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弱 苗少怎么施肥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小麦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施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
以下是
小麦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
1.小麦需肥规律。
小麦的生长发育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需肥量和施肥方法也不同。
苗期:苗期需施足量的氮肥,以提高小麦幼苗的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
的合成能力。
分蘖期:分蘖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以促进分蘖和根系的发育。
拔节期:拔节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磷肥,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穗粒发育。
灌浆期:灌浆期需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以增加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
利用效率。
成熟期:成熟期需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以增强小麦
的抗旱、抗逆性能和提高品质。
2.施肥技术。
小麦施肥技术有以下几点:
(1)合理施肥量: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避免浪费肥料和
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2)优化施肥时间:选择在小麦需要的生长阶段施肥,提高肥料利
用率,避免肥料损失和浪费。
(3)科学配方施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科学配制肥料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4)培养优质小麦:小麦品质和产量受土壤和肥料的影响较大,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5)注意保护环境:在施肥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和水环境,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如何科学施肥?
一、基肥。
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干旱地块,可以将肥料深施于犁底,然后翻垡盖土;土壤黏重地块,采用先撒肥,后耕翻,将肥料翻入土中。
高产田,一般亩施45%复合肥40~50公斤,有条件的可以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中低产田,可亩施45%复合肥30~40公斤。
二、种肥。
一般可在播种时,每亩施用复合肥4~5公斤,避免用量过大,确保一播全苗。
三、追肥。
(一)返青、起身肥。
对于生长较弱的小麦,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亩施用高氮复合肥或氮肥15~20公斤,以增加有效分蘖,争取足够的亩穗数。
(二)拔节肥。
对于生长较壮的高产田,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20~30公斤,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茎秆健壮,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
(三)孕穗肥。
有条件的地块,在孕穗期结合浇水亩追施高氮复合肥7~10公斤,能有效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
(四)叶面肥。
在小麦灌浆初期结合小麦穗蚜防治,每亩喷施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40公斤,可有效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 1 -。
小麦施肥方法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础相似。
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拨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拨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1、在小麦苗期,初生根细小,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
2、拨节至孕穗期,抽穗期,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麦穗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因此,适期施拨节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3、抽穗至乳熟期,仍应保持良好的氮,磷,钾营养,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转,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和增重。
小麦后期缺肥,可采取根外追肥。
1。
小麦缺肥症状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阐述了小麦的主要缺肥症状,根据小麦的缺肥状况,确定其施肥技术。
关键词小麦;缺肥症状;防治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常因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而阻碍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1 缺氮1.1 症状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
叶片稀而少,叶形似马耳,叶片由下而上变黄,尖端干枯致死。
茎有时呈淡紫色,穗形短小,千粒重低。
1.2 防治小麦苗期缺氮,追施尿素150 kg/hm2左右;返青期缺氮,追施尿素75 kg/hm2,拔节期追施150~225 kg/hm2。
或追施人粪尿 1.2万~1.5万kg/hm2,或施入硫铵225~300 kg/hm2。
或喷施2%尿素水溶液2~3次,每次间隔7~10 d。
如果基肥充足而因干旱所致缺氮,应立即浇水。
2 缺磷2.1 症状叶色暗绿,无光泽,植株矮小,分蘖少,次生根极少,前期生长停滞,出现缩苗;冬前、返青期叶尖紫红;分蘖期叶片上现紫红色,叶鞘上呈条状紫红色。
拔节期下层叶片逐渐变成浅黄色,从叶尖和叶边渐渐枯萎;抽穗成熟延迟,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低。
2.2 防治小麦苗期缺磷,可沟施过磷酸钙750 kg/hm2(或磷酸二胺180 kg/hm2)左右。
小麦中后期缺磷,施用过磷酸钙22.5~30 kg/hm2,或施用磷酸二氢钾3~3.75 k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
3 缺钾3.1 症状植株矮小,茎秆细,易倒伏,易早衰。
下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退绿直至坏死,继而沿叶缘向叶子基部扩展,叶片中部仍为绿色,呈“箭头” 状,并向上部叶片发展。
分蘖短小,易遭冻害、旱害和病害,常引起倒伏。
3.2 防治缺钾麦田,可在小麦苗期沟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50 kg/hm2,或施草木灰450~750 kg/hm2,或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面喷施10%草木灰浸出液或0.2%~0.3%磷酸二钾水溶液900 kg/hm2,间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小麦施肥的时间及技巧方法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吨,另配过磷酸钙40kg、尿素10kg、氯化钾7.5-10kg。
种肥和苗肥:种肥为尿素2.5kg,苗肥为尿素5kg。
拔节孕穗肥:叶色褪淡发黄的麦田,每亩可施尿素3-5kg,第1节间定长,第2节间迅速伸长时,每亩再追3kg尿素。
一、基肥一般基肥占施肥总量的60%-70%为宜,每亩施有机肥3吨左右,另配过磷酸钙40kg、尿素10kg、氯化钾7.5-10kg,或者可以用有机肥配合45%复混肥20kg,一同施入土中做基肥。
二、种肥和苗肥1、一般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可施用适量的化肥作种肥,有利于促进小麦生根发苗,提早分蘖,特别是对晚茬小麦或底肥不足的小麦,效果非常明显,通常作种肥的尿素每亩低于2.5kg,除种肥外,早施苗肥,也就是分蘖肥,也是促根增蘖,以及增加有效分蘖的良好措施。
2、建议苗肥在3叶期施用,每亩可用尿素5kg左右,底肥需要充足,群体大的要少施,底苗弱的要多施,一般在北方小麦区,小麦冬后进入返青期,为了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年后分蘖,要早施1次返青肥。
3、返青肥需要以速效肥为主,一般每亩用过磷酸钙10kg和硫酸铵10-15kg,如果早期肥料充足,麦苗生长比较旺盛,就可以不施返青肥,尤其是在南方,施肥次数需要根据苗情而定。
三、拔节孕穗肥1、在小麦拔节孕穗期,是整个生长过程中比较旺盛的时期,此时养分需要量大,如果脱肥将造成小麦早衰,但是施肥过多,也会导致植株徒长,不利于幼穗分化发育,所以拔节孕穗肥需要看苗巧施。
2、对于弱苗,也就是群体偏小,总茎蘖数每亩不足30万左右的,叶色褪淡发黄的麦田,需要早施拔节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力争多穗和大穗,每亩可施尿素3-5kg,兑水进行浇施。
3、对于生长健壮的麦苗,因为群体适宜,穗数有保证,需要主攻大穗,可在拔节期适当控制肥水,促使基部节间粗壮,避免发生倒伏,等到叶色自然褪淡,第1节间定长,第2节间迅速伸长时,每亩再追3kg尿素,而对于群体和叶面积过大,叶色浓绿的旺长苗,需要控制肥水,深中耕伤根和抑蘖,不需要追肥。
小麦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简介小麦施肥技术要点如何给小麦施肥,施什么肥,施肥量如何掌握?这些问题一直是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小麦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以及小麦施肥技术要点,供参考。
一、小麦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千克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千克左右、五氧化二磷1-1.5千克、氧化钾2-4千克,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
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北方经越冬期和返青期)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
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30-40%,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
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
二、小麦底肥的施用方法底肥能保证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冬前长出足够的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
底肥对小麦中期稳长、成穗和防止后期早衰也有良好作用。
底肥的数量,应根据产量要求、肥料种类、性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
底肥应占施肥总量的60-70%为宜。
底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适量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化肥。
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千克、尿素10千克或碳铵25千克、高浓度复混肥25-30千克。
三、小麦返青期追肥的施用追肥要看苗追施,对于冬前每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的旺苗,不要再追施氮肥。
亩施过磷酸钙15千克、草木灰50-100千克或钾肥10千克左右,对壮秆防倒伏有好处。
对于冬前每亩总茎数已达70-100万的壮苗,应以巩固冬前分蘖为主,适当控制春季分蘖,以减少无效分蘖,追肥可在2月底至3月底,每亩施碳铵7.5-10千克。
保水保肥力强的稻茬麦,可适当早施。
保水保肥力差的砂壤土或砂姜黑土,可适当晚施。
小麦弱苗的成因及对策小麦出苗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弱苗,应针对形成小麦弱苗的不同原因,区别情况、对症管理。
现分别介绍如下:一是土壤干旱造成的弱苗。
多发生在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的麦田,其特点是: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群众称之为“缩心苗”)。
中下部从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1亩)追施碳铵15公斤。
二是土壤缺氮造成弱苗。
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分蘖减少,叶片窄短,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
管理要点:每667平方米用尿素7~8公斤,或碳铵20~25公斤,在行间沟施或兑水浇施。
三是土壤缺磷造成弱苗。
表现为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植株瘦小,分蘖减少。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划锄,每667平方米用过磷酸钙20~30公斤,在行间开沟追肥,追肥越早效果越好。
四是土壤湿板或盐碱危害造成弱苗。
通常表现为麦苗根系发育差,吸收能力弱,分蘖出生慢,并往往伴有脱肥症。
盐碱危害重的地块,常出现成片的紫红色的“小老苗”,幼苗基部1~2片叶黄化干枯,严重时,幼苗点片枯死。
管理要点:结合深中耕,开沟追施氮磷混合肥,盐碱危害重的地块,追肥后灌水压盐,并及时划锄松土,破除板结。
五是土壤板结造成的弱苗。
由于土壤缺墒少气,根系伸展困难,致使麦叶黄短,分蘖困难。
管理要点:先及时浇水,再深中耕松土,以破除僵硬土层。
六是土壤过湿造成弱苗。
通常表现为叶色淡紫,分蘖出生慢,严重时叶尖变白干枯。
管理要点:先及时深中耕散墒通气,再追施少量速效化肥,以促苗早发。
七是播量过大造成弱苗。
其表现是:幼苗拥挤不堪,植株瘦弱、纤细。
管理要点:先抓紧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再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使麦苗由弱转壮。
八是播种过深造成的弱苗。
其表现为:出苗缓慢,叶鞘细长,迟迟不分蘖,不长次生根。
麦田弱苗分类补救麦田
春季,小麦进入生长旺季,一些麦田常因某种原因导致小麦长势弱、苗情差,针对这种现象,农民朋友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类补救,以促使小麦由弱转壮,增产增收。
一、缺氮型弱苗。
此类小麦叶色发黄,植株瘦弱,分蘖少,生长慢。
每667平方米可补施碳铵15~20千克或尿素5~7.5千克。
二、缺磷型弱苗。
此类小麦叶尖呈紫红色、整个叶片无光泽、次生根少而短。
应及时补施过磷酸钙(穴施或条施),每667平方米30千克。
三、缺钾型弱苗。
此类小麦叶软而卷曲、叶色发暗、沿叶脉有白色条纹。
每667平方米可补施硫酸钾5~7.5千克。
四、缺水型弱苗。
因麦田底墒不足或漏水漏肥而造成。
此类小麦有以下表现:1、小麦心叶不长或生长很慢。
2、老叶叶尖发黄干燥。
3、早晨太阳未出来之前叶尖无“吐水”现象。
要及时灌溉补水,且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6千克或碳铵17千克。
五、缺中耕型弱苗。
雨中或雨前抢种的小麦,土地板结,通气不良,麦根短而不下扎,分蘖生长缓慢,叶、蘖不能同伸,此类型的麦田应及时进行中耕,解除土壤板结。
第1页共1页。
小麦苗情弱分类巧管理1、土壤干旱造成的弱苗。
多发生于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的麦田,其特点是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碳铵15千克。
2、土壤缺氮造成的弱苗。
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分蘖减少,叶片窄短,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红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
管理要点:每亩用尿素7~8千克或碳铵20~25千克,在行间沟施或加水浇施。
3、土壤缺磷造成的弱苗。
幼苗表现为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檀株瘦小,分蘖减少。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划锄,每亩用过磷酸钙20~30千克,在行间开沟追施,越早越好。
4、土壤板结造成的弱苗。
由于土壤缺墒少气,根系伸展困难,致使麦叶黄短,分蘖不能按时出现。
管理要点:先及时浇水,再深中耕松土,以破除僵硬层。
5、土壤过湿造成的弱苗。
通常表现为叶色淡紫,分蘖出生慢,严重时叶尖变白干枯。
管理要点:先及时深中耕散墒通气,再追施少量速效化肥,以促苗早发。
6、播量过大造成的弱苗。
表现为幼苗拥挤不堪,植株瘦弱、纤细。
管理要点:先抓紧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再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使麦苗由弱转壮。
7、播种过深造成的弱苗。
表现为出苗缓慢,叶鞘细长,迟迟不分蘖。
不长次生根。
管理要点:先扒土清棵,再及时追肥,每亩施碳铵15千克,以促进根系和幼苗发育。
8、播种过浅造成的弱苗。
由于分蘖节离地表太近,水分养分条件差,使根系生长和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因而通常表现为根、蘖减少,植株黄弱,容易受冻枯死。
管理要点:结合划锄壅土围根,植株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时,破埂盖土。
盖土厚度以使分蘖节处于地表以下3厘米左右为宜。
9、播种过晚造成的弱苗。
多因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瘦弱、分蘖少。
管理要点:以划锄和补肥补水为主,3叶期每亩施碳铵15千克。
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3叶期后及时浇水,但墒情适宜或土壤黏重、渗水性差的地块,冬前不宜浇水,封冻前最后一次划锄,要注意壅土围根,以护苗安全越冬。
晚播小麦苗弱怎么办晚播小麦如何高产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小麦播期延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
但如果播后管理得当,照样可以实现稳产、高产。
下面我们谈谈晚播小麦苗弱怎么办,晚播小麦如何取得高产,供参考。
一、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做到因土施肥,合理搭配。
一般亩产350-500公斤的晚播小麦,可亩施优质有机肥1000-2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左右,并配施部分微肥。
除尿素1/2基施,1/2追施外,其余全部基施。
二、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应选用半冬性品种,其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灌浆强度高,适于晚播获高产。
三、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晚播小麦分蘖显著减少,无法利用分蘖穗创高产,不能用精播的播种量。
应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
应注意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确定合适的播种量。
也可在适期精量播种的基础上,按照晚播一天,播量加大5%的经验汁算播量。
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1、早腾茬,抢时早播要在不影响秋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尽力做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的损失。
2、精细整地、足墒下种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抓紧时间深耕细耙,精细整平,对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整畦灌水,造足底墒,使土壤沉实,无明暗坷垃,力争小麦一播全苗。
晚播小麦播种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最好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并及时中耕保墒,也可前茬收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
3、精细播种,适当浅播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一般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宜。
小麦苗弱苗少怎么施肥?
土壤干旱造成的弱苗、少苗多发生于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的麦田,其特点是: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群众称之为“缩心苗”,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
小麦开始分蘖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分蘖数不断增加,到拔节前后总茎蘖数达最大值。
此后,发生较迟的分蘖因养分不足等原因陆续死亡,抽穗后茎蘖数才基本稳定。
一般分蘖萌生后首先依靠主茎和大分蘖供应营养物质,出现第一片绿叶后开始制造营养物质,同时也要依靠大分蘖和主茎供应营养物质,最后才能自己吸收和制造养分。
通常情况下,小麦开始拔节时有3张以上功能叶和独立根系的分蘖才有可能成穗。
在田间密度过大时,小麦拔节时叶片数超过3张的大分蘖节往往也不能成穗。
最终不能成穗的分蘖都是无效分蘖。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龄保持n-1的同伸关系即当主茎3叶时芽鞘节分蘖发生主茎4叶时第一叶节分蘖发生主茎5叶时芽鞘节分蘖的分蘖鞘节和主茎第二叶节分蘖发生。
小麦分蘖期的管理重点是促根增蘖培育早发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小麦刚开始分蘖,麦苗长势偏弱,苗数不多,此时提供足量化肥,可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幼穗分化。
如果此时供肥不足,小麦苗体可能会更瘦弱,分蘖不足,导致冬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少,产量低。
对基肥不足的田块,应及时施肥。
一般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碳铵20-25公斤、氯化钾5公斤。
注意灌水抗旱,促麦苗生长。
结合施肥采用沟灌的方式,水灌到沟深的三分之二处,让水渗透浸润土壤,防止漫灌和田间长时间积水。
播种过晚造成的弱苗、少苗。
多因冬前生长期短,导致麦苗瘦弱、分蘖少。
管理要点:以划锄和补肥补水为主,三叶期每667平方米施碳铵15千克;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三叶期后及时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