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吴
- 格式:docx
- 大小:46.87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中国朝代顺序表: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记住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方法是什么?最好是用历史朝代顺序表顺口溜(朝代顺序表口诀,又叫朝代歌,朝代歌诀),可以轻松把历史朝代顺序表记住了。
以下是各个版本的历史朝代顺口溜:朝代顺序表顺口溜第一种: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第三种:大陆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五代十国之吴越历史吴越历史简介导语:八九三年,唐昭宗任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
八九六年,得越州,唐任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钱镠为吴越王。
吴越拥有十三州八九三年,唐昭宗任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
八九六年,得越州,唐任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钱镠为吴越王。
吴越拥有十三州土地,是个弱小国,在吴国威胁下,钱镠必须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国。
钱镠经常回到临安故乡,他的父亲钱宽总是躲避不见。
钱镠找着钱宽,请问缘故。
钱宽说,你现在作国主,三面受敌(北、西有吴,南有闽),与人争利,怕祸及我家,所以不愿见你面。
钱镠涕泣受教。
钱镠也知道小国处境的危险,因此力求自保,不敢懈怠。
他很少安卧,用小圆木作枕,熟睡中头小动便落枕觉醒,称为警枕。
寝室中置粉盘,想起事情即写在粉盘上。
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来讲事,立即唤醒他。
九一九年,吴徐温与钱镠讲和,两国息兵,但钱镠仍不敢疏忽。
九三二年,钱镠病将死,告继位人钱元瓘说,子孙要好好奉事中国(北方小朝廷),切勿因换姓废事大的礼。
这是吴越的国策,一直遵守到国灭,因为它始终是个弱小国。
吴越自钱镠时起,赋税繁苛,小至鸡、鱼、鸡卵、鸡雏,也要纳税。
贫民欠税被捉到官府,按各税欠数多少定笞数,往往积至笞数十以至百余(一说五百余),民尤不胜其苦。
自然,另一面是吴越君臣不胜其乐。
北宋时开封人称“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统治阶级的天宫,建筑在民不胜其苦的基础上,开始建筑这座天宫的人就是钱镠。
钱镠留心收买名士,皮日休(当是黄巢失败后,逃来依靠钱镠)、罗隐、胡岳等都得到优待,自己也学吟咏,与名士唱和。
他做节度使时,有人献诗,诗中有“一条江水槛前流”句,他以为讽生活常识分享。
五代十国之吴越世系(907年—978年)五代十国之吴越世系(907年—978年)2011-05-11 16:56:14| 分类:中华帝王世系 |字号订阅吴越国,公元907---978年,凡七十二年,历五主。
893年,钱镠以镇海节度使害据今浙江之地及江苏一部分。
901年,被封为越王。
904年,更封为吴王。
907年,受后梁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
978年,亡于北宋。
吴越世系表(907-978)(1)吴越武肃王钱镠───────(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907-932932-941│941-947│├───(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947│└───(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947-97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武肃王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
初以贩私盐为业。
后从军,为石鉴镇将之偏将。
因战黄巢军有功,为都指挥使。
光启三年(887),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
昭宗时为杭州防御使。
景福二年(893),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
乾宁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年,为彭城郡王,浙东道招讨使。
后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
光化元年(898),称移镇杭州,加检校太师。
天复二年(902),封越王。
天祐元年(904),封吴王。
梁太祖即位,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
开平二年(908),加守中书令。
三年,加守太保。
乾化元年(911),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
二年,梁郢王册为尚父。
贞明三年,加天下兵马大元帅。
在位二十五年(907---931)。
年号用唐天祐四年(907五月),天宝五年(908---912),凤历(后梁郢王)一年(931正月),乾化三至五年(913二月---915十月),贞明一至七年(915十一月---921四月),龙德三年(921五月---923),自建年号宝大二年(924---925),宝正六年(926---931)。
长兴三年,病死,年八十一岁(851---931)。
盘点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君主(五)——五代十国皇帝寒冰读史发布时间: 2017-11-0111:15历史领域创作者十国(907年-979年)十国(891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
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北汉。
吴国(902-937):杨行密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谥号武忠。
南吴建立后,改谥孝武。
杨溥即位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全唐文》录其文一篇。
唐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
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
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
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南唐(937-975):李昪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 ),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原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
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前蜀(907-925):王建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
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有些政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只是一股割据势力,而且也不止15个政权。
所谓五代十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大致来说,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这是主流;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北汉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
15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
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为主要脉络,把五代十国分成5个阶段。
第一阶段(891年—907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907年—936年)——后梁与后唐:软硬兼施第三阶段(936—951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后周:柴荣遗恨第五阶段(960年—979年)——强势的北宋:收拾旧山河一、891年—907年:山雨欲来安史之乱过后,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宦官专政与党争成为痼疾。
唐帝国走上了狂澜难挽的下坡路。
由于安史之乱严重摧毁了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所以战乱过后的唐帝国非常依赖南方的赋税收入,这也是帝国成功续命的一颗救心丸。
不幸的是,窝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唐末的黄巢之乱又破坏了南方的经济命脉。
南北两地接连遭到重创,唐帝国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按照通行的说法,五代十国的起讫时间是907年到960年,即上自朱温灭唐,下至赵匡胤建宋。
如果不以外在形式为划分依据,而是以15个政权的实际建立时间为划分标准,五代十国的时间就得向上推到891年——前蜀建立,向下延伸到979年——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这也是范文澜的划分方式)五代十国的头是怎么开的呢?这得说到唐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唐帝国早就成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烂摊子。
唐昭宗意识到王权之所以式微,与中央军力量过于薄弱有莫大关联,登基初期咬牙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10万人的中央军。
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师南下,讨伐割据西川的一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又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
【五代十国】春秋吴、越之战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楚采取联越制吴之策,率诸侯、东夷及越大夫常寿过伐吴,从此拉开了吴、越之战的序幕。
当吴破楚入郢之时,越即乘吴国空虚之机,抄吴后路,兴兵伐吴。
吴回军击越,越始退兵。
吴破楚入郢战役以后,中原无伯主,诸侯陷入自相混战状态。
而此时,吴兴起于东南,越继吴而起。
吴、越毗邻,两国互争三江五湖之利。
于是,吴、越的战争就构成了春秋后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吴在破楚入郢之后,开拓疆土,北接齐、鲁、宋,西达陈、蔡、驾邑(今安徽芜湖西)、宛邑(今安徽宜城县),与楚相邻,南抵杭州湾北,与越接境,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
吴王阖庐、夫差时,有贤臣孙武、伍员辅佐,国力空前强大。
越国疆土小于吴,南至句无(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南),北至御儿(在今浙江省崇德县东南),东至鄞地(今浙江鄞县),西至姑蔑(今浙江省龙游县南),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县)。
越在允常时期(公元前520年?前496年在位),因得贤臣文种、范蠡辅政,国势强大,始成为吴国大敌。
吴、越领土接壤,同为“断发文身”之族,不是吴灭越,就是越灭吴,所以二国的争霸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一、.吴、越?李之战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吴王阖庐积多年的怨愤,乘丧起兵伐越。
越嗣王勾践率兵抵御,双方在?(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兴县西)摆开战场。
勾践见吴军阵势严整,命令敢死队冲锋,为吴军擒获。
再次组织敢死队冲锋,又为吴军所擒,而吴军阵势仍然岿然不动。
勾践见二次冲锋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剑注于颈上,走到吴军阵前说,现在吴、越二君交兵,臣等违犯了军令,在君的队列前面行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罚,谨敢自首而死,于是都自刎而死。
吴军注目观看,惊骇不已。
勾践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大败吴军。
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攻击吴王阖庐,斩落他的脚趾。
阖庐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距?李仅七华里。
阖庐临终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温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3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4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刘知远5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2.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政权都城/首府统治年代开国君主1 吴国广陵(今江苏扬州)892年——937年太祖杨行密2 南唐金陵(金江苏南京)937年——975年烈祖李昪3 前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891年——925年高祖王建4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高祖孟知祥5 闽国长乐府(今福建福州)893年——945年太祖王审知6 楚国(南楚)长沙府(今湖南长沙)896年——951年武穆王马殷(无庙号)7 南汉兴王府(今广东广州)905年——971年高祖刘䶮8 南平(荆南)江陵府(湖北荆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无庙号)9 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钱镠10 北汉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刘崇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序号政权名称都城/首府称号/地位姓名统治时间1 赵国镇州(今河北正定)赵王王镕883年-921年2 北平国定州(今河北定州东)北平王王处直907年—921年王都921年—929年3 晋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晋王李克用891年—908年李存勗908年—923年4 岐国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岐王李茂贞907年—923年5 定难夏州(今陕西靖边北)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思谏895年—908年李彝昌908年-909年定难节度使、朔方王李仁福909年-933年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彝超933年-935年李彝殷935年-967年李光睿967年-978年6 卢龙、燕国幽州(今北京)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刘守光907年—913年7 殷国建州(今福建建瓯)皇帝王延政943年—945年8 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武平节度使刘言950年—953年王逵953年—956年周行逢956年—962年周保权962年—963年9 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挥使、清源节度使留从效945年—962年清源节度使、泉漳留守留绍镃962年—962年清源节度使张汉思962年—963年陈洪进963年—978年10 朔方(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朔方节度使、颍川郡王韩逊900年—914年朔方节度留后、灵武节度使韩洙914年—928年朔方节度留后韩澄928年—929年朔方节度使康福929年—932年朔方节度留后张希崇932年—939年陈留王、朔方节度使冯晖939年—952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留后冯继业952年—?年西平王、灵州知州裴济?年—1002年国名首都年代开国者末任君主灭亡者仇池王国仇池296~371 杨茂搜杨纂前秦帝国丘汉帝国江夏303~304 丘沈丘沈晋帝国成汉帝国成都304~347 武帝李雄李势晋帝国汉赵帝国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304~329 光文帝刘渊摄政太子刘熙后赵帝国前燕帝国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幽帝慕容暐前秦帝国芒荡汉帝国马兰山309~309 刘芒荡刘芒荡晋帝国略阳公国略阳310~319 蒲洪蒲洪晋帝国胡楚公国竟陵312~319 胡亢杜曾晋帝国虚除秦王国陇右316~320 虚除权渠虚除权渠汉赵帝国辽西公国令支318~338 段末秠段辽前燕帝国後赵帝国襄国-邺城319~351 明帝石勒石祇冉魏帝国前凉王国姑臧320~376 成王张茂张天锡前秦帝国句渠秦王国阴密320~320 句渠知句渠知汉赵帝国陈凉王国上邽322~323 陈安陈安汉赵帝国後辽东公国平郭333~336 慕容仁慕容仁前燕帝国侯子光帝国杜南山337~337 侯子光侯子光後赵帝国范贲帝国成都347~349 范贲范贲晋帝国黄韬帝国豫章348~348 黄韬黄韬晋帝国冉魏帝国邺城350~352 冉闵冉智前燕帝国段齐王国广固350~356 段龛段龛前燕帝国前秦帝国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350~394 惠武帝符洪(蒲洪) 符崇西秦王国刘显帝国襄国351~352 刘显刘显冉魏帝国张秦王国宜秋352~352 张琚张琚前秦帝国段勤帝国绎幕352~352 段勤段勤前燕帝国安国王国鲁口352~354 王午吕护前燕帝国苏林帝国无极352~352 苏林苏林前燕帝国刘晋王国平阳353~353 刘康刘康前秦帝国北成都王国南郑365~366 司马勋司马勋晋帝国弘汉王国广汉370~370 李弘李弘晋帝国张蜀王国绵竹374~374 张育张育晋帝国後燕帝国中山384~409 武成帝慕容垂高云北燕帝国北燕帝国龙城409-431 冯跋昭成帝冯宏北魏帝国西燕帝国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384~394 慕容泓慕容永後燕帝国後秦帝国北地-长安384~417 武昭帝姚苌姚泓晋帝国鲜于赵王国行唐385~385 鲜于乞翟成後燕帝国西秦王国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後秦帝国度支山-枹罕-南安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乞伏暮末胡夏帝国後凉帝国姑臧386~403 懿武帝吕光吕隆後秦帝国後匈奴王国西平387~? 康宁? ?翟魏帝国黎阳-滑台388~392 翟辽翟钊後燕帝国刘黎帝国皇丘389~389 刘黎刘黎晋帝国魏揭飞王国杏城郊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冲天王魏揭飞後秦帝国法长帝国白狼城390~390 法长法长後燕帝国窦秦王国野人堡393~393 窦冲窦冲後秦帝国南凉王国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景王秃发褥襢西秦王国北凉王国张掖-姑臧397~439 段业沮渠牧犍北魏帝国南燕帝国滑台-广固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慕容超晋帝国南乌桓王国南皮398~399 张超张超北魏帝国广秦王国乞活堡399~399 符广符广南燕帝国西凉王国酒泉-敦煌400~421 武宣王李暠李恂北凉王国张翘王国行唐402~402 张翘张翘北魏帝国王始帝国泰山403~403 王始王始南燕帝国桓楚帝国建康-江陵-涢县403~405 武悼帝桓玄桓振晋帝国谯蜀王国成都405~413 谯纵谯纵晋帝国胡夏帝国统万-上邽-平凉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赫连定吐谷浑汗国曹龙汗国蒲子413~413 曹龙曹龙北魏帝国北晋王国河西414~414 司马顺宰司马顺宰北魏帝国率善王国上党-河内415~416 白亚栗斯刘虎北魏帝国曹弘汗国平阳416~416 曹弘曹弘後秦帝国洮阳公国洮阳417~419 彭利和彭利和北凉王国。
五代十国之吴、吴越、前蜀、南平、楚、闽、南汉大扫描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24,《五代史话》连载04(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在北方朱梁与李晋争雄的40年中,南方各地崛起了一批新的割据者。
他们也进行过混战,但是战争的规模没有北方的大。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般都比较注意经济问题,能够推行有利于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
本篇我们就来谈谈南方几个地区的情况。
01、吴与南唐唐朝末年,江淮两浙的社会经济,受过严重的破坏。
藩镇、将领、变兵和一些流窜的武装集团,争城夺地,在大江南北进行过混乱的战争。
大江南北的局势在9世纪90年代的初年逐渐趋于安定,杨行密占有江淮,钱镠占有两浙,形成十国中的吴与吴越。
他们都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东南经济的恢复发展。
吴越钱氏于公元978年纳土降宋,实际上存在了80多年。
吴后为南唐和平取代,中间没有经过战乱,到公元975年被宋所灭,实际上也达80年以上。
因此,五代号为乱世,东南却比较安定,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唐代后期相比,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先来介绍杨行密这个人。
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参加过地方上的农民起义,曾被官兵俘获,侥幸没有被杀;后来应募当兵,做了队长,因受上官欺压,带头起事,占了庐州,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
这时黄巢兵进关中,唐朝政府哪里管得了淮南地方上的事情,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拜杨行密作庐州刺史。
杨行密身材高大,力举百斤,相传一天能走300里路。
他初起兵时,与田頵、陶雅、刘威、刘金、徐温等心腹弟兄,号称三十六英雄,这些人颇有草莽豪杰的气息,与世代军伍的藩镇旧将,出身和经历都有区别。
杨行密见时机成熟,出兵反击,一战擒获孙儒,把他杀掉。
从此以后,杨行密以扬州为中心,据有了江淮地区。
唐政府任他做淮南节度使。
尽管这时距离杨行密受唐朝封吴王还有10年之久,十国的吴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
这个出身低微的割据者,亲眼看到粮草不足、民心不附就无法持久的事实,吸收了一点教训。
他便以招集流亡,与民休息,作为主要的政策。
五代十国历史故事6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所建。
都城为杭州。
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
吴越国共有五位君主。
吴越国的太祖为武肃王钱缪,字具美(在位907年-932年)世宗为文穆王钱元瓘(在位932年-941年)忠献王钱佐,字符佑(在位941年-947年)忠逊王钱倧,字隆道(在位947年-948)忠懿王钱俶,字文徳(在位948年-978年)。
吴越国的建立与灭亡吴越国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
其创建人钱镠为杭州人,少时无赖,曾以贩盐为盗;后应募为兵,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
他在翦除刘汉宏、薛朗、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
唐昭宗天复二年(九零二年),封其为越王。
九零四年,改封吴王。
及朱温建梁,始封其为吴越王。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
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为主要军略。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此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
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
凭此,吴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割据势力对吴越国的侵扰。
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小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朝年号。
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朝一皇帝。
虽然如此,钱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间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颇得民心。
九三二年,钱镠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子元瓘嗣位,勤政仍有其父之风。
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
九四七年,吴越将胡进思废其主倧,以其主弟钱弘俶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