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测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27
果蝇数量性状遗传生态学10生态班安伯伦10351017实验目的:1.以黑腹果蝇腹板上着生的小刚毛为研究对杨,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和规律。
2.学习运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掌握实现遗传率的计算。
实验原理:在生物中,有些性状可用某种尺度来测量并可用数字形式来描述,如果果蝇的身体大小,生长速度,小刚毛数量的多少等,这样的性状就是数量性状。
本次实验以黑腹果蝇腹板着生的小刚毛数为研究对象,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与规律,并且运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掌握实验遗传率的计算。
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一般,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
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
一个显示数量性状的个体,其表型是受到多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作用,而每个基因对表型的贡献很小,单相关的基因数目很多,另外,其表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数量性状的变异由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组成。
因此,对于数量性状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统计遗传学原理用到的基本公式是:,具体的统计方法在数据处理中会详细解释。
实验仪器、试剂盒材料:恒温培养箱,解剖镜,载玻片,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尖头镶子,毛笔乙醛黑腹果蝇实验步骤:1.把两品系杂交所得分离世代作为亲代群体,适度麻醉,逐一在显微镜下观察腹部的小刚毛数。
记录之后装入已消毒过的小指管中,没管一只,贴上标签,并标明性别、小刚毛数;2.观察完毕后,再从中选小刚毛最多和次多的雌雄果蝇各儿只放入一培养瓶中交配,并贴上标签;3.把配对好的果蝇放在20~25C的培养箱中培养,使其交配,经7天左右,可见下一代幼虫出现,此时把亲本的成蝇倒干净并处死;4.下一代成虫羽化后,同亲代一样观察记录小刚毛数并记录全体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5 1.亲代黑腹果蝇刚毛数统计表:*注:1.黑色数据为本班测定数据,红色数据为周三下午班测定数据(之后表格均以此规则);2.绿色下划线标示数据为L区选择杂交亲本的刚毛数,蓝色下划线标示数据为H 区杂交亲本的刚毛数。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畜禽的大多数经济性状属于数量性状。
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参数对种畜生产中种畜群的生产性能的保持、对地方品种经济性能的提高、对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等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数量性状的遗传是有规律所循的,虽然在不同群体、在不同条件下、因估计方法不同,得到的参数有所变化,但遗传参数反映的数量性状的基本遗传规律的趋势是一定的。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质量性状的变异一般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但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与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有一定区别。
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类似的、可加的基因控制,呈现连续变异,数量性状的表现还受到大量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
Nilsson-Ehle假说及其发展生物的性状按照其表现和对其研究的方式,可大致分为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和阈性状。
质量性状的变异通常可以区分为几种明显不同的类型,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畜禽重要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已经在上一章中进行了阐述。
在动物生产中所关注的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呈连续性变异,其在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分,这类性状称为数量性状,如奶牛的产奶量、鸡的产蛋量、肉用家畜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羊的产毛量等。
与质量性状相比较,数量性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性状变异程度可以用度量衡度量;②性状表现为连续性分布;③性状的表现易受到环境的影响;④控制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多基因系统。
遗传基础为多基因控制,而表现为非连续性变异的性状称为阈性状。
如羊的产羔数、肉质的分类、对疾病抗性的有无等。
严格说来,鸡的产蛋数、猪的窝产仔数等也属于这一类性状,但其表型状态过多,作为阈性状分析过于复杂,通常近似的将其作为数量性状来看待。
数量性状在畜牧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的解释主要还是基于Yule(1902,1906)首次提出、由Nilsson-Ehle(1908)总结完善、并由Johannsen(1909)和East(1910)等补充发展的多因子假说,也称为多基因假说或Nilsson-Ehle假说。
实验七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统计分析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几种基本方法,通过估算其遗传率和杂种优势表现的程度,进一步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生物界遗传性状的变异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种。
表现不连续的变异,称为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体所具相对性的差异,可以采用经典遗传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群体中各个体分组并求不同组间的比例,研究它们的遗传动态。
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重要性状,例如,人的身高、牲畜的体重、植株的生育期、果实的大小,以及种子产量的多少等。
这类性状在自然群体或杂种后代群体内,很难对不同个体的性状进行明确的分组,不能采用质量性状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表现型变异的分析推断群体的遗传变异,借助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且各基因间的关系复杂,因此进行数量必状遗传分析时,往往从一对基因的遗传模型及其基因效应分析着手。
设一对基因(A,a)构成的三个基因型AA,Aa,aa。
d为纯合型AA、aa的加性效应值,一正一负,平均为0(即中亲值)。
h为杂合型Aa的显性效应值,是加性效应基础上偏离平均值的增量,其值可正可负也可等于0,主要依显性作用的大小,方向而定。
当无显性时,杂合型为加性效应(h=0),据此,可作出一对基因的模式如下。
aa 0 AA以此一对基因的模式为基础,提出若干假定,推广到多对基因。
多基因作用有二种:(1)加性效应(多基因作用累加起来的);(2)非加性效应包括显性作用(等位基因间互作)及上位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多基因的作用形式仍可表达如下:纯合型(AA和aa),其加性效应值分别为d和-d 加性效应等位基因间无显性(h=0)部分显性(-d<h<d)杂合型(Aa) 完全显性(h=d或h=-d) 非加性效应超显性(h>d或h<-d)在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时,一般常用方差(V)来度量群体内的变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