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2019年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古诗词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蜂》。
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词中的画面,让学生猜测是哪首诗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味。
3. 诗词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静夜思》,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主阅读《蜂》,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教材。
(2)仿写示例:《寻春》春天在哪里?小草说:在绿意盎然的田野里。
桃花说:在粉嫩的花瓣中。
小溪说:在欢快的歌声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享。
(2)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古诗词三首》,包括《江畔独步寻花》、《渔家傲》和《清平乐》。
具体内容包括:1. 《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渔家傲》:诗人范仲淹通过描绘渔家女子的勤劳与坚强,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体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意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江畔、渔家、田园等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课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江畔独步寻花》,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渔家傲》中渔家女子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3)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清平乐》中的自然景色,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自然景色,向往美好生活。
2. 《渔家傲》:渔家女子形象,劳动人民美好品质。
3. 《清平乐》:田园生活,自然美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根据所学内容,描绘一幅诗中画面,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
《 23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设计人:张华年级:四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三、拓展延伸品读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四、课堂检测成长资源49页第四题2、3小题。
《渔歌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知识链接: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渲染气氛,理解词义: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读自悟、理解词义。
3、感情朗读,感悟意境.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堂检测默写两首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四、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 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23 古诗词三首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
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
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
(出示课题及内容)二、初读1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4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3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一、复习导入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二、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教师释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
田园,这里泛指农村。
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
杂兴,指随兴写来。
“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2019年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
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5 页共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