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俗
- 格式:ppt
- 大小:13.33 MB
- 文档页数:144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相关俗。
婚姻的目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家族连续和延续血脉。
因此,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
配偶的选择和安排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通过媒人或家族之间的联姻来选择配偶。
这种安排往往是基于家族的地位、财富、血统和其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
个人的意愿和偏好在选择中通常是次要考虑因素。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订婚:双方家族正式达成婚姻协议,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2. 迎亲:新郎一方组织成队的人马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新郎家。
3. 酒宴:举行婚礼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4. 洞房: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共度婚姻之夜。
婚姻责任和角色中国古代婚姻中,丈夫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管理家庭和继承家族产业。
而妻子则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为主导。
婚姻的终止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终止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离婚往往需要特殊的情况或者家族同意才能实现。
而丈夫有相对更大的权力来决定婚姻的继续或结束。
结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提供了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介绍,包括配偶选择和安排、婚礼仪式、婚姻责任和角色以及婚姻的终止。
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婚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因素在婚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婚姻制度一般由父母为子女安排,所以在古代中国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婚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方式主要分为纳彩和择偶。
纳彩是说,男方在男女双方父母经过商定的情况下,给女方的父母一定财物,表示慷慨。
这个过程叫做纳彩,同时又叫做嫁妆。
而择偶是指由男女双方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择偶并不普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父母来为其子女选择婚姻对象,选择条件一般是财富地位和家世等。
二、婚礼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婚礼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返送娘家。
迎亲指的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把新娘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
婚礼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门、拜堂和喜宴。
过门就是新娘在抵达男方家之后,由男方父母用红头绳绑住新娘的手腕,表示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拜堂则是红白喜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需要在堂前拜神庙和双方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
而喜宴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由新郎新娘的父母进行策划和安排,亲友和宾客们都将参加这个慶典。
三、婚后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后,需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以适应新的生活。
在婚后,双方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对家庭和邻里关系也要更加注意和关心。
同时,女方在进入男方家庭之后,要尽快融入男方家庭,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
在婚后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的安全。
四、结语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都相当的独特。
尽管现在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其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古代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和传统的社会,婚姻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婚俗和道德伦理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旺和后代的继承。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爱情,更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
一、婚礼仪式在古代中国,结婚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婚礼的仪式非常繁琐。
婚礼的时候需要准备各种必要的物品,包括婚车、婚床、喜糖、婚纱等等。
而且各种物品的颜色和品质也有讲究,比如红色被认为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颜色,因为它代表着喜庆和幸运。
在婚礼的仪式中,需要有正式的仪式主持人来主持婚礼。
一般情况下,这个人会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他或她会带领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
婚礼的仪式中也需要有各种宾客,这些宾客可以是家族中的亲戚、朋友,或者是受邀而来的重要人物。
二、婚姻的道德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这是因为婚姻关系中的道德伦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生活。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家族排行、血统和家族的荣誉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非常注重以孝道为中心。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人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在古代中国的家族中,长辈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孝敬长辈被视为家人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婚姻中,配偶关系的建立也是在孝道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核心是家族和血脉的传承,所以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也被视为非常重要。
家族的面子、地位和荣誉都要考虑在内,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婚姻总是非常慎重的原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男女有各自的家庭角色。
男人是家庭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养家、出门打工等重要任务;而女人则主要从事家庭中的家务事和照顾家人的工作。
三、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关系是非常固定和稳定的,而且离婚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与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本文将从订婚、婚礼流程、婚俗以及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与习俗。
一、订婚古代的婚姻通常由父母或者媒人商议安排。
当两个家庭达成初步协议后,便会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它代表着双方家族的联姻。
订婚时,两个家族的长辈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交换礼物、敬茶、祭祀祖先等。
订婚礼仪的举行也象征着婚姻关系的建立,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仪式性。
二、婚礼流程1. 迎亲在古代,新娘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家庭,而是由新郎一方派人迎娶。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步,新郎会穿着喜服,手捧鲜花,带领着队伍前往新娘的家庭。
一路上,会有鞭炮和锣鼓作为热闹的庆祝。
2. 接亲新郎一行到达新娘家后,新娘的父母会率领着满盘的水果和酒迎接。
新郎则要接过这满盘的水果,然后将一碗酒倒入碗中,用红布蘸一下,再与新娘父母碰一下碗,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合。
然后,新娘会戴上新郎送的喜帽,然后两家人会一起回到新郎家。
3. 宴请宾客婚后的第一天,新人会举行婚宴并招待亲朋好友。
宴席上,通常有多道菜肴,其中糖饼和糖葫芦等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代表着甜蜜和团圆。
三、婚俗1. 穿婚服古代的新娘婚服通常是红色的,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婚纱以绣花或刺绣为主,金线、珠子和玉钗都是必不可少的装饰。
新郎则会穿着蓝色的喜服,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2. 点燃喜烛在婚礼上,点燃喜烛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新人会握着一根精美的红烛,然后点燃。
整个过程象征着两个人的心灵和情感相互交融。
3. 环环相扣的婚戒婚戒在古代婚礼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郎会将婚戒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代表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和忠诚。
四、婚后习俗1. 进新房在古代,新娘进入新房的时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门槛和仪式。
新郎会踩着石敲门,新娘则要踩着红布并轻轻步过门槛。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明清以后,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
一、中国古代婚礼的形式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一)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
(二)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三)买卖婚礼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了买卖婚姻。
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二是以钱买妾,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四)媒妁婚姻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三书六礼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三书六礼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三书六礼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三书六礼科普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古代的婚姻礼仪,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遵循。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礼仪的尊崇。
下面简要介绍“三书六礼”的内容:
一、三书
1.聘书:也称为“聘帖”,是男方家庭向女方正式提出婚姻的书信。
2.礼书:在正式订婚时,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个礼单,列明了聘礼的内容。
3.迎书:在婚礼当天,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个迎娶的书信,这标志着婚礼仪式的开始。
二、六礼
1.纳采:男方的家长派使者到女方家表明婚意。
2.问名:男方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出生时间,用于占卜两人的八字是否相合。
3.纳吉:如果占卜结果吉利,男方会再次派使者到女方家通报吉日。
4.纳征:男方会向女方赠送聘礼,如金银、珠宝等财
物。
5.请期:选定结婚的吉日。
6.亲迎:在结婚当日,男方亲自去女方家迎接新娘至自己家中举行婚礼。
“三书六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婚姻的严肃态度和对礼仪的重视。
现代社会中,虽然“三书六礼”的许多环节已经简化或不再实行,但了解它们仍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的看法。
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三书六聘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长辈说到按照三书六聘的仪式来,甚至更讲究的会有“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一说,那么三书六聘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就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呢?一、三书六聘是什么意思三书六聘指是三书六礼,中国古代婚俗的一整套流程,其中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1、聘书:为结婚聘请书,也就是婚书的意思,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时候所用到的。
女生接过聘书,也就意味着双方要结为夫妻。
2、礼书:为列清结婚礼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如果婚礼的礼数越长的话,说话女生嫁得越风光。
在中国古代,结婚的时候对于彩礼和嫁妆都是比较看重的,因为意味着家庭地位和财力。
3、迎书:为迎娶新娘使用的文书,在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的时候用到的,是对新娘和新娘父母的承诺,与现在的结婚证书意义相同。
【六礼】1、纳采:这是婚俗六礼中的第一个,等同于现代结婚的提亲。
若男生想与女生成亲,需要找一位媒人说亲,将纳采礼带上与父母到女方家中。
一般纳采礼根据地区有所不同。
2、问名:这是指男女双方的生辰,如果女方接受了纳采礼那么便同意了亲事。
此时媒人会问询女生姓名和生辰,测算二人是否合,未来的婚姻运会如何。
3、纳吉:男方知道了女方的生辰之后,会去庙里找人测算,如果结果是吉兆,那么男方便会准备结婚的相关礼品和相关事宜。
4、纳征:纳吉和纳征一般是同时期进行的,纳征是男方将准备聘礼送到女方的家里面。
纳征是订婚结婚中一项重要的程序,一般纳征的聘礼有礼金和其他物品组成,具体视男方经济条件而定。
5、请期:请期意为男方家在选好了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将算好的婚期告知女方,并且征得女方的同意,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送日子。
如果女方没有异议的话,那么两人结婚日子就正式定下来。
6、亲迎:这是婚礼六礼中最后一个程序,在结婚当天新娘需要亲自迎娶心爱的新娘,表达对女方的尊重。
并且民间的人对迎亲都是比较看重的,如果没有此环节,会让女方有不受重视的感觉。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这些民俗与风俗习惯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对于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婚礼习俗、节日庆祝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一、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
一般而言,婚礼的仪式分为聘礼、出阁、过门和婚宴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并送上礼物,而出阁则是女方离开父母家,成为男方的妻子。
另外,一些地方还有乞巧节、彩礼以及红喜帖等特殊的婚俗。
二、节日庆祝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放松身心、娱乐休闲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感受浓厚的中国风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赏月、吃月饼,传递家庭的温暖与祝福。
三、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例如,早起晨练是中国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会在早晨进行各种锻炼,如太极拳、广场舞等。
在饮食方面,古代人有许多讲究,如寿面象征长寿、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此外,中国人讲究礼仪,尊敬长辈是一种被重视的传统,人们要行鞠躬礼或磕头以示尊重。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方面,中国古代有多种信仰体系,如儒家、道家、佛教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影响深远;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追求“道”的境界;佛教则讲究超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民俗与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习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对于家庭、友情、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态度。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1.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婚姻。
这种安排婚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
2.婚姻观念:古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视门第的匹配、财富的相称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
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服从男方和公婆的安排。
3.婚姻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仪式充满了许多细致而庄重的程序,包括纳采、聘礼、纳彩、进门等环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4.婚俗风情: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丰富多样,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会踩过炉火,以象征迎福纳财;新郎则要披上红袍迎亲,以象征财富和吉祥。
5.婚后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
妻子要尊重丈夫的意见,并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丈夫则要在家庭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给予妻子足够的爱护和支持。
6.婚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比如,婚礼前新娘要在前一晚与闺蜜、朋友们举行相亲会,以表达对新婚姻的期望;新郎在结婚当天要戴上红色的绣球帽,表示幸福和祝福。
7.家庭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侍奉丈夫、持家、生育的角色,而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守卫家宅的责任。
古代中国婚嫁礼仪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为维护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8.婚嫁礼物: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也有很多重视财富的因素,新娘要准备嫁妆和婚礼物品。
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是新娘入门时要带走的财物。
而婚礼物品则是由双方亲朋好友赠送的,一般是以金银首饰、红包等形式。
以上是关于古代婚嫁礼仪的一些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丰富的婚嫁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看重。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