,并给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4页(P95-98)【作者】邬东【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四川遂宁 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英汉语篇差异分析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J], 钟卫红2.英汉语篇逻辑结构对比研究 [J], 陈青松3.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J], 刘英杰4.英汉语篇建构差异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 [J], 王典娇5.英汉语篇结构差异分析 [J], 李庆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关联理论是指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使语篇更加连贯、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理论。
在英汉语篇中,由于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衔接手段上会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类型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
在衔接手段使用频率上,英语语篇中较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词、副词等,而汉语语篇中更常见的则是代词、状语、动词等。
在英语语篇中,我们常见到的连词有and、but、however等,用以连接两个句子或两个并列的片段,使其衔接更加紧密。
而在汉语语篇中,状语和动词的使用更为广泛,通过修饰前后句子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实现语篇的衔接。
在衔接手段的类型上,英语语篇较常见的衔接手段有逻辑衔接、顺承衔接、递进衔接、对比衔接等,而汉语语篇常见的衔接手段有因果衔接、条件衔接、让步衔接、选择衔接等。
这是由于英语语篇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运用逻辑关系衔接不同部分;而汉语语篇注重条理性和连贯性,通过明确表示原因、条件、转折等关系来实现衔接。
衔接手段的表达方式上,英语语篇更注重具体化和详细化的表达方式,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来实现衔接。
汉语语篇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过简单的句式和词语的选择来实现衔接。
在英语语篇中我们常常看到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来增强语篇的描述性,而在汉语语篇中,动词和名词的使用更为频繁,突出语篇的主旨和信息传递。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使用频率上,英语语篇倾向于使用连词等词汇来实现衔接,而汉语语篇倾向于使用状语等来实现衔接。
在衔接手段的类型上,英语语篇注重逻辑衔接,而汉语语篇注重条理衔接。
在表达方式上,英语语篇更注重具体化和详细化的表达方式,而汉语语篇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但都以实现语篇的连贯和紧密为目标。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之一,在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不断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指称衔接作为语境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英语和汉语的特点,对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上的对比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语言现象。
首先我们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入手进行比较。
英语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结构,通常以定式动词开头,然后是宾语及其他成分。
而汉语则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结构,通常以动词开头,然后是主语及其他成分。
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导致了在指称衔接上的方式不同。
在英语中,指称衔接通常使用代词或者名词短语来引出先行词,并且通常出现在先行词的前面。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中,“which”引出了先行词“the book”。
而在汉语中,指称衔接通常使用代词或者名词短语来引出先行词,且通常出现在先行词的后面。
“我昨天买的那本书很有趣。
”中,“那本书”就是先行词,而“我昨天买的”就是指称衔接。
在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还存在不同的形式。
在英语中,指称衔接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两种形式。
关系代词包括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等,而关系副词包括where, when等。
通过这些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可以将先行词与后面的从句或者补语联系起来。
而在汉语中,则通过使用关系词来引出关系从句,比如“的”、“得”等。
这些关系词起到了连接先行词和后面的从句或者补语的作用。
还有一些特殊的指称衔接形式。
在英语中,有时候可以使用who, which, where等来引出名词从句,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使用“之”的方式来引出名词短语,比如“我的书之一”。
这种特殊形式在语法结构上是非常有趣的,也为我们研究英语和汉语在指称衔接上的对比提供了更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