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初中生物八上《第5单元 第14章 第3节 神奇的微生物》word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5
《神奇的微生物》【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主要特征。
2、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录像。
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微生物方面的资料。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微生物和我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今天就我们来学习神奇的微生物。
【讲授新课】探究新知: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讲授内容(一)细菌1、个体大小:个体比病毒略大些,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
肉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2、形状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一般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有的有荚膜和鞭毛。
荚膜有保护作用。
鞭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有两种方式(1)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
(2)腐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
5、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人们利用醋酸杆菌制食醋,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豆类植物中的根瘤菌可以固氮,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有害的方面:夏天食物变质通常是细菌繁殖所致,一些细菌能使人患病,肺结核、肺炎分别是由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一些细菌能使人们养殖的动物或植物患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课堂评价:
1、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以寨卡病毒为例,引起学生对病毒的极大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病毒的动力和欲望。
2、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学时间和充足的交流空间,使知识在学生的交流与探索中自然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教学活动多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为突破教学重点,我辅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
4、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学习本课前,学生都认为病毒是有害的,通过引用实例、小组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十四章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现行苏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十四章第三节。
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生物界的三大类群,因此本节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大多数微生物是学生肉眼看不见、动手摸不着的,因此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突破细菌、真菌、病毒的基本结构并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微生物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两节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知道了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真菌、病毒也是生物一部分,因此学好本节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并为生物的进化等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细菌、真菌、病毒知识的认识很浅显表面,而对其具体的结构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本节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中形成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等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细菌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难点说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定义及主要区别五、设计理念: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联想发散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细菌结构模型、学生科幻报告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和书报杂志查找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细菌结构模型并撰写“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报告。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又使学生感觉较为抽象,因此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交流展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细菌和病毒,引导学生关爱生物、珍惜生命、珍惜健康。
3.在交流互动中培养互相尊重的品格,乐于合作,善于思考。
三.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描述细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收集资料、展示交流,从而知道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收集资料、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的留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微课《细菌》。
2.提前一周时间,学生自主报名,分为两组,并分别选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内容分别是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组长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小组内各成员间,可以是到与之相关的科研部门或单位,如卫生防疫站、环保监测站、酿造厂、大学相关科系及研究所、医院等,也可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也可以制作课件、课堂上的讲解工作等等,由小组内成员自行选择。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具体事例。
3.两小组制作好课件,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其成果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出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及其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神奇的微生物(第3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病毒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新闻,搜集信息教师展示各种病毒危害人类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病毒为何如此凶猛?病毒到底又着怎样的特征?它与我们人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神奇的微生物之病毒”。
二、新知探索:病毒(一)比一比:病毒的大小病毒与真核细胞、大肠杆菌大小的比较,得出病毒更加的微小。
如此微小那么是如何发现的呢?(二)看一看:病毒的发现过程通过观看“病毒的发现过程”的短片找到如下三个问题:1、谁发现了病毒?伊万诺夫斯基2、他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烟草3、简单的描述实验过程。
(三)病毒的形态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学生总结出病毒的形态为蝌蚪形、球形、杆形(四)病毒的种类小组成员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完成。
根据感染生物的不同: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五)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比较病毒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得出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构成。
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六)病毒的繁殖通过短片了解病毒的繁殖:吸附--注入--复制--组装。
(七)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得出结论: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来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四、当堂检测判断对错1、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
(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师:激励评价学生的回答。
放课件: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特征。
生:总结细菌的特征。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突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王国的两位成员:细菌和病毒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有些会寄生在人体内,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下面看视频。
然后谈谈你对它们的态度。
播放多媒体课件:流感病毒、根瘤菌。
学生活动四:展示他们课前在
上查找并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共享(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
师:点评典型实例,鼓励上网查找并整理资料的同学。
课件展示: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图示。
设计思想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辨证的观点。
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对细菌、病毒有偏见,在教学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它们,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关注自然与社会的良好品德。
师:相机点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研讨。
不管我们今天如何评价它们,微生物都还在不停的变化,它们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畅谈细菌和病毒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科学幻想”报告。
自拟题目,大胆设想,展示自我才华!
师:对学生的“科学幻想”报告给予点评、肯定。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机会在课上交流的同学,老师在班级开辟一个专栏:把你们的报告展示给大家。
设计思想创设一个平台:给学生施展他们的才华。
因为希望被认可和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尤其是中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
同学间的交流,教师的参与、赞赏,能使他们内心得到极大满足感,坚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
学生活动五:明理强化,自我评价:
三、结束与铺垫
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我们认识了细菌和病毒,还有真菌的奥秘等待我们下节课去揭示,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资料整理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
(三)真菌
复习回顾上节知识,承上启下。
师:微生物的世界就是神奇,只要你乐于探索,就会有“惊喜”等待你去发现。
课前一周我布置同学在家完成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作品”——课前精心培育出的霉菌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
学生活动六:探究学习:学生4~6人一组。
组长负责制。
用放大镜观察“作品”——课前采用不同原料培育的霉菌,再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作品”;可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换观察,感受资源共享的快乐。
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指导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
生: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讨论选择的变量,是否设计对照实验。
生生互动:分析实验数据,相互补充和完善实验方案。
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生:得出实验结论: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有利于霉菌生长。
师:鼓励有创意的实验方案。
点评:最佳实验方案。
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在馒头、橘子、衣物等上面的霉菌,加深学生的认识。
应用与拓展: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防止家中食品或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
2.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食品(馒头和猪肉)上生长的霉菌是否相同?
生:讨论回答。
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师:真菌的种类很多,约有10万种以上。
那么除了霉菌外,你还了解哪些真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请大家自学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活动七:自主学习。
教材P34。
生:1.酵母菌、木耳、灵芝等。
2.总结真菌的特征。
师:课件展示酵母菌。
点拨升华。
过渡:大家认识了真菌,它与细菌和病毒一样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请把自己在网上查到的有关资料与同学共享。
(四)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交流表达。
举实例说明其益处和害处。
师:激励点评。
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并积极发言的同学。
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酵母菌有关的食品。
简介抗生素。
设计构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关爱生命、表现爱心的道德情操。
过渡:同学们学习能力很强。
既快又好的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下面让我们共同进入课堂评价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一般结构简单、形体很小,其中许多用功过肉眼无法观察到
二、细菌和病毒
细菌:有细胞膜、细胞质,但无细胞核病毒:无细胞结构
三、真菌
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