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 格式:pdf
- 大小:110.2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旨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等方面深入探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设计,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大胆地去构思和创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联想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发现美和创造力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题材和材料,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可以给学生一些抽象的线条或颜色,让他们自由地进行联想和创作;也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或故事情节,让他们进行自由发挥,并展现各自的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将会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
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素养,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观摩与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学生应该对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和欣赏,从而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信息。
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美术展览、组织艺术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各种艺术作品。
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艺术探索和表达。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培养其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和思考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和意象,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独立见解。
例如,在教授静物写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态、颜色、纹理和光影等细节,通过询问学生对物体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他们对物体及其意义的思考和想象力。
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培养和发展的核心能力。
在创造过程中,学生既要敢于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选择适合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技巧。
一个拥有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和重新创造事物,能够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艺术想法。
因此,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三、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术教学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艺术馆参观展览,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美术精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个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砺的心智状态,它关系到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评判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便无从谈起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观察和描述未知的事物,动手制作一些原创的手工艺品,或者参观一些艺术展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受和表达艺术作品。
美术教学还可以通过创意绘画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释放想象力,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自由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个人的创作灵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于材料与工具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水彩、油画、素描等多种绘画材料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促使学生发现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创作可能性。
四、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思辨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思辨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发掘并解决问题,促进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注重思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践和总结,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以及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思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发展终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
新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
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就要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敢想敢画、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美术教学创新一、收集素材,拓宽创新来源绘画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形、有情、有境。
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带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拓宽视野,从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体会,从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
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实挂满枝头,果园里一片繁忙,画一画“丰收的果园”;家乡楼房鳞次栉枇,路旁绿树成阴,花团锦簇,画一画“美丽的家乡”等。
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如秋季,让学生收集些落叶粘贴成美丽的图画或拼搭图案制成小小的“艺术品”;元旦、春节到了,要求学生自制节日贺卡,送给同学和师长。
这些小活动,既凝聚了学生的心血和才智,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既锻炼了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又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还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开阔了活动空间,拓宽了创新来源。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其实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要想让美术学科真正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有一席之地,教师就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与稳定,向乐趣转化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推动乐趣上升到志趣阶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探索中去。
例如在《绒线绕绕》一课中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毛线、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和工具,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组表示情境的词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词组联想出心目中最美的画面,搭配毛线色彩,粘贴出理想的作品。
让可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想象的天空二十一世纪是各国人才竞争的世纪,各国纷纷调整教育战略,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空前的关注,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想象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科技发展史表明,世届上许多重大科学的发现往往得力于形象思维的启迪。
著名科学家牛顿就是从苹果的坠落,推导出万有吸引力;阿基米德则从澡盆水的溢出,悟出浮力定律。
而美术教学就是偏向学生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其获得的图像来传导信息。
由于其学科门类繁多,学生获得的信息也就丰富多彩,有立体的、平面的、硬的、软的,甚至声光结合的,多材质、多形态、多感触的形象思维基本语言,大大丰富了学生头脑形象信息的储存,有了这些往往就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要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重要一条就是将想象力的培养具体化。
我国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想象力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而显得含混不清,因此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大多表现为纯技能性教育,而缺乏多功能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作用上显得十分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概念明确,目标才能具体和落实,这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美术教学中的想象力科学的阐述。
二是培养想象力的课业设计及教学方法。
三是解释形成想象力的心理基础。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想象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
具体而言边界推移就是扩充了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想象性的运用因素而获得成功。
例如:中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二课《挂历纸拼贴设计学生装》中提到的撕纸艺术,以及传统技法中的指画,都是以边界推移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开创地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
而边界突破则是在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方法,这一般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并不多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课题,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尝试性的对学生开设家具设计、店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改变了纯写实性肤浅的技法学习单一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欲,这样就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了条件。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
美育的创新促进智育的创新。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
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可以充分开发整个大脑的思维。
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1、开拓学生的视野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艺术欣赏在开拓视野方面又显得尤为重要。
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中,学生了解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这四大美术种类的特点、风格和代表作品,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
学生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一个问题,从而就有了创新意识。
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造能力,正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见得多了,自然也就想得多了,从而增强了创造能力。
正是这些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才会使美术不断向前发展,同样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格尔尼卡》一课中,我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在你们的理解当中,牛代表了什么性格?学生回答:忠厚。
然后我展示了《格尔尼卡》中的一个牛的图片,说道:恰恰相反,这上面的牛代表了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