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概述《图形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图形与具体事物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本文将对使用图形联想教学法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优点提升记忆效果图形联想教学法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并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因为大脑对于图像的处理速度和记忆效果更好,图形联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
增强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使用图形联想教学法,将知识与图形相结合,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生动。
学生通过与具体图形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创造力图形联想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建立知识的联系,这样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比较,探索出多种可能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促进信息关联和迁移图形联想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孤立地记忆和应用。
同时,这种关联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缺点适用场景有限图形联想教学法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和知识领域。
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数学公式等,图形联想的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教师在使用图形联想教学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时间成本较高图形联想教学法需要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的过程,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联想教学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因为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改进建议合理设计图形在使用图形联想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图形,使其与所学的知识内容相符合。
图形应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中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反思中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反思1、中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反思设计意图: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
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
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梯形和椭圆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用废旧的彩色纸片剪成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梯形和椭圆形图片若干,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水、白纸活动过程:(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
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成了一个太阳、一座房子、一个蘑菇等图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⒈点击房子。
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⒉点击小鸡、太阳、房子、蘑菇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自由拼搭物体老师想把这幅图片送给我们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一幅图片或者一件物品,送给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四)运用物体组合画面演示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在拼物体的基础上,把物体组合成画面。
]1、出示画面⑴提问:这幅画是由哪些物体拼成的⑵老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2、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鼓励幼儿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组合物品或者画面,送给最亲最爱的人。
中班数学教学设计《图形联想》含反思一、引言《图形联想》是中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图形联想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详细介绍《图形联想》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活动设计1. 活动目标通过《图形联想》活动,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和记忆。
2. 活动内容1.图形认知:让幼儿认识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2.图形联想:让幼儿观察一组图形,然后根据提示进行联想,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3.图形创作: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新的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3. 活动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简单的图形,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2.图形联想:呈现一组图形并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3.讨论:引导幼儿讨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4.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
三、活动实施1. 教学准备1.准备图形卡片、提示问题卡片等教具;2.确保活动场地整洁、安全。
2.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一个三角形;2.图形联想:展示一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星形等,然后问幼儿: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3.讨论:引导幼儿分析图形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鼓励幼儿积极发言;4.图形创作: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图形,并描述其特征;5.总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总结活动内容,强化幼儿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图形联想》活动,我发现幼儿在图形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幼儿图形认知的训练,结合更多的生活实践,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图形联想》是中班数学教学中一个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图形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0课图形的联想|浙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创造基本的几何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联想进行。
首先,介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识别和创造基本的几何图形,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2.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基本的几何图形进行有效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展示基本的几何图形和相关的创意设计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识别和讨论这些图形。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如何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3. 实践与创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绘制出自己的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图形的联想2. 基本内容:介绍基本的几何图形,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 示例:展示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相关的创意设计作品。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绘制一幅自己的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需要包含至少三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具有一定的创意和美观性。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2.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识别和创造基本的几何图形,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图形的联想和创意设计。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第10课图形的联想|浙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创造基本图形,通过联想和组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学会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基本图形的认识:介绍和复习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 图形的联想与组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或画面。
3. 创意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完成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图形,并能通过联想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或画面。
-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将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形成有意义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基本图形卡片、美术教材、黑板。
-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
2. 基本图形学习:复习和介绍基本图形,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
3. 联想与组合:给出一些基本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尝试组合成新的图形或画面。
4. 创意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主题:图形的联想- 副用基本图形创造世界- 内容:基本图形介绍、联想与组合方法、创意实践步骤。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 要求:作品需包含至少三种基本图形,且具有一定的创意和美观性。
课后反思本次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对美术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掌握了基本图形的识别和运用。
在创意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的作品多样且富有个性。
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2分钟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主要是什么是联想,联想的分类,欣赏了联想的创意作品,引出在生活中多利用联想,打开思路,提高创造力。
布置作业1分钟回家以后利用互联网找出一副你认为利用联想创造的图片或视频等,并写出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什么关于联想的基础知识,通过佳作赏析和游戏环节拓展了他们的思路,实际绘画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认为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尤其游戏环节受到学生的喜欢,可是这次游戏环节中“由学生说出联想到的内容”对于初中生过于简单,下次再上这节课,我讲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整个联想的内容。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图形联想教学反思【1】二班级的小伙伴对画线条已经比较擅长了,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安排小伙伴用配套材料里原有的划好任意线条的纸来进行再创作,总体来说作品的多元化无法更好的表达。
而在第二课时中,我让小伙伴在白纸上用任意的线条画,画完再来进行二次创作。
在一〔1〕班的课上,有一个平常比较好动的男孩子拿着笔闭上眼在纸上胡乱的画线,当我走到他身边看画时,只见纸上线条密密麻麻乱作一团。
我当即批判他,并让他把纸翻过来重新画,这个男孩子很绝望地把纸翻过来按着我说的重画了。
在后来的上课过程中,我又看见几个小伙伴也照着刚才那个男同学的样子,闭上眼睛乱画,一边画一边露出快乐的笑容,有的还笑出了声。
这时我突然想到,自己刚才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啊。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是孩子最简单最情愿接受的学习方式。
闭着眼睛画线不是不能,只要掌控肯定的尺度,线条不要划得过多,效果并不比眼睛睁着时画得差,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新鲜新奇,让他们能轻松开心地投入到画线游戏中,从而也轻松导入本课的学习。
我立刻对全班小伙伴说:“刚才**小伙伴闭着眼睛画线,这种方法并不是不可行,但是在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不能画得太多太密,否那么画出来也不好看。
大家可以在纸的反面试一试。
”说完这些话,只见小伙伴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原先的纸翻过来,闭上眼睛开始画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可见他们是多么喜爱这种方式。
画完任意的线条后,我让小伙伴从自己思索,到相互之间沟通,找出线条中的奇妙的外形,以竞赛的形式看看谁找出的奥秘多,谁的想象力丰富,或者找到移位、添加等的变换方法,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同学动手动脑,自主探密,来发觉画中藏着的有趣的东西,并把它变成独特的画。
整堂课中,小伙伴从画画玩玩中知道了线条与线条可以组合成面的'知识,并完成对画面的装饰,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孩子的天性尽情释放,又学到了新的本事。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2】一个圆形,在学校生眼里会变成苹果、球、太阳、饼干、盘子、镜子……学校生是擅长想象、长于联想的。
大班数学《图形联想》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大班数学《图形联想》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程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对大班数学《图形联想》教案的反思: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让他们能够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
2.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引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特点,如边的形状、边的数量等。
然后,教师提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联想出与之相似或相同的图形,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 拓展活动: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对图形进行分类,如“请将所有有三条边的图形放在一起,将所有有圆形的图形放在一起。
”- 结束活动: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幼儿继续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图形。
3.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
目标的设定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和比较不同的图形,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同时,通过分类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展示、引导、解释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 教学资源:本节课使用了一些图形的图片和实物,能够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观察和比较。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能够促进幼儿的思考和交流。
-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图形,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也能够联想出与给定图形相似或相同的图形,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一个圆形,在小学生眼里会变成苹果、球、太阳、饼干、盘子、镜子……小学生是善于想象、长于联想的。
但平时学生对各种大小、形状、纹理都不一样的图形往往又是不太注意的。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所观察事物的形状和大小的联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找到创作的灵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图形联想显得太深奥,学生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从何进行联想。
于是我就利用书上有两张图片,一张是树上的房子,问学生“这张图片是由什么产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发现是树加房子产生的联想,通过加一加的方法。
一张是悉尼歌剧院和帆船的对比图案,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
2008年的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灵感就是鸟巢。
2、有针对地设计作业这节课如果空洞得布置学生画图形联想,学生肯定无从下手。
于是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一个杯子,然后再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如杯子加眼镜你想到了什么,杯子加菠萝你想到了什么……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设计起来不会那么空洞。
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图案一般都是把那个东西画在杯身上就好了,作业效果不是很好。
课后我在反思这课到底怎么处理,会让学生不仅学得有广度,还有深度呢,于是上网寻找答案,后来我无意间看到一篇教案,觉得他的作业设计更好,之前我就没有想到呢。
以一只铅笔为原形,没有让学生直接设计,而是出示铅笔横放、竖放、倒放、扭曲的图片,让学生先展开想象,这样学生创作起来有的放矢。
在第二课又让学生创作了铅笔乐园、铅笔森林等全新的画面。
如果有以上的教学,学生的作业效果肯定会更好了。
作为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一定能创作出惊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