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伯温的人生智慧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刘伯温死前预言:刘家九代之后必出将才!百年后竟真的应验了!刘伯温是历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极具智慧,能够占卜预测,对八卦玄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见解。
他擅长写诗文,满腹墨水,是明朝著名的“神算子”,一生都在诠释着什么叫做足智多谋。
甚至在他临终前,还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句预言,百年后,这句预言竟然真的应验了!那么刘伯温在临终前到底跟儿子说了些什么?足智多谋却仕途坎坷,遇贵人后大展才华刘伯温从小就展现出了常人所不及的智慧,他12岁就考中了秀才,21岁考中进士,是当地有名的才子。
虽然刘伯温在21所以就考中进士,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但是初入官场的刘伯温,却饱受磨难,郁郁不得志,仕途尤为坎坷。
因为刘伯温不愿意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所以备受排挤,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40岁。
公元1340年,怀才不遇的刘伯温终于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朱元璋。
当时,由于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路群雄愤然起义,其中,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已成规模,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成功起义,两人分别在东西部,夹击中朱元璋率领的军队。
朱元璋虽实力不俗,但也没法承受两军人马的双重夹击,于是,他便起来了刘伯温替他出谋划策。
朱元璋虽是乞丐出生,农民的孩子,但他却十分欣赏文人墨客,在攻破了婺州以后,朱元璋将名儒宋濂收到麾下,而宋濂与刘伯温少时曾一起读书,两人交情颇深,于是宋濂便向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
有了宋濂的举荐,朱元璋成功招募了刘伯温,而才华横溢的刘伯温也不负众望,直接帮朱元璋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当时朱元璋遭到张士诚和陈友谅双重夹击,明显招架不住了,尤其是苏州的张士诚,兵强马壮,实力庞大,朱元璋当时的实力,根本难以匹敌,更何况陈友谅的实力也尤为强大。
就当朱元璋的部下纷纷让朱元璋选择投降归顺时,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张士诚虽然实力强大,但为人不及陈友谅嚣张跋扈,刘伯温认为,陈友谅才是当下最大的敌人,需要第一个铲除,而张士诚那么可以暂时不用理会,先集中兵力除掉陈友谅。
龙源期刊网
刘伯温的人生智慧
作者: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2年第01期
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为诸葛武侯。
刘伯温为官口碑甚好,不肯结党营私。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说:“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
”明初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力,刘伯温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营私,这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1368年,在朱元璋巡视汴梁期间,丞相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守南京。
当时刘伯温官任御史
中丞,专司纠察百官。
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事,李善长与之关系密切,为其求情。
刘伯温不买账,依旧奏请处斩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长。
李善长处心积虑意欲报复刘伯温。
后来,朱元璋因事责罚李善长,刘伯温却以国事为重,为李善长求情。
朱元璋私下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
这件事反映了刘伯温为人处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荡胸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8月11日)
点击运用
一幢楼房,只有立得正,才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侵袭;一个人,只有一身正气,才能抵御不正之风的侵袭;一个国家,只有行得正,才能不受世界是是非非的干扰,才有资格维护世界和平。
刘伯温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入的,他满脑智慧,一身正气,满心宽厚,因而能够在当朝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百官的尊重,而且能够流芳百世,美名永传。
适用话题:坦荡,宽容,胸怀,人格,是非分明等。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的四起四落!明朝的开国重臣,朱元璋的首席谋臣刘伯温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更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在明朝史上非常重要的人士,也和中国历朝历代的千里马一样,总是遇不到自己的伯乐。
在朱元璋这位伯乐出现之前,刘伯温在官场沉浮二十五载,经历了四起四落。
刘伯温天资聪慧,二十二岁便考中举人,第二年高中进士。
在当时看来,这位年前人的前途一片光明,不可限量。
秉承着中国古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三年之后,踌躇满志的刘伯温初入仕途,准备大展拳脚。
虽说第一次做官官职不高,在江西做一位县丞,就跟如今的副县长差不多,在当时是官位在八品。
但是对于一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人来说,官位从来都不是衡量他们官绩的唯一标准。
入职之前刘伯温写了著了一本书--《官箴》。
书的内容就是表达自己赴任之后勤政爱民的决心。
在刘伯温担任县丞期间,其清廉正直的为官品德也使改县长治太平。
但是在刘伯温之前的县丞误判了一所命案,而为人刚直的刘伯温想要平反。
要知道在元朝出现误判官员会被判罪的,自然而然地遭受了阻拦。
刘伯温对此很是恼怒,辞官而去。
到他第二次出仕时已经三十七岁了。
官职是一个管理考试的官员,这个官职基本上和现代的监考官所行使的职责相同。
而这次辞官依然是他刚直的性格所致。
在其任期内,他发现本地的监察御史严重渎职,便向御史台反应弹劾监察御史。
这个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下属部门,刘伯温向其举报下属办事不利,就基本上是在抨击御史台。
当然人家要护短。
于是刘伯温又一次愤然离去。
三年之后,刘伯温被再次启用担任浙东之帅府的都事,后来又被提拔为行省都事。
他当官的这个地方正好属于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国珍是谁?他就相当于当地的黑痞恶霸。
靠贩盐起家。
虽然方国珍心里是反朝廷的,但是明面上还是对当朝百般顺从,当地政府对此也非常头疼。
官员对次也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对其招安,另一派认为应该对他进行彻底地绞杀,彻底清楚。
以刘的性格当然是极力支持后者,对于方国珍的部下可以这样,但对这样的首恶绝对不能姑息。
关于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的故事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应该就是诸葛亮、姜子牙等。
但是明代的的刘基也算是一个。
刘基就是刘伯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的故事吧!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刘基的父亲叫刘爚,传说他的父母心肠非常好。
一日,一位化作癞头乞丐的白鹤仙师来家乞讨,他们不仅不嫌弃,给他饭吃,而且还上山采来草药,为其医治烂头脓疮。
白鹤仙师感念他们的善良,就告诉他们将先人的尸骨埋在家后面的五峰山脚下,日后必出将相之才。
在仙人的帮助下,刘爚将祖先的尸骨埋在了山脚下。
三年后,刘爚的妻子生下了刘基。
刚出生的刘基不发声,好象是个哑巴。
刘爚夫妇正在发愁的时候,白鹤仙师再次出现了。
他对刘爚说:“这孩子眉清目秀,天仓饱满,地库方圆,日后必能成为王侯将相。
”说完,他伸手往孩子的喉管一摸,又拍了拍胸膛,刘基一下子就张口发出了声音。
白鹤仙师随即驾着祥云飞走了。
小时候的刘基,非常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书看几遍,就能背下来,所以深得老师的赞赏。
刘基二十二岁时就進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
刘基在隐居期间,寻访隐士仙道,据说还遇上了仙人黄石公。
他最终具有了未卜先知、洞察今古的能力。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朱元璋起兵后,刘基秉承天意,出山投靠,并最终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业。
刘基颇有预知的能力。
据说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
当时,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
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屈。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就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
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
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
还有一次,明太祖呆在内殿,正在吃烧饼。
刚吃了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来见。
太祖用碗将烧饼盖住后,将刘基召進内殿。
礼毕,太祖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算了算,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迷雾重重【画外音】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作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因此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而在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那么,这种神乎其神的一切真的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在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究竟又是有着怎样超凡的智慧,竟然可以在朱元璋后来对开国功臣的斩尽杀绝当中保全了性命,而他的死因,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与我们一同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讲述大明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之迷雾重重。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名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
刘伯温名字叫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广为天下百姓传诵,刘伯温不仅仅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谋臣,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这个神秘人物神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有这么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12月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最近浙东,浙江东部来人了。
说到一件事,说当地在修建古老的桥梁,叫仙人桥。
在修桥的时候,挖地基,挖出来一块石碑,什么石碑呢,一看上面有字,几行。
大标题是回天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碑,碑文这么几句话:“起七七,终七七,冀、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
——刘基《回天碑》”。
这几句话没有来头,再一看下面,留有下款,刘基题。
这个刘基就是刘伯温,你看仙人桥底下挖出来一个石碑,是刘基的石碑。
刘基是什么人,一算,离当时500年了。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家仔细念以后,感到跟当时的现实很相像。
刘伯温最著名的10句话刘伯温,字子莹,号温公,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他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
下面列举了刘伯温最著名的十句话: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是为汝之明智。
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亦无所得矣。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是为汝之明智。
刘伯温强调了以德报怨的智慧,表明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原则。
他认为对待报复心重的人,应以德报怨,以善意和宽容来化解矛盾;对待直接表达怨恨的人,则可以直接回应。
而对待善良的人,则应以同样的善意来回报,以维系良好的关系。
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话强调了人在事物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刘伯温认为,人的智慧和努力可以决定事情的计划和准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由天意决定的。
人应该尽力去谋划,但要接受命运的安排。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名言表达了刘伯温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的兴衰负有责任,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匹夫。
他强调了每个人的力量,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责任,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句话表达了刘伯温对人民勇敢精神的赞美。
他认为人民不畏惧死亡,却害怕一切可能导致死亡的事物,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他希望人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被死亡所惧怕。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伯温强调了了解敌人和自己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和弱点,才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他这句名言也成为了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原则。
6.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这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刘伯温对团队合作的重视。
刘伯温语录80句1. 命运是自己把握的,不要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2. 忍耐是成功的关键,不要轻易放弃。
3. 人生就像一场赌局,要学会控制情绪,抓住机会。
4.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天道酬勤。
5. 成功需要付出,没有人能轻易得到。
6. 有时候,逆境是成长的机会。
7. 学习是永恒的追求,不要停下脚步。
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要善于发现和利用。
9. 相信自己是最重要的,坚持自己的信念。
10.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寿,而在于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11. 人要有追求,才能有动力。
12. 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13. 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
14. 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
15. 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能改变一切。
16.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不要怕失败。
17.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要保持稳定的节奏。
18.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 做事要有计划,不要盲目行动。
20.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追求物质,而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
21.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24小时。
22. 没有比一次次失败更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事情了。
23. 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
24.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努力。
25. 成功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要轻易放弃。
26.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学会从失败中找到教训。
27. 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共同追求目标。
28. 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
29. 善待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善意。
30. 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学会接受和纠正。
31.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努力。
32.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纷争中。
33. 情绪稳定是成功的基石,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34. 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相互尊重。
35. 做事要有计划和目标,不要盲目行动。
36. 不要把失败当作是终点,要看作是重新出发的机会。
37. 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刘伯温的政治韬略与人生智慧十四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
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
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
但他从25岁到50岁的25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刘伯温从23岁中进士,到遭受排挤迫害65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40多年间,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著作,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朱元璋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
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颇多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第一,“以民为本”。
刘伯温主张,“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
他还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郁离子?灵丘丈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东藤县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他成功的秘诀在于精心管理。
他每次取蜜的时候只拿走多余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
这样,原来养的蜜蜂安心定居,新来的蜜蜂也愿意在这里繁殖,家道越来越兴旺。
刘伯温“4+3”的智慧人生公元1514年即明正德九年的十月,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下了一道名叫《赠谥太师文成诰》的诰令,说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故特赠刘基的谥号为“文成”。
在这篇诰令,间接道出了刘基的“四道”人生,一是为学,二是处世,三是为官,四是帝师。
做人要从学开始,所以我们先讲学。
为学之道——刘基从小好学,其启蒙教育离不开父亲刘爚及母亲富氏的教导,父亲刘爚是遂昌县教谕,主管一县之士子读书科举事宜,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据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刘爚还专门辞去了职位,刘基14岁入处州郡痒学习之前的主要教育任务还是由其父亲承担,同时也离不开的母亲富氏教育,富氏为人聪慧、贤淑,相传富氏家族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刘基背诵诗经《国风》,父母亲的影响给刘基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当然刘基的人格塑成除了后天的养成,也离不开其天性。
刘基从小就爱看书,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至今还流传着“外婆家,以书凑礼”的故事,说的是母亲富氏拿出腊肉、粉干,吩咐刘基放进篮子里。
刘基一边捧着书看,一边收拾拜年的礼物,到了外婆家,外婆掀开篮上的盖子,发现是一叠书。
泰定元年(1324)的春季,刘基14岁,父亲刘爚携子刘基走出了南田山,来到了处州路治括城(即今浙江丽水),在那个时候,能入郡学读书是很不容易的事。
《大清一统志》载当时处州府学入学额数为25名,元时大致也不会超出此数。
刘基在处州群学读书的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至泰定四年(1327),即14岁到17岁的时候,于泰定五年(1328)秋转学至青田石门洞的石门书院,攻读《春秋》,苦习举业达五年之久。
读书生涯是清苦的,非有志者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有一句诗说得很形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刘基苦读的艰辛难以用“十年”来形容。
元至顺四年(1333)刘基中进士,但刘基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在这里终止,可以说刘基是终生学习的化身,从26岁到48岁四次在元为官,四起四落,三次主动辞官,一次羁管绍兴,在元至正元年(1341)——元至正七年(1347)年这期间刘基经历了七年的宦游生涯,通过隐居力学、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不断的充实自我,。
曾仕强刘伯温的人生智慧心得与体会中国人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说起来可能大家都会吓一跳,那就是我们都太相信科学了,而且表现得很矛盾。
我们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又迷信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不迷信”,非常迷信那些不迷信的东西。
现在的人,真的是在自己害自己,自己给自己树立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然后又很认真很执着地坚持着,这简直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一种虐待。
现在的我们,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知识,于智慧这一块是非常欠缺的,有必要来好好学习。
我们今天讲刘伯温,不是讲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而是讲刘伯温是怎么运用他的人生智慧,目的是为了启发我们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职场、感情,还是在生活上,都可以用这样的智慧来增进生活上的和谐氛围,这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刘伯温这个人,你可以称他是大明朝的国师,或者说他就是个大明朝的军师,都可以。
因为刘伯温是不会在乎你怎么看他的,那不过就是你的一个评价而已。
看得懂的人,都知道他是国师,很厉害的角色。
但是很多看不懂的人,会认为他就是个军师。
我想这里面就有一种智慧了。
我们看得起别人,其实是看得起自己的一种表现。
诚不是对别人的诚,而是对自己而言的。
换句话说,你诚不诚其实是针对自己来说的。
比如我们对孔子就有太多误解,所以最后才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然后再按照错误的理解方式去想问题、做事情,到最后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
可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不要怨天尤人。
如果要我来说,刘伯温就是明朝的国师。
虽然朱元璋一百个对不起他,但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百姓会还他一个公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清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迟早会还给刘伯温一个公道,至于其他人怎么评价他,无所谓。
我们讲刘伯温,其实就是在讲人生的智慧。
人生又是什么呢?生下来就注定会死,死就是因为有生。
这么说来,人根本就没有生死之分,只是我们都习惯自寻苦恼,才会变得贪生怕死。
那都是没有智慧的人才担心的事情。
天能生人,天也能杀人。
我们中国人在骂人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这个天杀的”,其实是很正确的说法。
刘伯温的人生智慧
曾仕强
第一部分:
上: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过分相信科学,和不迷信。
中国人一言论自由就会天下大乱,外国人有法律和宗教就可以了。
洗一百件衣服累不累,练习,学习一百次,刘百温。
事情一发生,你就有四种可能:神的鬼魔妖,一念之间。
看到一百元,一百分的人,最后老师说这样不对,这就是教育,交给警察,他吃了。
下:议员升职的方法:被求:家庭活动或聚赌。
他讲理不讲理,要看你对给他的面子多少。
说我错了:1我真的错了就检讨,我对了就投诉,那是外国人;2中国人先问,谁说的?领导说的呀,就默不作声了,就是给老板面子,老板就知道你厉害了。
早年正直、不避豪门,被抹黑,应该圆通。
38岁之前无事。
官场腐败、游学。
姜子牙一事无成才能当宰相。
公司自来水漏水,你报告吗容易被怀疑。
挫折多次,49隐居写《郁离子》兵书,晚年因为此书,皇上借故搜家,刘回答:担心书流落外面对江山不利而烧毁了,皇上借给他修宫殿之名掘地三尺找。
知道要假装不知道,从无到有容易。
第二部分:
上:人生几个关卡,顺利不顺利都一样,各有利弊,一直顺利就等于白活了。
讨论先打陈友谊还是张士诚时,刘伯温没有先说,而是等朱元璋问他。
天兵天将,应别人需要而装神弄鬼,讲道理难,来玄乎的。
守孝三年,三年不改父之教。
二下:领导要心狠,哀兵必胜是说尽量避免战争,就算胜仗也要哀。
仁者无敌就说“仁”这个字没有相对的意思。
刘杀了重臣的亲信而得罪了。
让皇上求雨未下雨(你神机妙算却不让天下雨),小太监喊:下雨了,几乎没命。
官大时没法退位,马皇后送枣桃,半路接圣旨,求饶?逃跑?结果晚到,被问为什么,说:有个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皇上帮他上手上写了个“赦”。
被乡下时仍出建议而惹祸。
皇上问A怎样,回答说好,皇上说:我知道你们不和,佩服。
A呢?—有相才,没相器。
C:能把你搞垮。
结果得罪了ABC。
领导对你不好,你不说才是真君子。
朱元璋杀了所有功臣,为家族江山不能不狠。
累世,积德。
自评:君王疑有篡位之心,不敢逃跑怕牵连九族。
所作所为为天下,个人委曲、耻辱,不过一时,很快就过去,何必计较。
这就是儒家所讲有的:争千秋,不争一时。
常人只顾眼前。
修养是第一步,小乘,第二步是照顾别人,不能有功德心。
我全身都是名牌,什么目的?富豪排行榜就是挷票名单。
我不想做,为公时,不得不出来再出来,无为。