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 格式:ppt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6
第2讲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一、区域发展差异 1.东、中、西差异(1)划分依据: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 相对发达 中、西部地带, 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东部地带, 、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的比重, 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 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东部地带 ,吸纳外资的能力强 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2.南、北方差异(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
(2)表现: `优势:平原面积广阔, 等资源丰富 限制性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存在问题: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等任务优势: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 、水力资源相当丰富 限制性因素: 、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存在问题: 日趋紧张3.西部大开发(1)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2)优势:________、油气资源、________、土地资源等丰富。
(3)不足:____________,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对于加强 ,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地带的 变为 ,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二、区域经济联系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①产业结构差异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①北方②南方 (4)意义(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地区的______快速发展。
(2)西部地区________发展较快。
(3)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______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东、西部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输出______、技术、______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大整理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0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05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4)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06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的影响07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08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09湿地的功能及保护1.湿地的主要功能2.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主要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下是对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的整理:一、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区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
(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二、区域发展阶段(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刚刚起步,区域内部的差异较小,对外联系较少。
(二)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区域之间的差异加大,对外联系增强。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差异1、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3、对外开放的差异: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1、自然环境差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山地丘陵;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平原。
2、经济发展差异: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包括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高中地理必修(3)1.2《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理论。
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已掌握,了解了一些区域的特征。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2、教学难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条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分析,认识区域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的经济增长点。
二. 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